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梁万年: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新标准将出台

2014-05-25 健康界

  5月24日,在由健康界传媒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主办的“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透露:“我们正在研究起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相关文件将于近期下发。”


  作者:王建秀;来源:健康界


  5月24日,在由健康界传媒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主办的“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透露:“我们正在研究起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相关文件将于近期下发。”


  当下,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分别从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两头并进。全国已经有34个城市分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梁万年表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在城市区域范围内,构建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区分好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真正形成分级诊疗的就医新秩序。“同时,城区医疗资源的配置得以优化,公共卫生的功能得以加强,区域内人群的健康指标得到真正的改善,老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真正下降。这是我们评价改革的几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给这34个试点城市划定目标,包括它们必须要做哪些改革、秉行什么原则。”


  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今年全国已超过50%的试点县进行了改革。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将全部推开。梁万年指出,此次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改革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否回归,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是否大部分在区域内解决,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调动。“改革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医院有多少教授和专家,不是看床位有多少,不是看住院病人多少,而是看县级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程度、政府职责的完成程度、老百姓满意程度、老百姓费用负担程度。这和传统的指标有很大差别。”


  在梁万年看来,随着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医生的评价也应该发生变化。“评价院长的最核心指标是看他对政府意志的实现程度,要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程度。对于评价医生来说,一定要摈弃拿技术性工作来单独评价医生的标准。”


  公立医院不能包打天下


  “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变革现有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让公立医院从逐利机制上回归公益性,调动医院和医生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梁万年说,与此同时,要强化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上下联动、能力建设,真正满足政府必须履行的、向民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最基本任务。


  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重点是明确功能定位。“公立医院到底是干什么的?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公立医院不能包打天下,该放给社会的一定要放给社会。如果公立医院什么都干,公立医院的定位就不清晰,我国所谓最佳的医疗服务体系也难以建立。”梁万年指出,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公立医院,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什么8000张床位的公立医院不是最好的医疗实践?医院盲目扩张、无序扩张,最终的结果是医院看上去好了,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效率变低,老百姓的就医负担也上去了。”


  梁万年还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取消药品加成,以此拉动人事分配、管理、评价等综合改革。“药品加成取消后,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补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院运行监管和成本控制来实现。”


  在他看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补偿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一定要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这16字原则,在医院总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真正把药品、耗材、检查的费用降低,大幅度提升反映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标志就是医院现在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梁万年称,现在医院的收入结构中,有60%、70%来自药品和耗材,“要把这部分收入压到30%以下,把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到60%以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点,其中,增加的费用部分要和医保支付相衔接,老百姓的负担不增加。”


  为医生自由流动做准备


  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要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梁万年表示,今年推出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提出,实行编制备案制度,“这是从身份管理逐渐走向岗位管理,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此基础上,要健全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让医生的自由流动有强大的保证。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推动,其他改革就很难推动起来。”


  据梁万年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目前各地探索的形式有年薪制、薪酬总额控制、全员预算管理等。“总体要求是要让医务人员有尊严。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有尊严。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承认医务人员的特殊性,要承认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情感、终身学习、要求硬的行业。医务人员的薪酬必须要适当地提高,要和行业风险、贡献相适应。”


  怎么评价院长与医生


  梁万年透露,随着改革发展,公立医院院长、医生的评价制度也应该发生变化。


  从院长层面来说,今后公立医院的院长要推行聘用制、职业化和现代化。“不是谁都可以来做院长。大专家就能做院长吗?不是这回事。”梁万年强调,“评价院长最核心的标准是看他对政府意志的实现程度,要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程度;而评价公立医院的最核心标准是公益性的程度,老百姓的满意度,医疗费用的控制。”


  从医生层面来说,梁万年指出,“一定要摈弃拿技术性工作来单独评价医生的标准。以前,一个医生从技术层面评价、从治愈医学层面评价、从生物医学层面评价,就是博导、就是好医生。但是,这个理念必须要深刻变革。”


  他表示,要用五星级评价标准医生,衡量医生的价值。“这五星级标准就是:有效的治疗者,有效的咨询者,有效的协调者,有效的健康管理者,有效的健康理财人。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公立医院医生的标准。”


  内外监管两手抓


  随着改革推进,梁万年强调,必须建立现代监管运营制度。“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公立医院外部治理,包括如何政事分开,如何理清政府和医院的管理。政府这只手该伸的要伸出去,该收的要收回来。宏观的医院发展,医院要收回来。”


  其次是医院内部治理。梁万年表示,“这主要涉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实施执行、决策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治理格局。”


  梁万年认为,在监管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体系、监管方式、监管理念都要发生变化,甚至监管的组织构架重建都显得十分重要,当前监管的信息化是最薄弱的环节,“没有信息化,监管就无从谈起。”


  发展社会力量办医


  梁万年表示,社会办医也是今后医改的重中之重。“我们都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无论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但特别支持社会力量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投入,特别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特别支持社会力量和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向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端服务,向康复、护理、养老等薄弱领域发展。”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末,我国社会资本办医床位数和服务量都要达到总量的20%。“达到这个目标,要去掉一切不平等的待遇,包括理念、税收、价格、学科建设等方面。”梁万年坦言,“最终,中国仍然要坚持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非营利性医院为主体、营利性医院为补充,公立医院为主导,多种办医形式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


  基本医保不能做太大


  梁万年表示,除了公立医院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是医改的方向,医保体系当中又分为四层楼:


  第一层楼是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这是对弱势人群的底线保障。


  第二层楼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保险制度。他表示,今后要逐渐探索合适的管理体制,从筹资到支付,把关节打通。


  第三层楼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梁万年说,“这部分主要关注点在于大病保险,比如原卫生部推行的22个重大疾病保险就是一个例子。新农合利用结余基金,也建立了大病保险机制。”


  第四层楼是商业医疗保险。在梁万年看来,应该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力量办医才有可靠的保障。”


  梁万年总结指出,每一层楼都要建立有效的分工机制,要联通和衔接,功能要互补。“基本医保不能做得太大,否则其他保险的生存空间就压缩了,但是也不能有空白,要守住底线。”



阅读原文举报

 

分类:医改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935

【谈医改】医护人员是最好的品牌大使

梅奥前市场总监

医护人员是最好的品牌大使

2014-05-19 健康界

  因撰写了《向世界最好医院学管理》一书而拥有成千上万中国医疗界“粉丝”的KentD.Seltman先生,日前在无锡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上,与上千名来自各地的医院管理者分享了梅奥诊所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好医院的“秘诀”。作为梅奥市场部的前任总监Kent先生,在会议期间对健康界讲述了他在梅奥16年积淀的医院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的独特心得。


  作者:冯蕾、杨晓慧;来源:健康界


  “我们的调研与实践都证明了,与患者直接打交道的医护人员,他们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对品牌的推动,远远比市场部所能做的品牌推广更有效。”梅奥前市场总监Kent D.Seltman先生告诉健康界。在市场营销的“4P”要素中,很多组织或机构往往夸大了广告促销(promotion)的作用,Kent却认为这并不是市场推广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梅奥人用行动维护品牌声誉


  “对于医院品牌的建立,由市场部去推动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是最佳的,由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的良好服务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Kent对医院的这一营销原则十分笃定,并用发生在梅奥诊所的一个真实故事,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形象的阐释:


  一位梅奥员工结束出差,从梅奥的分部飞回位于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本部。当她从芝加哥转机时,由于暴风雨很多航班被取消或延误。在登机口前,她听到几个人在焦急地小声交谈,从他们的谈话中,她听到这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在第二天早上都预约了梅奥诊所的就诊或体检。但是他们被告知的信息是最近的航班要等到凌晨4点,也就是说,当他们飞到明尼苏达州的时候肯定会错过梅奥的预约。


  这位本可以在芝加哥的希尔顿酒店美美睡上一觉的梅奥员工,在听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地挺身而出,联系航空公司,为他们改签了飞往另一城市的航班,并陪同他们一同前往。凌晨一点,他们到达了那座城市,这位梅奥员工又租了一辆车,连夜开车送他们赶到了罗切斯特小镇,到达梅奥时已是凌晨4点半。每个人在与她告别的时候都热情地拥抱了她,并对她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这个故事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这位梅奥员工会这么做?如果换成是你,你会为来到医院的每位病人做同样的事吗?或者说你们医院的员工会这样做吗?”Kent把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抛给上千名与会者,他想表达的是,正是几万名这样的员工,将梅奥的品牌深深地镌刻进千千万万患者的心中,让梅奥成为挽救他们生的希望的最终目的地。


  此外,以临床治疗结果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也是维护梅奥品牌的重要因素。梅奥的科研目标是让患者受益,患者在别的医院解决不了的病症在梅奥得以解决,这也是梅奥品牌得以建立的重要途径。


  Kent先生强调,品牌的维护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长期形成的过程,就像麦当劳,为她工作的不是厨师,而是按统一标准制作汉堡、薯条的工作人员。梅奥的品牌维护就是要维持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让梅奥的每位医护人员都能以同样的标准去服务病患,而不是像其他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那样依据个人能力提供不同的服务。正是长期坚持一种制度化、标准化的服务,才使梅奥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不过,随着全世界疾病诊疗标准的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梅奥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众多标准之下仍然保持医院统一的整体标准和品牌形象。


  对于中国医院的市场推广部门,Kent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市场部不应只做广告推广,而是应当帮助组织的决策层去了解就诊者的想法,结合自己医院的战略规划,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与制度,形成具有统一性与长期性的品牌策略。”


  植根于梅奥人内心的价值观


  在描述梅奥这个“世界最好医院”时,Kent先生并没有骄傲于梅奥有多大的规模、多少张床位、多少篇SCI论文,相反,令他最引以为豪的“梅奥精神”可以归纳为“患者至上、团队合作”的价值观,招聘志同道合的员工以及全员的志愿者精神。


  患者至上,在梅奥绝不是一句医院公告牌上的口号,而是从所有梅奥人的内在散发出来的,是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和思想,甚至于他们灵魂中的。“这样的理念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内化到我们的内心,并一直贯彻到我们做任何的决定和行为中。”Kent先生说,“我在梅奥工作了16年,这16年中我有很多机会聆听委员会开会,我听到最多的是他们探讨这样的问题:我们采取什么行为和措施,能保证病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捍卫病人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而这一核心理念是在104年之前由梅奥兄弟提出来的,它不是一件文物,而是对当下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


  选拔适合梅奥的人才并形成共同合作的团队,是梅奥另一件最擅长的事。Kent告诉健康界,在梅奥,那种所谓的“明星”医生往往没有市场,你在医院里找不到张贴着明星医生照片的照片墙,你不会因为从副教授提升到正教授而获得加薪或额外的绩效奖励,医院也不会为了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而给作者奖励。


  在同一职位上工作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任职年限长短,他们的薪资报酬是一样的。除了那些进入梅奥5年之内的新员工,5年内他们的薪资每年有5%的递增,同时补贴一些通货膨胀的利率。可以说,5年之后医生的收入都是一样的。


  如此看似“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Kent的回答是,梅奥人的成就感来自内在动力和同行评议,当你周围有一大批这种拥有内在动力的人,便足以让每个人有动力去尽善尽美地工作。


  为了招聘到拥有同样价值观的志同道合的员工,梅奥的管理者宁可让一个职位空缺很久,直到招到合适的员工。Kent讲述说:“我曾经为了寻找一位合格的助理而整整等待了9个月。在这9个月中,我不得不自己处理很多工作,但我最终招聘到的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女士,她为我们市场部的运作带来了很多价值,我认为她是我们值得等待的员工。”


  相反,那些不适合梅奥文化的人,观察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与这个环境的不协调。梅奥并不会轻易地炒掉一名员工,通常的做法是换岗,最终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


  正是有着这样的核心价值以及拥有这种价值观的员工,使梅奥诊所成为医疗工作者心目中的“麦加”,诚如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袁钟社长听过Kent先生的演讲后,在他的个人微博中所感叹的:“一种向往的境界,一个努力的方向。”



 


阅读原文举报

 

分类:医改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921

是谁挫伤了卫生院的积极性?

【是错误的医改政策挫伤了卫生院的积极性】

 

“乡镇卫生院病了!”

近两年来,关于乡镇卫生院积极性下降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更具体的描述在于:现在的乡镇卫生院普遍满足于做公共卫生服务,诊疗能力下降了,甚至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了,住院率越来越低,越来越留不住病人,也不愿留住病人……

曾经在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的乡镇卫生院如今到底是怎么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日前发布《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实披露。《中国县域卫生》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采访,从中亦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到出路……


 

  新一轮医改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日前披露的《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卫生院的公益性增强了,但积极性显现出下降的态势。

据悉,课题开展期间,参与课题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相关年度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以及有关机构提供的统计资料,调查走访了安徽、四川、江西3省13个县基层医改的情况(以安徽省为主体,共10个县)。课题组近期对外披露了调研结果。


 

  改革直觉效果不错

  需方的直觉:药品单价下降了;医疗费用报销幅度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了,服务项目增加了。

  供方的直觉:退休人员待遇得到财政保障;原先收入低的机构和人员现在收入提高了;大多数员工取得了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身份,保障感增强了;历史遗留债务基本得到清理。

管理方的直觉:建立了收支监管制度,纠正了一直沿袭的坐收坐支现象;药械采购以及基建中的乱象得到遏制;逐利行为淡化,公益性增强。

 

投入增加诊疗量降低

  根据《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2009年全国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总额为229亿,2011年增至573亿,增长250%。在此期间,全国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稳步增长,而乡镇卫生院却不升反降。

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1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的比例由16.0%下降至13.8%,入院人次占比由28.7%下降至22.6%。在安徽省的10个样本县中,重点调查了其中6个县乡镇卫生院的手术台数,结果显示6县手术总台数由2009年的19962次,下降至2011年的13288次,下降33.4%。

 

  次均药费变化不明显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了30%。但《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显示,全国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仅从2009年的519元,降至2011年的487元,降幅仅为6%。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资料则显示这一费用从2009年479.6元,增至2011年的492.3元,增长3%。上述两份权威的统计资料显示的数据虽然略有差异,但基本可以说明,在药品价格下降30%的背景下,卫生院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同2009年相比,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上涨0.2%,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上涨6.6%,其中有5个县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在20%以上。

 

  投入政策落实不够充分

  根据《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全国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资金总额2001年~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68%,但2009年~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降为5.71%。如果按照10%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率,2009年后乡镇卫生院的固定资产实际呈负增长。本次调查的资料显示,13县中有3个县2009年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为零。

实行零差率制度后,在政策上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由政府投入,但这一政策没有充分落实。


 

  补偿政策尚存缺陷

  现行乡镇卫生院核定补偿的依据是“核定收支,差额补偿”。但实践显示这项政策存在缺陷。

  这项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多做少补”。调研中,某县有两所卫生院,覆盖人口和机构规模都大致相同,但由于内部管理的差异,这两所卫生院在医改前服务能力悬殊很大,2009年门诊人次相差3.15倍,住院人次相差2.23倍,业务收入相差4.12倍,职工人均工资也相差2.08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10年县财政按照卫生院前三年收入的平均数核定医疗收入,绩效差的卫生院核定的收入指标为15.85万,绩效高的卫生院核定的收入指标为90.49万,相差5.7倍,但核定两所卫生院职工的人均工资却由原来相差2.23倍变为按标准水平全部拉平。

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补偿制度,使卫生院失去了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人员经费用其他费用冲抵

  实行药品零差率制度后,根据收支结构的变化,国家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应由政府负责,但多数县市没有兑现。调查发现,13县人员经费补助水平仅为应补偿额的50.55%。其中,有12个县没有足额补助,有4个县的补助水平在30%以下,有1个县补助为零。

调查还发现,多地存在以医疗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冲抵人员经费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两条渠道:其一是压缩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支出,服务缩水;其二是在合作医疗资金中做文章。

 

  人事管理存在三个问题

  编制空缺:没按编制配齐人员,经费也没有按编制数核定。13县乡镇卫生院空编总数为1633人,占核编数15%;空编率最高的县达到27%。按人均经费4万元计算,13县因为空编被财政少核的人员经费为6532万元,平均每县达500余万元。

  在编不在岗:占有编制的人因有“皇粮”身份,有的被借调到县级机构,“皇粮”也随之带走,乡镇卫生院的编制被长期占用。某省一所中心卫生院18名在编人员中,被借调到县级机构上班的有6名,占在编人员33%。

  在岗不在编:由于编制核定本来就比较紧,再加上核定的编制没有配齐,部分在编人员又被长期借调,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手严重不足,于是只好自费聘用。

  现行的编制控制给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形成的格局是:对编内人员,将编制固定到人头,强化身份管理,淡化岗位管理,导致机制失活;对编外人员,又放松了对资质、总量以及劳动契约的掌控,导致人员失控。

 


建议

 

  让公益性与积极性兼容

  新一轮医改,乡镇卫生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0年初,强调回归公益性;第二阶段自2011年开始,注重调动积极性。

目前应进入第三阶段,强调公益性与积极性兼容,让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活跃在公益性的框架内。


 

  纠正冲抵行为

  要纠正基层政府的冲抵行为,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正本清源。建议分两步对现行的补偿政策进行调整。

  第一步:以“定项定额补偿”政策取代“核定收支,差额补齐”。

  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政府投入和乡镇卫生院收支结余中提取;

  人员经费支出(含在编人员工资、绩效工资、五险一金,离退休人员经费):政府全额投入;

  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支出:政府全额投入;

  基本医疗服务业务经费支出:卫生院医疗收入;

  药品支出:卫生院药品收入。

  第二步:将“定项定额补偿”调整为“按绩补偿”。

  “定项定额补偿”虽然明晰了补偿口径,但最大的软肋是按编制的人头费核定补偿,很容易形成“大锅饭”,且编制不足或是空编时易造成补偿不足。因此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应把补偿标准与编制管理脱钩,将“定项定额补偿”调整为“按服务业绩补偿”。

第二步调整实现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方式分两类:其一是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体现政府举办,以此保障公益性;其二是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绩补偿,以此保障效率。


 

  落实用人自主权

  政府控制人员总量和资质,卫生院在核定的总量和资质框架内自主聘用。

  把年度的“实际服务量”作为调整编制的重要依据,服务人口、地理交通状况等因素只作为次要依据。

扭转长期“空编”现象,纠正不适当抬高门槛的现象,变统招统聘为乡镇卫生院自主聘用。


 

  调整内部分配制度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内部分配只需要控制三点:其一是以服务业绩核定机构的分配总额,取消对分配总额的刚性控制;其二是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底线;其三是禁止将员工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亮出红线。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赋予乡镇卫生院分配自主权,不再由政府把工资核到人头、拨到人头,淡化“皇粮”意识。

另外,提倡乡镇卫生院以能定岗,以岗定酬,优绩优酬。


 

  重构县域卫生三级网

  本次医改在政策设计上忽略了两个重要区别:其一是忽略了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组织的功能差异,在具体政策设计中笼统地归并在“基层医疗机构”里一锅煮;其二是忽略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差异,在政策设计中简单地归并在“乡镇卫生院”里一锅煮。

这两个忽略的共同结果是削弱了中心卫生院的医疗中心和管理中心职能。在新形势下,这种中心作用更加重要。必须在管理体制、补偿制度、运行机制、药品制度、职能定位等方面,对中心卫生院与一般乡镇卫生院实行差别化政策。在突出中心卫生院作用的基础上,把一般乡镇卫生院、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合并为乡村卫生组织,做实网底。在县域内形成“县级—中心级—乡村级”三级卫生服务网,以取代传统的县乡村三级网。


 

  抓住管理“牛鼻子”

  乡镇卫生院的运行环节林林总总,政府需紧紧抓住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院长的管理。院长是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牛鼻子”。

  院长管理的基本政策是“任期目标责任制”。这项政策早在十多年前就已提出,但目前很多卫生院院长还处于任期不清、目标不清、责任不清、权益不清的状态。一些地区近年来对卫生院院长管理的行政化、官员化趋势渐浓,有些地区为卫生院院长确定行政级别,有些县、市把卫生院院长的任免权收归到县委宣传部。

落实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需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产生院长;二是如何确定任期以及任期目标和年度指标;三是如何建立考核制度以及如何将考核结果与奖惩、任免挂钩。现在的困难不在于这些方案的设计,而在于方案的实施。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供稿 徐 杰 执笔)


来源:健康报

编辑: 王艳萍

 

 


举报

 

分类:医改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01

【思考】一位印尼华人说出的心声

一位印尼华人说出的心声

警醒14亿国人

2014-01-21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三门峡天气预报”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1998年,美国为了打造第二岛链从海上锁死中国,策动印尼人屠杀华人。


  中国政府得知消息,连夜派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轮船去当地撤侨。结果台湾也去了一艘军舰,并且开着大喇叭宣传:“中国政府是最坏的共产党,他们是来把你们骗回去枪毙的,然后没收你们的财产。美国是我们的盟友,请相信不会发生什么坏事的。” ——这一宣传导致当时只有500多人选择跟随中国政府回到了中国,一周后美国的补给舰停靠印尼,发放枪支,30多万华人惨遭磨难。


  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华人妇女在轮奸之后被按倒在地上,那些老外拿着一根沾满汽油的拖布从她阴道捅进去,然后点着。那个妇女倒在地上,痛苦的嘶嚎着,蹬来蹬去,像一只着火的蚂蚱;视频里同时传来的,还有那些外国人哈哈大笑的声音。——选择跟着中国回来的500多印尼华人,现在还有很多活跃在中国的企业界,有时间的话,你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下他们的亲诉。


  所以我无数次的跟人讲:不是我有多爱国,而是由于人性和民族存在的天然存在,所以我只能选择和我的国家站在一起。


  有人说,民族主义无所谓了,人家美国的黑人白人都一样和平共处。可我的朋友们啊,你们看到的这只是目前这短暂的和平时期,这只是美国经济相对富足的时期的表象而已。你们知道不知道,每次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如1939年、1967年时,都有大批黑人被活活打死,因为失业的美国白人会抱怨是“黑鬼抢走了自己的工作。”


  1916年时,一个黑人路过华盛顿广场,被一群失业的白人青年抓住,用铁丝捆起来,架在火堆上活活做成了人肉烧烤。围观的人拍照取乐,路过的警察也很多,却无人心生怜悯。


  在中国国力最弱的年代,每一根美国铁路的枕木下都埋着一具中国人的尸骨。当你知道了这些,当你回想起过去这些海外华人的悲惨历史,你还会相信:无论国家怎么样,只要移民了就能过得很潇洒这种鬼话吗?


  如今,中国不敢说强大到无人能敌,但至少我们比当年已经强大了不少。我们有了自己的军舰、有了自己的卫星,所以利比亚和叙利亚在打内战之前,都要先等中国政府撤侨完毕之后才敢开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杀了再说。


  我外公告诉我说,当年在国外,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很多酒店都写着禁止中国人入内,但如今中国人再去住这些酒店则会受到礼遇,这不是因为你牛逼了,而是因为你的国家牛逼了。


  奥巴马曾在香格里拉会议上力邀23国参与围堵中国时这样说道:“中国有13亿人,他们越崛起,我们就会越没饭吃,因为地球资源供给是有上限的。所以为了我们能继续过现在的生活,就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段视频网上不难找到,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搜来看看。


  然而中国的崛起大势已经不可阻挡,13亿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总不能为了西方人的美好生活,而选择自我毁灭吧?以今天中国的硬实力,除了我们自己发疯以外,没人可以再把我们扳倒。


  美国一边公开宣称不是中国死就是西方亡,一边又拼命告诉中国民众:你们的政府有问题啊,必须推翻它,然后你们就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请问,还有比这更可笑和自相矛盾的逻辑吗?但是,是谁让你们轻易地选择了相信这些谎言?诸位亲朋好友,扪心自问。


  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金正恩世袭,一边又对美国总统老子走了儿子上,儿子下台了老婆上的事实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对美国合法使用瘦肉精导致不能达到中国标准而屡遭退货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嘲笑中国企业没原则没标准,却对德国用马肉冒充牛肉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嘲笑蒙牛伊利奶粉有三聚氰胺,却对新西兰奶粉双聚氰胺超国标8倍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一到冬天就抱怨雾霾,一到夏天就抱怨暴雨,却从不去想为什么夏天雾霾少,冬天不发生洪灾的?


  难道中国有怪兽,只有冬天出来污染,夏天却到处尿尿??是谁让你们相信鳝鱼都吃避孕药,完全不顾成本和生物学的??是谁让你们相信了酸奶里有皮鞋,而忽略了皮革制品里根本无法逆向提炼胶原蛋白这一常识的??是谁让你们相信了中国官员很傻帽,张嘴就是屁话,比如“反对我就是反对党”、“我爸是李刚”,可是你们听过录音吗?人家根本不是那样说的啊! 是谁在误导你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误导你?你有没有思考过原因??是谁让你们相信只有中国人会山寨,却从不提德国和美国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辉煌和富有的历史事实??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类似的谣言段子会越来越多,内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黑鳝鱼黑鲫鱼,黑了鲫鱼黑鲤鱼,黑完鱼儿黑鸡鸭鹅猪,骂完空气骂水质,骂完水质骂土壤,骂完土壤喷历史,喷完历史侮民族,侮完民族辱国家,辱完国家反军队,反完军队毁政治。他们会编出或者夸张出跟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段子,我不可能永远逐条向你们解释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段子,不可信。所以能拯救你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


  你可以不相信政府,但你因为不相信中国政府而去相信了外国政府,那你其实比那些只相信中国政府的农民更加小农思想。——因为你的身边充满了谎言与诱骗,所以当你下次要说出:“中国怎么怎么,人家外国就怎么怎么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思考片刻,究竟这算不算中国特色,还是人类通病。


  这世界有太多中国设计师到处嚷嚷“国外的设计师最棒,中国的全是垃圾。”这世界也有太多的中国研究员到处嚷嚷“国外的科学家最棒,中国的笨得要死”。这世界也有太多人张嘴就是“人家外国人最棒,中国人则完全不行。”——说得好像他自己,他爹妈都不是中国人一样。


  可是现实却是:美国搞四代机搞了16年,中国搞四代机只搞了7年,美国发射火箭失败了几十次,中国只失败了几次。美国3D打印技术只能打印塑胶部件,中国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打印超坚固超耐高温的钛合金部件,并应用在了飞机上。中国的天宫正在搭建,美国的哈勃今年就要失去控制,过几年就要完全坠毁,再无力维护。


  欧洲的诺基亚固步自封濒临倒闭,可中国不仅100%全包了苹果的生产,而且华为自主研发的四核芯片手机,还成为了世界智能机销量前三,在欧洲口碑相当好。所以,你顶多只能说你自己不行,但你无权能诋毁其他中国人的成就。


  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你是不是觉得那些领导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特别可悲,可怜,奴性?那你想想,盲目相信“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的人和盲目相信领导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以为只有领导对下属不会说实话是吗?那我告诉你“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对你同样也没有半句实话。


  马云多次公开批判中国工业化进程,说不如青山绿水的中国好,但马云绝不会告诉你他是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受益人,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阿里巴巴和淘宝。马云们这样说,有他们的目的。李承鹏恶骂中国政府遣返“脱北者”,但他绝不会告诉你美国遣返“脱墨者”时根本不顾那些可怜人的死活。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经常说自己是自由经济的受益人,是美国梦的代表,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一个的父亲是国会议员(相当于中国部委级高官),另一个的外公是银行家,母亲是美联储的高管(相当于央行的部委主任)。


  李开复说纽约60万美金一套别墅,比北京便宜多了,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套所谓的别墅其实是个仓库,而且离纽约市区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薛蛮子说美国房连地皮一起卖,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块地想传给儿子要再交45%的钱,而且每年按估价(由美国政府人工估算价格,纯人治)2.5%交税,一旦交不起就收回。


  美国政府是没有拆迁的问题,是因为原住民已经被他们杀光。美国是没有面包车校车,是因为他们有90%的人口都住在城里,不需要开小面包绕山路去村里接孩子。而城市化生活需要更多的高铁、需要更多的核电站、需要更多水电站、需要更多的PX产业、需要更多的塑料、需要更多的矿山、需要更多的水泥路,把食品、水、生活物资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源源不断地送进来,以供人吃喝穿住用。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一个周末的夜晚去八达岭高速看看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货车车流。看看那一车车满满的蔬菜、肉类、饮料是如何送入我们的城市,你再来谈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提升工业化指标。——我们当然要继续加快建设,而不是“停下来等一等人民”。我们的思想是可以停下来休闲一下,但我们的胃绝不会等待哪怕一天。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端午节,风和日丽,我坐在通州某小区的花园长椅上里一直想着这些事。在夏日的微风中,在北京的蓝天下,我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草坪上散步的老人以及孩子,真切地希望这一切能够永恒。


  中国就像一个饱受指责但自强不息的农村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们对他的印象。一开始人们嫌他土、脏、穷,他自己也因此自卑过、犹豫过、哭过、闹过、愤怒过,但至于他安静下来,埋头做自己的事,不再关心别人说什么。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6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


  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如果生在中国,你的命运和收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都还要认为体制不公的话。那么如果你生在阶级20年前就固化了的美国,或者阶级在30年前固化的日本或欧洲你又当如何呢?


  所谓国外社会整体收入为橄榄型,根本就是个鬼扯,只能骗凤姐。根据美国去年自己的公布的数据表明:有40%的美国人,只占有社会0.2%的财富。这分明就是铁三角,哪像橄榄了?


  你也许会说,中国有腐败,有坏人,有变态,有潜规则。我告诉你,全世界都一样。中国有几十万城管,粗暴执法的也就是那么一小部分而已。而且这总比在美国或者欧洲根本不准你随便摆摊,你敢无证摆摊就被工会暴打一顿要好一些吧??(美国摆摊证数量是固定的,你想摆摊需要排号。)


  中国有上百万军队,所谓“仗着自己是军车到处乱闯”的又有几辆,你算算百分比占了多少?中国有上千万公务员,你如果骂公务员队伍庞大,那我请问你应该配置多少警察?多少教师?多少医生?多少税务员,能满足13亿人的政务需求??你说中国有杀人犯,那请问怎样才没有杀人犯?你说良好的体制不会有坏人,那从犯罪率来说,岂不是恰恰证明中国的体制优于外国,因为中国人的犯罪比例在所有国家中明显偏低。


  朋友,能望远的人才能登高。生活需要我们抬起头来做人,而不是鼠目寸光地只盯着一处肮脏。


  我从不否认中国有贪官、有监管、有坏人、有跋扈者、有变态狂。就好像我从不否认一个美女身上有脚皮、鼻屎、大便、细菌以及病毒、口痰、淋巴、胰腺液一样,(而且这些成分所占的比例还不少)。但我看见美女的时候依然觉得赏心悦目,依然希望拥她入怀。如果此时你在一旁不断的嚷嚷说:“你被洗脑了,这美女是由脚皮、鼻屎、大便、细菌以及病毒、口痰、胰腺液、肠子、内脏、骨头、淋巴组成的,非常恶心,快点清醒吧。”


  我真心不知道这是我瞎了,还是你疯了。如果你只是在一旁这样嚷嚷,我顶多一笑了之。可如果有一天,谁要动手来清除这个“迫害人的美女”时,我绝不会袖手旁观。原因很简单:我若坐视不管,那还算是男人吗?——男人最大的美德是守卫。


  佛说:“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圣经上说:“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圣贤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今这社会一百个人里,难以找出三个人支持政府,大多数人都沦为了公知的信徒。——末日审判时,只有罗得一家三口得到救赎,不是因为他们和城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一样,而恰恰因为他们是俗流当中少见的例外。


  除此之外,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防火墙,但知识绝对不在杂志、报纸、或者段子里。有条件的话,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以及《台湾史》《欧洲史》《欧洲战争简史》《亚洲战争简史》《联邦论》。


  当你了解完直到18世纪,整个欧洲地区,都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结婚当天新娘必须献给地主或者城主破处之后,你再来跟我谈一谈中国是怎样的一个文明。


  这篇文章里的很多话容易得罪人,我本不当说,也不该说。但目前这种形势下,已是不得不说。文明和理性需要星火传递,如果当初你不说,他不说,王小东老师也不说,就不会点醒像我这样的人。因此今天我也一定要说,哪怕这些话对99%的人最终都是无效的,但只要能点拨1%的人就已经相当值得了。


  我的朋友,请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不要让子孙后代责怪我们


举报

 

分类:思考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36

【思考】顶级思维

顶级思维

2014-05-13 张炜 

 

1、素养

蓝斯登原则: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h.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2、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这条首领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
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记住经常使用,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3、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那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s.t.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l.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
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4、协调

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7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5、指导

波特定理: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吉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权威暗示效应: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6、组织

奥尼尔定理: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提出者: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
点评:只有能切身体会到的,群众才认为那是真实的。

定位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开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点评: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

艾奇布恩定理: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提出者:英国史蒂芬。约瑟剧院导演亚伦。
艾奇布恩点评:摊子一旦铺得过大,你就很难把它照顾周全。

7、培养

吉格勒定理: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提出者: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
点评: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犬獒效应: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点评: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8、选拔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
点评: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酒井法则:在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
提出者:日本企业管理顾问酒井正敬。
点评: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不住

美即好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
点评: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9、任用
奥格尔维法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提出者: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
点评: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皮尔卡丹定理:用人方面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提出者: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
点评:组合失当,常失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


10、激励

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点评: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

 

倒u形假说: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
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也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林。
点评:
1、激情过热,激情就会把理智烧光。
2、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

 

11、调研

特伯论断:在数字中找不到安全。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w.s.特伯。
点评:数字是死的,情况是活的。

 

摩斯科定理: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摩斯科。
点评:刨根得根,问底知底。

 

12、预测
罗杰斯论断:
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
提出者: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
点评:只想随波逐流,难有理想彼岸。

萨盖定律: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
点评:若选错误参照,必无正确比较。

 

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点评:
1、不拓心路,难开视野。
2、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

13、目标

巴菲特定律: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提出者:美国股神巴菲特。
点评:
1、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特色不特,优势无优。

古特雷定理: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w.古特雷。
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14、计划

列文定理: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
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弗洛斯特法则: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
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15、参谋
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韦奇定理: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遥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点评:
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16、决策
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d.l.福克兰。
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王安论断: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17、执行
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
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吉德林法则: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18、信息

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
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塔马拉效应: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19、监督

小池定理: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
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赫勒法则: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
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您看此文用时 · 秒,转发则只需要1秒!

举报

 

分类:思考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82

【思考】如何鉴定中国知识分子的成色

如何鉴定中国知识分子的成色

辛可

2014-01-09  

 

以下内容整理自辛可北师大演讲部分

刚才我骂了北大、清华、人大,我看见很多同学和老师在笑。你们心里很爽,是不是?你们不要笑得太早,既然到了北师大,我是不会放过你们的。不过我再次声明,我们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只许文斗,不许武斗。如果我得罪了大家,大家可以批我,但不许动手,好不好?

下面我讲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鉴定知识分子的成色。也就是说什么是真货、行货,什么是假货、水货。什么是合格的知识分子,什么是不入流的知识分子。我相信从来没有人教给你这些方法,因为你们的老师很多人本来就是假货和水货,他们要是把鉴定方法教给你们,以后还怎么混,哈哈。

鉴定一个知识分子,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为学;一是做人。

就为学而言,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有学识。

所谓学识就是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至少应该知识正确,要做到这一点,不坐坐冷板凳肯定是不行的,坐在冷板凳上也不能只是仰望星空,而要踏踏实实下点功夫,把相关的知识搞清楚。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男一女,男的是孔庆东的祖宗,女的就在北师大(于丹教授),这顶高帽子绝不是我送给她的,而是孔子的后代孔庆东捐献的,也只有他才有资格这么做。作为女孔子,连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对不对,所以知识正确对知识分子是很基本的东西。

当然了,人非圣贤孰能不过,但搞错了就应该谦虚的接受,改过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人家指出了他文章的错误,他非但不认错,还说人家想骂名人出名。就算人家想出名想疯了,但错误在你,你这样做就有点牛二了,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孔夫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不知装知之,这算什么东西呢。

不好好读书、做学问,就只能不学无术,但中国一直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所谓不学有术,以前的比如张铁生,现在如韩寒、郭敬明等等。我觉着关于术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你是去做煤老板、玩赛车,大概读书的作用不大,如果你要做个有水平、有见识、要脸的知识分子,不读书只能无术,最终只能把自己搞得跟小丑一样。

第二个层次是明辨是非。

欧阳修在《与宋司谏书》中说: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这是一篇好文章,推荐大家也好好读读。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讲到萧伯纳的《芭芭拉上校》,说明辨是非是一件很难的事。王小波的文章我基本上都读过,核心思想就是讲人要明辨是非,否则人或者社会将多么可笑。

表面上看,明辨是非很简单,其实很难。很多人学富五车,但始终不明辨是非,或者故意颠倒是非黑白。明辨是非就是利用我们掌握的正确的知识,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对事对人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如果不能明辨是非,掌握多少知识也是没用的,倒不如一张白纸的好。宋司谏是进士,学问不可谓不好,但在欧阳修看来,就是个不辨是非的小人。所以说,如果不能明辨是非,未必就是真有学问,或者说有学问也是扯淡。

比如前面讲过的易延友教授,他可能是法律方面的专家,可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结果只能落得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天下笑。郭沫若先生是大学问家,却写了一大推肉麻的文章,今天拍这个明天批这个,根本就是个投机分子,机会主义者。1927年,他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把蒋介石骂的猪狗不如,反革命头子,国贼,可到了1937年,蒋介石给他发了乌纱帽,就开始蒋委员长万岁了,并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把拍马屁的功夫用到了极致;江青当红的时候,他写《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大拍旗手马屁:“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江青他们倒霉了,他马上写文章大骂人家是白骨精。鲁迅活着的时候,郭沫若骂人家是封建欲孽、二重反革命,鲁迅死了,他又肉麻地吹捧人家“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郭沫若的学问不可谓不好,但只知道投机,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所以也是个水货,不入流的伪知识精英。

现在很多伪知识精英,之所以斯文扫地,不是学问太差,而是根本没有是非观念,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我再讲个例子。现在有些人扬言要恢复繁体字,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脑袋被驴踢了,要么就是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中国自近代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两件事,一是胡适、陈独秀他们搞的白话文运动;二是汉字的简化,这是共产党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为何,因为语言文字不过是交流的工具,当然越简单越好。在白话文普及以前,知识总是被一小撮人垄断,这不但无助于知识的传播与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白话文运动有力地改变了这一局面。汉字的简化更是如此,繁体字对普通大众来说实在太难了。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口文盲率超过80%,到70年代末,文盲率在城市下降到16.4%,在农村下降到34.7%。这难道不是汉字简化的功劳。

既然要明辨是非,那标准是什么,我以为最为关键的有两条,

一是法律法规,这是道德的底线,也是是非的底线,如果你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连基本的法律规范都不遵守,所谓是非就不用讲了。

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也可以说是普世价值。现在中国有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很多人大张旗鼓地反对普世价值。我觉着这事干的特别不明智。反对普世价值的人,其实就是反对实行西方的民主政治,怕这个玩意冲击他们的执政地位。既然你心眼如此,就说出来,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可以昭告天下,我根本就不要所谓西方的民主政治。可普世价值的内容不只是这玩意,你不能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啊。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普世价值包括人的各种基本权利,难道这些你也要反吗?如果真的都不要了,我们这个国家将是个什么玩意,根本就没法玩嘛。老实说,现在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在政治伦理方面处处被动,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应该负很大的责任。我不反对政府为自己的政策辩护,这很正常,但你能不能找点脑袋没被驴踢过的家伙,现在搞的这些玩意太搞笑了嘛,对不对?!

第三个层次是智慧和创新。

中国要从一个跟在别人屁股后边模仿、搞山寨货的国家,变成一个创新性国家,靠谁呢,关键就是要靠知识分子,在坐的各位。我们最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提出创造性的思想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佛家讲“戒、定、慧”,所谓的慧,就是实践的意思,要把学习、修行的结果转化为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并付诸于人生与社会的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胡来,比如上世纪中叶,中国搞除四害运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扬言要消灭麻雀,结果麻雀还没消灭干净(也消灭不干净),蝗虫来了,害得大家饿肚子,大跃进的时候,搞什么大炼钢铁,搞得乌烟瘴气,这根本不是创新,而是胡来。

二是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始终认为,人类的很多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是适用的。可有些人偏要弄出来个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所谓中国特色,结果只能弄成四不像。有些人动不动抬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事,希望在《黄帝内经》或《四书五经》里寻找创新的密码,结果闹出一堆笑话,比如绿豆茄子包治百病等等。

我始终认为,在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传统是个巨大的负担,如果不把这玩意扔掉,我们没法真正建立一个健康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政治伦理的主流有两个,儒家和道家,儒家是专制主义、道家是无政府主义,这都是反潮流,反现代化的,必须扔掉。孔子、老子、黄帝内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创新我们的制度、文化和科学。

周有光讲过一番很有见地的话,他说世上只有一条路,不管你愿不愿意,迟早也要上那条道。这是活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忠告,他这100年真没白活。可有些人就是听不进去,或者听进去了装作没听见。其实这并不重要,不管你走还是不走,路就在那里,只有一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结局就在那里,你别无选择。有种你就试试看!

至于做人,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必须遵守法律等基本的社会规范。

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讲道德,动不动要以德治国。其实道德的底线是法治,没有这个玩意,所谓的道德根本就不存在。很多人说现在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总之,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很糟糕。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中国人的思想品德比其他国家的人如何低劣,而是中国的法治出了问题,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法治国家。

我经常说,外国人品德如何高,不随地扔垃圾、吐痰、不闯红灯等等,都是品德的问题。可事实是,如果外国跟中国一样,扔垃圾、吐痰、闯红灯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估计比中国人好不了多少吧。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时间长了,就成了生活习惯。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干,简而言之,就是没人管嘛!

中国人为什么法治观念淡薄,不讲规矩,有三个原因:

一是重道德轻法治,本末倒置。在这方面,儒家要付很大的历史责任。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只能弄得满大街两种人横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无法无天的流氓。

二是社会精英起了很坏的示范作用,所谓“刑不上大夫”。孔夫子的设想是用礼、道德来约束所谓君子,可结果呢,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胡作非为。既然社会精英是这副德行,老百姓也就跟着模仿,无法无天了。

我们总是想用一些模范人物来教育官员和知识精英,可有用吗?根本没用,多少个雷锋、孔繁森、焦裕禄都是没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严刑峻法。如果真要教育,我建议别用那些先进人物和事迹了,而是让他们好好学习一下相关的法律,明确告诉他们,有些事你不能干,干了要付出代价,至于高尚不高尚,那是你个人的事,我管不着,也不用操那个心。 

三是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国千百年来就是个小农社会,社会的基本单元就是五口之家,自给自足。因为社会化的程度很低,所以大家缺乏公共意识。在家里长幼有序,出了门就无法无天,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

所以,作为知识分子,或国民,首先必须遵纪守法。要国泰民安,根本点也是法治。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的都是扯淡。李某某强奸妇女,他妈妈出来说,虽然自己的儿子犯了法,但还是个好孩子。作为母亲,我很同情她,但她的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连基本的法律都不遵守,根本就不用谈道德了。如果梦鸽的逻辑成立,我们基本上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第二个层次是职业操守。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特点,对从业者有具体的要求。从事一个行业,你就必须遵守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职业操守不是一个道德的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标准。作为执政者,你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你的工作,跟高尚、光荣、伟大没有关系,哪怕是包公、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你做的都是应该的。没必要上纲上线戴上各种大帽子。

作为知识分子,你钻研学问,传播知识,为社会正义呼吁,这都是你分内的事,不要觉着有什么了不起。老百姓用血汗钱给你盖象牙塔,养着你,就是让你干这些的,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你很无耻。即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也没必要堆上一堆高帽子,难道搞导弹、核武器,不是他的责任,他只是干了自己分内的事,这跟伟大、高尚有什么关系。再比如说教书,把学生教好是应该的,没必要学生或学生家长感恩戴德。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你的职责,跟是不是天使没关系。如果你愿意像雷锋叔叔一样,把自己干的所谓好事都记在日记里,那完全是你个人的爱好,他并不能证明什么。

在当下的知识界,很多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精英,根本就没有职业操守。比如说专家、教授,你的职业操守就是把学问做好,把书教好,而不是整天跟网民们起哄,或者在电视上挤眉弄眼,胡说八道。每次看见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上的表演,我都有点吃苍蝇的感觉。对着一帮文盲卖弄学问,都一大把年龄了,不嫌寒碜吗?专家、教授们热衷于办各种培训班,到处走穴,你对得起学生交的那些学费吗?还有那些所谓的出家人,你不好好念经,整天为票子和帽子奔走,当什么代表、委员,你就不怕释迦牟尼他老人家收拾你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责任,中国总不至于等着和尚来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吧。

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各行各业都缺乏职业操守,农民不好好种地、和尚不好好念经、知识分子不好好读书、工人不好好做工、当官的不好好从政,大家都在混日子,就像一个个维持会。靠着一个个维持会,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的复兴吗?怎么才有职业操守,这还用我教吗,不都写在办公室的墙上,照着做不就行了吗?大家如果多看点历史书,就会发现发现一个问题,在一个王朝要崩溃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书生不像书生、商人不像商人、坐台小姐不像坐台小姐,难道不是吗。比如说晚晴、晚明、唐、宋王朝的末年,不就是这副德行?大家都没有职业操守,不灭亡可能吗?

第三个层次造福社会。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张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身处世的标准。我认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尽管没几个人能完全达到这样的高标准,但在过往的历史上,总有很多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履行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如范仲淹、王安石、胡适、鲁迅等等。这些人当然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不是现在花钱弄出来的所谓脊梁,那都是中国的羊蝎子。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如果你想活得更有价值,就不能做自了汉,独善其身,而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跟工人农民暴发户还是有区别的。孟子讲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这样做也是你的本分,老百姓给你修象牙塔,你躲在里边修炼,过上好日子,难道不应该帮助他们,造福社会吗?如果不,你的良心是不是让狗吃了。可现在的伪知识精英,即便已经达到肥头大耳的地步,不但不想着兼济天下,还变着法子掏老百姓的腰包,一点廉耻心都没有。有一次我在网上看见易中天先生说“天下事关我屁事”,说实话,我抽死他的心都有。咱别把不要脸当个性,好不好?没人指着你成为范仲淹、谭嗣同,但基本的廉耻总应该有吧。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知识分子,大概都不是靠独善其身混出来的。而是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民才心甘情愿记住他,称颂他,不是吗?所以,张载讲的这几条并不过时,中国要振兴,我们还是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

把以上两大方面综合起来,我们就很容易得来判断知识分子的成色,看出哪些是真货、行货,哪些是假货、水货。

如果是真的知识分子,从为学的角度,我们要有学识、要明辨是非、要有智慧和创新;从处世的角度讲,我们要遵纪守法、要有职业操守、要造福社会。

我们把其中的六个元素进一步梳理,就可以按照不同的成色鉴别出知识分子的三流九等:

如果有学识并遵纪守法,可谓三流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基本达标

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明辨是非、有职业操守,是二流的知识分子;

如果再能有所创造,并兼济天下造福社会,就是一流的知识分子。

如果连三流的条件都不具备,那你根本就不入流,是个水货假货。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流的知识分子,但至少你可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水货、假货,对不对?伪知识分子和伪知识界就是一帮假货和水货。我们需要的知识界,就是能够培养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为他们创造机会,供他们表演的舞台。

 

 

 

 

 

 

举报

 

分类:思考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54

【思考】辽宁号"来华"过程揭秘

辽宁号"来华"过程揭秘

2014-05-08  

我们推送的文章,多次被持不同意见的人强行XX,导致大家总是看不了,没办法,意识形态害死人!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胸就那么一点点空间,只能听好话,听不得半点不认可的,我们崇尚自由,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愿所有的朋友,都能自由快乐的生活!昨晚又重温了<<太极旗飘扬>> (2004年的一部老电影),在片尾哥哥李镇泰调转枪口的时候,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引发了很多思考,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各位朋友不要忘了加微信:fuyin147 有好玩的东西,也要和我分享哦!鄙视爱吃独食的!

 

开始今天的正文

 

徐增平,部队篮球运动员出身,年近六旬的全国政协委员,高高大大、热情豪爽,言谈举止间明显打着山东人的印记。提起购回航母的事情,徐增平却变得非常低调,只是惜字如金地说了句:“这是个百年不遇的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啊。”短短的话语,让人体会出了当年他毅然挺身而出的那份侠肝义胆。徐增平的几位朋友谈起了当年他购买“瓦良格”号的惊险、曲折、艰辛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篇  

 

提起航母“瓦良格”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起当年是谁把它从乌克兰买回来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说来你也许不信,当年买回“瓦良格”的那位香港商人,其实是咱们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他――― 出生在烟台,在潍坊长大,参军来到济南,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广州军区体工队转业后移居香港。而这次购买航母,他还是从咱们济南踏上的征程――― 他的名字叫徐增平。

  曲折艰辛“航母梦”

  说起“瓦良格”号航母,人们知道是香港创律集团1997年着手投标买回的。其实早在1991年,乌克兰就曾想高价出售过“瓦良格”,而且还向中国抛出过“橄榄枝”。

  原名曾叫“里加”号

  1991 年底,曾经辉煌的苏联轰然倒塌,庞大的家业由参与独联体的15个加盟共和国来瓜分。前苏联的第二艘航空母舰“里加”号(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的首都 “里加”命名,也就是后来的“瓦良格”号)在解体前只完成了70%的工程。解体后该舰归乌克兰所有,而乌克兰无力完成它,俄罗斯又不需要它,也无力提供资金造完。在费了一番争执和相互推诿后,乌克兰终于打出高价出售的招牌。

 

  曾喊出20亿美元高价

  一开始乌克兰叫价4亿美元,可不久又提价到20亿美元,并承诺造完它。转眼6年过去了,“里加”号改名“瓦良格”号(苏联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乌克兰既没有造完它,也无人再去关心它,“瓦良格”号就一直停放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任凭风吹日晒,直至整个船体锈迹斑斑。世人的目光再也难以聚焦在它的身上,它好像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原先动辄数亿美元的要价,似乎再也难以提起。

  首次谈判秘密进行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报道称“因为乌克兰同俄罗斯就履行苏联时期合同的谈判宣告失败,前苏联领导曾向这个项目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这个项目就搁浅了。由于俄罗斯缺钱,乌克兰只好被迫寻找外国买主。”

  得知消息的徐增平马上赶赴乌克兰,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 包括舞厅、旅馆和博彩设施等,日后将其停泊在澳门附近海域。

 

  购航母需满足四个条件

  徐增平初步搜集到乌克兰对购买“瓦良格”号提出四个条件:首先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金以上的存款,而创律集团当时的银行存款只有大约3000万港币;其次必须证明购买这艘航母不做军事用途;同时这个商业项目要获得国家级批准,并且还要获得目的港所在国家签发的进口许可证。

  兵分四路做购舰准备

  了解清楚这些,徐增平迅速作出决策,公司人员兵分四路马上开展工作:第一路马上派手下赴乌克兰进行初步接触;第二路寻求多种可能,满足乌克兰方面提出的有进口许可证等方面的条件;第三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资信证明符合要求;第四路在北京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沟通多种关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

  回忆起那段时间的情况,徐增平曾向朋友感慨:筹集资金的工作虽然艰难,总算能一笔一笔地不断落实,而满足招标条件的工作却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也更有戏剧性,几乎像一场赌博。

 

  澳门“豪赌”买手续

  他很快找到了这样一个人。坐下来一谈,那人开价就要1000万港币。徐增平还价到500万,先后谈了10多次,最后以600万成交,商定手续两个月完成,徐增平先付一半定金,双方只有承诺,没有合同。最终,这场“豪赌”成功了。1997年12月底,那位商人把有澳门政府确认的项目批准证书、进口许可证正本交到了徐增平手中。  根据当时澳门的特定情况,徐增平制定了一个颇为有效的战略:找一个在澳门各方面都“走得通”的人,花钱把各种手续办下来。

  买航母从济南踏上征程

  1998年1月24日,农历除夕,创律集团筹集的资金全部到位,香港汇丰银行开出了 5000万美元的存款证明。这时离2月1日乌克兰要求的最后日期只有一周时间了。这一天,徐增平带着200万美金现钞,先飞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年。大年初一又从济南飞到北京,年初三登上飞往莫斯科的班机再转机飞基辅。

 

  中篇

  竞拍航母一波三折

  初登“瓦良格”坚定购舰决心

  1998年1月27日,徐增平从基辅登上了开往尼古拉黑海造船厂的火车。来到船厂后,在厂长陪同下徐增平和助手登上“瓦良格”号,考察了全船。“瓦良格”号簇新完整的舰体,精密的结构布局,每一样都让徐增平购舰的决心更加坚定。尤其是那四个巨型发动机,每个造价就要2000万美元。接下来四天时间,徐增平的时间都被两样东西占据着:一是说话,二是喝酒。朋友说,后来徐增平曾经告诉他们,那四天他是泡在伏特加中的,一顿饭十来个人,一喝就是几十瓶伏特加,感觉每个毛孔排出的汗水都是伏特加。零下20多度严寒中,开着门窗,还满身大汗。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徐增平赢得乌克兰所有官员的信任和好感。其中一位负责人私下对徐增平交了底:“我们一定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连带造船图纸一块买进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初步定价在1800万美元,乌方不负责“瓦良格”号出港后的任何事情。可当徐增平又提出需要航空母舰的设计图纸用于改造成旅游设施时,乌方代表坚决不同意了,说这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密,需要报请国防部批准。徐增平说,我们回去要改装成娱乐城,没有图纸怎么行?我宁肯多出点钱,也要把图纸带走。

  乌方几个代表低声商量了一会儿,坚决地说那就2000万美元。徐增平装作与助手商量后很不情愿地说:“2000万我们认了,但图纸不能少一张,而且从现在开始,请你们派兵保证航空母舰安全,不允许任何人未经许可登上该舰。”

  朋友介绍说,徐增平当时与乌方谈判承诺以现金交易,先交200万定金,余款由中国银行以电汇形式分期还清。这对当时的乌克兰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现金,卖航母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被跟踪遭遇节外生枝

  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徐增平他们在去基辅大教堂游览时,就发现了问题,两个经常在黑海造船厂门口转悠、明显不是东欧人的游客,老是在他们身边不远处跟着。徐增平分析,看来他和乌克兰的这桩秘密交易已经引起某些国家的注意。  之后几天,徐增平满以为事情差不多了,就跟公司几个随行人员打算一起去欣赏一下基辅的美丽风光,放松一下心情。临行时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一再叮嘱他们不能走得太远。还郑重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当时的乌克兰是各国特工的乐园。

 

  乌方突然提出公开拍卖

  事情随后果然变得不太顺利。随后几天,乌克兰方面一直没有任何消息。直到第10天,乌方才打来电话通知见面会谈。他们通知徐增平,由于某些原因,“瓦良格”号将在三天后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正式拍卖,请中国朋友做好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徐增平火了,质问对方定好的协议为什么轻易就变卦?乌方有关人员当时只是微笑没做任何回答。

  在乌克兰方面随后举办的答谢会上,乌方一位负责人悄悄透露了实情:有几个国家和地区给乌克兰发了外交照会,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对这次购买航母提出质疑。

  另外,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反对私下交易,要求将“瓦良格”号公开拍卖。

  乌方解释说,他们既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又要照顾到与徐总的谈判实际,所以才决定三天后公开拍卖。因为在这么短时间内,别人绝对来不及准备,只有中方能满足他们提出的条件,自然也只有中国人也就是徐总的公司能中标了。

 

  拍卖会上的较量

  根据乌克兰方面的要求,参拍人需要提供资质证明、国际信用证明、用途规划、专家论证报告等一大堆材料。现场果然只有创律公司准备的材料齐全充足,符合乌方所有要求。  三天后,在基辅市最着名的佳士得拍卖行,“瓦良格”号航母拍卖会正式开场。

  展示完各种材料,就是公开竞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叫到1400万美元就没有了声音。韩国又叫了1500万美元,日本叫了1700万美元,韩国又叫了1800 万美元,这时徐增平举牌叫了2000万美元。主拍人连叫三声无人再叫,拍垂落下,拍卖成功。徐增平当场办理了拍卖成交的有关协议。

 

  当晚有直升机降落舰上

  就在徐增平成功拍得“瓦良格”号的当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船厂厂长接到报告,“瓦良格”号上有架直升机降落。徐增平听说后马上找到厂长,请他立即安排夜间警卫人员,而且还要求增加警卫人数,费用完全由中方负责。后来徐增平得到消息,当晚的直升机是乌克兰最重要邦交国的武官随员租用的乌克兰民用飞机公司的直升机,时间是六小时。

 

 航母资料有20吨重

  直升机降落事件发生后,徐增平担心有啥闪失,觉得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助手以及造船厂厂长一同乘飞机由基辅赶往黑海造船厂。徐增平和厂长两人在飞机上就航母设计图纸移交一事进行了探讨。

  厂长告诉徐增平,那些资料起码有近20吨重,他们用了两个大资料库来放它。如果中方运回去再翻译的话,仅专业翻译就要一百人干两年,还要数十名其他技术人员再去核对校准,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走进神秘航母资料库

  来到船厂,经过一番仔细验证审核后,在警卫军官跟随下,徐增平和船厂总工程师来到六楼的航空母舰专用资料库。徐增平注意到,资料库内每层楼都有有线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还有两人组成的巡逻队定时逐层巡逻检查。

  来到六楼后,只见保管员和警卫军官各取出一把钥匙,两人各自插入上下的锁眼,然后各自旋转密码盘核对密码,同时分别用右手放在两个电脑触摸屏上,不一会儿电脑发出声音:“密码正确,掌纹无误,欢迎进入第x资料库。”

  一进资料库,徐增平就感受到这个资料库的宽大和标准:每个资料柜都是铁制的,整齐地分行排列着,柜上用俄文标注着物品名单,窗户都用厚厚的窗帘遮挡着,室内温度适宜,柔和的日光灯管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房间内几乎一尘不染。保管员随手打开一个柜子,只见柜内整整齐齐排放着纸质封皮的资料档案。

  徐增平问“不知资料都还齐全吗?”总工程师自豪而有把握地说:“凡是我们乌克兰掌握的资料都在内,我保证,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保护它。”

 

  图纸资料装满八辆卡车

  让徐增平难忘的是,当天等到所有的资料柜都装上车,由海关的人封固好车厢后,只见刚才还面无表情的警卫军官们,突然一声号令,立刻所有警卫人员都从楼里跑了出来,列队在卡车前。随着又一声口令,所有的人都严肃地向卡车敬礼,船厂厂长和海关商检人员也都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行礼。徐增平当时看到身旁的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等人的眼眶慢慢红了,流出了大颗大颗泪珠。

  这些图纸资料加上铁箱子总重量约有四五十吨,当天运走时整整转满了8辆大卡车。8辆卡车当晚直奔基辅机场,资料连夜运回国内。

 

  再去乌克兰交涉图纸

  这些图纸运回来后,经过仔细查对,发现30多万张设计图纸中,有部分关键部位的图纸缺失。

  后来,徐增平再赴乌克兰,通过私人关系,终于说服了黑海造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将船厂工艺室保存的另一套完整的图纸拿了回来。  后来徐增平经过多重渠道了解得知,原来在徐增平他们到船厂之前,乌克兰国防部和俄罗斯的情报人员已取走了那部分关键图纸。

 

  下篇

  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年

  

海上起程受阻一年半

  1999年7月,创律公司雇佣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不料,当该船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拦阻,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土耳其方面以“瓦良格”号船体过大,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撞上伊斯坦布尔大桥,阻塞海峡为由拦住了它。8 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飘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中国与土耳其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瓦良格”受困黑海期间,创律公司每天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必须向乌克兰港口当局支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朋友们回忆,那时的徐增平可称得上是内外交困,因为当时正是金融风暴之后,筹款非常艰难,他们公司迫于无奈曾先后两次向乌克兰申请延期付款,付出的代价就是罚息。

  

  不明国籍直升机再降甲板

  黑海受阻期间,在2001年3月还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降落在“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上。从直升机上跳下几个人进行了一番测绘后,在拖船船员来驱赶时又驾机飞走了,临走前还用粉笔在甲板上用法文写下“法国人到此一游”,不知是何目的。

 

  提出20项放行安全条件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另一方面,土耳其海洋署向中方提出“瓦良格”号通行海峡时必须具备的20项安全条件:

  冲出博斯普鲁斯海峡

  1、 10亿美元的“风险保证金”;2、中国官方提供书面保证;3、必须由国际认可的保险公司担保;4、护航“瓦良格”号通行海峡拖船数量必须增加一倍(即由中国最先提升出的8艘增加为16艘,并且必须有高马力拖船);5、通行海峡时,全舰四周必须灯火通明;6、舰上必须配置锚链及拖揽收放机械组及人力组以备必要;7、舰上必须安置发电机启动机械照明;8、舰上必须建立无线电通讯以保持安全联系;9、在通行海峡前,土方派技术监督小组至舰上检查安全条件是否齐备……4

  “瓦良格”号原定10月25日起航通过土耳其海峡,不料风浪突起,拖带“瓦良格”号的拖船缆绳也因风浪太大而断裂。“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海峡的第一关――― 博斯普鲁斯海峡,自24日起也阵雨不断,视野狭窄的坎德里弯角,弯度80度,暗流汹涌,不适应庞大且无动力的“瓦良格”号通行。

  土耳其海洋署下令停航,等待天气好时再说。为了确保“瓦良格”号在“最低危险程度”下通过海峡,中方多次组织拖船在黑海口演习拖带“瓦良格”号的作业。

  1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耳其有关部门从凌晨起关闭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峡,以便让“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

  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托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30,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弯角,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船队继续在夜晚中航行,11月2日早晨进入狭长但曲折较少的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

 

  途中遭遇强风暴

  不过希腊商业海运部表示,这艘航母并无沉没或搁浅的危险。救援人员竭尽全力拯救,花费了很长时间基本控制了航母。一架希腊救援直升机在航母甲板上着陆,把船上的7名船员送到雅典以西的一个军用机场。经体检,医生证明他们情况良好。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腊船只用拖缆固定“瓦良格”号,最终将其控制住。 “瓦良格”号从风暴中脱险后,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 20日进入中国领海。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号在爱琴海斯基罗斯岛附近的国际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拖缆扣相继被刮断。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瓦良格”号脱离拖船之后飘向埃维亚岛,距该岛岸边只有80公里。

  平安抵达大连

  上午9时许,“瓦良格”抵达内港。中午12时,“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港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四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它在六艘拖轮拖行及一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这六艘拖船前三后三排列,使得“瓦良格”保持平衡。在此期间,海面上的交通受到管制,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出。

 

  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年

  向“红色资本家”徐增平致敬

  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人称徐增平是“红色资本家”,还有人称他是“‘瓦良格’的再生父母”。更有成百上千的军迷在此表达对徐增平的敬意。那么现实中的徐增平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创律公司的简介上,有这样一段他的简历:徐增平出生于1952年4月。1971年参军到济南空军,1973年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创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徐增平的朋友告诉记者,徐增平1983年从广州军区退伍,从商经营电器、地毯及农副产品贸易。1988年,他已经身家千万。这一年他携妻子――前中国女篮主力刘克先一起移居香港。他们在香港创办了创律集团,主要经营房地产、建筑设计、酒店投资管理、石材工业、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文化演艺等。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驾驶着那辆喷涂着“创律集团”字样的轿车从壶口瀑布上空飞越黄河,就是由徐增平的创律集团赞助的。

  1998年1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曾以《徐增平表示购买前苏联航母服务国家》为题刊发消息,文中说: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向记者表示,一旦国家需要,我和创律将毫不犹豫向国家献出这艘航空母舰,为国家服务。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购买这艘航母的目的是‘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希望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所贡献。’”

 

  让记者感到机缘巧合的是,曾发出“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最早呼吁中国要建航母的中共中央常委、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1994年到2000年期间曾担任香港航天科技的副总裁。香港航天科技曾与徐增平在地产业务上有过多次合作,1997年还扩大了和徐增平公司的合作规模。记者去年在刘华清副主席去世后曾经采访过刘超英。29日记者电话联系上刘超英,刘超英介绍,她跟徐增平是在他购买“瓦良格”后认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国企干部、军人的后代,刘超英对徐增平替国人把握历史机遇,不顾个人安危,不惜损失个人商业利益,倾其家产,大胆拼搏的义举十分佩服。“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学习徐增平这种国家利益至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中国的国防建设将会更加持久强大。”刘超英说。

  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每个人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就是由于这微不足道的作用,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人正是凭着一腔热情和无畏的勇气,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从这一点上看,徐增平的义举,大大推动了中国航母的建设进程。

 

  如今,“瓦良格”号已经成功下水试航并改名为“辽宁号”,并已改建为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倾其家产为国家买下“辽宁”号航母的创律集团董事长徐增平和“瓦良格”的第一买家――已经不存在了的澳门创律公司的名字将留在中国航母的发展史上,因为他们曾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了大功。

 


 

 

阅读原文举报

分类:思考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65

【谈经济】国殇60年 中国经济评述

 
                                                 国殇60年 中国经济评述 

 

陈晓农博士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经济学系博士陈晓农先生来和我们分析一下。中共建政60年,中国经济体制回到1949年

陈博士:今年是中共建政60周年,通常人们把最近的 30年叫做“改革开放以来”,一谈到经济建设成就,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是,这样的谈法其实是很片面的,因为他还有前面的30年没有涉及到。其实从整体来看,这个60年分成两个阶段,能够非常清晰的划分出来:前30年主题是革命,后30年主题是改革。

如果我们单看革命,革命的成就也很大: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计划经济,建立了人民公社,工业增长也不慢,也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等等等等。如果单看这后30年改革,成就也不小,建立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了,经济增长也很快。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当你把前后两个30年搁在一块儿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

很少有人谈,前30年的成就和后30年的成就是什么关系。要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悖论。改革的对象是什么呢?改革改的不是60年前的国民党时代的体制,改革改的正好是革命的成果,改的就是30年革命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公有制。换句话讲,改革其实是对革命的否定。

再进一步看,60年走下来的结果是中国在经济体制回到了原点,回到了1949年以前。今天中国讲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可是,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1949年以前中国什么体制?那时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那时候也对外开放了,那么为什么中国要用革命去把市场经济体制消灭了,花了30年时间,然后再花30年再把它从新建立起来?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好比说:一个管家把主人的房子给拆了,拆完以后再花很大力气把它从新盖起来,这主人该赞扬他什么呢,赞扬他后来盖房子的努力,还是赞扬他拆房子的勇气。其实,后30年的改革不过是将功补过,补的是前30年革命的过。如果把这样放在一起来看,前30 年、后30年合在一起,其实没什么成就啊!

这些成就不都是把他切成两个30年以后,分别闭着眼睛谈的吗?如果把前后30年连贯起来一看就不对了,后30年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是弥补前30年革命造成的祸害,或者说革命30年建立计划经济、公有制这条路是根本走错了。走错了以后,后30年改革开放才从新走回来,把中国经济再放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没有太大的成就。

就制度建设上,中国只不过是回到了原点,花60年时间折腾了几代人,中国执政党才明白,原来经济体制是不能胡折腾。毛泽东错了,陈云也错了,当然邓小平当年也是错的,因为他也是毛泽东推行大跃进的主要的一个得力干将。当时毛泽东说了,大跃进他是主帅,邓小平是副帅,那么今天如果追究大跃进的责任,邓小平难道不应该承担很大的罪责吗?

主持人:提到这个前30年、后30年,它后30年等于回到原点。经济制度回到原点,但是我觉得掌握资本的这些人其实是完全是一个大调个。

陈博士:讲到这里,要看到中国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到底带来了什么?结论其实也很简单,它只是把原来的统治阶级推翻了,把原来这些流离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个想造反的一些小文人,一些地痞,说得好听点是造反者,说得难听点就是一群土匪地痞,吸收到所谓革命的队伍中,成为革命的骨干,最后这批人掌了权力,取而代之成了新的统治阶级。

现在是他们的子孙辈在中国统治着,在中国成为亿万富翁。所以,革命不过就是换一批人发财而已,这批新发财的人更糟糕!过去历史上的士绅阶级还有点所谓知书达礼,还有一点伦理。今天中国的统治阶级——共产党的精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文化层次比历史上历代的官僚还要差。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官僚队伍如此的吃喝嫖赌到现在这种程度。如果用“腐化”形容,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官僚的腐化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如果硬要讲中国模式,那么就是说中国模式一个重要特点是,他造就了一批红色贵族,一批腐化得登峰造极的红色贵族,这就是中国特色。我不相信全世界会很欣赏这样一个东西,会认为这套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主持人:中共从前30年的革命到后30年的改革,经济制度上等于是走回到了原点,而财富却被腐化到登峰造极的红色贵族所掌握着。

有这样一组数据迷惑了很多人,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7倍,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7.9%。那么,这些数字是否至少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了呢?

陈博士:我算了一笔帐,从1957年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在世界上可以维持50年年平均增长10%,是个非常可观的记录。但是,我同时也算了一个帐,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农村7亿多人口,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2007年是3,000多块,1957年是70多块,年平均增长了3%。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增长了50年,年平均增长 10%,占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口,他们的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只增长3%。只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1/3。换句话讲,这个10%的增长,获益的不是占人口大多数的老百姓。再进一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刚才提到农民50年生活消费支出的能力,就是消费支出的水平,年平均增长3%,是个什么状态?有人说年平均增长3%也不错了,很高了。所以,你光从这个增长率本身是说不出好坏来的。 所以,必须要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和谁比呢?很简单,和国际平均标准比。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贫困线是每人每天生活消费支出低于 1.25美元,算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困线以下。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刚才讲到的2007年中国7亿多农民,平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00多块,平均每天是8块多人民币。按当年汇率算,一年折合1.16美元,也就是说刚才讲的连续50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10%的结果,是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经过50年的增长,仍然在全球贫困线以下。

做了这个比较,很快就会发现大问题。中国这个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大家是希里湖涂的。只知道“发展”两个字,知道字面上的理解,发展就是增长,但发展是增长吗?我们从刚才举的这个例子,高增长 50年,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全球贫困线以下,从这个事实说明:“发展”不等于“高增长”;“高增长”不等于“正常的发展”。换句话讲,发展是有良性的和非良性的。非良性的发展是越多越糟糕。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正常的发展,正当的发展呢?邓小平在中国讲了一句名言,当然全中国所有的官员从上到下都照抄不误,叫做“发展是硬道理”。我一直在一些讲话中说,邓小平讲错了,因为邓小平不懂什么叫“发展”。他连发展都不懂,还谈什么硬道理呢?

其实,“发展”是有标准的,发展的好坏是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谁获益。在中国谈到发展的成就的时候,很多人常常用国家的概念——中国国家的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等等等等。这个时候常常就混淆了一个东西,就是把国家机器和组成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国民给混在一块儿。似乎国家机器的能力增强,就是老百姓的利益增加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改革开放也好,经济增长也好,最后获得收益最大的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机器里面保护的这些官僚集团,中国现在叫“ 特权阶层”,或者叫这个“官僚群体”。但是,他们获益不等于说中国的大部分国民获益,如果发展增长值被占人口百分之几的这么一小群官僚群体获益,那应该讲这个发展是失败的。

首先,这个发展在中国是没有准确目标的,或者说政府心里很清楚他的目标就是让官员富起来,至于老百姓苦下去他是不管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官员变得越来越富,从发展中获得了绝大的好处,老百姓却得不到好处。当然,如果从一个正当性的角度来讲,发展要有正当性,那就是说只有当这种发展给 70%、80%、90%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稳稳当当,逐步提升的生活水准,这样的发展才算是有益于国家的,这个国家指的是全体国民而不是国家机器。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发展走上了歧途,这个歧途的标志,就是他只满足于一小撮权贵阶层的需要,而不去顾及大多数国民的需要。换句话讲,这个发展背离了社会公正,很多人认为社会公正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说说而已,需要说说,拿出来讲一下,讲完了也就拉倒了。还有人认为社会公正就是政府给贫困阶层发一点小钱,给一点施舍,救济之类的,然后就叫社会公正了。

其实,社会公正复杂得多。社会公正首先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是不是不同社会群体拥有同等的政治社会权利。比方讲:选举的时候,普通人和官员是不是同样只有一票,普通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不会被官员剥夺。像这样的问题是社会公正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的社会不公、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权利上存在着社会不公,最后必然导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

那么,这个社会不公模式下的这种经济畸形发展必然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中国有几亿劳动力,拚命生产却不消费,或者基本上不消费,省吃捡用过得苦哈哈。那问题就来了,这几亿劳动力拚命生产出来的东西,他们自己买不起,中国是那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其中7、8亿是这样的状况。那个产品不知道要卖给谁,如果卖不出去,那么他的生产也就没有意义了,工厂就关门。

所以在中国而言,通过全球化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这几亿人拚命的生产,但自己又不消费,然后想办法卖到国外去。卖到国外以后,获得了外汇,这个钱又被政府借到了这个发达国家。就是把外汇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了外国的银行,或者是把它变成了外国的国债。那么这样的话,相当于变相的把中国的老百姓创造的财富再借给外国人,特别是发达国家,然后请他们用从中国借的债来买中国的商品。

当然这样中国的经济就增长起来了,但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想到这样的经济增长能长期下去吗?其实不可能的。总有一天外汇储备积累到一个严重的程度,总有一天这个出口会出到再也卖不动的程度。那么,去年的经济危机正好就造成这一个转折点,从那一点开始,中国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个瓶颈,再也走不下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共政府费了很大的力气想要通过房地产、政府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投资拉动经济。

同时,中共也面临一个叫做“内需不足”的困惑,那就是国内老百姓的消费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占整个经济比例日益下降。整个经济能靠百分之几的官员,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官员来消费带动吗?谁都知道不可能的。一个官员再能喝酒,他一天也不能喝80斤、100斤酒,他再能胡吃海喝,一天也顶多吃掉几千块、上万块,他们仍然不能代表7、8亿人去消费。所以,中国的内需就拉不起来,因为这个经济结构是畸形的,是背离社会公正的,占大多数人口的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

现在中国面临了一个困境,60年后,看起来中国好像是经济增长率也提高了,外汇储备也达到世界第一了,似乎是一个非常神气的状态。但是就在这神气状态的背后,你可看到他存在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病症。这些经济病症正好是中国这个畸形的背离社会公正的发展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征兆。这些征兆都是没有办法靠一些小政策能够轻而易举就扭转的。

主持人:将来中国将面对的就是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那也很显然现在很多国际上有的人还认为中国能够带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也是一个幻想啦。

陈博士:不光是幻想,那是无知。可以这么说,谁这么以为,谁就是无知者。但是,很遗憾的就是尽管这个世界很大,也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但是不排除他们当中无知者占相当大的部分。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论说的现在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很客观。但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说了一种中国模式,您对这个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陈博士:中国模式在中国国内被称做“中国模式”。在国外有那么一、两个认识上很糊涂的西方学者,把他称做“北京共识”。就是说现在中国已经创造出一个全世界应该模仿的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当然中共政府是很喜欢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学者也是趋之若鹜。但很可惜,这个北京共识好像并没有在全世界媒体上真正得到多少反响,只是在中国的媒体上被中国少数御用学者在追捧。

事实上,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我刚才前面讲的这个:“畸形的背离社会公正的发展模式”。今天已经走到处在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状态下。如果说他有什么特质,有什么中国模式的特点,那就是,早早晚晚他会进入今天这个状态。如果说过去这么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看不到这个结果,一再盲目的吹捧,那只能说他们的眼界缺乏前瞻性,他们的思维过于狭窄。本来中国模式今天出现了这个结局,应该是十年前就看到。

主持人:是。在10年前,何清涟老师就在她的著作《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中分析了中国改革的巨大问题并且预言了必然的结果。这本书呢于1998年出版,当年就畅销300万册。虽然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禁书,但是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

何老师也因此被《三联生活周刊》列为影响中国的二十五位时代人物之一;被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eek)评为“亚洲之星”;被读者称为“中国改革的良心”。我们下期节目就请何老师对 60年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一下分析。

举报

 

分类:经济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