【医疗】肾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三十四章 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三十四章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又称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组临床出现急性肾损害、病理以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水肿为主要表现的肾脏病。根据病因可分为药物相关性AIN,感染相关性AIN及自身免疫性AIN。下面仅着重讨论药物相关性AIN。
    【诊断标准】
    1.用药史
    能引起AIN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抗生素、磺胺、非甾体抗炎药(包括解热镇痛药)、利尿剂等。
    2.临床表现   (1)药物过敏表现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少数病例还可出现轻微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某些患者还能出现血液系统(如血小板减少)或(和)肝脏(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损害表现。而非甾类抗炎药引起者有时却缺少上述过敏表现。
    (2)尿检验异常 包括蛋白尿(常为轻度蛋白尿,定量在1g/d左右,但是非甾类抗炎药引起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可出现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常出现无菌性白细胞尿,AIN早期还能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尿)及管型尿(包括颗粒管型、白细胞或红细胞管型)。
    (3)急性肾功能损害 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功能异常,常出现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部分患者需要透析治疗。肾小管功能损害突出,常出现肾性糖尿、低渗透压尿及低比重尿,偶见范可尼综合征或(和)肾小管酸中毒。
    3.病理表现
    (1)光学显微镜检查 可见肾间质水肿,弥漫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伴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肾小管炎。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退行性变,重者出现灶状坏死。肾小球及肾血管正常。
    (2)免疫荧光检查 一般均为阴性,由新型青霉素引起者有时可见IgG及C3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样沉积。
    (3)电子显微镜检查 能进一步证实光镜所见,可是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者,有时可见肾小球微小病变病改变(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具有明确用药史及典型药物过敏表现、尿检异常和急性肾损害者,可以不做肾穿刺活检,从临床上作药物性AIN诊断并开始治疗。但是,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缺乏药物过敏表现者(常见于非甾类抗炎药致病时),则必须及时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肾穿刺病理检查是诊断AIN的“金指标”。
    【治疗原则】
    1.停用致敏药物
    要及时停用致敏药或可疑致敏药,并要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许多患者在停用相关致敏药后,病情即可显著改善至恢复,而无需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2.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可给予泼尼松30~40mg/d,若患者肾功能在用药2~3周内获得改善,则可逐渐减量。共服用2~3个月。应用激素常能加快疾病缓解。
    (2)免疫抑制剂 大多数病例皆无需并用免疫抑制剂。不过如果开始治疗偏晚,且单用激素疗效欠佳时(糖皮质激素规则治疗2周未见肾功能好转),仍可考虑加环磷酰胺2mg/( kg·d)口服,仅服用4~6周。
    3.透析治疗
    急性肾衰竭患者达到透析治疗指征时,应及时进行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赢得治疗时间(参见第五十一章“急性肾损伤”)。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