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章来源:互动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简称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8月4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随即向德国宣战。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投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即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双方
     战争双方 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双方兵力 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 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
    东线战场
    毒气弹爆炸时的情景在东线,俄军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以西南方面军进攻加利西亚,后者为主攻方向。1914年8~9月间,俄军在东普鲁士遭惨败,但在加利西亚打败了奥匈军(F.X.J.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国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维斯瓦河中游)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随后,俄军企图乘胜打进德国腹地,德军抢先发动新的进攻,企图歼灭罗兹地区俄军。双方的企图均未实现。在巴尔干战场,奥匈军对塞尔维亚的多次进攻,遭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军队的英勇还击。1914年10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对协约国构成新的威胁。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双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导致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战略主动权仍掌握在同盟国手中,但协约国的战争潜力正在动员起来(年初英、法、俄、比、塞 5国陆军师数为231个,德、奥、土为210个)。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同时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企图尽快打垮协约国的薄弱一环──俄国,尔后打败英法,因此在西线也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在东线则积极进攻。1~2月,俄国西北方面军同德军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俄军惨败。1~3月,俄国西南方面军同德奥联军进行了喀尔巴阡冬季战役,俄军形成了入侵匈牙利平原的态势。德国为稳住奥匈,集中优势兵力于 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起了著名的戈尔利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5月,原同盟国成员国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宣战,在奥匈东南开辟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意军(统帅为L.卡多尔纳)企图配合俄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军队打垮奥匈,但意军在伊松佐河地区连续发动的4次攻势(6~12月)均无进展。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西线战场
    1914年,双方的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为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的主攻部队和钳制部队按计划行动。1914年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总司令为J.-J.-C.霞飞)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为J.D.P.弗伦奇,后由D.黑格继任)在法国东北边境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马恩河地区。1914年9月,德军在该地区遭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战役”(见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至此,西线大部地段开始形成阵地战。在法国北部地区,交战双方的翼侧暴露。1914年9~10月,德军和英法联军为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race to the sea”)作战。到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1914年8月2日,德军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卢森堡铁路,入侵中立国卢森堡。8月3日,德军未经宣战,越过德比边境,进攻比利时。德军企图攻占列日炮台,遭比利时守军顽强抵抗。至8月9日,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并在边境交战中将法军派往比利时的掩护部队驱回法境。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向法国北部进犯,法军防线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逼近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5日至12日,德军主力(5个集团军)和英法联军(6个集团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棗凡尔登一线长约180公里的宽大正面,投入200万军队、6600门大炮进行大规模会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近一周时间。德军在损失21万人后,未能实现占领巴黎的目的。法军伤亡14万人,亦无力将德军逐出法国,德军在安纳河一线转入固守,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接着,双方为争夺法国北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英法军伤亡惨重。德军虽占领法国东北部大片领土,但未能切断英法交通线。在随后进行的佛兰德交战中,双方均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阵地呈僵持对峙势态。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军将主力用于攻击东线俄军,在西线取守势的有利形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势。但由 于战术陈旧,火力单薄,多次进攻都被德军粉碎,伤亡惨重。德军于4月发起反击,双方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整个1915年西线战场,英法军死伤约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
    1916年,德军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线,与法国展开凡尔登大会战。2月,德军调集27万兵力猛攻法国北部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消灭法军,法国形势危急。法国政府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凡尔登前线,激战持续7个多月,德军伤亡30余万人,未能攻陷凡尔登。英、法为牵制德军,于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德军阵地发动反攻。此役较之凡尔登战役更为惨烈。德军依托坚固既设阵地,顽强固守,并不断发起反击,英法联军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战至11月,双方伤亡约120万人,英法联军推进缓慢,未取得重大进展,西线再度转为胶着状阵地战,但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7年4月,西线法军发动春季攻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与德军展开会战,战役历时一个月,法军伤亡10万人一无所获,军事失败引起法国士兵骚动。此后,直到1917年冬季,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主要由英军承担。下半年,英军在美国装备支持下,多次发动进攻,损失100多万人仍无法扭转战局。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德国立即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赴欧参战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1918年3~7月,德军连续在西线发动5次进攻。第一次进攻持续半个月,目标是攻占亚眠,截断英法军队联系,把英军赶到海边,把法军逼向巴黎。但德军在突破对方两条防线后,被英法援军挡住,战役企图破产。4月份,德军沿马恩河进攻,尽管推进了15~20公里,但损失兵力14万。这时美军已抵达欧洲,增强了协约国力量。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推至玛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但仍未能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德方损失13万人。德军第四次攻势从6月9日至13日持续5天,战役企图是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两个突出地段防线连接起来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威胁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英法联合反击下失败,德军15个师被歼,力量消耗殆尽,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从此一蹶不振。
    海上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为打破封锁,德国海军决心同英国海军决战。英国海军从截获的无线电报中得知德海军即将出海,乃先于对方派出舰队前往迎击。
    双方参战兵力:英舰151艘(战列舰28、战列巡洋舰9、巡洋舰33、水上飞机母舰1、驱逐舰79、布雷舰1);德舰110艘(战列舰22、战列巡洋舰5、巡洋舰11、驱逐舰72)。
    英国战列舰
    德国战列舰
    日德兰海战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一次较量,也是历史上交战双方使用战列舰编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双方参战官兵在10万人以上。英国损失舰船14艘,阵亡官兵6097人;德国损失舰船11艘,阵亡官兵2545人。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战争后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 ,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 ,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 。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 ,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 ,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 。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918年11月11日清晨 ,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撤出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 、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 、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
    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
     第一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第二次战役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6万人,歼敌12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凡尔登战役
    炮轰过后的凡尔登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6年7~11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对 中国的影响
    中国20万劳工赴欧陆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影响中国政府更迭和社会动荡的决定性因素,改写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中国不仅从此逐渐全面卷入世界大战,而且经历了“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兴起,红色中国的诞生。
    第一阶段,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袁世凯政府放弃接受英美俄的参战邀请,在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但日本乘机占领胶州半岛后,英军在青岛登陆后,袁世凯在日、英共同压力下与日本签署包含卖国的“21条”的“民四条约”,引发全国性抗议。
    1917年初,在德国潜艇肆虐的压力下,英法等国要求日本派海军参与欧洲战事、并为其在华利益背书。日本改变立场,推动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最终,依靠日本财政支持的段祺瑞坚决主张与德断交,黎元洪下台。1917年8月2日,开战整整三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国务会议国务会议正式决议对德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没收敌产、废除条约等,不派军队而是提供民役。段祺瑞将宣战换得的日本借款用于对付南方的孙中山政权,即“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他战场
    土耳其参战后,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1914年底至翌年初,高加索地区俄军同土军(恩维尔帕沙为统帅)进行了萨勒卡默什战役。俄军形成向土军推进之势。1915年,英法军发动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的远征,真实目的是先于俄国夺取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海峡和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到1916年初,此役以英法失败告终。同年,英军通过西奈半岛向巴勒斯坦进军,翌年同土军进行了3次加沙战役,并占领加沙。
   随着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出现了远东战场。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9月,日军强占了中国山东省大部,随后在英军配合下攻占青岛。与此同时,日海军相继占领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德属关岛和所罗门群岛被澳大利亚占领,萨摩亚被新西兰占领。
    在非洲,英法军于1914~1916年先后夺取德属多哥、喀麦隆、西南非和东非诸殖民地。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
    1918年11月3日奥匈投降,11日德国投降。
    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损失
    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 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 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军事影响
    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强 。防御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进。这次大战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即是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条约
    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9月10日 ,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
    《讷依和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
    《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 ,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
    《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
经中日谈判 ,签订了《 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1922年2月6日签订的《九国公约》,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