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历史】蒋介石

【历史】蒋介石
蒋介石

蒋介石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蒋中正
外文名Chiang Kai-shek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奉化
出生日期1887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1975年4月5日
毕业院校东京振武学校
信    仰基督教
妻    子宋美龄
子    女蒋经国、蒋纬国
目录
1名号称呼
2人物事迹
3个人婚姻
4人物生平
▪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5大事年表
6人物评价
1名号称呼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学名
志清
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
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2人物事迹

青年蒋介石
青年蒋介石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中国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3个人婚姻

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
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4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青年蒋介石
青年蒋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蒋介石手迹
蒋介石手迹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晚年的蒋介石与妻子宋美龄
晚年的蒋介石与妻子宋美龄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5大事年表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合影(1945年)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合影(1945年)
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 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6人物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历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词条标签:
中华民国国民党中国近代史政治家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中华民国总统中国人人物各地中国人国家元首建国大业人物原型总统政治人物民国人物浙江人革命影视人物张学良西安事变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27-1960)历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历史人物
蒋介石(1887—1975)
蒋介石图册
相关历史人物
孙中山s
孙中山
蒋经国s
蒋经国
宋庆龄s
宋庆龄
相关人物
宋美龄s
宋美龄
毛泽东s
毛泽东
蒋纬国s
蒋纬国
关联人物
李宗仁s
李宗仁
民国四大美男s
民国四大美男
阎锡山s
阎锡山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05

【历史】孙中山

【历史】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2]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1]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Sun Yat-sen
别    名中山、逸仙、载之、日新、中山樵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    业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
信    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
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展开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 、《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    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
陵墓所在地南京中山陵
配    偶原配:卢慕贞 末任:宋庆龄
子    女孙科、孙娫、孙婉
目录
1人物生平
▪ 投身民主革命
▪ 推翻封建帝制
▪ 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 中国革命的旗帜
2个人思想
▪ 信仰
▪ 思想
3经典语录
4主要著作
▪ 诗词
▪ 文献
5有关评价
6人物轶事
▪ 名字
▪ 尊称
▪ 遗嘱
7家系历史
▪ 祖居
▪ 家族
1人物生平
编辑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孙中山生平图片
孙中山生平图片(16张)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1]
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1-2]
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3]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
中国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国父逝世
国父逝世(14张)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
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1]
(概述图片以及孙中山生平图册部分照片来源于[4-7] )(国父逝世图册照片来源[8-9])
2个人思想
编辑

信仰

孙中山青少年时就有无神论思想,否定神佛有灵,还打断神像之手。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佛手,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十二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加入基督教。从事革命事业成立兴中会后,利用宗教进行革命。民国成立后,主张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效,如说“佛教为救世之仁”。到了后期,孙中山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作了回顾:“予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他指出:“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又曾就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抨击:“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其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10]
思想

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11]
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12]
3经典语录
编辑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13]
3、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
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14]
5、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15]
8、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16]
11、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12、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17]
1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1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18]
4主要著作
编辑

诗词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是孙中山先生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19]
文献

标题
日期
责任者
来源出处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批查昆臣报告书(1914.12.23)
1911-08-1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论军事及对军人演讲(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9-12-01
黄彦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改组国民党与召开“一大”(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民治与地方自治(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自传及叙述革命经历(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辛亥革命前重要论文(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革命方略(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三民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下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中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上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
2006-11-01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1913-1916)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1917-1918)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
2006-11-01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
中华书局[20]
5有关评价
编辑

胡锦涛: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21]
江泽民: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21]
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21]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
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22]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3]
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24]
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25]
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26]
陈锡祺: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27]
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
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28]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29]

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
6人物轶事
编辑

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12]
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10]
性质
名字
释义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广州话拼音。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通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30]
尊称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31]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
孙中山与宋庆龄
孙中山与宋庆龄(10张)
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32]
(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图片来源于[4][33-34])
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35]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 [35]
7家系历史
编辑

祖居

孙氏祖先常德公,
家系历史
家系历史(10张)
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即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10]
(家系历史图册图片来源于[36-38])
家族

前辈
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
祖母:黄芝兰(1792年-1869年)
父亲:孙达成(1813年-1888年)
母亲:杨可卿(1852年-1910年)
兄弟姐妹
长兄:孙德彰(1854~1915年)
姐:孙妙茜(1863-1955)
妹:孙秋绮(1871年~1912年)
另有一兄:(孙德佑)五岁早夭
另有一姐:(孙金星)亦早夭
妻妾
原配:卢慕贞(1867年-1952年)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
妾:陈粹芬
末任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
子女
儿子: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长女:孙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6月25日)
次女:孙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日本籍长女:宫川富美子(1906年—1990年)(与大月薰所生)(1906年出生)
孙子
长孙:孙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次孙:孙治强(1915-2001)
孙女
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出生)
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出生)
三孙女:孙穗芳(1935年出生)
四孙女:孙穗芬(1938年—2011年1月29日)[39]
外孙
王弘之(孙婉与王伯秋之子)
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
宫川东一(宫川富美子之子)
外孙女
王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
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1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辛亥革命 · 1911
参考资料
1.  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2-09-12] .
2.  孙中山生平简介  .中国广播网 .2007-07-20 [引用日期2012-09-12] .
3.  孙中山简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9-5] .
4.  孙中山图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8-27] .
5.  辛亥百年:回眸孙中山海外革命足迹  .新华网 .2011-10-11 [引用日期2012-10-13] .
6.  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2-010-2] .
7.  孙中山图片集  .中山网 [引用日期2012-10-12] .
8.  辛亥革命纪念篇:孙中山的逝世与祭奠  .中国时刻网 .2011-09-14 [引用日期2012-010-1] .
9.  保存至今唯一记录孙中山辞世的号外。   .人民网 .2009-05-31 [引用日期2012-010-1] .
10.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中国红色人物网 [引用日期2012-08-22] .
11.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6-11-12 [引用日期2012-09-12] .
12.  国父孙中山先生简介  .世界孙氏联谊会 .2012-5-30 [引用日期2012-08-21] .
13.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苏州科普之窗 [引用日期2012-08-27] .
14.  孙中山感动世界的语录1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15.  孙中山感动世界的语录 2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16.  孙中山感动世界的语录3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17.  孙中山感动世界的语录4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18.  孙中山感动世界的语录 5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19.  孙中山先生诗词  .人民网 .2006-11-09 [引用日期2012-09-12] .
20.  孙中山著作   .中山市档案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2-08-29] .
21.  中共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新华网 .2011-10-08 [引用日期2013-10-16] .
22.  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10-16] .
23.  毛泽东: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9-5] .
24.  孙中山对周恩来的影响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25.  孙中山对朱德的影响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26.  孙中山对刘少奇的影响   .新华网 .2010-08-18 [引用日期2012-09-12] .
27.  陈锡祺:我不认为对中山先生评价过高了  .人民网 .2006-11-09 [引用日期2012-010-1] .
28.  我和祖父精神相通  .人民网 .2006-11-09 [引用日期2012-010-1] .
29.  客观评判孙中山的史学著作  .人民网 .2006-09-12 [引用日期2012-010-1] .
30.  孙中山名字探究(一)  .孙中山网上纪念馆 .2012-05-15 [引用日期2012-08-28] .
31.  国父孙中山先生简介8  .世界孙氏联谊会 .2012-05-30 [引用日期2012-09-30] .
32.  国父孙中山  .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2012-02-03 [引用日期2012-08-27] .
33.  孙中山与宋庆龄罕见的珍贵照片  .中华姓氏谱牒网 [引用日期2012-10-7] .
34.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照  .澳门宋庆龄基金会官网 .2007-05-28 [引用日期2012-010-2] .
35.  孙中山遗嘱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8-27] .
36.  组图:孙中山先生家族鲜为人知的妻妾儿女们  .半岛网 .2011-06-11 [引用日期2012-10-13] .
37.  革命先驱孙中山一生鞠躬尽瘁 与宋庆龄爱情成绝唱  .人民网 .2009-05-31 [引用日期2012-010-2] .
38.  孙中山家族后人今安在  .大河网 [引用日期2012-10-14] .
39.  国父孙女孙穗芬在台辞世  .人民网 .2011-01-30 [引用日期2012-09-03] .
词条标签:
人物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中华民国总统中国人中国历史人物中国政治人物国家元首国民党党员总统政治人物民国人物辛亥革命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辛亥革命·1911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历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马可影视作品历史人物
孙中山
孙中山图册
相关历史人物
蒋介石s
蒋介石
袁世凯s
袁世凯
宋庆龄s
宋庆龄
相关人物
毛泽东s
毛泽东
宋美龄s
宋美龄
朱德s
朱德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62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
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2-3]成立,以五星红旗为国旗,[4]《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5]国徽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6]首都北京,[7]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8]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9]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10-1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2-13]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14-15]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与英、法、美、俄并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6-17]世界第一贸易大国,[18]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9]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20-21]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2-23]第二大吸引外资国,[24]还是世界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25]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26-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最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景点,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28-29]
中文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简    称中国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北京
主要城市上海、天津、重庆、香港、台北
国庆日10月1日
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家代码CHN
官方语言汉语普通话
货    币人民币
时    区东八区(北京时间)
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领袖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
人口数量13.6072亿人(2013年末)
人口密度139.6人/平方公里(2011年)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国土面积陆疆960+海疆299.7万平方公里
水域率2.8%
GDP总计56.8845万亿元(本币)(2013年)
人均GDP4.2万元(本币)(2013年)
国际电话区号+86(港:+852,澳:+853,台:+886)
国际域名缩写.cn(港:.hk,澳:.mo,台:.tw)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港、澳靠左)
风景名胜天安门、故宫、长城、泰山等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最长河流长江
最大湖泊青海湖
地理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主要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海岸线3.2万千米
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复旦、港大、台大等
法律体系欧陆法系(香港为英美法系)
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国日期1949年10月1日
目录
1地理
▪ 自然地理
▪ 资源状况
▪ 行政区划
2历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失误
▪ 拨乱反正与真理大讨论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政治
▪ 宪法
▪ 权力机关
▪ 行政机关
▪ 司法机关
▪ 政党制度
▪ 社会团体
▪ 国家领袖
4军事
5外交
6经济
7交通
8人口
▪ 总数
▪ 民族信息
▪ 性别构成
▪ 年龄构成
9文化
▪ 语言文字
▪ 文学
▪ 饮食
▪ 中医
▪ 节日
10艺术
▪ 书法绘画
▪ 工艺美术
▪ 音乐
▪ 戏剧
▪ 歌舞
▪ 影视
11宗教
12科技
13体育
14社会
15旅游
1地理
编辑

主词条: 中国地理
领土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附属各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群岛、苏岩礁),陆地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国土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国领空为领土和领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长184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约为35989.76平方公里。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公里,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国土面积: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1,707.5万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土地资源中,山地32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平原115万平方公里,丘陵95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参考资料来源:[30]
自然地理

地貌地势
地势地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这种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势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势图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界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模块来源:[10]
山脉
山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山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山脉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多成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武夷山脉、长白山脉、台湾山脉、巫山山脉等。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位于长江上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 6公里、深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此外,还有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武夷山、雁荡山、青城山等名山。
水文
水文
河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河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河流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31]
湖泊
中国湖泊分布图
中国湖泊分布图
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青海湖、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呼伦湖、贝尔湖、博斯腾湖、纳木错、色林错、滇池、洱海、抚仙湖、日月潭、洪湖、西湖、千岛湖、微山湖、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31]
海岸、岛屿和沿海海域
海岸、岛屿和沿海海域
海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线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截至1997年)
岛屿和沿海海域
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
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
主要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平潭岛、东海岛、东山岛、金门岛、玉环岛、厦门岛、上川岛、洞头岛、钓鱼岛、南澳岛、涠洲岛、黑瞎子岛、黄岩岛及长山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南日群岛、万山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澎湖列岛等群岛。
海域毗邻中国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海洋有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渤海则是伸入中国大陆的内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气候
气候
中国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类型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资源状况

中国资源情况
矿产    
煤炭
煤炭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32]
土地    
耕地
耕地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森林    
森林
森林
中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水资源    
河流
河流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32]
植物    
银杉
银杉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
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32]
行政区划

主词条: 中国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截至2004年底,中国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6张)
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34]
全国乡镇总数37334个,其中:镇19883个;乡17451个。全国共有街道办事处5904个。[35]
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7.8万个;居民小组129.6万个。村委会64.4万个;村民小组507.9万个。[36]
地区    名称及简称
华北
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东北
辽宁省(辽)、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
华东
上海市(沪)、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安徽省(皖)、
江西省(赣)、福建省(闽)、山东省(鲁)、台湾省(台)
华中
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
华南
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海南省(琼)、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西南
重庆市(渝或巴)、四川省(川或蜀)、
云南省(云或滇)、西藏自治区(藏)、贵州省(贵或黔)
西北
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资料来源:[37])
2历史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主词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8-39]9月30日下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产生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其他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38-39]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38-3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词条: 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开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开展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便迅速建立起来。[40]
在1950年代早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以及社会改革。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41]到1956年,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0]
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失误

主词条: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也伴随着一些失误。1958年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42-44]
农业上,由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合作社规模越大,越能发展生产力;公社化也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所以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99%的农民加入到组织中来。原有正常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农业产值大幅度减少。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1960年开始的三年经济困难更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44]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45]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46]
1966年到1976年,发生了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44][47]
拨乱反正与真理大讨论

主词条: 拨乱反正、一国两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接任其职务,逮捕了四人帮。1977年国家由乱到治,[48]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再次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49]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的伟大转折。[5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年以后,中国走上了更加务实的发展道路。原先被打击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学者恢复了工作。[51]1980年,平反冤假错案,为最大冤案(刘少奇)平反;为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右派”平反。[52-53]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19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53]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主词条: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全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51][54]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
1984年国庆节上的邓小平
1984年国庆节上的邓小平
主要来源是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55]
1982年农村改革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扰中国多年的粮食问题得到大幅度解决。[56-57]
在1984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阅兵式上,邓小平站在天安门城楼面对中国人民和外国使节发表宣言:中国到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042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58-59]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60-6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主词条: 邓小平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江泽民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江泽民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江泽民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讲话,提出了19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62-63]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观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62][64]
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路线基本确定,中国进入了一个周边国际环境基本和平,国内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八五”计划、[65-66]“九五”计划、[67]“十五”计划[68]均得到了全面实施和基本完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词条: 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中国梦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69]1999年12月
习近平和胡锦涛
习近平和胡锦涛
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70]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1-72]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73]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胡锦涛当选为国家主席。[74-75]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76]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77]2011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6-17][78]
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79]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张德江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80]
3政治
编辑

宪法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81]
权力机关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一院制。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82-83]
行政机关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行政机关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总 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秘书长
李克强[84]    张高丽、刘延东(女)、汪洋、马凯[84]    
杨晶(蒙古族)、常万全、杨洁篪
、郭声琨、王勇[84]
杨晶(兼)[84]
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粮食局、国家信访局、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公务员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 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司法机关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分最高人民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院、地方各级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业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权力机关负责。[85]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分最高人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它领导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略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略图)
政党制度

主词条: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87]
中国还存在8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89]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团体都带有准官方性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必须提交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业务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社会团体实际上附属在业务主管部门之下。中国的社会团体是社会组织的一种。[90]
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人民团体(8个)分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90]
国家领袖

国家领袖
全国两会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全国政协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第一届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毛泽东
毛泽东
第二届
刘少奇
朱德
周恩来
周恩来
毛泽东
第三届
刘少奇
朱德
周恩来
周恩来
毛泽东
第四届
空缺    
朱德
周恩来
周恩来
毛泽东
第五届
空缺    
叶剑英
华国锋
邓小平
华国锋
第六届
李先念
彭真
赵紫阳
邓颖超
邓小平
第七届
杨尚昆
万里
李鹏
李先念
邓小平
第八届
江泽民
乔石
李鹏
李瑞环
江泽民
第九届
江泽民
李鹏
朱镕基
李瑞环
江泽民
第十届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胡锦涛
第十一届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胡锦涛
第十二届    习近平    张德江    李克强    俞正声    习近平
4军事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全局和发展大势,科学确立国防战略,适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赋予军队新的职能使命,推动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阔步向前。[91-92]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
2009年中国国防费支出
2009年中国国防费支出[93]
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91][94]
新时期中国国防的目标和任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91][93]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91][95]
和平时期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保卫边防、海防、空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参加国家建设和抢险救灾,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中外联演联训和国际灾难救援。[91][96]
中国军事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 席
副主席
委 员
习近平
范长龙 许其亮
常万全、房峰辉、张阳、赵克石、
张又侠、吴胜利、马晓天、 魏凤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 席
副主席
委 员
习近平
范长龙、许其亮
常万全、房峰辉、张阳、 赵克石、
张又侠、吴胜利、马晓天、魏凤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部 长:常万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 ·总装备部
七大军区
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
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
武装力量
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陆军 海军 空军 战略导弹部队——二炮)
武装警察部队 ·民兵 ·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解放军驻澳门部队
5外交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些国际性组织成员国。[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截至2011年7月31日)
地区    国家(建交日及备注)(同一洲国家以其译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亚洲
阿富汗(1955.1.20)
阿联酋(1984.11.1)
阿曼(1978.5.25)
阿塞拜疆(1992.4.6)
巴基斯坦(1951.5.21)
巴勒斯坦(1988.11.20)
巴林(1989.4.18)
朝鲜(1949.10.6)
东帝汶(2002.5.20)
菲律宾(1975.6.9)
格鲁吉亚(1992.6.9)
哈萨克斯坦(1992.1.3)
韩国(1992.8.24)
吉尔吉斯斯坦(1992.1.5)
柬埔寨(1958.7.19)
卡塔尔(1988.7.9)
科威特(1971.3.22)
老挝(1961.4.25)
黎巴嫩(1971.11.9)
马尔代夫(1972.10.14)
马来西亚(1974.5.31)
蒙古(1949.10.16)
孟加拉国(1975.10.4)
缅甸(1950.6.8)
尼泊尔(1955.8.1)
日本(1972.9.29)
沙特阿拉伯(1990.7.21)
斯里兰卡(1957.2.7)
塔吉克斯坦(1992.1.4)
泰国(1975.7.1)
土耳其(1971.8.4)
土库曼斯坦(1971.8.4)
文莱(1991.9.30)
亚美尼亚(1992.4.6)
乌兹别克斯坦(1992.1.2)
新加坡(1990.10.3)
叙利亚(1956.8.1)
也门(1956.9.24)
伊拉克(1958.8.25)
伊朗(1971.8.16)
以色列(1992.1.24)
印度(1950.4.1)
印度尼西亚(1950.4.13)
约旦(1977.4.7)
越南(1950.1.18)
非洲
阿尔及利亚(1958.12.20)
埃及(1956.5.30)
埃塞俄比亚(1970.11.24)
安哥拉(1983.1.12)
贝宁(1964.11.12)
博茨瓦纳(1975.1.6)
布基纳法索(1973.9.15建交,1994.2.4中止建交)[98]
布隆迪(1963.12.21)
赤道几内亚(1970.10.15)
多哥(1972.9.19)
厄立特里亚(1993.5.24)
佛得角(1976.4.25)
冈比亚(1974.12.14建交,1995.7.25中止建交)[98]
刚果(布)(1964.2.22)
刚果(金)(1961.2.20)
吉布提(1979.1.8)
几内亚(1959.10.4)
几内亚比绍(1974.3.15)
加纳(1960.7.5)
加蓬(1974.4.20)
津巴布韦(1980.4.18)
喀麦隆(1971.3.26)
科摩罗(1975.11.13)
科特迪瓦(1983.3.2)
肯尼亚(1963.12.14)
莱索托(1983.4.30)
利比里亚(1977.2.17)
利比亚(1978.8.9)
卢旺达(1971.11.12)
马达加斯加(1972.11.6)
马拉维(2007.12.28)
马里(1960.10.25)
毛里求斯(1972.4.15)
毛里塔尼亚(1965.7.19)
摩洛哥(1958.11.1)
莫桑比克(1975.6.25)
纳米比亚(1990.3.22)
南非(1998.1.1)
南苏丹(2011.7.9)
尼日尔(1974.7.20)
尼日利亚(1971.2.10)
塞拉利昂(1971.7.29)
塞内加尔(1971.12.7)
塞舌尔(1976.6.30)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7.12建交,1997.7.11中止建交)[98]
苏丹(1959.2.4)
索马里(1960.12.14)
坦桑尼亚(1964.4.26)
突尼斯(1964.1.10)
乌干达(1962.10.18)
赞比亚(1964.10.29)
乍得(1972.11.28)
中非(1964.9.29)

欧洲
阿尔巴尼亚(1949.11.23)
爱尔兰(1979.6.22)
爱沙尼亚(1991.9.11)
安道尔(1994.6.29)
奥地利(1971.5.28)
白俄罗斯(1992.1.20)
保加利亚(1949.10.4)
比利时(1971.10.25)
冰岛(1971.12.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5.4.3)
波兰(1949.10.7)
丹麦(1950.5.11)
德国(1972.10.11)
俄罗斯(1949.10.2)
法国(1964.1.27)
芬兰(1950.10.28)
荷兰(1972.5.18)
黑山(2006.7.6)
捷克(1949.10.6)
克罗地亚(1992.5.13)
拉脱维亚(1991.9.12)
立陶宛(1991.9.14)
列支敦士登(1950.9.14)
卢森堡(1972.11.16)
罗马尼亚(1949.10.5)
马耳他(1972.1.31)
马其顿(1993.10.12)
摩尔多瓦(1992.1.30)
摩纳哥(1995.1.16)
挪威(1954.10.5)
葡萄牙(1979.2.8)
瑞典(1950.5.9)
瑞士(1950.9.14)
塞尔维亚(1955.1.2)[99]
塞浦路斯(1971.12.14)
圣马力诺(1971.5.6)
斯洛伐克(1949.10.6)
斯洛文尼亚(1992.5.12)
乌克兰(1992.1.4)
西班牙(1973.3.9)
希腊(1972.6.5)
匈牙利(1949.10.6)
意大利(1970.11.6)
英国(1972.3.13)
欧盟(1975.5.-)
北美洲
安提瓜和巴布达(1983.1.1)
巴巴多斯(1977.5.30)
巴哈马(1997.5.23)
伯利兹(1987.2.6建交,1989.10.23中止建交)[98]
多米尼克(2004.3.23)
哥斯达黎加(2007.6.1)
格林纳达(1985.10.1)
古巴(1960.9.28)
加拿大(1970.10.13)
美国(1979.1.1)
尼加拉瓜(1985.12.7建交,1990.11.9中止建交)[98]
墨西哥(1972.2.14)
圣卢西亚(1997.9.1建交,2007.5.5中止建交)[9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6.20)
牙买加(1972.11.21)
南美洲
阿根廷(1972.2.19)
巴西(1974.8.15)
秘鲁(1971.11.2)
玻利维亚(1985.7.9)
哥伦比亚(1980.2.7)
厄瓜多尔(1980.1.2)
圭亚那(1972.6.27)
苏里南(1976.5.28)
委内瑞拉(1974.6.28)
乌拉圭(1988.2.3)
智利(1970.12.15)

澳洲
澳大利亚(1972.12.21)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6.10.12)
斐济(1975.11.5)
库克群岛(1997.7.25)
密克罗尼西亚(1989.9.11)
纽埃(2007.12.12)
萨摩亚(1975.11.6)
汤加(1998.11.2)
瓦努阿图(1982.3.26)
新西兰(1972.12.22)


表格内容来源:[100]
6经济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过去三十年来年均增长率近10%。[101]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中国经济得以步入高速发展阶段。80年代中国在南方成立了若干经济特区,它们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火车头。92年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其中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02]
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2011年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增长10.7%。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内需动力明显增强。[103]
7交通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的交通线路总长度有了很大增长,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堪比发达国家的交通网。中国的交通干线不断向内陆和边疆延伸,运网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也逐步提高。公路方面,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中国所有的县及几乎所有的乡镇都通了公路,2010年底,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铁路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铁路网,到2009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86000公里,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04]
8人口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中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总数

据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000人。[105]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民族信息

主词条: 56个民族、中华民族
中国官方承认的有56个民族[106]。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民族。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
汉族服饰
汉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服饰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服饰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服饰
达翰尔族服饰
达翰尔族服饰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服饰
东乡族服饰
东乡族服饰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
独龙族服饰
独龙族服饰
俄罗斯族服饰
俄罗斯族服饰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服饰
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服饰
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赫哲族服饰
赫哲族服饰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
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服饰
京族服饰
京族服饰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服饰
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服饰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
僳僳族服饰
僳僳族服饰
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毛南族服饰
毛南族服饰
门巴族服饰
门巴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
怒族服饰
怒族服饰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
塔塔尔族服饰
塔塔尔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
乌孜别克族服饰
乌孜别克族服饰
锡伯族服饰
锡伯族服饰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服饰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服饰
壮族服饰
壮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
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服饰
水族服饰
水族服饰

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9]
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9]
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9]
9文化
编辑

语言文字

主词条: 汉语、普通话、汉字
语种
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使用 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107]
语系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名称    内容
①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②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③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
④南亚语系    南亚语系是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
⑤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⑥其他语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
从文字的体系和字母的形式来看,中国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体系和古印度字母(梵文)、回鹘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块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
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中国官方尚未认定。
文学

主词条: 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学一般归于中国当代文学范畴。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人当代文学阶段。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它限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多元文学。这种性质使当代文学以极其复杂的面貌和特征显著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和时代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1949—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年)和新时期(1976年以后)三个历史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将中国当代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数十个文学奖项,其中较权威的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等。2000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收集了18位最著名的中国作家用过的书桌、椅子和书写工具,以及大量文学作品、手迹、译文、信件和其他资料。[109-110]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自诺贝尔奖开设文学奖以来,中国首次获得此奖项。[111]
饮食

主词条: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警句,经过千年的发展独自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112]
中医

主词条: 中医

  中医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13]
节日

主词条: 中国节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节假日
日期
假期天数
新年(元旦)
1月1日
1天
春节
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3天
清明
农历清明当日
1天
劳动节
5月1日
1天
端午
农历端午当日
1天
中秋
农历中秋当日
1天
国庆节
10月1日、2日、3日
3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国务院决定也作出相应的修订,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节假日
日期
假期天数
假期日期规定
妇女节
3月8日
半天
妇女当天放假半天
青年节
5月4日
半天
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青年当天放假半天
儿童节
6月1日
1天
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当天放假1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建军节)
8月1日
半天
现役军人当天放假半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决定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瑶族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跳花节、满族的颁金节等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参考资料[114])
10艺术
编辑

书法绘画

主词条: 书法、国画、中国书法
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
北宋张择端所绘画《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所绘画《清明上河图》(局部)[115]
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和风格成为所在朝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人们对书法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 [116-117]
当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相当活跃。中国美术馆等艺术馆长年不断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中国画每年都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展览。除中国画外,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西洋绘画在中国也得到发展。 [117]
与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同步,画廊业也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每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各举办一次的艺术博览会,成为艺术品交易的另一种途径,其中上海艺术博览会为亚洲参展艺术品门类最齐全的艺术博览会。[117]
工艺美术

主词条: 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繁多,技艺精湛,有许多作品堪称绝活。工艺美术可分为特
春秋时期方壶
春秋时期方壶[116]
种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类。[116]
利用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技艺制作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116]
音乐

主词条: 中国音乐
歌曲《爱的火焰》
歌曲《爱的火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在世界当代音乐文化中,中国音乐保持着它的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因而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并揭开了新的、更加灿烂篇章。在声乐、器乐、大型音乐体裁,以及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中国当代音乐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118]
戏剧

主词条: 中国戏剧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起源于昆曲(昆曲是一种更古老的戏剧艺术)
京剧《霸王别姬》
京剧《霸王别姬》
。此种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舞台艺术于十九世纪初在北京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1000个以上深具艺术价值的剧目,形成了一套音乐板式和表演程式。[116]
地方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较为活跃的地方戏曲有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粤剧等。西藏的藏戏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藏民族特色,其表演粗犷豪放,别具特色。[116]
话剧于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自1920年代开始,话剧舞台上开始出现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题材;到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戏剧大师曹禺这一时期的三部曲——《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其作品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平,其中《茶馆》、《龙须沟》等剧目享有盛誉。[116]
歌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人员建立的一套复古的中国舞蹈体系-中国古典舞,是从中戏曲中取材,采用世界芭蕾的训练舞种,发展创建并起来的一个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的中国风舞蹈。
进入1990年代后诞生了诸如《太极印象》、《神话中国》、《秋水伊人》、《红扇》、《传音》、《不眠夜》、《潮汐》、《两个身体》等新颖的作品。同时中国舞蹈乐团开始向国际进军开始了国际化,获得众多国际奖项。进入21世纪大型舞蹈剧开始兴起,例如有《妈勒访天边》、《大梦敦煌》、《霸王别姬》、《瓷魂》、《一把酸枣》这样偏向中国古典舞风格的民族舞剧,或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也有《雷和雨》这样个性表达的现代舞剧渐渐获得观众喜爱。[119]
影视

主词条: 中国电影、中国电视
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一轮电影
中国电影界第五代导演之一张艺谋
中国电影界第五代导演之一张艺谋[120]
创作高潮中,《城南旧事》、《野山》、《芙蓉镇》、《开国大典》、《大决战》等成为此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在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在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有高水准的造诣。此期间,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崛起令国际影坛瞩目。[11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第六代导演,其代表者有贾樟柯、王小帅、张元、高占全、娄烨等人。他们的电影作品趋于平民化,大多以纪实手法表现。导演冯小刚成为中国商业影片票房纪录最高的代表,其作品叙述的也多是平民故事。[116]
中国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较具影响力的有长春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奖”为中国优秀电影的最高奖项。另外,国家为鼓励主流电影的发展专设了“华表奖”,还有由观众评选的“百花奖”。[116]
11宗教
编辑

主词条: 祖先崇拜、三教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大陆官方实行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宗教发展较蓬勃的国家之一,其中尤以佛教、基督教新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信徒数量最为庞大。中国的宗教文化,有“儒道释”三教之说;一般的中国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都受到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响,称之为中国民间信仰。现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121]
12科技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122]
13体育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
2008北京奥运会福娃
2008北京奥运会福娃[123]
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各类体育场馆已超过100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65万人。[124]群众体育科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634个,创、超世界纪录88次。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成为奥运史上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51枚、银牌21枚和铜牌28枚,金牌榜名列第一。[125-127]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128]
14社会
编辑

主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状况
教育
中国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教育事业。自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129]教育阶段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国有数目众多的大学,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一些大学开办研究生教育,有博士点。[130-131]
传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中央政府也逐年放宽对媒体的控制,[132]中国政府不但没有禁止,甚至鼓励国家媒体彼此为了吸引读者与增加广告收入而竞争。中国媒体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活力与多元性,同时也以一定程度的公开性来讨论社会议题和公共政策。
新闻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决策,使中国新闻出版业进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图书、报纸、电子出版和印刷业均进入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133]
卫生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134]
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截至2011年底,孕产妇死亡率为26.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2.1‰。[134]
劳动就业
中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扩大就业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以上。城乡从业人员从2008年底的75564万人增加到2011年底的76420万人。[135]
15旅游
编辑

主词条: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60]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70]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136]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登录名称    
登录类型
C:文化遗产
N:自然遗产
NC:双遗产
登录年份    扩展年份    所在地
长城    C    1987年    
横跨17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青海。
明清皇宫    C    1987年
(北京故宫)    2004年
(沈阳故宫)    北京东城区、辽宁沈阳
莫高窟    C    1987年    
甘肃敦煌
秦始皇陵    C    1987年    
陕西西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    1987年    
北京房山区
泰山    NC    1987年    
山东泰安
黄山    NC    1990年    
安徽黄山市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N    1992年    
四川九寨沟县
黄龙风景名胜区    N    1992年    
四川松潘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N    1992年    
湖南张家界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C    1994年    
河北承德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C    1994年    
山东曲阜
武当山古建筑群    C    1994年    
湖北丹江口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C    1994年
(布达拉宫)    2000年
(大昭寺)
2001年
(罗布林卡)    西藏拉萨
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C    1996年    
江西九江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含乐山大佛风景区    NC    1996年    
四川乐山,包括峨眉山市
丽江古城    C    1997年    
云南丽江
平遥古城    C    1997年    
山西平遥
苏州古典园林    C    1997年    2000年    江苏苏州
颐和园    C    1998年    
北京海淀区
天坛    C    1998年    
北京东城区
大足石刻    C    1999年    
重庆大足
武夷山    NC    1999年    
福建武夷山市
青城山与都江堰    C    2000年    
四川都江堰市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C    2000年    
安徽黟县
龙门石窟    C    2000年    
河南洛阳
明清皇家陵寝    C    2000年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    2003年
(明孝陵、明十三陵)
2004年
(盛京三陵)    湖北钟祥
河北遵化
河北易县
江苏南京
北京昌平区
辽宁沈阳、新宾
云冈石窟    C    2001年    
山西大同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N    2003年    
云南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C    2004年    
吉林集安和辽宁桓仁
澳门历史城区    C    2005年    
澳门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N    2006年    
四川成都、阿坝、雅安、甘孜
殷墟    C    2006年    
河南安阳
中国南方喀斯特    N    2007年    
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
开平碉楼与村落    C    2007年    
广东开平
福建土楼    C    2008年    
福建龙岩、漳州
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N    2008年    
江西上饶
五台山    C    2009年    
山西五台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C    2010年    
河南登封
中国丹霞    N    2010年    
福建泰宁、湖南新宁、广东仁化、江西贵溪、浙江江山、贵州赤水和习水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C    2011年    
浙江杭州
元上都遗址    C    2012年    
内蒙古正蓝旗
澄江化石地    N    2012年    
云南澄江
新疆天山    N    2013年    
新疆阿克苏、伊犁、巴音郭楞、昌吉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C    2013年    
云南红河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6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5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23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17张)

精彩图册(130张)

词条图片(90张)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划
直辖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重庆市    ▪ 上海市    
省    
▪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2000.9.8)    ▪ 安哥拉共和国 ( 1996.11.23)    ▪ 阿根廷共和国 ( 1995.1.1)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1995.1.1)    ▪ 澳大利亚联邦 ( 1995.1.1)    ▪ 奥地利共和国 ( 1995.1.1)
▪ 巴林王国 ( 1995.1.1)    ▪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 1995.1.1)    ▪ 巴巴多斯共和国 ( 1995.1.1)
▪ 比利时王国 ( 1995.1.1)    ▪ 伯利兹 ( 1995.1.1)    ▪ 贝宁共和国 ( 1996.2.26)
▪ 博茨瓦纳共和国 ( 1995.1.1)    ▪ 博茨瓦纳 ( 1995.5.31)    ▪ 巴西联邦共和国 ( 1995.1.1)
▪ 文莱达鲁萨兰国 ( 1995.1.1)    ▪ 保加利亚共和国 ( 1995.1.1)    ▪ 布基纳法索 ( 1995.6.3)
▪ 布隆迪共和国 ( 1995.7.23)    ▪ 喀麦隆共和国 ( 1995.12.13)    ▪ 加拿大 ( 1995.1.1)
▪ 中非共和国 ( 1995.5.31)    ▪ 乍得共和国 ( 1996.10.19)    ▪ 智利 ( 1995.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2001.12.11)    ▪ 哥伦比亚 ( 1995.4.30)    ▪ 刚果共和国 ( 1997.3.27)
▪ 科特迪瓦 ( 1995.1.1)    ▪ 克罗地亚 ( 2000.11.30)    ▪ 古巴 ( 1995.4.20)
▪ 塞浦路斯 ( 1995.7.30)    ▪ 捷克 ( 1995.1.1)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1997.1.1)
▪ 丹麦 ( 1995.1.1)    ▪ 吉布提 ( 1995.5.31)    ▪ 多米尼克 ( 1995.1.1)
▪ 多米尼加 ( 1995.1.1)    ▪ 厄瓜多尔 ( 1996.1.21)    ▪ 埃及 ( 1995.6.30)
▪ 萨尔瓦多 ( 1995.5.7)    ▪ 爱沙尼亚 ( 1999.11.13)    ▪ 欧洲联盟 ( 1995.1.1)
▪ 斐济 ( 1996.1.14)    ▪ 芬兰 ( 1995.1.1)    ▪ 法兰西共和国 ( 1995.1.1)
▪ 加蓬 ( 1995.1.1)    ▪ 冈比亚 ( 1996.10.23)    ▪ 格鲁吉亚 ( 2000.6.14)
▪ 德国 ( 1995.1.1)    ▪ 加纳 ( 1995.1.1)    ▪ 希腊 ( 1995.1.1)
▪ 格林纳达 ( 1996.2.22)    ▪ 危地马拉 ( 1995.7.21)    ▪ 几内亚比绍 ( 1995.5.31)
▪ 几内亚 ( 1995.10.25)    ▪ 圭亚那 ( 1995.1.1)    ▪ 海地 ( 1996.1.30)
▪ 洪都拉斯 ( 1995.1.1)    ▪ 匈牙利 ( 1995.1.1)    ▪ 冰岛 ( 1995.1.1)
▪ 印度 ( 1995.1.1)    ▪ 印度尼西亚 ( 1995.1.1)    ▪ 爱尔兰 ( 1995.1.1)
▪ 意大利 ( 1995.1.1)    ▪ 牙买加 ( 1995.3.9)    ▪ 日本 ( 1995.1.1)
▪ 约旦 ( 2000.4.11)    ▪ 肯尼亚 ( 1995.1.1)    ▪ 韩国 ( 1995.1.1)
▪ 科威特 ( 1995.1.1)    ▪ 吉尔吉斯斯坦 ( 1998.12.20)    ▪ 拉脱维亚 ( 1999.2.10)
▪ 莱索托 ( 1995.5.31)    ▪ 列支敦士登 ( 1995.9.1)    ▪ 立陶宛 ( 2001.5.31)
▪ 卢森堡 ( 1995.1.1)    ▪ 马达加斯加 ( 1995.11.17)    ▪ 马拉维 ( 1995.5.31)
▪ 马来西亚 ( 1995.1.1)    ▪ 马尔代夫 ( 1995.5.31)    ▪ 马里 ( 1995.5.31)
▪ 马耳他 ( 1995.1.1)    ▪ 毛里塔尼亚 ( 1995.5.31)    ▪ 毛里求斯 ( 1995.1.1)
▪ 墨西哥 ( 1995.1.1)    ▪ 摩尔多瓦共和国 ( 2001.7.26)    ▪ 蒙古国 ( 1997.1.29)
▪ 摩洛哥 ( 1995.1.1)    ▪ 莫桑比克 ( 1995.8.26)    ▪ 缅甸 ( 1995.1.1)
▪ 纳米比亚 ( 1995.1.1)    ▪ 荷兰 ( 1995.1.1)    ▪ 新西兰 ( 1995.1.1)
▪ 尼加拉瓜 ( 1995.9.3)    ▪ 尼日尔 ( 1996.12.13)    ▪ 尼日利亚 ( 1995.1.1)
▪ 挪威 ( 1995.1.1)    ▪ 阿曼 ( 2000.11.9)    ▪ 巴基斯坦 ( 1995.1.1)
▪ 巴拿马 ( 1997.9.6)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1996.6.9)    ▪ 巴拉圭 ( 1995.1.1)
▪ 秘鲁 ( 1995.1.1)    ▪ 菲律宾 ( 1995.1.1)    ▪ 波兰 ( 1995.7.1)
▪ 葡萄牙 ( 1995.1.1)    ▪ 卡塔尔 ( 1996.1.13)    ▪ 罗马尼亚 ( 1995.1.1)
▪ 卢旺达 ( 1996.5.22)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1996.2.21)    ▪ 圣卢西亚 ( 1995.1.1)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1995.1.1)    ▪ 塞内加尔 ( 1995.1.1)    ▪ 塞拉利昂 ( 1995.7.26)
▪ 斯洛伐克 ( 1995.1.1)    ▪ 斯洛文尼亚 ( 1995.7.30)    ▪ 南非 ( 1995.1.1)
▪ 西班牙 ( 1995.1.1)    ▪ 斯威士兰 ( 1995.1.1)    ▪ 瑞典 ( 1995.1.1)
▪ 瑞士 ( 1995.7.1)    ▪ 泰国 ( 1995.1.1)    ▪ 多哥 ( 1995.5.31)
▪ 突尼斯 ( 1995.3.29)    ▪ 土耳其 ( 1995.3.26)    ▪ 乌干达 ( 1995.1.1)
▪ 英国 ( 1995.1.1)    ▪ 美国 ( 1995.1.1)    ▪ 乌拉圭 ( 1995.1.1)
▪ 委内瑞拉 ( 1995.1.1)    ▪ 赞比亚共和国 ( 1995.1.1)    ▪ 俄罗斯 ( 2011.12.16)
不结盟运动
成员    
▪ 阿富汗    ▪ 阿尔及利亚    ▪ 安哥拉    ▪ 巴哈马
▪ 巴林王国    ▪ 孟加拉国    ▪ 巴巴多斯    ▪ 白俄罗斯
▪ 伯利兹    ▪ 贝宁    ▪ 不丹    ▪ 玻利维亚
▪ 博茨瓦纳    ▪ 文莱达鲁萨兰国    ▪ 布基纳法索    ▪ 布隆迪共和国
▪ 柬埔寨    ▪ 喀麦隆共和国    ▪ 佛得角    ▪ 中非共和国
▪ 乍得    ▪ 智利    ▪ 哥伦比亚    ▪ 科摩罗
▪ 刚果共和国    ▪ 科特迪瓦    ▪ 古巴    ▪ 吉布提
▪ 多米尼加共和国    ▪ 厄瓜多尔    ▪ 埃及    ▪ 赤道几内亚
▪ 厄立特里亚    ▪ 埃塞俄比亚    ▪ 加蓬    ▪ 冈比亚
▪ 加纳    ▪ 格林纳达    ▪ 危地马拉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圭亚那    ▪ 洪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牙买加    ▪ 约旦
▪ 肯尼亚    ▪ 科威特    ▪ 老挝    ▪ 黎巴嫩
▪ 莱索托    ▪ 利比里亚    ▪ 利比亚    ▪ 马达加斯加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求斯    ▪ 蒙古国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缅甸联邦共和国    ▪ 纳米比亚    ▪ 尼泊尔
▪ 尼加拉瓜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朝鲜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马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秘鲁    ▪ 菲律宾共和国    ▪ 卡塔尔
▪ 卢旺达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索马里    ▪ 南非    ▪ 斯里兰卡
▪ 苏丹    ▪ 苏里南    ▪ 斯威士兰    ▪ 叙利亚
▪ 坦桑尼亚    ▪ 泰国    ▪ 东帝汶    ▪ 多哥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元    ▪ 突尼斯    ▪ 土库曼斯坦    ▪ 乌干达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乌兹别克斯坦    ▪ 瓦努阿图共和国    ▪ 委内瑞拉
▪ 越南    ▪ 也门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观察员    
国家    
▪ 亚美尼亚    ▪ 阿塞拜疆    ▪ 巴西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 克罗地亚共和国    ▪ 萨尔瓦多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墨西哥合众国    ▪ 塞尔维亚共和国    ▪ 黑山共和国
▪ 乌克兰    ▪ 乌拉圭        
组织    
▪ 非洲联盟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联合国    
77国集团
▪ 阿富汗    ▪ 阿尔及利亚    ▪ 安哥拉共和国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阿根廷共和国    ▪ 巴哈马    ▪ 巴林王国    ▪ 孟加拉国
▪ 巴巴多斯共和国    ▪ 伯利兹    ▪ 贝宁共和国    ▪ 不丹
▪ 玻利维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博茨瓦纳共和国    ▪ 巴西
▪ 文莱达鲁萨兰国    ▪ 布基纳法索    ▪ 布隆迪共和国    ▪ 柬埔寨
▪ 喀麦隆共和国    ▪ 佛得角    ▪ 中非共和国    ▪ 乍得共和国
▪ 智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哥伦比亚    ▪ 科摩罗
▪ 刚果共和国    ▪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 科特迪瓦    ▪ 古巴
▪ 民主刚果    ▪ 吉布提    ▪ 多米尼加共和国    ▪ 多米尼克
▪ 东帝汶    ▪ 厄瓜多尔    ▪ 埃及    ▪ 萨尔瓦多
▪ 赤道几内亚    ▪ 厄立特里亚    ▪ 埃塞俄比亚    ▪ 斐济
▪ 加蓬    ▪ 冈比亚    ▪ 加纳    ▪ 格林纳达
▪ 危地马拉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圭亚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牙买加    ▪ 约旦
▪ 肯尼亚    ▪ 科威特    ▪ 老挝    ▪ 黎巴嫩
▪ 莱索托    ▪ 利比里亚    ▪ 利比亚    ▪ 马达加斯加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里
▪ 马耳他    ▪ 马绍尔群岛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求斯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蒙古国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缅甸联邦共和国    ▪ 纳米比亚    ▪ 尼泊尔    ▪ 尼加拉瓜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朝鲜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帕劳    ▪ 巴勒斯坦    ▪ 巴拿马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巴拉圭    ▪ 秘鲁    ▪ 菲律宾共和国
▪ 卡塔尔    ▪ 罗马尼亚    ▪ 卢旺达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萨摩亚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所罗门群岛    ▪ 索马里    ▪ 南非
▪ 斯里兰卡    ▪ 苏丹    ▪ 苏里南    ▪ 斯威士兰
▪ 叙利亚    ▪ 坦桑尼亚    ▪ 泰国    ▪ 多哥
▪ 汤加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突尼斯    ▪ 土库曼斯坦
▪ 乌干达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乌拉圭    ▪ 瓦努阿图共和国
▪ 委内瑞拉    ▪ 越南    ▪ 也门    ▪ 赞比亚共和国
▪ 津巴布韦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    
▪ 澳大利亚联邦    ▪ 文莱达鲁萨兰国    ▪ 加拿大    ▪ 智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印度尼西亚    ▪ 日本    ▪ 韩国
▪ 马来西亚    ▪ 墨西哥合众国    ▪ 新西兰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秘鲁    ▪ 菲律宾共和国    ▪ 俄罗斯    ▪ 新加坡
▪ 泰国    ▪ 美国    ▪ 越南    
观察员    
▪ 太平洋岛国论坛    ▪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    ▪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 吉尔吉斯共和国    ▪ 俄罗斯联邦
▪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观察员国    
▪ 印度    ▪ 伊朗    ▪ 蒙古国    ▪ 巴基斯坦
对话伙伴    
▪ 斯里兰卡    ▪ 白俄罗斯        
参会客人    
▪ 阿富汗    ▪ 独立国家联合体    ▪ 土库曼斯坦    ▪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世界国家(地区)首都
亚洲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北京    ▪ 巴基斯坦 首都:伊斯兰堡    ▪ 韩国 首都:首尔
▪ 日本 首都:东京    ▪ 新加坡 首都:新加坡    ▪ 马来西亚 首都:吉隆坡
▪ 印度尼西亚 首都:雅加达    ▪ 菲律宾 首都:马尼拉    ▪ 文莱 首都:斯里巴加湾
▪ 东帝汶 首都:帝力    ▪ 老挝 首都:万象    ▪ 泰国 首都:曼谷
▪ 缅甸 首都:内比都    ▪ 越南 首都:河内    ▪ 柬埔寨 首都:金边
▪ 孟加拉国 首都:达卡    ▪ 尼泊尔 首都:加德满都    ▪ 不丹 首都:廷布
▪ 印度 首都:新德里    ▪ 马尔代夫 首都:马累    ▪ 斯里兰卡 首都:科伦坡
▪ 科威特 首都:科威特城    ▪ 伊朗 首都:德黑兰    ▪ 沙特阿拉伯 首都:利雅得
▪ 阿联酋 首都:阿布扎比    ▪ 也门 首都:萨那    ▪ 巴林 首都:麦纳麦
▪ 黎巴嫩 首都:贝鲁特    ▪ 阿曼 首都:马斯喀特    ▪ 阿富汗 首都:喀布尔
▪ 卡塔尔 首都:多哈    ▪ 巴勒斯坦 首都:耶路撒冷    ▪ 以色列 首都:特拉维夫
▪ 叙利亚 首都:大马士革    ▪ 伊拉克 首都:巴格达    ▪ 约旦 首都:安曼
▪ 土耳其 首都:安卡拉    ▪ 塞浦路斯 首都:尼科西亚    ▪ 蒙古 首都:乌兰巴托
▪ 吉尔吉斯斯坦 首都:比什凯克    ▪ 塔吉克斯坦 首都:杜尚别    ▪ 哈萨克斯坦 首都:阿斯塔纳
▪ 格鲁吉亚 首都:第比利斯    ▪ 乌兹别克斯坦 首都:塔什干    ▪ 土库曼斯坦 首都:阿什哈巴德
▪ 阿塞拜疆 首都:巴库    ▪ 亚美尼亚 首都:埃里温    ▪ 朝鲜 首都:平壤
欧洲    
▪ 意大利 首都:罗马    ▪ 法国 首都:巴黎    ▪ 英国 首都:伦敦
▪ 德国 首都:柏林    ▪ 荷兰 首都:阿姆斯特丹    ▪ 比利时 首都:布鲁塞尔
▪ 卢森堡 首都:卢森堡市    ▪ 瑞士 首都:伯恩    ▪ 奥地利 首都:维也纳
▪ 爱尔兰 首都:都柏林    ▪ 摩纳哥 首都:摩纳哥    ▪ 列支敦士登 首都:瓦杜兹
▪ 丹麦 首都:哥本哈根    ▪ 挪威 首都:奥斯陆    ▪ 瑞典 首都:斯德哥尔摩
▪ 芬兰 首都:赫尔辛基    ▪ 冰岛 首都:雷克雅维克    ▪ 西班牙 首都:马德里
▪ 葡萄牙 首都:里斯本    ▪ 希腊 首都:雅典    ▪ 梵蒂冈 首都:梵蒂冈城
▪ 圣马力诺 首都:圣马力诺    ▪ 马耳他 首都:瓦莱塔    ▪ 安道尔 首都:安道尔城
▪ 波兰 首都:华沙    ▪ 爱沙尼亚 首都:塔林    ▪ 拉脱维亚 首都:里加
▪ 立陶宛 首都:维尔纽斯    ▪ 乌克兰 首都:基辅    ▪ 捷克 首都:布拉格
▪ 匈牙利 首都:布达佩斯    ▪ 斯洛伐克 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 白俄罗斯 首都:明斯克
▪ 摩尔多瓦 首都:基希讷乌    ▪ 罗马尼亚 首都:布加勒斯特    ▪ 保加利亚 首都:索非亚
▪ 黑山共和国 首都:波德戈里察    ▪ 科索沃 首都:普里什蒂纳    ▪ 波黑共和国 首都:萨拉热窝
▪ 马其顿 首都:斯科普里    ▪ 阿尔巴尼亚 首都:地拉那    ▪ 塞尔维亚 首都:贝尔格莱德
▪ 斯洛文尼亚 首都:卢布尔雅那    ▪ 克罗地亚 首都:萨格勒布    ▪ 俄罗斯 首都:莫斯科
非洲    
▪ 南非共和国 首都:比勒陀利亚    ▪ 马达加斯加 首都:塔那那利佛    ▪ 索马里 首都:摩加迪沙
▪ 中非 首都:班吉    ▪ 苏丹 首都:喀土穆    ▪ 利比亚 首都:的黎波里
▪ 突尼斯 首都:突尼斯市    ▪ 阿尔及利亚 首都:阿尔及尔    ▪ 摩洛哥 首都:拉巴特
▪ 尼日利亚 首都:阿布贾    ▪ 科特迪瓦 首都:亚穆苏克罗    ▪ 利比里亚 首都:蒙罗维亚
▪ 加纳 首都:阿克拉    ▪ 马里 首都:巴马科    ▪ 多哥 首都:洛美
▪ 埃塞俄比亚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 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    ▪ 喀麦隆 首都:雅温得
▪ 坦桑尼亚 首都:多多玛    ▪ 赞比亚 首都:卢萨卡    ▪ 安哥拉 首都:罗安达
▪ 吉布提 首都:吉布提市    ▪ 尼日尔 首都:尼亚美    ▪ 贝宁 首都:波多诺伏
▪ 毛里塔尼亚 首都:努瓦克肖特    ▪ 加蓬 首都:利伯维尔    ▪ 几内亚 首都:科纳克里
▪ 冈比亚 首都:班珠尔    ▪ 博茨瓦纳 首都:哈博罗内    ▪ 塞内加尔 首都:达喀尔
▪ 卢旺达 首都:基加利    ▪ 布隆迪 首都:布琼布拉    ▪ 塞拉利昂 首都:弗里敦
▪ 厄立特里亚 首都:阿斯马拉    ▪ 几内亚比绍 首都:比绍    ▪ 津巴布韦 首都:哈拉雷
▪ 斯威士兰 首都:姆巴巴内    ▪ 莱索托 首都:马塞卢    ▪ 塞舌尔 首都:维多利亚
▪ 莫桑比克 首都:马普托    ▪ 赤道几内亚 首都:马拉博    ▪ 科摩罗 首都:莫罗尼
▪ 毛里求斯 首都:路易港    ▪ 佛得角 首都:普拉亚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首都:圣多美
▪ 布基纳法索 首都:瓦加杜古    ▪ 乌干达 首都:坎帕拉    ▪ 纳米比亚 首都:温得和克
▪ 马拉维 首都:利隆圭    ▪ 埃及 首都:开罗    ▪ 乍得 首都:恩贾梅纳
▪ 刚果共和国 首都:布拉柴维尔    ▪ 刚果民主共和国 首都:金沙萨    ▪ 南苏丹共和国 首都:朱巴
北美洲    
▪ 墨西哥 首都:墨西哥城    ▪ 美国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巴哈马 首都:拿骚
▪ 伯利兹 首都:贝尔莫潘    ▪ 巴巴多斯 首都:布里奇敦    ▪ 加拿大 首都:渥太华
▪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首都:圣何塞    ▪ 古巴 首都:哈瓦那    ▪ 萨尔瓦多 首都:圣萨尔瓦多
▪ 格林纳达 首都:圣乔治    ▪ 危地马拉 首都:危地马拉城    ▪ 洪都拉斯 首都:特古西加尔巴
▪ 海地 首都:太子港    ▪ 牙买加 首都:金斯敦    ▪ 圣卢西亚 首都:卡斯特里
▪ 尼加拉瓜 首都:马那瓜    ▪ 巴拿马 首都:巴拿马城    ▪ 多米尼加 首都:圣多明各
▪ 多米尼克 首都:罗索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首都:金斯敦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首都:西班牙港
▪ 安提瓜和巴布达 首都:圣约翰    ▪ 圣基茨和尼维斯 首都:巴斯特尔    ▪ 波多黎各 首都:圣胡安
南美洲    
▪ 哥伦比亚 首都:波哥大    ▪ 委内瑞拉 首都:加拉加斯    ▪ 圭亚那 首都:乔治敦
▪ 苏里南 首都:帕拉马里博    ▪ 厄瓜多尔 首都:基多    ▪ 秘鲁 首都:利马
▪ 巴西 首都:巴西利亚    ▪ 玻利维亚 首都:苏克雷    ▪ 智利 首都:圣地亚哥
▪ 巴拉圭 首都:亚松森    ▪ 乌拉圭 首都:蒙得维的亚    ▪ 阿根廷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 法属圭亚那 首都:卡宴        
大洋洲    
▪ 澳大利亚 首都:堪培拉    ▪ 帕劳 首都:梅莱凯奥克    ▪ 密克罗尼西亚 首都:帕利基尔
▪ 马绍尔群岛 首都:马朱罗    ▪ 基里巴斯 首都:塔拉瓦    ▪ 瑙鲁
▪ 巴布亚新几内亚 首都:莫尔兹比港    ▪ 所罗门群岛 首都:霍尼亚拉    ▪ 瓦努阿图 首都:维拉港
▪ 斐济 首都:苏瓦    ▪ 图瓦卢 首都:富纳富提    ▪ 萨摩亚 首都:阿皮亚
▪ 汤加 首都:努库阿洛法    ▪ 新西兰 首都:惠灵顿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36

【历史】中华民国

【历史】
中华民国

简介


立国之初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
中华民国国旗(1929—1949)
中华民国国旗(1929—1949)
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民国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中华民国国旗(1912—1928)
中华民国国旗(1912—1928)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小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
中华民国全图
中华民国全图
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
一场真正的下层革命,从来不单纯是少数英雄的业绩,而必然伴随着广大人民的普遍觉醒。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为了抵制革命、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清政府举办多种新政:练新军、兴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实行预备立宪,等等。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多顺风驶舵,转向共和,把他们控制的省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弃职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拥护独立。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军政府都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革命道路

油画武昌起义
油画武昌起义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诞生日,源起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1894年11月(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
1916年孙中山、黄兴出席在上海的茶话会
1916年孙中山、黄兴出席在上海的茶话会
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与此同时,自发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多达千余次。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1905年7月,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但是满洲亲贵们对立宪并不热衷。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摄政王载沣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
宋教仁
宋教仁
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3种政治势力。独立各省的军政府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
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袁世凯
袁世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因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暗中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诞生以前,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可是在政治上,则都是帝王专制,人民没有自主的权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正值欧美西方国家工业兴起日渐犟大,中国的
孙中山
孙中山
满清王朝不和外国来往,以为中国仍是天下最犟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国境内动乱不断。而西方列犟也就以它们犟大的经济力量,和锐利的武器,趁机侵略中国。满清政府的无知和无能,使中国几乎沦落到被瓜分的亡国命运。从西元一八四零年中国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後,列犟看出中国的衰弱,就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几次遭到失败,不断地割地赔款,使中国人几乎完全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而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以後,深深体会满清政府腐败,没有能力挽救中华民族的厄运,於是决定倡导国民革命,倾覆满清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
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军政”时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由于国共内战继续,以及日本侵华,直到1946年方订定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颁行,训政时期始告结束。1936年5月拟定“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后因中日战争爆发,立宪遂向后拖延。当时国民政府主席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长为汪精卫(1932年-1935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介石(1932年-)。汪精卫因屡遭国民党内压力,后出亡河内,与日本接触,应允反共,停止抗日,于1940年在南京另组一个汪伪国民政府。该政府仅获教廷、意大利、纳粹德国、伪满洲国的承认。汪精卫于1944年病死东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当时,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投入战争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
1937年-1945年间,国民革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总计与日军共在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中较量,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国民革命军虽因装备等因素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但也于台儿庄、淞沪、长沙、独山等正规战,上海、笕桥等空战中给予日军重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遂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高棉,高棉为今柬埔寨、老挝)统帅,派史迪威中将任蒋参谋长。英国封锁之滇缅路亦开放向中国后方运补。同时,国军也派出精锐部队远征南方,留下了
蒋介石
蒋介石
转战缅因、血战昆仑关等事迹。
1945年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于9月2日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规定、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遂即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亡,台澎诸岛后由中华民国进行接收。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对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和反对内战的活动横加破坏镇压,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李闻血案”及“下关惨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二十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于23日解放南京。 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反动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汉等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
2历任总统

1912年1月1日
首任临时大总统
在任4个月


●●●
孙中山
孙中山
派系:中国同盟会
卸任:1912年4月1日
简介: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912年3月10日
次任临时大总统
首任正式大总统
在任3年


●●●
袁世凯
袁世凯
派系:北洋军阀
卸任:1916年6月6日
简介: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7日
袁世凯继任
在任1年


●●●
黎元洪
黎元洪
派系:进步党
卸任:1917年7月1日
简介:1917年张勋在7月1日至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此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
1917年7月6日
代理大总统
在任1年


●●●
冯国璋
冯国璋
派系:直系军阀
卸任:1918年10月10日
简介:1917年7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
1918年10月10日
第二任大总统
在任4年


●●●
徐世昌
徐世昌
派系:北洋军阀
卸任:1922年6月2日
简介:徐世昌获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支持,选举为第二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
1922年6月2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9天


●●●
周自齐
周自齐
派系:交通系
卸任:1922年6月11日
简介:1922年3月,署理国务总理。6月2日,摄行大总统职务,是月11日黎元洪复职大总统。
1922年6月11日
复任大总统
在任1年


●●●
黎元洪
黎元洪
派系:研究系
卸任:1923年6月13日
简介:1922年直奉战争后,徐世昌被驱逐,黎元洪再接徐的第二任任期为总统。次年6月被曹锟驱逐。
1923年6月14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4个月


●●●
高凌霨
高凌霨
派系:统一共和党
卸任:1923年10月10日
简介:曾任国务总理,并一度以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他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同乡和嫡系。
1923年10月10日
第三任大总统
在任1个月


●●●
曹锟
曹锟
派系:直系军阀
卸任:1924年11月2日
简介: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第五位)中华民国大总统。
1924年11月2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22天


●●●
黄郛
黄郛
派系:中国同盟会
卸任:1924年11月24日
简介:1924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力主推翻曹锟,后代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
1924年11月24日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在任1年半


●●●
段祺瑞
段祺瑞
派系:皖系军阀
卸任:1926年4月20日
简介:1924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力主推翻曹锟,后代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
1926年4月20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1个月


●●●
胡惟德
胡惟德
派系:无党派
卸任:1926年5月13日
简介:1926年被冯玉祥驱逐下台,1926年5月1日曹锟通电下野后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院摄行。
1926年5月13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1个月


●●●
颜惠庆
颜惠庆
派系:无党派
卸任:1926年6月23日
简介:1926年5月13日颜惠庆内阁宣布复职,并依法由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926年6月23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4个月


●●●
杜钖圭
杜钖圭
派系:直系军阀
卸任:1926年10月1日
简介:1926年6月,在奉系的压力下颜惠庆内阁倒台,杜锡珪以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成立临时内阁。
1926年10月1日
国务院摄行
在任8个月


●●●
顾维钧
顾维钧
派系:无党派
卸任:1927年6月17日
简介:1922年起,历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曾两度代理内阁总理。1927年1月正式组阁任国务总理。
1927年6月18日
陆海军大元帅
在任1年


●●●
张作霖
张作霖
派系:奉系军阀
卸任:1928年6月3日
简介:1927年6月16日被拥为陆海军大元帅。6月18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大元帅,行使大总统职权。
自1911年孙文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至1949年10月1日止,正式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职务的有:
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期

孙文
孙文
孙中山(1911年12月29日---1913年10月10日 政党或派系:中国同盟会)
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1916年3月22日;1915年12月12日——1916年6月6日 政党或派系:北洋军阀)
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政党:进步党、研究系)
1917年张勋在7月1日至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黎元洪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
黎元洪
黎元洪
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冯国璋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
1917年7月6日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职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政党或派系:皖系军阀)
曹锟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推翻,后无担当此职者。
中华民国非常(时期)大总统

李宗仁
李宗仁
孙中山(1921年5月5日---1923年3月2日 政党或派系:中国国民党)
1921年4月,非常国会开会,取消军政府,组织正式中华民国政府,选孙文为非常大总统。但军政权掌握在陈炯明身上。
1948年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总统

蒋介石(就任时间: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政党:中国国民党 副总统: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李宗仁(就任时间: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 政党:中国国民党 副总统:无)为代行职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总统法律上取消职权。[1]
3国名详解

章太炎
章太炎
“中华民国”这个国号是由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的。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用英语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演讲时,用了“中华民国”一词的英译: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纪念《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孙中山先生在演讲时,第一次用汉语提出“中华民国”这个名称。次年,为宣传反清排满革命思想,大学问家兼大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第十七号上发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华民国”这一名称从此为更多人们所了解。为了证明此国号名称之“名正言顺”,章太炎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间接材料,指出只有“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才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所以,在选择和宣传“中华民国”这个称号的问题上,应当说孙中山和章太炎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个是最早提出且从法理上给予论证,一个是从历史文献和文化渊源中寻找证据,使其进一步合法化并获得文化上的正统化。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鲁迅于1936年写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至于今,唯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指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为巨大的纪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这里的“发源”一词,鲁迅使用得十分恰当,并没有说是“最早”,而是着眼于其文化和历史的渊源考证意义。
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作题为《中华民国之意义》的演讲时说:“诸君知中华民国之意义乎?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以为自足。”原来,孙中山根据自己多年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研究,认为共和国体虽然是当时盛行于欧美的代议政体,但仍有其弊病。他要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点,所以要定名为“民国”而非“共和国”,而其英文的表述则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显然,孙中山要坚持共和国的根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人民主权原则,并希望借鉴瑞士、美国等国发展民主的经验,来补充代议制民主政体的不足:“更有进者,本党主张之民权主义,为直接民权。国民除选举权外,并有创制权、复决权及罢免权,庶足以制裁议会之专制,即于现行代议制之流弊,亦能为根本之刷新。由此,这‘中华民国’中的‘民’字绝对是核心内容,不可不用。”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为全国青年联合会所作演讲中,再次提及这个问题:“‘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诸君自然知道‘中华民国’和‘中华帝国’不同,帝国是以皇帝一人为主,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孙中山认为,从中国的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的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来看,“中华民国”是与“中华帝国”相联系和相比较而存在的。中华民国的领土、国家主权仍然是“中华帝国”原来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但这些过去属于皇帝个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也;而“中华民国”的领土则是“普天之下,莫非民土”,“中华民国”的人民则是“率土之滨,莫非国民”了。最后,“中华帝国”的国家主权属于皇帝个人,而“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已经属于全体国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孙中山的伟大和有别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就在于,他决心把不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纯粹改朝换代的革命,转变为建立共和制度、以从根本上将国家主权归还于全体国民所有的民主革命。他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维护与保持了中华文明和国家主权的历史连续性之后,也就获得了把“中华帝国”的国号改变成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合法权利。而且,从“中华帝国”到“中华民国”的改变,说明孙中山不但是一个维护继承中华文明和国家主权的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个没有帝王野心,只为结束专制帝制、并创建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家。对于孙中山关于建立“中华民国”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其实不须论证,只要看看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是如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即可。
孙中山在政治上和法理上的贡献如是。回过头再说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
按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言,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中邦锡土姓。”《史记》:“中国锡土姓。”(郑康成曰:中即九州也。)孙星衍曰:“史迁‘邦’作‘国’者,非避讳字,后遇‘国’字率改为‘邦’,误矣。是《禹贡》‘邦’字,当从《史记》作‘国’。”
后世遂沿用之。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仓葛曰:“德以威中国,刑以威四夷。”《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在《诗经》中,则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毛传》解曰:“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
也因此,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对“中国”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阳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就汉土言汉土,则中国之名,以先汉郡县为界。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国者,举中土以对边郡;汉土之言中国者,举领域以对异邦,此其名实相殊之处。”
不过,柳诒徵似乎不完全同意章太炎的解释,认为“中国”一词,乃文明之国之义,非仅指方位、界域和种族。“是实吾国先民高尚广远之特征,与专持种族主义、国家主义、经济主义者,不止霄壤乎!”为此他以《公羊传·隐公七年》中有关文字为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何休曰:“因地不接京师,故以中国正之。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此外,韩愈在《原道》中也有:“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之所以称为“中国”,柳诒徵的解释是,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者,盖其时哲士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诏人御物。如《论语》:“尧曰:‘咨!尔舜!允执厥中。’舜亦以命禹。”
《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欤!择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柳诒徵认为:“唐、虞时之教育,专就人性之偏者,矫正而调剂之,使适于中道也。以为非此不足以立国,故制为累世不易之通称。一言国名,而国性即以此表见,其能统制大宇、混合殊族者以此;其民多乡原,不容有主持极端之人,或力求偏胜之事,亦以此也。按中国民性,异常复杂,不得谓之尚武,亦不得谓之文弱;不得谓之易治,亦不得谓之难服。推原其故,殆上古以来尚中之德所养成也。然中无一定之界域,故无时无地,仍不能免于偏执。惟其所执,恒不取其趋于极端耳。”按照柳诒徵的说法,则“中国”之“中”不仅指地域处于世界之中,而且指先祖行事之取“中庸”而非偏激之意,则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历代帝王都不能不用之。
至于“华”之用,当见于春秋之时,如《左传·定公十年》:“夷不乱华。”而“华夏”之说,按照章太炎的解释,谓“华”取自华山;“夏”取自夏水。在《中华民国解》中,章太炎写道:“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世言昆仑为华国者,特以他事比拟得之,中国前皇曾都昆仑与否,史无明征,不足引以为质。然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阳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西城(据《世本》,西城为汉中郡属县),禹生石纽,是皆梁州之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奥区,
中华民国之玺
中华民国之玺
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此也。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至于秦、汉,则朝鲜、越南皆为华民耕稼之乡,‘华’之名于是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然今世已为通语。世称山东人为‘侉子’,‘侉’即‘华’之遗言矣。正言种族,宜就‘夏’称,《说文》云:‘夏,中国之人也。’或言远因大夏,此亦昆仑、华国同类。质以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夏’本族名,非都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下逮刘季,抚有九共,与匈奴、西域相却倚,声教远暨,复受‘汉族’之称。此虽近起一王,不为典要;然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会。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中华民国’之所以谥也。”
章氏之言,过于艰涩,总而言之,“华”为国名,“夏”为族名,与“汉”字之名,三义互通。因此,“华夏”连称,按照其弟子许寿裳的解释,就是对民族主义最好的解释,就可以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在中国是适当的,在外国就不适当”之说做出最有力的证明。而“中华”之称,既具庄严肃穆之状,又与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文脉相承,因此,“中华民国”就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
总之,在解释为何使用“中华民国”这个称呼为“国号”方面,孙中山和章太炎各自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具体而言,孙中山着重解决的是为何要用“民国”而非“共和国”,是侧重于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而章太炎着重解决的是“中华”二字的文化渊源,是为新生的共和国寻求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支撑,显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中华民国货币(11张)

词条图片(16张)
1/1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孙文 ( 1912.01-1912.04)    ▪ 袁世凯 ( 1912.03-1913.10)
中华民国大总统    
▪ 袁世凯 ( 1913.10-1915.12)    ▪ 黎元洪 ( 1916.06-1917.07)
▪ 冯国璋 ( 1917.07-1918.10代理)    ▪ 徐世昌 ( 1918.10-1922.06)
▪ 黎元洪 ( 1922.06-1923.06)    ▪ 曹锟 ( 1923.10-1924.11)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段祺瑞 ( 1924.11-1926.04)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 张作霖 ( 1927.06-1928.06)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委员会主席    
广州/武汉
国民政府主席
▪ 汪兆铭 ( 1925.07-1926.03)    ▪ 谭延闿 ( 1926.03-1927.03代理)
南京/重庆
国民政府主席
▪ 谭延闿 ( 1928.02-1928.10)    ▪ 蒋中正 ( 1928.10-1931.12)
▪ 林森 ( 1931.12-1932.01代理)    ▪ 林森 ( 1932.01-1943.08)
▪ 蒋中正 ( 1943.06-1943.10代理)    ▪ 蒋中正 ( 1943.10-1948.05)
中华民国总统    
▪ 蒋中正 ( 1948.05-1949.01)    ▪ 李宗仁 ( 1949.01-1949.10代理)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29

【历史】清朝

【历史】
清  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统一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1]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3]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中文名称大清王朝
英文名称Qing Dynasty
简    称清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北京
主要城市盛京,北京,广州
国    歌《巩金瓯》
官方语言满语,汉语,藏语,蒙语
货    币乾隆通宝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努尔哈赤等
人口数量四亿三千万(1851年)
主要民族汉、满、蒙、回、藏等
主要宗教喇嘛教,佛教等
国土面积1300万平方千米
行政机构军机处,六部
军事制度八旗制度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国    旗黄龙旗
目录
1简介
2历史
▪ 后金时期
▪ 统一全国
▪ 康熙时期
▪ 雍正时期
▪ 乾隆时期
▪ 开启近代
▪ 改良中兴
▪ 日薄西山
3疆域
▪ 范围
▪ 行政区划
▪ 藩属国
4政治
▪ 国旗与国歌
▪ 决策机关
▪ 执行机关
▪ 刑律
▪ 文字狱
▪ 签订条约
5军事
▪ 八旗制度
▪ 汉军绿营和团练乡勇
▪ 清末新军和海军
▪ 对外战争
6经济
7文化
▪ 小说
▪ 诗歌
▪ 京剧
▪ 绘画
▪ 建筑
8科技
▪ 医学
▪ 地理
▪ 农学
▪ 铁路
9民族
▪ 首崇满洲
▪ 蒙古政策
▪ 西藏政策
▪ 汉族政策
▪ 西南土司
10帝王世系
1简介
编辑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
清朝疆域(1820年)
清朝疆域(1820年)[4]
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5]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6]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5-6]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5-6]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7]。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8]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7]。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9]。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10]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时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这就是所谓的乾嘉学派。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首崇满洲政策[11]和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2]。[13]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13-14]
2历史
编辑

后金时期

主词条: 后金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15]后又按地域分为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6]
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5],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13][17]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17-18]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5]。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13]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7]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13]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19]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13][17]
统一全国

主词条: 清军入关、剃发易服、甲申国难、南明、清朝统一战争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5]。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3][17]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3]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20]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14]。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13][17]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21]
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22-23]。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13]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於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24]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3][25]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甲申国难,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13]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後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25]
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5][13]
康熙时期

主词条: 康熙、施琅攻台、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文字狱
康熙帝读书像
康熙帝读书像[26]
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平三藩,[27]收台湾,[25]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中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5];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28]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28]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29]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28]
雍正时期

主词条: 军机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文字狱、改土归流、海禁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29]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29]。
另外,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30-31]
第一,整顿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
雍正帝
雍正帝[32]
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33-34]
第二,密折制度。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具折奏事的官员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29][34]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29][34]
第四,改土归流。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29][34]
第五,摊丁入地。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人口,急剧增长。道光年间,人口之数,突破4亿。[34-35]
第六,废除贱籍。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永乐帝登基后,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帝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29][34]
乾隆时期

主词条: 十全武功、大小和卓之乱、金瓶掣签、闭关锁国、八旗生计、川楚白莲教起义、嘉道中衰
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29]乾隆帝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纂《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为
乾隆帝
乾隆帝[26]
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珍贵材料丧失。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大部分是帝王体打油诗[36]。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36]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36]。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中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30]
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中国。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37]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38]
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39-40]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41-42]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43]在1769年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44]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康乾盛世”都远逊明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全面颓废崩溃之势。 [28]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36][45]。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1795年乾隆帝禅位於子顒琰,[46]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39]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2][47-48]。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49]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3]
开启近代

主词条: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50]。
太平天国玉玺
太平天国玉玺[51]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47]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52]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50]。
改良中兴

主词条: 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
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外交副大臣寇松合影
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外交副大臣寇松合影[53]
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54]”、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52][55]。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56]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57]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58]。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52]。[2][13]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57][59]。
日薄西山

主词条: 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国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60]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59]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59]。[2]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61]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62]、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62]。[13]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63]。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13][64]
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2][65]日本於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著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66]
3疆域
编辑

主词条: 清朝行政区划
范围

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清朝疆域变化图
清朝疆域变化图(5张)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儿帝国、喜马拉雅山诸国家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0万平方公里[47]。
行政区划

内地省份

清朝内地省份
直隶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
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
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
土司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肃等省设有土司,分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和长官司(长官为武职),与土府、土州、土县(长官为文职)。土司的长官以当地各族头人充任,可以世袭,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颁给印信,归所在地方之督抚、驻扎大臣管辖。宣慰等司的长官隶属于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隶属于吏部。雍正年间,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土司开始改行流官制,史称改土归流。光绪、宣统之际,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东部的宗也开始改土归流[67]。
东北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68]。
藩属国

主词条: 清朝藩属国
清朝的藩属国方面,早在皇太极与康熙时期就有朝鲜与琉球国。到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柬埔寨被安南与暹罗瓜分,吕宋与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69]
4政治
编辑

国旗与国歌

主词条: 黄龙旗、巩金瓯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黄龙旗
黄龙旗[70]
,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30-31]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22]。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71]
决策机关

主词条: 军机处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72-73]。
军机处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
军机处
军机处[74]
年改称军机处[75]。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72-73]。
责任内阁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然而,由於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後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72]。
执行机关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清朝最高执行机关,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72-73]。
刑律

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後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於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胥吏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大清律》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维吾尔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76]。
文字狱

主词条: 文字狱
清朝皇帝为打压汉人反清复明运动与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屡兴文字狱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较大规模的文字狱甚至可以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柳诒徵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77]。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後来流放到渖阳。顺治末年又发生庄廷鑨明史案,并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名的有康熙时期的南山案、雍正时期的查嗣庭试题案和吕留良案等。[78]
签订条约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时间    国家    内容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恰克图条约
1728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览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1841年5月27日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年8月29日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六百七十万两
1843年7月22日
中美望厦条约
耆英


1844年7月3日
中英虎门条约
耆英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黄埔条约
耆英


1844年10月24日
中俄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1858年5月28日
中俄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58年6月13日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58年6月18日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四百万两
1858年6月26日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二百万两
1858年6月27日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1858年11月8日
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年10月24日
中法 北京条约


八百万两
1860年10月25日
中俄 北京条约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1860年11月4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1864年10月7日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1868年7月28日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1869年10月23日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871年8月13日
中日 北京条约



1874年10月31日
中英烟台条约
李鸿章

二十万两
1876年9月13日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1879年10月2日
中俄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年2月24日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884年11月5日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85年4月18日
中法新约
李鸿章


1885年6月9日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1885年6月9日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1887年12月1日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890年3月17日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1894年3月7日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年4月7日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年11月8日
中俄密约
李鸿章


1896年6月3日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1896年6月3日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1898年6月9日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年9月7日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1905年12月22日
中俄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1911年12月20日
表格来源[79]
5军事
编辑

八旗制度

主词条: 八旗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73][80]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73][80]
经济上由于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视察八旗军发现他们驰马坠地,箭箭虚发)也使得清朝越来越依靠汉族军兵。[81]
汉军绿营和团练乡勇

主词条: 绿营、团练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82]
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83]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84]
清末新军和海军

主词条: 北洋舰队
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85]到清帝国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军的。[86]
1651年顺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87]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为建立船舰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随后的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分别摧毁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这也标志自强运动的失败。[88]
对外战争

对外战争
时间    战争    交战国    结果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沙俄
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1765年-1770年
清缅战争
缅甸
签订和约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
英国胜,《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俄美支持)
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法国
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日本胜,《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八国胜,《辛丑条约》
1900年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沙俄
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6经济
编辑

主词条: 清朝经济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於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89]。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90]。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後,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91]
7文化
编辑

主词条: 清朝文化
小说

清朝小说杰出者众,曹雪芹等著《红楼梦》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70][92]
诗歌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但很少有佳作。 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93]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94]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95]
绘画

清代的绘画水准很高。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96]
建筑

主词条: 圆明园、三山五园
清代的园林建筑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圆明园周围广达三十里,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圆明园”,是由康熙皇
圆明园大水法复原图
圆明园大水法复原图[97]
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98]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1723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99]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100]
8科技
编辑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30][101]
地理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
清朝皇舆全览图(部分)
清朝皇舆全览图(部分)[102]
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103]。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04]
农学

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104]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105]
铁路

清朝末年,中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06]
9民族
编辑

首崇满洲

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洲人尤其被历代皇帝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根本”[107])是清朝的既定国策。[7][76]
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一下几类特权:
教育: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107-108];[40]
科考:除科举之外,另有笔帖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109-110];
补缺:清朝高级文武官职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任汉缺,反之除个别情况外[111-112],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律法: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113]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114]。此外,旗人司法权也独立于民人之外。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由步军都统衙门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
生活待遇:清廷分拨满洲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115]。除了旗地之外,清廷还负责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满洲子弟未成年者有养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资[116]。
隔离居住: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满城”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117]东北满洲故地无满城之分则设置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龙兴之地”[118]。
过份安逸的生活终使满洲人的风俗从骑射民族的勤俭朴实变为奢华糜废[119],以至于可用于国事之人越来越少。随着国力日衰,清政府对满洲人的生计问题已然鞭长莫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民国建立,“首崇满洲”之国策也随之寿终正寝。
蒙古政策

主词条: 清朝蒙古
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10]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札萨克”,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10]
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10]
西藏政策

主词条: 驻藏大臣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10]
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10][120]
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10]
乾隆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10]
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10]
汉族政策

主词条: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
外国人眼中的剃头风景
外国人眼中的剃头风景[121]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122]
满族人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军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23]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事件[123]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123]。[122]
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
清朝女子
清朝女子[124]
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125]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125]
文字狱 
清朝虽然依靠武力开疆扩土,但在人文精神上比前朝后期确有了较大退步。清朝初期和中期,推行民族牢狱式的统治。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清朝前期重要官员
清朝前期重要官员(12张)
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30]
清朝汉族重臣 
满清为夺取和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除起用范文程等汉族民间精英外,在入关过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军将领吴三桂、李成栋、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后因其叛乱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个主要的藩王,被称为平三藩。带兵收复台湾的施琅也是汉族前明军官。清初汉族重臣还有洪承畴等。[126]
晚清重要官员
晚清重要官员(14张)
清政府为了长久统治中国,大力尊崇儒学,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预防反抗。[126]
清廷任用的汉族官员林则徐曾从英国人手里收缴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26]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26]
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袁世凯、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段祺瑞、冯国璋、 留学日本的王士珍,和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10]
西南土司

主词条: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但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127]。
清康雍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28]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129]。
10帝王世系
编辑

清显祖
塔克世
?-1583
清太祖
努尔哈赤
1559-1626
礼烈亲王
代善
颖毅亲王
萨哈璘
克勤郡王
岳托
清太宗
皇太极
1592-1643
肃武亲王
豪格
承泽裕亲王
硕塞
顺治帝
福临
1638-1661
康熙帝
玄烨
1654-1722
雍正帝
胤禛
1678-1735
乾隆帝
弘历
1711-1796
嘉庆帝
颙琰
1760-1820
惇恪亲王
绵恺
瑞怀亲王
绵忻
道光帝
旻宁
1820-1850
恭忠亲王
奕訢
咸丰帝
奕詝
1850-1861
同治帝
载淳
1861-1875
惇勤亲王
奕誴
醇亲王
载沣
宣统帝
溥仪
1908-1912
醇贤亲王
奕譞
光绪帝
载湉
1875-1908
庆僖亲王
永璘
不入八分辅
国公绵性
庆密亲王
奕劻
庆贞亲王
载振
怡贤亲王
胤祥
睿忠亲王
多尔衮
豫通亲王
多铎
庄亲王
舒尔哈齐
郑献亲王
济尔哈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世祖章皇帝福临
世祖章皇帝福临



圣祖仁皇帝玄烨
圣祖仁皇帝玄烨
世宗宪皇帝胤禛
世宗宪皇帝胤禛
高宗纯皇帝弘历
高宗纯皇帝弘历



仁宗睿皇帝颙琰
仁宗睿皇帝颙琰
宣宗成皇帝旻宁
宣宗成皇帝旻宁
文宗显皇帝奕詝
文宗显皇帝奕詝



穆宗毅皇帝载淳
穆宗毅皇帝载淳
德宗景皇帝载湉
德宗景皇帝载湉
逊帝溥仪
逊帝溥仪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努尔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清成宗
义皇帝
世称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
追尊,不久废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载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溥仪(1906—1967)
1908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130]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27

【历史】明朝

【历史】
明  朝

明朝(1368-1644年[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2]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3]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4]。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5]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6],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7]。[5]明朝前期综合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2]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和天灾不断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进入中原,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5]
明朝的领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8]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收复安南[9],[5]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10-13]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14]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15]
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16-17]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18]、“远迈汉唐”[19]。[5]
中文名称明朝
英文名称Ming Dynasty
简    称明、大明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北京、南京
主要城市西安、苏州、广州、开封
国庆日1368年1月23日(农历正月初四)
官方语言南京官话
货    币通宝,宝钞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朱元璋、朱棣等
人口数量7000万左右(十四世纪末)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约1100万平方公里(1424年)
行政机构内阁、六部、布政使司
选官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
监察机构都察院,六科,按察使司
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
亡国皇帝朱由检(崇祯)
目录
1国号
2历史
▪ 大明开国
▪ 洪武之治
▪ 永乐盛世
▪ 明中期朝政
▪ 改革与中兴
▪ 日落西山
▪ 南明与明郑
3疆域
▪ 领土范围
▪ 行政区划
4政治
▪ 内阁
▪ 六部
▪ 监察机构
▪ 六科
▪ 五寺
▪ 厂卫机构
▪ 其它机构
5军事
6经济
▪ 农业
▪ 工商业
▪ 城镇的发展
▪ 人口
7文化
▪ 思想
▪ 文学
▪ 小说
▪ 戏曲
▪ 书法
▪ 诗文
▪ 绘画
8科技
▪ 天文 气象
▪ 数学 物理
▪ 医学
▪ 农学
▪ 地理
▪ 化学、冶炼及化工
▪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9外交
▪ 郑和下西洋
▪ 海禁与抗倭
▪ 万历援朝战争
▪ 中西交流
10帝王世系
1国号
编辑

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20]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21]
2历史
编辑

主词条: 明朝历史
元朝后期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22]
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23]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24]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北京),蒙元统治者首领北逃,[25]结束了在中原89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的统治之下。[2]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洪武之治,[26]国力发展迅速,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初期,朝中有“三杨”辅佐,政局较稳定。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这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经于谦等人抗敌,组织京师保卫战。最终解除国家危机。[27]其后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最终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28]引发后来的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中后期,任用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29]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王朝的梦想。然而因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明朝末期政治的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虽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称南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亡,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王朝结束。[30-31]
大明开国

主词条: 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战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包括汉族在内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32][31][33]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34]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35]。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21]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32]。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31][33][36]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37]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38]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23]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39]江中溺死。1367年朱元璋改为吴元年。[31][33][36]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40][32]。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41]的口号北伐大都,元顺帝北逃。[25]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31][33][32][36]
洪武之治

主词条: 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6]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里甲制,[42-43]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43-44]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36]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45]但是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46-48]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和蓝玉案大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36][43]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49]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43]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48]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50]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51]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削弱了权贵同时也加强皇权。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52]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53-55]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36]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56]
永乐盛世

主词条: 永乐盛世、永宣盛世、仁宣之治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57]
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又亲自率兵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36]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58]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明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59]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60]与建州女真[61]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置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62]明成祖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63][58]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56][58]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64]《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36]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36]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36]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65]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明成祖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66]
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67]
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68]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69]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70-71]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72],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73]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74]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
明中期朝政

土木之变
参见: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56]此时
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
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75]
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76]王振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77]明英宗对他信任有加。[78]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79]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80]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81],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82]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83]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84]史称土木堡之变,[85]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79]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86]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87]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88]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89]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90]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79]
夺门之变
参见:夺门之变、石曹之乱
也先于1450年释放明英宗。[91]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代宗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立。[92]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66]
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93]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时的殉葬制度。之后因为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为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且以李贤等贤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79]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36]还废除殉葬制度。[94]但是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95]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96]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36]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97]
弘治中兴与武宗时期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66]
,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98]使得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36]被誉为“中兴令主”。[99]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100]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36]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36]被称为弘治中兴。[36][101]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36]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102]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36]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103]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104][101]
嘉靖时期
参见:大礼议、壬寅宫变、南倭北虏、世宗崇道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36]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为大礼议之争。[101][105]
1534年后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106]
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明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101]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明世宗时期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36]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107]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108]翌年为隆庆元年。
改革与中兴

主词条: 隆庆新政、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明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
张居正
张居正[109]
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110-111]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112]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36]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108]由于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113-114]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113]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36][97]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115],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116],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108][110]
日落西山

主词条: 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国本之争、晚明三大疑案、明末农民起义
张居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117]
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对内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与万历怠政等重大事件;对外则有万历三大征与后金崛起等大型战役。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118]
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119]。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120]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121-122]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123]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东林党争是起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源于1610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121]
明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36]同时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36]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124]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36]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25-126]”[121]
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耗尽了明朝国力。[127-128]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121-122]
1620年,明神宗去世。[129]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130-131]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4年阉党控制内阁,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132]红丸案、[133]移宫案[134-135]”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36]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137-138]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139]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140],年号崇祯。[137]崇祯帝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141]然而党争内斗激烈,崇祯帝不信任百官,他也刚愎自用。[137]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142]
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143]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144]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且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145]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137]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146]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47]。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148-149][137][150]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36][151]
南明与明郑

主词条: 清军入关、南明、满清大屠杀、明郑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收复台湾之战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152]
明朝北都沦陷以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护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弘光帝死后[153],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36]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154]
在台湾抗清的郑成功
在台湾抗清的郑成功[155]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156]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157]然而,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而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158]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159]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亡。[160][154]
此时抗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的郑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61]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162]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远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成功,明郑领有台湾,定都东宁[163]。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进攻台湾。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154][164]
3疆域
编辑

主词条: 明朝行政区划、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
领土范围

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165]
明朝前期疆域
明朝前期疆域[166]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167]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168]
东北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东北南部)。明朝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169]共辖130多个卫所。[62]1434年废弃,明朝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168]
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朝鲜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让与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170]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168]
西南
1381年,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168]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168]
东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名义上明政府对葡萄牙人可进行管理,依然拥有澳门主权。[168]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正式收复台湾。[168]
1424年明朝疆域
1424年明朝疆域
1435年明朝疆域
1435年明朝疆域[166]
1583年明朝疆域
1583年明朝疆域[166]
行政区划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171]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171]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首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36]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172]
4政治
编辑

主词条: 明朝官职、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

明朝初期名臣
明朝初期名臣(17张)
1380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173]、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174]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175]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36]
六部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176]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177]与工部[178]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179]、户部[180]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181]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
明朝中后期名臣
明朝中后期名臣(21张)
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趾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182]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183]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183]
厂卫机构

明朝文、武将补服
明朝文、武将补服(15张)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184]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朱厚照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185]
其它机构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186]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187]
5军事
编辑

主词条: 明朝军事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明朝皇帝御图集
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188]。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189]。
6经济
编辑

主词条: 明朝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农业

主词条: 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190]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工商业

主词条: 私营手工业
景泰蓝瓷器
景泰蓝瓷器[191]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192]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城镇的发展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193]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人口

明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10,654,362户
59,873,305人[194]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10,652,870户
60,545,812人
此为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
11,415,829户
66,598,337人
-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9,685,020户
50,950,470人
-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

      
估计实际71,850,000人
-
明宪宗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

      
估计实际75,000,000人
-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
9,113,446户
53,281,158人
-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10,409,788户
50,908,672人[195]
-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
10,508,935户
60,105,835人
-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10,621,436户
60,692,856人
-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
9,835,426户
51,655,459人[196]
估计万历年间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
-    
估计实际100,000,000人
-
注:本表数据源自《明史·卷七七·食货一》、《明太祖实录》。
7文化
编辑

主词条: 明朝文化、明朝服饰、西学东渐
思想

主词条: 阳明学
王阳明
王阳明[197]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198]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而随着西学的传入,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199]
而明代晚期书院的兴盛,冲击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例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造成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200]
文学

主词条: 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公安三袁
冯梦龙
冯梦龙
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199-200]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200]
小说

主词条: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产生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长篇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堪称一代巨著。出现于明中叶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201]
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很兴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201]
戏曲

主词条: 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202-203]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204]
书法

主词条: 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205]
诗文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204]
绘画

主词条: 吴门四家、松江派
明代绘画精选
明代绘画精选(31张)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明画录》记载)。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206]
8科技
编辑

主词条: 明朝科技
天文 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207]
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208]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209]。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207]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210]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211]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主词条: 本草纲目
李时珍纪念邮票
李时珍纪念邮票[212]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中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207]
农学

主词条: 农政全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207]
地理

主词条: 徐霞客游记、坤舆万国全图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
徐霞客
徐霞客[213]
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214]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215-216]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217]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时期的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218-219]
化学、冶炼及化工

主词条: 天工开物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220]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221]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222][207]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主词条: 西学东渐
徐光启
徐光启[223]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224]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225]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226-227]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36]
9外交
编辑

主词条: 明朝外交
郑和下西洋

主词条: 郑和下西洋
明永乐南京绘《瑞应麒麟图》
明永乐南京绘《瑞应麒麟图》[228]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229]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230]。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231]
海禁与抗倭

主词条: 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开始
抗倭的戚继光
抗倭的戚继光[232]
随着元朝海军的灭亡,明朝前期后海军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233]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234]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235]。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236]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237]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238-239]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240]
万历援朝战争

主词条: 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241]1592年[242],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最终明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1597年[243]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1598年[244],丰臣秀吉去世,日军退回日本,撤退途中,明朝派遣老将军邓子龙,和朝鲜的海军主将李舜臣一起对抗日本。尽管李舜臣的“龟船”在战争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但邓子龙还是不幸战死殉国。[245]经此次血战,日军基本被全歼。[122][246]而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247]保证了东亚三百年的和平,明朝也因此元气大伤。[248]
中西交流

主词条: 西学东渐
利玛窦
利玛窦[249]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250],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251]
10帝王世系
编辑

主词条: 明朝君主
明朝君主画像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
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明朝皇帝列表
庙号    谥号    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德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52]
玄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52]
朱百六    -    -    -
懿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52]
恒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52]
朱四九    -    -    -
熙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52]
裕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52]
朱初一    -    -    -
仁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52]
淳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52]
朱世珍    1283年-1344年    -    -
太祖[253]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53]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兴宗
(惠帝朱允炆追尊,成祖朱棣时剥夺)[254]
孝康皇帝
(惠帝朱允炆追谥,成祖朱棣时剥夺,复称懿文太子)[254]
懿文太子
朱标    1355年-1392年    -    -
惠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55]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55]
朱允炆    1377年-1402年    建文    1398年-1402年
-    
恭闵惠皇帝
(清乾隆帝弘历追谥)
太宗[256]
(初上庙号太宗)
成祖
(嘉靖帝朱厚熜改上庙号)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256]
朱棣    1360年-1424年    永乐    1402年-1424年
仁宗[257]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257]    朱高炽    1378年-1425年    洪熙    1424年-1425年
宣宗[258]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258]    朱瞻基    1398年-1435年    宣德    1425年-1435年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1427年-1464年    正统    1435年-1449年
代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59]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59]
朱祁钰    1428年-1457年    景泰    1449年-1457年
-    
恭仁康定景皇帝
(成化帝朱见深及清朝追谥)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260]    
朱祁镇
(复辟)
1427年-1464年    天顺    1457年-1464年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261]    朱见深    1447年-1487年    成化    1464年-1487年
孝宗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262]    朱祐樘    1470年-1505年    弘治    1487年-1505年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263]    朱厚照    1491年-1521年    正德    1505年-1521年
睿宗
(嘉靖帝朱厚熜追尊)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追谥)[264]
朱祐杬    1476年-1519年    -    -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265]    朱厚熜    1507年-1566年    嘉靖    1521年-1566年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266]    朱载垕    1537年-1572年    隆庆    1566年-1572年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267]    朱翊钧    1563年-1620年    万历    1572年-1620年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268]    朱常洛    1582年-1620年    泰昌    1620年
熹宗    
达天禅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05年-1627年    天启    1620年-1627年
-
(顺治十六年清朝去庙号)
庄烈愍皇帝
(顺治十六年清朝改谥)
朱由检    1609年-1644年    崇祯    1627年-1644年
思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269]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谥)[269]
毅宗
(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270]
-    
献愍太子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71]
朱慈烺    1629年-1644年    义兴 [272]    1644年
-    
悼皇帝
(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追谥)[272]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弘光陵在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98

【历史】元朝

【历史】
元  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又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1]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2]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3]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4]
中文名称元朝
英文名称Yuan dynasty
简    称大元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大都(今北京)
主要城市临安,和林,奉元,成都,广州
货    币圆形方孔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等
人口数量约八千万(1351年)
主要民族蒙古族、汉族、女真族、回族等
主要宗教藏传佛教,道教等
国土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1310年)
决策机构中书省
地方机构行中书省、宣政院
文学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
文学形式元曲
民族制度四等人制
目录
1简介
2历史
▪ 蒙古扩张
▪ 建立元朝
▪ 远征海外
▪ 各族人民的抗蒙斗争
▪ 平定西北和中期统治
▪ 汉化与政变
▪ 民族压迫与危机
▪ 北元时期和彻底灭亡
3疆域
▪ 范围
▪ 藩属国
4政治
▪ 主要机构
▪ 行中书省
▪ 行政建置
▪ 法律
▪ 等级制度
5军事
6经济
▪ 农业
▪ 商品
▪ 人口
▪ 赋税
7文化
▪ 思想
▪ 文学
▪ 元曲
▪ 宗教
8科技
▪ 天文历法
▪ 地理
▪ 农学
9民族
10外交
11帝王世系
1简介
编辑

元朝 (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1]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
元朝疆域和行政区划
元朝疆域和行政区划[5]
的宗主国为金朝,而金朝与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攻灭西夏和金朝,完全占领中国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1]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6]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征服全中国地区,使中国陷入异族的统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立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惠宗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7]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1]。
元朝承袭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8-9]。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
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和剥削,元朝整体生产力比宋朝低,[10]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灭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成吉思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2]忽必烈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11-12]
【名片照片参考资料[13]】
2历史
编辑

蒙古扩张


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14]
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一度称臣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15]。
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 [16]和迭儿列斤蒙古 [17]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 [18],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1]。
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19]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国的臣属。随着金朝的衰落, 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国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国成立,国号蒙古国[20]。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1]。[21-22]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21]
蒙古汗国侵略战争扩张
时间
对外战争
1218年
灭西辽。
1219年
西征中亚花剌子模,[23]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21]
1227年
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24]
1234年
灭金国。
1241年
一度逼近东欧腹地。
1246年
招降吐蕃。
1253年
灭大理。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
蒙古帝国九白纹章
蒙古帝国九白纹章[25]
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地区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记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21][26-27]
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终年52岁。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阿里不哥与忽必烈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8-29]
1264年阿里不哥大汗战败,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这场内战让四大汗国先后脱离独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朝为宗主国[1]。
建立元朝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30],正式建国号大元[31]。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32]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至元十年(1272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见襄樊之战)。[33-34]
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左军由合答节度,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伯颜本人与阿术领右军主力,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逻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遁,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分兵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至元十二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因宋军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江苏南京)、镇江一线分兵三道趋宋都临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赵昺上表降元。[33-34]
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招安,后从容就义。至元十六年(1279年),汉人降将张弘范指挥蒙元军在崖山消灭了
现存的元刻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现存的元刻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35]
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1][36]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国内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3-34]
蒙古灭南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蒙古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朝中没有停止。[37]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1]。
远征海外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侵日本遭遇飓风,无功而还。至元十八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22][36][38]
至元十九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至元二十年、二十二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二十九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1]。
各族人民的抗蒙斗争

从攻南宋以来,连年战争,加以宫廷廪禄、宗藩岁赐,都需要巨额经费来支持。忽必烈急于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财助国”邀宠的大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人主持国政。至元七年至九年、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间,两次设尚书省综理财用。尚书省的理财政策主要包括:增加税收、兴铁冶、铸农器官卖、“括勘”(追还被私人、寺院夺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赋)、“理算”(追征各地历年积欠的钱粮)、变更钞法等,使国家的收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吏治腐败,专注搜刮,流于横征暴敛,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为了对外战争,打造东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区徭役征发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纷纷起义。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义凡两百余起,至元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余起。在这前后,爆发了广州欧南喜、黎德和福建黄华、钟明亮等人领导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起义[1]。[39-40]
平定西北和中期统治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驾崩。[41]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
元成宗铁穆耳
元成宗铁穆耳[42]
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即元成宗。[43]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44]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泰国北部),引起云、贵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渐衰败。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1]。[42]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尔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45]。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他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46]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47]元仁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仁。元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违背前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破坏了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封元武宗长子和世剌为周王,将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宗把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1]。[48]
汉化与政变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49]
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50]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51-52]
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泰定帝。[52]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1]
泰定五年(1328年),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53]结果,图帖睦尔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文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45][54]
元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元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1]。[54]
元文宗于
元朝骑兵
元朝骑兵[55]
至顺三年(1332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56]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57]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57]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50]
民族压迫与危机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15][58]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
元惠宗妥欢帖木儿
元惠宗妥欢帖木儿[59]
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58]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60]
北元时期和彻底灭亡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15][61]
元惠宗退
元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元末农民战争示意图[62]
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朱元璋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招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63]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领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明军平定云南地区。[63]
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蒙古国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及长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北元不再使用年号。[58]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改称鞑靼。去国号,元朝正式灭亡。[58][63-64]
元朝单单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诸国人民,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立刻就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诸国之人民亦不愿此事发生[1]。
3疆域
编辑

范围

元朝的前身为蒙古汗国,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成立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贝加尔湖一带)。经
元朝地图
元朝地图(17张)
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诸汗的经营,以及三次西征之后,蒙古汗国东达日本海与高丽、北达贝加尔湖、南到安南、西达东欧、黑海与伊拉克地区。成吉思汗时期分疆裂土给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很高。西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儿子,独立性很好,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成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蒙古本部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蒙古大汗直辖。至于又称汉地的华北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伊朗地区与吐蕃由蒙古大汗直辖。[65]
1279年元世祖在建立元朝后南灭南宋,一统南宋地区,当时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总面积超过1300多万平方千米。自灭亡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与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东部部分领土,领土达1400万平方公里。[9][66]
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中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部分地区,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辽阳、甘肃、陕西、河南江北、湖广、四川、云南、江浙、江西行中书省)。[65]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写的。当时边境的具体情形有限,大概是,今天的内地、满洲、新疆、西藏、内蒙古、外蒙古、澎湖,济州岛及南海诸岛,都在蒙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东西伯利亚大部分,中西伯利亚,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库页岛,克什米尔东半部、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朝鲜半岛北部。[67]
藩属国

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国。北有漠北诸部、南有南洋诸国、西有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别建立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元廷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并与伊儿汗国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如行中书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这些领土。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儿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于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的藩属国。[65]
元朝及其藩属国
元朝及其藩属国[25]
4政治
编辑

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汉地户口的一部分直接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和勋臣。蒙古统治者把主持军事、财赋征敛的部分官员和监临各级地区的达鲁花赤派到华北,同时又以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北方的大小军阀世侯,继续行使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实际统治权。世侯们集兵刑赋役之政于一己,不相统属。[68]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这种局面才获得根本转变。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69]
主要机构

中央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70]
地方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具体事务。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71]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71]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
行政建置

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在消灭南宋前,忽必烈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开始行汉法,将中国的大都作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传统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例如设立了中书省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汉人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刘秉忠、姚枢、许衡等。首都大都就是在刘秉忠等人的规划下建成的。此外,大元还建立了儒户这个户籍来保护和优待读书人。后来,又恢复了科举制度(不过名额很有限),尊崇孔子。理学是元代科举的标准。从整个政权来说,元代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思想”,一般来说,蒙古统治者更多地信奉草原的萨满教与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72]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叶顺铁木耳(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73]
然而,其“汉法”施行得并不彻底。由于元帝国的覆盖面积较广,除中原地区外还包括许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亚汗国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员都不满忽必烈行汉法的举动,忽必烈晚年也渐与儒臣疏远,因此汉法并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74]
法律

元代始终没有颁布完备的法典。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中原汉地断理狱讼,
元大都示意图
元大都示意图[75]
基本上参用金泰和律定罪,再按一定的折代关系量刑。至元八年十一月,在建“大元”国号同时,下令禁用泰和律。以后曾数次修律,都没有完成。判狱量刑,主要根据已断案例,类推解释,比附定刑,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司法的随意性较显著。其他方面的立法行政,也都以诏制、条格(经皇帝亲自裁定或直接由中书省等中央机关颁发给下属部门的各式政令)为依据。因此,元朝的法制体系,主要是由因时立制、临事制宜而陆续颁发的各种单行法构成的。政府下令,凡在朝及地方各衙门均应分别类编先后颁发的各种格例,使官吏有所持循。[68]
当时“内而省部,外而郡府,抄写条格,至数十册。遇事有难决,则检寻旧例,或中所无载,则施行比拟”。条格和断例岁增月积,繁杂重出,互相抵牾。元政府有时将历年所颁降的某一方面的条例重加“分拣”、“斟酌”,厘定“等第”,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为“通例”公布。同时,对国家的政制法程,也几次召集老臣,从以往颁发的政府文书中选出“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所成《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格律类聚都是具有法典性质的政书(见《通制条格》)。[68]
元朝法律大体上遵循前代“同类自相犯者,各从本俗法”的原则。“五刑”的刑罚体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某些变化。同时,由杀人者向被害者家属偿付烧埋银,以及将刺字断放的前科罪人发付原籍,由官司籍记充“警迹人”,交由村坊邻右监督等规定,从元代开始制度化。对伤害罪,规定由加害者交付给受害者一定数量的“赡养之资”、“医药之资”,对加害者所处的实刑则比前代相应减轻。元代法律从维护蒙古贵族和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制定了种种不平等规定,有些蒙古法,如对偷盗牲畜处以赔九之罚、倍赃制,屠宰牲口时禁抹喉放血等,对施临于汉族居民的刑罚体系也有一定的影响。[70]
等级制度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人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帝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76-77]
四等人制度
等级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第三等
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第四等
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早在大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攻占中原后有位大臣提出将当地汉人驱赶后把中原变成蒙古人的大牧场。但成吉思汗的谋士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汉人征收大量税收为由反对这个计划,该提案没有实施。[78]
元朝存在等级歧视制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臣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种划分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中。比如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例如数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杀蒙古人的偿命,杀色目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79],而杀死一个汉人,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70]
遇到征伐战争,差别待遇较平时更甚。像1286年,为了进攻安南,征用全国马匹,色目人三匹马中只征两匹;而汉人的马,无论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断征马,每次如此,汉人的马就成为珍品。[80]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汉人则是他的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豪强是不适用的。虽然法令禁止汉人持有兵器,但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定董氏等待遇和蒙古贵族相差无几。相反许多蒙古贫民生活却很困苦,到了元朝中叶,常有大批蒙古贫民在大都、通州等地被贩卖,色目人也有不少沦为奴仆的。实际还是地主阶级政权。[80-82]
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像奴隶一样赏赐给皇亲国戚——亲王公主或功臣之类。南宋灭亡后所举行的一次赏赐中,少者赏赐数十户数百户,多者竟赏赐十万户。每户以五口计,一次就得到五十万个农奴。汉人忽然间失去他祖宗传留下来的农田,而自己也忽然间从自由农民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蒙古人,都可以随意侵占农田,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81]
5军事
编辑

元代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14]
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和江南,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朝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68]
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
元代武士
元代武士[83]
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68]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行省制度。
6经济
编辑

主词条: 元朝经济
农业

元朝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10]但在生产技术、
元朝运河和海运
元朝运河和海运[84]
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可汗进入中原之初,惨酷的屠杀和劫掠,给北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毁坏。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不如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68]
商品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
“至元通行宝钞”纸币
“至元通行宝钞”纸币[85]
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68]
人口

元代户口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西夏惠宗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9年)
     
估2,300,000人
西夏立国后的第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038年,243万人。
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
8,413,164户
53,532,151人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
15,500,000户
估80,000,000人
本年为南宋人口数的高峰值,同年蒙古灭金,史书无户口数记载,史学家葛剑雄估算本年金朝统治区有大约110万户,600万。
窝阔台八年(1236年)
11000000户
估6,000,000人
此时蒙古领有原金朝与西夏的华北地区,1235年实施的乙未籍户至1236年完成。
蒙哥二年(1252年)
     
估11,278,745人
本年完成壬子籍户。[86]
中统元年(1260年)
1,418,499户[87]
      
至元十一年(1274年)
15,788,941户[88]
14,134,549户[89]
     
元军于蒙古宋战争陆续攻下南宋的襄阳、建康与临安,南宋的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87]
估15,000,000[90]
58,834,711人[87]估75,306,000人
  估75,000,000人[90]
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91]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87]
60,491,230人户[87]
估76,496,000人
另外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92]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14,002,760户[93]
估79,816,000人
这是《元史》记载的人口数的高峰值。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
13,400,699户[94]
估17,000,000户[90]
估84,873,000人
  估85,000,000人[90]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
估18,000,000户[90]
估87,487,000人
部分学者认为本年为元代人口数的高峰值。
注:本表数据仅包含中国本土(不含吐蕃、云南、岭北及辽阳行省)的居民,且未包含特定居民(如道士、僧侣等等),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不计入户口统计,所以仅供参考。本表数据参考《元史》、《新元史》、赵文林与谢淑君所著的《中国人口史》与吴松弟所著的《中国人口史》。[90]
赋税

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
至正之宝(权钞钱)
至正之宝(权钞钱)[95]
袭南宋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但“江南包银”在元代施行时间很短。一般来说,元代的江南三省不征收包银。[1]
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68]
官吏收钱的名目:部属参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生辰祝寿要“生日钱”,迎来送往要“人情钱”,无事白耍称“撒花钱”,例行公事要“常例钱”,论诉官司也要收钱。[68]
7文化
编辑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81]
思想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早在1234年赵复被俘到北方后,他就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且推崇理学为官学。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96]
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程朱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陆九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代有名的理学家有黄震、许衡与刘因与调和朱陆学的吴澄、郑玉与赵偕,其中许衡、刘因与吴澄被誉称为元代理学三大家。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96]
由于元朝由蒙古人所统治,汉族士大夫基于异族统治的考量,在蒙
元曲《窦娥冤》
元曲《窦娥冤》[97]
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与抵抗派。合作一派是华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杨奂、郝经与许衡等人。他们主张与蒙古统治者和平共存,认为华、夷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果蒙古统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们提倡安定社会,保护百姓,将中华的典章制度带进蒙元,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遗民的儒者如谢访、郑思肖、王应麟、胡三省、邓牧、马端临等人。他们缅怀南宋故国,坚持民族气节。为了消极抵抗元廷,采取隐遁乡里,终生不愿意出仕的方式。并且以着述书籍为业,将思想化为书中主旨。到元朝后期,由于元仁宗实行延祐复科,恢复科举,及第者都感谢天子的恩宠,纷纷愿意为元廷解忧。元朝后期国势大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使得当时士大夫如赵天麟、郑介夫、张养皓与刘基等人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或从弊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大多提倡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任用贤才等措施。元末民变的爆发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镇压农民起义。在明朝建立后,少数元朝遗老纷纷归隐不出。[98]
文学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对于史学研究也十分兴盛。相对的元朝的诗词成就较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文以虞集为长,诗以刘因为著。[99]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但是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元曲,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11]
元曲

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独
元曲大家关汉卿
元曲大家关汉卿[100]
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经济兴盛,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恁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101]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11]
宗教

元朝与各藩国:蒙古术赤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国、蒙古伊儿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其疆土内的种族也十分繁多,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各类佛教(含汉传佛教与喇嘛教)、道教、白莲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东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与犹太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甚且优容礼遇之,这种环境比较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元世祖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102]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适用于基督教徒。[103]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白莲教、明教等借此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义。[104]
8科技
编辑

天文历法

元朝在天文历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105]
法方面比较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68]
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窥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106]
地理

地理学方面《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
浑天仪
浑天仪[107]
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统志》由政府主持,扎马鲁丁、虞应龙具体负责。该书对中国各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山川里至、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均有详细描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比较接近实际。潘昂霄还据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地理形势,参阅《元一统志》等地理学著作,以“计里划方”法,绘制成《舆地图》,成为元朝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游记类地理学著作有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对元朝国内外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贸易来往等颇多描绘[108]。[68]
农学

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68][106]
9民族
编辑

在对汉族采取民族压迫的时候,在西南地区有大理国、吐蕃等民族。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自四川迂回南灭大理,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吐蕃自晚唐就走向衰退。1247年窝阔台汗次子阔端召请喇嘛班智达来凉州,史称凉州会盟,此后吐蕃喇嘛与蒙古大汗形成了布施关系。[109]
10外交
编辑

主词条: 元朝外交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10]
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著名,也最惨烈。[21]
马可·波罗是忽必烈时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他声称于1275年到达中国,他的著作是许多年中欧洲人了解中国的惟一渠道。马可·波罗称他的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先于他到达中国。[111]
他们于1252年离开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作了几年生意,并且在1265年下半年或者1266年上半年到达忽必烈的宫廷之前在俄罗斯和中亚旅行。[65]
11帝王世系
编辑

元太祖
元太祖[110]
元太宗窝阔台
元太宗窝阔台[110]
元定宗贵由
元定宗贵由[110]
元宪宗蒙哥
元宪宗蒙哥[110]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110]
元成宗铁穆耳
元成宗铁穆耳[110]
元武宗海山
元武宗海山[110]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10]
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英宗硕德八剌[110]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10]
元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天顺帝阿速吉八[110]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文宗图帖睦尔[110]
元明宗和世瓎
元明宗和世瓎[110]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宁宗懿璘质班[110]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10]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
庙号
谥号
尊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烈祖
(元世祖追谥)
神元皇帝
(元世祖追谥)
把阿秃儿
也速该
-    -
太祖
(元世祖追谥)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元世祖追谥,元武宗加谥)
成吉思汗
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
睿宗监国
(元世祖追谥)
仁圣景襄皇帝
(元世祖追谥,元武宗加谥)
也可那颜
拖雷
摄政
1227年-1229年
-
太宗
(元世祖追谥)
英文皇帝
(元世祖追谥)
木亦坚汗
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
称制
昭慈皇后
(元世祖追谥)
-    
脱列哥那
摄政
1242年-1246年
-
定宗
(元世祖追谥)
简平皇帝
(元世祖追谥)
-    
贵由
1246年-1248年
-
称制
钦淑皇后
(元世祖追谥)
-    
海迷失
摄政
1248年-1251年
-
宪宗
(元世祖追谥)
桓肃皇帝
(元世祖追谥)
-    
蒙哥
1251年-1259年
-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忽必烈
1260年-1271年
中统1260年-1264年
至元1264年-1294年
(蒙语)薛禅可汗
-    -    -    
阿里不哥
1260年-1264年
-
元朝(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字
在位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忽必烈
1271年-1294年
至元1264年-1294年
薛禅可汗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    
铁穆耳
1294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完泽笃可汗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海山
1307年-1311年
至大1308年-1311年
(蒙语)曲律可汗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普颜笃可汗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硕德八剌
1320年-1323年
至治1321年-1323年
(蒙语)格坚可汗
-    
泰定帝
-    
也孙铁木儿
1323年-1328年
泰定1324年-1328年
致和1328年
-    
天顺帝
-    
阿速吉八
1328年
天顺1328年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天历1328年-1329年
札牙笃可汗
1329年-1332年
天历1329年-1330年
至顺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和世琜
1329年
天历1329年
(蒙语)忽都笃可汗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    
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1332年
惠宗
顺皇帝
(明朝明太祖谥)
-    
妥欢帖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1333年-1335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乌哈噶图汗
北元(1368年—1402年)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字
在位时间
年号
惠宗
顺皇帝
(明朝明太祖谥)
-    
妥欢帖睦尔
1368年-137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乌哈噶图汗
昭宗
必里克图汗
-    
爱猷识理达腊
1370年-1378年
宣光1371年-1379年
-    
乌萨哈尔汗
-    
脱古思帖木儿
1378年-1388年
天元1379年-1388年
-         
恩克卓里克图汗
卓里克图汗
也速迭儿
1389年—1393年
1388年—1391年
(去年号,且为阿里不哥后裔)
-    -    
恩克可汗
     
1391年—1394年
(为阿里不哥后裔)
-    -    
尼古埒苏克齐汗
额勒伯克
1393年(或1394年)1399年
-
-    -    -    
坤帖木儿
1400年—1402年
(被杀后去国号)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74

【历史】金朝

【历史】
金  朝

金朝(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封建王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卫绍王完颜永济与金宣宗时期,受到大蒙古国的南侵,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1]军事方面实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2]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3]
中文名称金朝、大金
英文名称Jin Dynasty
简    称金
所属洲亚洲
首    都中都
主要城市中都、汴梁、蔡州、会宁
官方语言女真语
货    币正隆通宝小平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完颜阿骨打、完颜晟、完颜雍等
人口数量约5400万人(1207年)
主要民族女真、汉族、契丹
主要宗教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
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
政治体制北南面官制
军事制度谋克猛安
君    主共10位
目录
1简介
2历史
▪ 兴起与灭辽
▪ 征宋与和谈
▪ 迁都燕京
▪ 世章盛世
▪ 中衰与南迁
▪ 宋蒙灭金
3疆域
▪ 范围
▪ 行政区划
4政治
5军事
6经济
▪ 农业
▪ 畜牧业
▪ 手工业
▪ 商业
▪ 受田和赋税
▪ 民户的迁徙
▪ 人口
7文化
▪ 思想
▪ 文学
▪ 艺术
▪ 宗教
▪ 科技
8帝王世系
1简介
编辑

金朝,汉文文献一致认为,女真是靺鞨(拼音:mò hé)部落中的一部,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称为“黑水靺鞨”的七个部落,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黑水”是黑龙江的诸多名称之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4]。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5-6]。
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
金朝和南宋、西夏对峙图
金朝和南宋、西夏对峙图[7]
宣战,于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随即撕毁与北宋之约,两次南下中原[8],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9]。
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金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即使统治者施以丰厚兵饷也无法遏止。女真族与汉族的关系也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道路。金帝完颜永济与金宣宗时期,金朝受到北方新兴大蒙古国的大举南侵,内部也昏庸内斗,河北、山东一带民变不断,[10]最终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后为了恢复势力又与西夏、南宋交战,彼此消耗实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11]。”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变不坏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为金国的代称[12]。
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而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13]。
军事方面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其铁骑兵与火器精锐,先后打败许多强国[2]。经济方面大多继承自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对外贸易的榷场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奴役汉族,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当金朝国势衰退时,汉族纷纷揭竿而起[10]。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中期以降,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金世宗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无法挽回女真汉化的趋势[14]。医学与数学都有长足的发展,金元四大家的学说为中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天元术的精进与《重修大明历》的修编为后来元朝数学带来重要的影响[15]。
2历史
编辑

兴起与灭辽

主词条: 女真族、金灭辽之战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6]
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他以渔猎为生。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17]臣属于渤海国。辽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辽朝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18]并且鱼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阿骨打等酋长不敬,使完颜阿骨打有意反抗辽廷,随后出兵统一女真族各族。[19]
1114年完颜阿骨打向辽朝宣战,随后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击败辽军。隔年一月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之白城)称帝建国,即金太祖,国号大金。辽帝天祚帝至此才重视此事,并且下令亲征,但是辽军被女真军击败,同时辽朝国内发生耶律章奴与高永昌的叛乱[20]。
在女真30多个部落中,完颜部最为强大,完颜部逐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征战。金朝历经十帝120年,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21]
金太祖建国后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辽之战。1116年五月东路军占领东京辽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辽朝失去一半的土地。战事期间北宋陆续派使者马政、赵良嗣与金朝
金辽战争
金辽战争[22]
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1122年东路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时西路军也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辽。北宋也派童贯等人多次率军北伐辽南京与燕云十六州,但均被辽军击溃。北宋最后请金军攻下辽南京,北辽亡,至此辽五京均攻下。[20]宋金双方经过协商后,金军给予燕云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获得岁币,然而北宋最后只获得金军洗劫后的一堆空城。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继续讨伐大同一带的辽军。1124年正月,金太宗为了联合西夏灭辽,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割给西夏。西夏则改对金朝称藩。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朝亡。而耶律大石率军西行,于西域建立西辽[20]。
征宋与和谈

主词条: 靖康之耻、绍兴和议
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23]
金朝在灭辽朝后,即有意南下灭宋朝。金太宗借由燕云十六州的平州之变 [24]为由宣布毁约,于1125年发动金灭宋之战。他派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兵分山西、河北两路,最后会师北宋首都开封[25]。在宋将李纲死守开封的情况下,双方签下宣和和议。[26]1126年金太宗以宋廷毁约为由,再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然而北宋康王赵构因机运逃过,并于宋朝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国南宋,即宋高宗。金朝为了统治广大新占领的汉地,先后建立张楚与刘齐等傀儡国以统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颜宗弼等金将率军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将岳飞、韩世忠与张浚的努力下,屡次使南宋转危为安。最后金朝只好迫使南宋称臣,并且让西夏、高丽等国臣服以称霸东亚[20]。
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即金熙宗。当时辅佐金廷的一些功臣被称为衍庆功臣,他们左右朝政,主要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27]金熙宗于1137年废除刘齐,而后听从主和派完颜挞懒的建议与南宋主和派宋高宗与秦桧议和。由于割让河南、陕西地让主战派完颜宗弼不满,1140年让完颜宗弼率军攻下河南、陕西地。隔年完颜宗弼再度南征,但被岳飞与刘锜击败,岳飞于郾城之战后再度北伐逼近汴京。最后完颜宗弼与南宋主和派合谈,并且在岳飞被杀后签订绍兴和议,至此金宋边界完全确定。[28]
金熙宗自幼受汉文化薰陶[29],登基后与完颜宗弼推动汉制改革,并且重用汉人。隔年派衍庆功臣的完颜宗磐、完颜宗干和完颜宗翰三人共同总管政府机构,“并领三省事”。金朝官制此时基本汉化,建立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1150年金熙宗受衍庆功臣与皇后的控制,本人被过度压抑,后期不理朝政,滥杀无辜,最后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完颜亮自行称帝,史书称为海陵王[30]。
金帝完颜亮为了攻伐南宋以统一中国地区,推行许多措施:他将首都迁至燕京,是为中都(今北京市),并且有意南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将行政区划重新划分成十四路以便于管理;把驻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之白城)属于金太宗、衍庆功臣的完颜宗干与完颜宗翰管辖下的军队归金廷管制,为金朝的中央集权制打下基础。[30]
然而金帝完颜亮对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后代差不多全被完颜亮杀尽;并且耗费巨资,不顾部分大臣的反对,执意南征。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划国界,意在寻衅,南宋也开始积极备战。[30]
隔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由汴京兵分四路南征。东面军分成海路跟
金军南下攻宋示意图
金军南下攻宋示意图[31]
陆路两股,陆路军由金帝完颜亮亲自率领,自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渡过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海路水军则直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西路分别自关中、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一带。金东路军渡淮水,攻陷和州准备渡江。然而东路水军在胶西(今山东省胶县)被宋将李宝的水军歼灭。同时间西北契丹族叛变,镇守东京辽阳府的葛王完颜雍自立为帝,并移居燕京(今北京市),即金世宗。[30]
金帝完颜亮遇到此情形仍然执著渡江,但是先遣部队在采石之战被宋将虞允文击败,船舰也被宋军烧毁。金帝完颜亮意图移师扬州强渡长江,但是部下大力反对[32],最后发动兵变杀死金帝完颜亮。宋军趁机收复淮南地区,此后金朝不再有灭宋之举[30]。
迁都燕京

主词条: 金中都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因战争繁忙,并未修建宫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
金上京遗址
金上京遗址[33]
后,于1124年命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当时辽、宋风格于一身。大金朝上京城的建治,大致采取近似中轴线、近似均衡和近似对称的手法,规划街道里坊,营筑宫室官邸,使上京城为中国宋元时期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朝第一都。[33-34]
虽然大金上京会宁府已经成了大片的农田,但从残存绵延11公里的的古城垣、至今仍伫立在水田间的点将台等遗址上,仍可想象800年前金上京的繁华与兴盛。伪金代共四个都城,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第一个都城,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是金朝第二个都城,称伪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于1214年迁都南京(今开封),金在蒙古军的进攻之下迁都开封,又迁都蔡州,公元1234年,蒙古军攻下蔡州,金朝灭亡。金上京会宁府皇城午门址,是唯一仅存的一处门址[35]。
正当上京城向前发展时期,金朝内部发生了宫廷政变,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后期因为酗酒造成酒精中毒,胡乱杀人,引起了朝中众臣的不满。金熙宗继父之子完颜亮利用这个机会,联合亲信亲手将金熙宗杀死,自立为帝。海陵王继位后,为了缓和继弟杀兄、臣弑君的“同室操戈”这个矛盾,就以上京会宁府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有违误等理由,将京都迁往燕京(今北京市)。[36]
在迁都燕京后,海陵王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于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毁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销上京留守衙门、罢上京称号,只称会宁府。海陵王迁都、毁上京后,使上京会宁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荣的景象。[36]
世章盛世

1161年金世宗举兵后昭告金帝完颜亮罪过
金熙宗完颜亶
金熙宗完颜亶[37]
,率军统一华北,并且停止南征灭宋之举。然而宋金的战争并没有终止,1162年他以南宋不愿称臣为由,派主将仆散忠义进驻汴京、纥石烈志宁镇守前线,准备夺回淮南地区。此时南宋宋孝宗意图收复失地,派主将张浚率领李显忠、邵弘渊率军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宋军陆续收复淮北各地,但于符离的符离之战被纥石烈志宁击溃而止。而后南宋主和派抬头,于1164年金军再度南征之际求和,两国于年底签定合约,双方平等对待,金朝获得岁币。[30]
内政方面,金世宗本身十分朴素,采取中庸稳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学;查问细微以激励官吏,严禁贪污;对经济采取务实的态度,并且免除不合理的赋税,诺有天灾发生,立即救济赈灾。当时各族人民纷纷起义,他为了维持统治,利用科举、学校等制度,争取汉族贵族支持,又加强猛安谋克权力,扩大女真族占有的土地。这些都使金朝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史称大定之治。[35]
金世宗除了抵御南宋北伐,还出兵威震西夏、高丽,使这两国臣服金朝,被金史称为小尧舜。[38]1189年金世宗死后,由于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30]
金章宗前期的政治汉化甚深,文化十分发达,史称明昌之治。[39]金章宗不单对国内文化发展加以奖励,他本身亦能写得一手好字。然而金章宗过度重视文化发展,宠爱李师儿(后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经童出身的胥持国管理朝政。这两位互相协助,营利干政,使金章宗后期的政风逐渐下滑,而黄河泛滥与改道又使金朝国势开始衰退。此时金朝军事逐渐荒废,北方蒙古诸部兴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减丁,并且诱使互相残杀,但收效不大,最后由成吉思汗所一统[35]。
南宋权臣韩侂胄见金朝国势衰退,命吴璘之孙吴曦管理蜀地,准备北伐,而金廷也派朴散揆坐镇汴京,抵御宋军。1206年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宋军一度收复淮北地区,但是镇守蜀地的吴曦投降金朝。八月朴散揆率军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长江,并且围攻襄阳。隔年吴曦被杀,四川复归南宋,至此双方有意议和。韩侂胄最后在金朝与南宋的要求下被杀,双方于1208年议和,史称嘉定和议。[40]1208年金章宗去逝,由于他的六个儿子都在三岁前夭折,[41]李元妃立叔父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史书称卫绍王。[30]
中衰与南迁

金帝完颜永济继位后立即清除李元妃等外戚势力,然而本身昏庸且任用错人,加上金朝国
完颜永济艺术形象
完颜永济艺术形象[42]
力衰退混乱,面对蒙古入侵时无力反抗。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建立大蒙古国。[35]
当时蒙古对金朝保持严重的敌意,有意脱离金朝控制,[43]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颜永济是个无能之辈,[44]认为这是攻灭金朝的好时机。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时被其牵制。当时西夏向金朝求援,金帝完颜永济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西夏向蒙古臣服,并且转为附蒙伐金。消除后顾之忧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朝断交。[43]
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与万全县交界处)大破丞相完颜承裕与将领完颜九斤率领的四十万金军,金帝完颜永济将丞相换成擅长谋略的徒单镒。蒙古军随后攻入华北并四处掠夺,最后包围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因中都城坚而撤[45]。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东北叛金附蒙,并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蒙古军再次逼近中都。1213年将领胡沙虎杀金帝完颜永济,[46]胡沙虎拥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颜珣继位,是为金宣宗[45]。
1213年金宣宗继位之初,胡沙虎执金朝大权。胡沙虎威胁中都守将术虎高琪作战不力,最后反被其所杀。同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术赤经略山西、皇弟合撒儿往河北,他与幼子拖雷往山东发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献黄金与岐国公主与成吉思汗,蒙金和议达成。[44][47]
在蒙军撤退后,金宣宗不顾徒单镒等反对,与术虎高琪迁都汴京,仅派太子镇守中都,引来河北军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迁为由,再度率军攻陷中都,至此占领河北地区。同年十月,蒲鲜万奴在辽东自立,建东真国。此时金朝龙兴之地被蒲鲜万奴与耶律留哥瓜分,山东与河北一带都是民变的红袄军,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当时河患泛滥成灾,黄河自从金室南迁后改道,流向东南。河患的范围非常广泛。[45][47]
金宣宗南迁之后国势益弱,蒙古已经取代金朝称霸东亚,由于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发生纠纷而发动西征,他派木华黎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48],持续威胁金朝,金朝至此终于得以喘息。虽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无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并无起色[35]。
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等九人为公,赐号“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坚守国土,但仍然无济于事。金宣宗任用术虎高琪,他们苛刻成性,接连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扩张领土,并且持续抗击蒙古。此时金朝内政不良,军力已衰,经过多次战争后又使金朝处于四面楚歌的局势。1219年术虎高琪被金宣宗杀死,战事直到金宣宗驾崩以后才平息。1224年金宣宗去逝,由于其长子早逝,故由次子完颜守绪继位,即金哀宗[45]。
宋蒙灭金

主词条: 蒙金战争
金哀宗即位后,鼓励农业生产,与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属中央的忠孝军,任用完颜陈和尚等抗蒙名将,于1228年大昌原(今甘肃省宁县太昌乡)击溃蒙古军。而后金军收复了不少土地,让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国西夏因为之前的战争使得国力衰落,最后在1227年被西征回来的蒙古所灭。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三子窝阔台继任,史称元太宗[35]。
此后蒙古再度对付金朝,1230年窝阔台汗发动三路伐金,窝阔台汗率大军渡
蒙古兴起与灭金和西征
蒙古兴起与灭金和西征[49]
黄河直攻汴京,斡陈那颜率东路军走济南,四弟拖雷率西路军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颜合达、移剌浦阿率大军阻击于邓州。此时窝阔台汗率大军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颜合达急率军北援汴京,与拖雷率领的蒙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东南)发生三峰山遭遇战,金军精锐溃败,名将张惠、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死亡。蒙军围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杀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围攻汴京[35]。
金哀宗坚持至年底放弃,南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将崔立投降。蒙将史天泽一路紧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军约宋将孟拱、江海率军联合围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将皇位传给统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此时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亡[45]。
3疆域
编辑

主词条: 辽金夏行政区划
范围

金朝地图
金朝地图(10张)
金朝自金太祖立国以来,接连不断对辽朝、宋朝、西夏与高丽发动侵略战争。金太宗时,金朝先后攻灭辽朝与北宋,其疆域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大漠诸部落为邻;西沿泰州附近界壕与西夏毗邻。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与宋为界[35]。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辽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还有契丹、奚、渤海以及五国部、吉里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国之初,对此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1116年金太祖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辽籍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谋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划分管理。第二个是辽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这里居民主要是汉族,长期以来受异族统治,而金统治下之汉地亦维持汉官制度。第三种情况是原宋朝领地的淮河、秦岭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汉族,由于新受异族统治,大多不愿受金廷管制。先后设置张楚与刘齐等傀儡政权统治,最后由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20]。
行政区划

金朝采行五京制,共有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后三个陪都就在辽的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13]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2公里的白城子)是金朝第一个都城,称“上京”,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今北京西南)是为金朝第二个都城,称“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金宣宗完颜珣受蒙古帝国掠夺与威胁,于1214年宣布向南迁都开封府,称“南京”。1232年三峰山之战金军战败,蒙军围攻“南京”后,金哀宗先奔归德(今河南商丘),最后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50]
金朝的行政区域采用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设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有都总管府,以及都转运司、按察、盐使等三司的监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后与府伊所掌的府合一。路府则成平行机构,下辖州、县二级。[51]金朝的州分为三类:节度州设节度使,防御州设防御使,刺史州设刺史;县则以县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长的猛安,百夫长的谋克,合称猛安谋克;属于边戍之官的乣详稳,部落墟砦之首领的移里菫。金上京路共辖有:一府,即会宁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六县,即会宁县、曲江县、宜春县、始兴县、利涉县、武昌县。会宁府归上京路所辖,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会宁府统领三县,即会宁、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35]
路名
管辖区域
范围

      


上 京
会宁
肇、隆、信、韩
东 京
辽阳
澄、沈、贵德、盖、复、来远
北 京
大定、广宁、兴中、临潢
利、义、锦、瑞、懿、建、全、庆、兴、泰
西 京
大同、德兴
丰、弘、净、桓、抚、昌、宣德、朔、武、应、蔚、云内、宁边、东胜
中 都
大兴
通、蓟、易、涿、顺、平、滦、雄、霸、保、安、遂、安肃
南 京
开封、归德、河南
单、寿、陕、邓、唐、裕、嵩、汝、许钧、亳、陈、蔡、息、郑、颍、宿等州
河北东
河间
蠡、莫、献、冀、清、沧、景、深
河北西
真定、彰德、中山
威、沃、邢、沼、磁、祁、浚、卫、滑
山东东
益都、济南
滨、沂、密、海、莒、棣、淄、莱、登、宁海、潍
山东西
东平
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等州
大名府
大名
恩、开
河东北
太原
晋、忻、平定、汾、石、葭、代、隩、宁化、岚、岢岚、保德、管
河东南
平阳、河中
隰、吉、绛、解、泽、潞、辽、沁、怀、孟
京兆府
京兆
商、虢、乾、同、耀、华
凤 翔
凤翔、平凉
德顺、镇戎、秦、陇
鄜 延
延安
丹、保安、绥德、鄜、坊
庆 原
庆阳
环、宁、邯、原、泾
临 洮
临洮
积石、洮、兰、巩、会、河
咸 平
咸平

4政治
编辑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后,就逐步弃用了契丹制,全盘采用女真制。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13]。
金朝建国之初,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52]朝廷中枢权力机构实行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对于所占领的辽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太祖收国二年(1116年)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53]。即不管是系辽籍女真,还是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区别,“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54]
但一到进入燕云汉地,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汉官制度。[55]史称“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金初的所谓“南面官”,亦即汉地枢密院制度,故《金史》谓“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35]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汉地枢密院系天辅七年(1123年)始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后迁平州,再迁燕京,天会间一度分设燕京和云中两枢密院,后又归并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这是熙宗汉制改革的结果。[35][56]
早在太宗天会初,就有一些女真贵族的上层人物积极主张摒弃女真旧制,全盘改用汉制。《金史》卷七八《韩企先传》曰:“斜也、宗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旧制,用宋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颜杲,太宗时为谙班勃极烈,与国论勃极烈宗干同主国政,可见当时支持汉化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不过终太宗一代,仍维持着二元政治的局面。[35]
《金史》里虽有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建尚书省的记载,但人们一般认为当时的尚书省是设在燕云汉地,与后来建立的三省制度无关。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会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由于太宗一年后就死去了,所以实质性的汉制改革是在熙宗朝进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颁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35]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这不只是简单地改换一个名称而已,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汉地枢密院是作为双重体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书省则只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标志着二元政治的终结和金朝政治体制的一元化[35]。
5军事
编辑

金军大体可分为本族军、其他族军、州郡兵和属国军。前二者为主力,后
金代武士
金代武士[57]
二者为辅翼。最初,奴隶主、封建主都应从军。领有汉地后,主要实行征兵制,签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兵,称为“签军”,到后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统治中原后,还仿汉制,实行发军俸、补助等措施。对年老退役的军官,曾设“给赏”之例。对投降的宋军,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汉人降将统领。[58]
金军亦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兵一兵多马,惯于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后,步兵数量大增。水军规模也较大,但战斗力较弱。除冷兵器外,还使用火炮﹑铁火炮﹑飞火枪等火器作战。后来蒙古南侵之时,金军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将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2][59]。
军事机关原设有都统,后改为元帅府、枢密院等,协助皇帝统辖全军。战时,皇帝指定亲王领兵出征,称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临时职位。边防军事机构有招讨司、统军司等。金朝军队采用结合社会与军事制度的猛安谋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长的制度。早在女真族时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争时参加战斗,兵器、粮食自几自足。分置人民约一千户为猛安、约一百户为谋克,谋克相当于百夫长,猛安相当于千夫长。万户府下辖诸猛安,猛安下辖谋克,谋克之下还有五十、十、伍等组织。兵员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战时副军可以递补正军。兵为世袭制,兵员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2]。
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朝时,以三百口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约二千五百人的兵力,仅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将辽国、北宋两邦彻底征服。[60]后来猛安谋克既是军事长官,又是行政长官。随着金朝不断南移,猛安谋克制度与奴隶制互相适应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61]。女真人的日趋文弱化就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金世宗时,阿鲁罕任陕西路统军使,“陕西军籍有阙,旧例用子弟补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鲁罕于阿里喜、旗鼓手内选补[62]”。史旭有诗:“郎君坐马臂雕弧,手捻一双金仆姑。毕竟太平何处用,只堪妆点早行图。”,已知“国朝兵不可用,是则诗人之忧思深矣。[63]”。1168年朝廷从猛安谋克中遴选侍卫亲军,而“其中多不能弓矢”。最后当蒙古突骑兴起后,金军在野狐岭战役等大型战役中惨败,最后南迁汴京。然而在金哀宗时期所建立忠孝军,对蒙古军仍有一定威胁。[2]
6经济
编辑

金朝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金朝建立之初,女真族尚处于渔猎农耕的混和制度,而它所控制的汉地,农业经济早已高度发展。从金熙宗到金章宗的半个多世纪里,北方社会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比辽时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冶铁业有明显进步。在金世宗与金章宗期间,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也逐渐转化成地主。这个转化主要有受田、赋税、区别平民和奴隶等,女真贵族借此扩大土地占有范围[10]。
农业

金朝把发展农业作为军事扩张的基础,视其隆兴之地东北地区为粮仓,将中原地区的生产工
金朝青铜器
金朝青铜器[64]
具和耕作技术都逐渐传播到当时落后的今东北地区。由于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日益增多。金初,不种谷麦,只种稷子春粮。以后农作物品种日益增多,农作物有小麦、粟、黍、稗、麻、菽类等;蔬菜类有葱、蒜、韭、葵、芥、瓜等。[65]金廷又鼓励垦荒,例如规定开垦荒地或黄河滩地可以减免租税,所以开垦农田面积有所增加[10]。
金朝的土地制度给予女真族很大的优惠,这是汉族、契丹族与渤海族所没有的。女真族的土地制度是一种称为“牛具税地”的制度,[66]继承氏族制度的遗风。占地多少是以耒牛、人口为依据的,拥有众多人口和耒牛的女真贵族自然就可以广占田土。到金世宗大定年间,人、牛、地比例不符的情形已很普遍[10]。
金熙宗时期开始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早在金朝统治广大的华北地区后,有计划的将大量的猛安谋克分散各地以镇压汉族,被称为屯田军。金廷对内迁的屯田军户,都按照户口给以官田,即所谓“计口授田”。当官田不敷分配时也会大量抢占民田。屯田军户分得土地以后,大多让租给汉族耕种或是强迫汉族无偿耕种[67]。由于剥削严重,无人愿意耕种,土地逐渐荒废。金世宗时再派官吏到各地去“拘刷良田”,兼并土地为官田。
畜牧业

由于女真族属于东北民族,其畜牧业也十分发达。金帝完颜亮时原有九个群牧所。在南征时,征调战马达五十六万多匹,然而因战事大半损失,到金世宗初年仅剩下四个。金世宗开始复苏畜牧业,当时在抚州、临潢府、泰州等地设立七个群牧所。1168年起,下令保护马、牛,禁止宰杀,禁止商贾和舟车使用马匹。又规定对群牧官、群牧人等,按牲畜滋息损耗给予赏罚。经常派出官员核实牲畜数字,发现短缺就处分官吏,由放牧人赔偿。对一般民户饲养的牲畜,登记数额,按贫富造簿籍,有战事,就按籍征调,避免征调时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对各部族的羊和马,规定制度,禁止官府随意强取[10]。
手工业

金朝手工业生产如陶瓷、矿冶、铸造、造纸、印刷等,历经战乱与复苏都有
辽金兔毫盏
辽金兔毫盏[68]
发展。女真族在建国前盛行炼铁。金朝建立后冶铁业在北方地区继续发展,著名的产铁地区有云内州、真定府、汝州鲁山、宝丰、邓州南阳等,云内州盛产一种叫做青镔铁的铁器。另外在东北地区,也开始开采煤矿。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在东北广大地区内,都发现了金朝的铁器。其中有大量铁制农具,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形制与中原地区相似或一致,这表明已改变了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1961年至1962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县五道岭发现金朝中期铁矿井10余处,炼铁遗址50余处。矿井最深达40余米,有采矿、选矿等不同作业区。根据开采规模估计,从这些矿井中已采出四五十万吨铁矿石[10]。
陶瓷业因为有辽朝、宋朝的基础也比较发达。金熙宗时,原来的北方名窑如陕西耀州窑、河南均窑、河北定州窑与磁州窑也陆续恢复生产,临汝等新兴窑址,工艺各具特色。金银业和玉器业也相当发达,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出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东北地区的金朝遗址和墓葬中,发现大量宋朝铜钱,可见与南方贸易的密切。山西稷山的竹纸和平阳的麻纸,闻名一时。刻书蔚然成风气,其雕板技术,可与南宋比美,当时雕版印刷业的中心在平阳[69]。
商业

由于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商业日益繁盛。金朝建国初年,各地的商业
金代陕西东路贞祐三年壹拾贯铜版拓图
金代陕西东路贞祐三年壹拾贯铜版拓图[70]
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当时女真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还是“无市井,买卖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而金中都与开封府都是兴盛的商业城市。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场”,与西夏和南宋进行贸易。不过宋金之间由于时战时和,榷场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金朝主要向南宋输出皮革、人参、纺织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输入茶、药材、丝织品等。会宁府、金中都、开封府与济南府都是当时较大的商业中心[69]。
金中都(今北京市)在金帝完颜亮正隆间成为国都后,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迅速增加,已经是一座贸易发达的商业重镇[71],其中城北三市是商业的中心。金世宗时,开封府的相国寺仍旧每月逢三、八日开寺,商贩集中在此贸易,宣德楼门下“浮屋”中买卖者甚众。1152年,共有二十三万五千多户。以后到金章宗泰和时,又增加到一百七十四万多户。
金朝早期使用旧有的宋、辽钱币,直到金、宋间第二次议和后,战争暂告结束。1158年金帝完颜亮首次铸行正隆通宝小平钱。1204年金章宗铸泰和通宝真书钱。1213年金帝完颜永济铸至宁元宝钱。金宣宗南迁后也铸行货币。金朝灭掉北宋以后,曾扶植刘齐立国,所铸钱币却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钱精整[10]。
受田和赋税

受田是女真奴隶制关于土地占有的基本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奴隶主依据占有奴隶和牲畜的多少,占有不同数量的耕地。制度规定,凡占有耕牛一具(三头),民口二十五,即受田四顷零四亩。所谓民口,包括奴隶和女真部落、氏族的平民。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牲畜越多,就越可合法地多占土地。对外作战中,奴隶主掳掠奴隶和牲畜,也就成为扩大土地占有的必要条件。但土地占有的扩大,也是有限度的,即占田不能超过四十具。依此限度,一个大奴隶主,有牛一百二十头,民口一千,就可占有土地一百六十多顷。[72-73]
和封建地主不同,金朝女真奴隶主不是依靠占有土地的多少去剥削农民和奴隶,相反,而是依据占有奴隶和牲畜的多少来确立对土地的占有权利。随着掠夺奴隶的增加,女真原居地的土地必然要不足耕种。金太祖即陆续把女真人迁徙到新占领的地区。1121年,金太祖从各路猛安部中,抽取民户一万多,迁到泰州屯种,命令原来居住在按出虎水的谋克婆卢火去作都统,赐他耕牛五十头。这就是授给他牛具十六、七,即六十多顷的土地。婆卢火以下的一批女真贵族,也迁到泰州,成为大小不等的奴隶主。[72-73]
金太宗时,继续实行这种受田制度,并进而确立了赋税制。1125年十月,金太宗下诏说:“今年大丰收,没有贮蓄,怎么备饥荒?命令每牛一具,纳粟一石。每个谋克部置一仓库贮存。”1127年九月,又下诏规定:“内地诸路,每耕牛一具,纳粟五斗。”金朝的受田制既然是依据牛具的多少,赋税的征收也不是依据田亩或人口,而是以牛具为单位,所以又叫牛头税。这种赋税制,显然主要是奴隶主的国家向奴隶主和部分平民征收的粮税。从事耕作的奴隶一无所有,他们还不是征税的对象。[72-73]
民户的迁徙

燕云和齐国旧制的保存——金朝奴隶制的扩展,不能不遭到广大
金代铜坐龙
金代铜坐龙[74]
农民的坚决抵抗。被迫迁往上京的山西居民,就曾起而反抗,相继逃亡。金兵攻掠燕云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掳掠的斗争,更是如火如荼,给女真奴隶主以沉重的打击。金太宗在燕云地区,依靠汉人地主阶级,实行封建的汉官制度的同时,一再下诏禁止在降附区俘掠奴隶。汉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封建制经济关系,实际上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金朝没有也不可能把内地的受田制推广到燕云州县。[72-73]
原属北宋的中原和陕西地区,在刘豫的齐国统治下,更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制度采取什么改动的措施。[72-73]
金朝统治领域的社会经济制度,呈现出奴隶制和封建制同时并存的局面。在金朝内地,基本上是推行奴隶制度。燕云州县继承了辽朝的封建关系。齐国统治领域,北宋时更为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基本上延续了下来。金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在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状况,实际上正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上层建筑中的必然的反映。不同的制度当然不可能在金朝统一的国家内互相平行的发展,不能不发生剧烈的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在金熙宗统治时期,便激烈地展开了。[72-73]
人口

1141年绍兴议和后,自从靖康之难开始减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到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间达到53,532,151人,被称为人口之极盛。而当时与南宋、西夏等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中国人口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30]。
随着金朝内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土地耕作,也更需要民户当劳力。金太祖与金太宗为统治中原,将百万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黄河下游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牺牲汉人利益的办法去救济女真人。在把女真族迁往新占领地区的同时,也还继续地把契丹族、汉族迁到金朝的内地。金军在灭辽的作战中,曾经掳回大批的契丹族、汉族作奴隶。后来金太祖下诏,禁止对已经投降的百姓掳掠,禁止权势之家买贫民为奴,又规定卖身为奴者,可以用劳力相等的人赎身。但实际上,这种赎身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被迫迁徙的汉族居民,不能不大批地沦为奴隶。[72-73]
金廷对降附区的人民,采用强迫迁徙的办法迁到内地。如山西州县的居民,被大批迁到金上京以至浑河路。上京地区的居民又被迁到宁江州。平州的人民在反抗后被镇压,随后与润州、隰州、来州及迁州等四州人民被迁到东都沈阳。这些居民艰苦不能自存,被迫卖身作奴隶,导致汉人刻骨的痛恨。女真族抢占汉族最富庶的耕地,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军事开支,又不断加重汉族的赋役。女真人与汉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盗贼满野,向之倚国威以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30]。
女真男人的发型是“留颅后发”,还绑个辫子,[75]所以被南人称为索虏。在《北风扬沙录》与南宋的游记,也有金人留辫的说法,在金太宗天会七年还强制胡服留辫。这样剃发留辫的习俗为后来的满清所继承。金代皇帝也可掌掴大臣”[30]。
金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约三百余万户
约19,65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6,789,449户
  5,599,700户
  6,060,723户
44,705,086人
  39,663,400人
  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6,939,000户
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
7,223,400户
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户
  8,413,164户
45,816,079人
  53,532,151人
金史称此为金朝的人口最盛时期。
金帝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

      
53,720,000人[76]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
1,100,000户
估10,538,745人[76]
此时蒙古领有原金朝与西夏的华北地区。
注:本表数据参考《金史·食货志》、《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人民出版社.
7文化
编辑

金朝文化在发展中已达到很高水平,它“一变五代、辽季衰陋之俗[77]”,“大定以后,其文笔雄健,直继北宋诸贤[78]”。在某些方面亦非宋朝可比,启后世文化发展之先声。金朝推行汉化政策,从“借才异代”[79]走向“国朝文派”,[80]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宋朝的独特气派、风貌,但其剽悍勇猛的崇武精神随着金朝政权的稳固而逐渐消失,最后终至亡国。元朝时,亡金故老喜言“金以儒亡”,此说未必正确,[81]但金人全盘汉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刘祁说:“南渡后,诸女真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金熙宗以下的帝王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素养。元代有一说:“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金章宗”。[82]金朝中期以降,女真人改汉姓、着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83]金世宗一向反对女真人全盘汉化,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挽不回女真汉化的速度。
接受汉文化最快、汉化程度最深的首先是女真上层贵族社会,郝经谓金朝“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84]金代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发展,超过了辽,在北宋之后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北两大支。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14]。
思想

金朝以儒家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与法家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金朝思想家讨论批判两宋理学与经义学,让理学再度于北方兴起,发扬中华思想。在学术思想方面,赵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颢、程颐)建立的北宋理学。[85]并且将佛教、道家与理学思想融合一体,以卫道统名于金。
王若虚批评传注之学,其弊不可胜言,肯定北宋理学[86-87]”。然而他也批评北宋理学,并曾下功夫对两宋理学注释加以评论和褒贬,但未自成一家之言。李纯甫著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转向道教、最后转向佛教,“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88]他说:“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诸儒“皆窃吾佛书”。[89]为了达到以佛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胆地向两宋理学开战[14]。
在政治思想方面,赵秉文认为王室与列国、华与夷、中国与四境的关系都是可变的;认为有公天下之心的都称“汉”,认为社稷与民相比,民贵而社稷轻,反对唐开元末“祸始于妃后,成于宦竖,终于藩镇”的提法,认为祸害的根源在“明皇”。[90]王若虚认为统一中国要讲“曲直之理”。他认为欧阳修不讲曲直的统一,是“曲媚本朝,妄饰主阙”。[91]他认为国之存亡可付之天数,但不能以守忠节犯食人之罪,并且赞许司马光对传统正闰观的批评,“正闰之说,吾从司马公”[3][92]。
金朝如同宋朝一样,尊崇儒学与孔子。早在金军进军曲阜时,金兵意图摧毁孔子墓,即被完颜宗翰制止。自金熙宗时开始尊孔,在金上京立孔庙,又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虽然金帝完颜亮轻视儒学,到金世宗与金章宗时又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庙与庙学,并且推崇《尚书》、《孟子》[3][93]。
文学

金朝初期的文学比较朴陋,文学家大多是韩昉等辽人与宋人。直到蔡圭出现,才被称为金朝文学正传之宗,其他尚有党怀英,其他还有赵沨、王庭筠、王寂、刘从益等。金章宗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与元好问等,女真人中有名的有金帝完颜亮与金章宗。金帝完颜亮南下侵宋时,在扬州赋诗,有句云:“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海陵王立志灭宋统一,作诗言志,笔力雄健,气象恢宏。金章宗酷爱诗词,制作甚多,但意境只在宫中生活,近似宫体诗。[3]
在金章宗的倡导下,女真贵族官员也多学作汉诗。豫王完颜允成的诗歌,编为《乐善老人集》行世。下至猛安、谋克,也努力学诗。如猛安术虎玹、谋克乌林答爽都和汉人士大夫交游,刻意学诗。金朝有名的文人为王若虚与元好问。王若虚著有《滹南遗老集》,擅长诗文与经史考证,初步建立了文法学和修辞学,其论史则攻击宋祁,论诗文则尊苏轼而抑黄庭坚,是金朝具有权威的评论家,后来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响。
元好问是金朝文学集大成者,著有《遗山文集》。他的《论诗绝句》30首,重在衡量作家,开后来论诗的一个重要派别。元好问的《中州集》是以诗存史,他把各地区、各族的诗人均视为中州人物,这是统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华思想的具体反映[14]。
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部
金朝壁画
金朝壁画[94]
带典范性的划时代杰作。他是根据唐朝元稹《莺莺传》改写,但是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被称为“古今传奇鼻祖”、“北曲之祖”[14]。
女真文和汉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而制成的。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颜希尹奉金太祖之令,参考汉文与契丹文创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颁行。1165年徒单子温参考契丹字译本,译成《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金世宗时,朝廷设立译经所,翻译汉文经史为女真文,而后又陆续翻多多本汉文书籍。金世宗对宰相们说:“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3]
然而当时女真字与汉字对译,都要先译成契丹字,然后再转译。金章宗时,专设弘文院译写儒学经书,命学官讲解。1191年罢废契丹字,规定今后女真字直译为汉字。但随着汉语的通用,女真贵族多已识读汉字。汉字书籍在女真族中广泛流行[14]。
艺术

金代艺术的发展,也在各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金章宗设书画院,收集民间和南宋收藏的名画,王庭筠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金朝所收藏书画550卷,并分别定出品第[95]。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京城汴梁,就掠夺宋廷藏画、俘掳画工北去。金代宫廷讲求书画名迹的收藏,以所获北宋和内府藏画为基础,复从民间征集加以充实。
金朝绘画在汉文化影响下,比辽朝绘画更为隆盛,特别是金世宗至金章宗时期,绘画活动益趋活跃。金章宗善诗文书法,又爱好绘画,他在政府秘书监下设书画局,将藏画加以鉴定,又效宋徽宗书体在名作上题签钤印。[95]
金朝还在少府监下设图画署,“掌图画镂金匠”,当时有名的画有虞仲文《飞骏图》、王庭筠《枯木》、张圭《神龟图》、赵霖所绘《昭陵六骏图卷》等,其中以张瑀《文姬归汉图》为最佳。金帝完颜亮能画竹,完颜允恭画獐鹿人物,王庭筠善山水墨竹,王邦基善画人物,徐荣之善画花鸟,杜锜画鞍马。武元直、李山与王庭筠等山水竹石画作,比起同时南宋院画家的作品,似乎更显出“文人”的品味。[95]
赵霖所绘《昭陵六骏图卷》(局部)
赵霖所绘《昭陵六骏图卷》(局部)[96]
金代书法家学自北宋书法,金章宗学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成就。王竞擅长草隶,尤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都是竞所书。党怀英擅长篆籀,为学者所宗。赵沨擅长正、行、草书,亦工小篆,正书体兼颜、苏,书画雄秀,当在石曼卿上;行草书备诸家体,时人以沨配党怀英小篆,号“党、赵”。吴激得其岳父米芾笔意,王庭筠在当时学米诸人中,造诣最深,其书法为元初巙子山诸人所不及。任询具有多方面的才艺,书法为当时第一,《中州集》称他:“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95]
金朝初年,女真族的乐器只有鼓、笛两种,歌咏只有“鹧鸪”一曲,“高下长短,鹧鸪二声而已”。进入宋境后,金军掠取宋朝教坊的乐工、乐器、乐书,汉族的音乐融入女真族的音乐之中。金世宗设宴招待南宋与西夏使者,乐人学宋朝,但服装不同。金朝舞蹈源自先人靺鞨的靺鞨乐,立国后基本上直接吸受自北宋舞蹈,同时也发扬女真族的乐舞文化。在戏曲方面,北宋流行的诸宫调到金朝成为主要的说唱品种。当时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流传至今,其中《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有着元曲初步形成的意义。[95]
宗教

金朝宗教大都主张顺从和忍耐,主要和北方汉族与异族统治者有关。无论是金代的佛教还是道教,都主张以本教义为主的佛、道、儒的三者合一,如在佛教的理论发展中有很高造诣的万松行秀和李纯甫。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凡立会也必以三教名之,完颜璹的《全真教祖碑》:“足见其冲虚明妙,寂静圆融,不独居一教也。”王喆从三教合一的主张出发,劝人们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道、佛、儒三家经典。[97-98]
佛教早在女真族时期即有流传,金朝灭辽朝及北宋后,又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对佛教的信仰更加发展。佛教如华严、禅、净、密教、戒律各宗都有相当的发展。其中禅宗尤为盛行,这可说完全受了北宋佛教的影响,对金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习俗都有重要影响。。女真族占领中原后,道询继承净如在灵岩寺弘法,著有《示众广语》、《游方勘辨》、《颂古唱赞》诸篇。[98]
汴梁则有佛日大弘法化,传法弟子圆性于大定间应请主持燕京潭柘山寺,大力复兴禅学
阿城金墓双鸾朵梅织金锦
阿城金墓双鸾朵梅织金锦[99]
,著有语录三编行世。万松行秀尤为金代著名禅师。传曹洞青源一系之禅,嗣法磁州大明寺雪岩满禅师,虽治禅学,而平时恒以《华严》为业。他曾在从容庵评唱天童的《颂古百则》,撰《从容录》,为禅学名著。他兼有融贯三教的思想,常劝当时重臣耶律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极得楚材的称颂,说他“得曹洞的血脉,具云门的善巧,备临济的机锋”,一时传为佳评。[98]
道教道金朝出现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等三大新兴道派。全真教创始人是王喆,于1167年创建全真教,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大道教创始人是金初刘德仁,于1142年开始传道。主张“守气养神”,提倡自食其力,少思寡欲,不谈飞升炼化,长生不老,并且把儒家思想纳入自己的体系。此外,大道教有出家制度。太一教始祖萧抱珍,于1138年创建。以符箓道法为主,也有守柔弱的内炼之法。尊奉太一。太一教模仿天师道的秘传原则,每代掌教人必须改姓“萧”。其立教宗旨是“度群生于苦厄”,尊重人伦[98]。
女真人信仰萨满教,它是一种包括自然崇拜、图腾、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巫术等信仰在内的原始宗教。萨满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在重大典礼、事件和节日的祭祀时都有巫师参加,或由他们司仪。消灾治病、为人求生子女、诅咒他人遭灾致祸等,几乎都成为萨满的活动内容[98]。
科技

金朝的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医学方面产生许多学派,不同创新的理论与争鸣对元朝医学与后世的医学有较大的影响;北方农业技术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有迅速的发展;数学方面在金元之际发展出天元术;天文历算方面修正大明历使其精确;此外,建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兴建卢沟桥、金中都、山西大同华严寺等建筑[15]。
《测圆海镜》圆城图式
《测圆海镜》圆城图式[100]
从靖康之变后到蒙古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暴政,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使得医学十分活跃,被称为称为新学肇兴。金朝时期发展出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与李东垣的脾胃说。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刘完素开创了河间学派、张元素开创了易水学派,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又自创了脾胃学说,这三家与元朝朱震亨的养阴说合称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5]
金朝吸收北宋的农业技术,使得东北金上京一带的农业产量得以提升。现今考古学家还在今东北地区挖掘许多金代使用的犁铧、瓠种等铁制农具。当时金朝与西夏等地区有名的农书有《务本新书》、《士农必用》等农书,可惜现已失传。当时养殖蚕桑与园艺的技术也十分发达,例如利用“牛粪覆棚”将西瓜种植于较寒冷的东北地区[15]。
当时数学最重要的进展是天元术的发展,天元术即是古代中国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其中“天元”相当于未知数。1248年金元时期的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中,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金廷学习北宋建立司天监以观测天文,当时的数学也十分发达,使得金朝士人热中编写历书。金廷于1137年颁布杨级编写的《大明历》(与祖冲之的《大明历》不同)。而后赵知微于1180年修编成较精确的《重修大明历》,其精确度超过宋朝优越的历法《纪元历》。同时间耶律履也编出《乙未历》,然而精确度不如《重修大明历》[15]。
8帝王世系
编辑

主词条: 金朝君主
金太祖
金太祖
金太宗
金太宗
金熙宗
金熙宗

      
      
  
完颜亮
完颜亮
金世宗
金世宗
金章宗
金章宗

      
      
  
卫绍王
卫绍王
金宣宗
金宣宗
金哀宗
金哀宗

      
      
  
金1115年-1234年
庙号    谥号    汉名    女真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金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旻    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    1114年-1123年    收国1115年-1116年
天辅1117年-1123年九月
金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晟    吴乞买    完颜吴乞买    1123年-1135年    天会1123年九月-1135年
金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亶    合剌    完颜亶    1135年-1149年    天会1135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1年正月
  皇统1141年正月-1149年十二月

      海陵炀王(被弑后)
  海陵庶人(改葬后)    亮    迪古乃    完颜亮    1149年-1161年    天德1149年十二月-1152年二月
贞元1153年二月-1156年正月
  正隆1156年二月-1161年十一月
金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褎/雍    乌禄    完颜雍    1161年-1189年    大定1161年十月-1189年
金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璟    麻达葛    完颜璟    1189年-1208年    明昌1190年-1195年十一月
承安1196年十一月-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卫绍王(被弑后)    允济/永济    兴胜    完颜永济    1208年-1213年    泰和1208年-1209年正月
大安1209年正月-1211年
  崇庆1212年-1213年
  至宁1213年五月-九月
金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珣    吾睹补    完颜珣    1213年-1223年    贞祐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兴定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元光1222年八月-1223年
金哀宗[64]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65]    守礼/守绪    宁甲速    完颜守绪    1223年-1234年    正大1224年-1232年正月
开兴1232年正月-四月
  天兴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金昭宗[66]    
      承麟    呼敦    完颜承麟    1234年    盛昌1234年正月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