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历史】秦邦宪

【历史】秦邦宪
秦邦宪

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人物关系  
中文名秦邦宪
别    名博古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07.5.14(丁未年)
逝世日期1946.4.8(丙戌年)
职    业政治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译有《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等共产主义理论作品
目录
1革命经历
2人物生平
3四八烈士
4个人作品
5博古后人
6无锡故居
1革命经历
编辑

书记博古,即秦邦宪
书记博古,即秦邦宪
1931年9月-1935年1月,秦邦宪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秦邦宪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1933年初迁到瑞金,对中央苏区的影响更大。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致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秦邦宪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站在毛泽东一边。
秦邦宪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
秦邦宪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
秦邦宪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
2人物生平
编辑

总负责时期的不当举措
博古负总责的时期,犯了路线错误。他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前与大会上大包大揽地检讨说:“我应
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叶剑英秦邦宪周恩来
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叶剑英秦邦宪周恩来[1]
向党所负的责任就在于执行了这个路线,而且在执行中把它发挥了,极端化了。”在1935年元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上,博古作了初步检讨,承认五次反 “围剿”失败,撤出中央苏区,不能不开始长征。其间,1933年冬福建省发生了抗日反蒋的事变,博古赞成与福建合作,但因共产国际与党内多数领导人反对与福建人民政府合作,博古只好放弃个人意见,服从上级与服从多数而错失良机。 [2]
总负责时期的正确举措
博古负总责时犯过路线错误,但在任用干部上做过好事,在1934年12月以前,中央秘书长是由邓颖超担任的,她患肺结核辞职,12月18日后,改由邓小平接任,邓小平以此职务参加了遵义会议,1935年夏邓小平到部队,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改由刘英接任,这是许多相关的人都证实了的。
其实,博古参加四次反“围剿”已经体会到发动农民进行游击战争的重要。他在总结四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说:“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中,游击战争的开展,非常不够,没有充分组织游击部队,有计划的配合红军作战。”当时我们如果“有一支像从前朱、毛、彭、黄的游击队伍,即你们的胜利,一定要比现在大得多。” [2]
抗战时期的博古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37年1月,秦邦宪被任命为新华通讯社社长,1941年3月,秦邦宪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新闻队伍做了大量工作。 [2]
解除总负责后
遵义会议,作出以下决定:
1.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
3.常委再进行分工;
4.取消博古、李德与周恩来的军事领导3人小组,由朱德总司令与周恩来政委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的负责人。
秦邦宪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
秦邦宪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
18日,博古召集常委研究分工,确定周恩来指挥军事,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助手,张闻天负责宣传,博古负责组织。作为党中央的书记博古又让出许多权力。一般书籍上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与军内的领导地位,是仅指思想上说的,是阶段性的说法,没有组织决定。
遵义会议后,长征队伍路经打鼓新场时,成立毛泽东、周恩来与王稼祥组成的3人军事指挥团,这个3人团代替了以前的3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开始正式成为党的军事负责人。
遵义会议后,约半个月,博古在行军中沉默寡言,减食少睡。《遵义会议文献》中,“关于洛甫(作者注:即张闻天)代替博古职务”的记载“是1935年2月5日前后”,“行军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一带宿营时”,“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具体地说,这个鸡鸣三省的宿营地是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村。我怎么能说出宿营的村名呢,是请教了博古的胞弟秦邦礼的儿子秦福铨的,他是听父亲和潘汉年说的。
秦邦宪雕像
秦邦宪雕像
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商量,由张闻天代替博古的工作。周恩来到博古处,一进门,周恩来就说:“邦宪弟,近来身体怎样?听说这些日子你饭量减少,人也瘦了,润之让我来看看你有什么需要。”博古说:“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周恩来就谈了他们想让洛甫接替博古的事。博古当即坦然地把中央委员会的印章、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印章与中央书记的条形章交给周恩来,并说明把文件担子挑到张闻天处。博古为了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让出领导岗位,可见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荡胸怀。我找不到具体的确切的张闻天代替博古的文件档案,这情况也是向秦福铨请教得来的。
谈话最后周恩来将洛甫起草的,毛泽东、洛甫、周恩来与王稼祥都看过的《遵义会议决议》交给博古。博古说我看完就还给你,你叫潘汉年到我处来一下。
潘汉年精明能干,记忆力特强,读物过目不忘,能背诵电报密码,是王明赴莫斯科以前与博古约定的联络员。博古向潘汉年谈遵义会议的经过和与周恩来谈话的经过。博古又说交权不仅仅是交三颗印章和文件箱,还要向共产国际报告,共产国际不承认,这个权还是交不出去。我们商量好,让你与陈云两个人去莫斯科报告,你俩分开走,不管谁先到,报告以你为主,陈云补充。2月7日张闻天通知潘汉年与陈云赴莫斯科,9日陈云出发,10日潘汉年也走。1935年9月中旬潘汉年与陈云向王明作了汇报。王明对博古交权表示遗憾,对张闻天上台还能接受。1935年10月20日共产国际批准张闻天为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张闻天上台也符合组织手续。
3四八烈士
编辑

1946年,秦邦宪等人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担任宪草小组委员会中共委员。王若飞、秦邦宪等于4月8日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王若飞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3]
4个人作品
编辑

译作: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等
5博古后人
编辑

育有一子秦铁。
育有一女儿秦新华,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长时间从事临床医疗科研保健工作,一九八五年从临床调入卫生部工作任副司长(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后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从1989年出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会长以来,为了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协助政府和卫生等部门推动我国优生优育事业的发展。组织推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优生优育协会、组建了18个专业性分支机构,其机构成员和协会理事已有400余位,分布在各省市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保健等有关企事业等单位,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和工作网络,为协会组织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科研、进行“三优”知识宣传、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项活动的进行。
秦新华女士非常痴迷于刻瓷艺术,曾亲赴陶瓷名城山东省淄博拜师于艺术大师昃秀花女士学习刻瓷艺术。
6无锡故居
编辑

博古故居位于无锡市中心崇宁路上,原为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故居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放眼望去,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
相关著作
相关著作
一组典型的江南民居。秦邦宪故居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03年 启动故居修复,2004年底竣工,总投资1100万元。杨尚昆题写了“秦邦宪故居”匾额,薄一波题写了《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携夫人秦新华,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副省长张桃林,无锡市领导杨卫泽、毛小平等和秦邦宪的亲属、秦邦宪学习和工作过的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故居开放仪式。
在秦邦宪故居修复开放的同日,《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和观众见面。展览共分“勤奋读书立志报国”、“探求真理投身革命”、“临危受命历尽艰难”、“统战工作呕心沥血”、“新闻事业辉煌新篇”、“鞠躬尽瘁名垂千古”6个部分,展出亲属等捐献的秦邦宪生前使用过的辞典、书籍、皮箱、毛毯以及秦邦宪编译的书籍原版等一批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200余件。开放后的秦邦宪故居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纪念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名人名居参观地,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包含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参考资料
1.  延安五老  .百度百科 .2013-05-19 [引用日期2013-07-29] .
2.  秦邦宪  .百度文库 [引用日期2013-07-15] .
3.  “博古”秦邦宪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07-15] .
4.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秦邦宪故居无锡修复开放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07-15]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01

【历史】向忠发

【历史】向忠发
向忠发

向忠发(1880—1931),湖北汉川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在1928年7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共领袖。1931年年6月22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6月24日被国民政府枪杀于上海,终年51岁。
中文名向忠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880年
逝世日期1931年6月24日
职    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
代表作品《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草案)
党    派共产党
目录
1人物生平
2工人领袖
▪ 工运起家
▪ 入选党中央
▪ 得势原因
▪ “八七”会议
▪ 地位低下
3双面红人
▪ 权利欲望
▪ 召回莫斯科
▪ 政治局扩大会议
4中共领袖
▪ 一步登天
▪ 缺少才能
▪ 堕落
5被捕遇害
6人物争议
7历史真相
1人物生平
编辑

向忠发(1880年一1931年),湖北汉川人,工人出身。
1922年8月担任汉阳钢铁厂工会副委员长,12月任汉冶萍公司总工会副委员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码头工人运动。
1923年2月参加京汉铁路工人的大罢工,3月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年参加中共四大,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共产党汉口市党部的工作。1926年1月出席共产党二大。同年夏秋任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主管职工运动。10月任湖北省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汉口市党部工人部长。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6月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八七会议上,他在未出席的情况下,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和李震瀛率领中国工农代表团和学生团去苏联,他担任代表团主席团主席。同时还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28年2月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他和李震瀛还同苏联代表团斯大林、布哈林一起起草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草案),并获大会通过。不久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四大,会后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同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他还是中共六大政治委员会、组织委员会、苏维埃运动委员会、妇女委员会、财政审查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的召集人。由于当时的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领导干部成分工人化”,他在7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底从苏联回国。[1]
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盲目地实施“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冒险进攻计划。他作为党的主要负责人,附和了立三路线。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他虽然还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但大权已经被王明、博古等人所控制。1931年6月22日,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随即叛变,次日晚即被枪毙。
关于向忠发是否叛变的事情,目前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向忠发未曾叛变,经过刑讯逼供,死于电刑,《前共党中委兼总书记向忠发的自供》很有可能为伪作。[1]
2工人领袖
编辑

工运起家

向忠发,1880年生于上海,出身贫寒,小学五年辍学。随父母迁回湖北原籍,14岁入汉阳兵工厂学徒,16岁转入汉阳造币厂学徒。工厂倒闭后去江西一家大户做佣人,3年后因受东家赏识介绍进入轮船公司,仅4个月即升任二副,两年后再升大副。以后几经波折,在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汉治萍公司属下的轮船上做事,并日渐因其识字较多,活动能力较强和热心助人而被吸收参加当时的汉治萍工会工作。几年之后,即1921年,他已经成为拥有上千名会员的汉治萍工会的副委员长。次年,中共党员许白昊发展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有四名党员是从早年土生土长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发展而来的。他们就是邓培、向忠发、王荷波和苏兆征。邓培是1921年入的党,向忠发和王荷波晚邓培一年,而苏兆征更晚他们3年,是1925年入的党。但就党内地位而言,向忠发和苏兆征最初远不如王荷波和邓培。王荷波和邓培是最早成为中央委员的,在中共三大与四大时,他们先后被选为中央执行或候补执行委员。他们在中共的工会工作中,也曾占据着相当突出的地位。直到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苏兆征才开始成为中共工运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而向忠发则只是在武汉地区成为革命中心之后,才开始引人注目。因此,直到中共五大时,即1927年 4月底至5月初,由于邓培在广州遇害,王荷波改任中央监察委员,苏兆征和向忠发才取代邓培和王荷波而异军突起,同时当选中央委员,开始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说向忠发在党内崭露头角很大程度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北移武汉的结果,并不等于说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只要有了工人领袖这块金字招牌,谁都可以取得重要地位。向忠发这时的崛起,靠的还是其不同寻常的突出表现。
入选党中央

当国民政府的北伐军刚刚攻克岳阳,湖北区执委机关为准备北伐军进攻武汉,一度移往武昌,汉口只剩下向忠发、许白昊等4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北伐军将至,汉口的工人运动骤然高涨,作为汉口当时共产党和工会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他与许白昊等全力以赴,废寝忘食,成功地领导了汉口此起彼伏的罢工斗争,很快成立了湖北省总工会,把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迅速统一了起来,支援了北伐军的战争。在总工会成立之后,27天里武汉三镇的工会从最初的13个猛增到270个之多,有组织的工人迅速达到数十万。加上具有执法队性质的几千工人纠察队的组成,湖北总工会一时间叱咤风云,呼风唤雨,成了武汉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作为总工会委员长的向忠发自然也功不可没。随着中共中央和国民政府均移到武汉,向忠发作为令人瞩目的工人运动领袖而入选中共中央,可以说也是情理中之事。
得势原因

向忠发虽然在中共五大当上了中共中央委员,但他毕竟仍旧是一省工会系统负责人,不仅离中共中央甚远,而且连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工作也很少能够涉足。向忠发的突然得势,显然得益于共产国际1927年7月14日一纸电令。该电令称: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已经由于其对国民党的种种妥协政策而表现出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中共全体党员必须坚决与党的领导的种种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改造中共中央。而这种改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使工人和农民组织的领袖以及在内战时长成的党员,在党的中央内取得决定的影响”。
“八七”会议

机会主义错误是怎样产生的?按照共产国际的逻辑,中共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认定,这是由于“党的指导机关里极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根据这样一种认识和共产国际的明确要求,“八七”会议当然要设法“将几个工人加入指导机关”。而党内现成的“工人和农民组织的领袖”还能有谁呢?那只有三个人,这就是苏兆征、向忠发、王荷波。结果,经过投票,苏兆征、向忠发均以仅有的两个全票(20票)当选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荷波则以多数票(17票)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地位低下

当然,“八七”会议并不能使向忠发一步登天。在中共高层领导人内部,多数人对向忠发远不如对苏兆征和王荷波熟悉。加上向忠发事实上不能参加武汉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因此,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并没有特别重视向忠发的作用问题。因此,向忠发的政治局委员这时其实也只是名义上的。他不仅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在武汉(从8月-9月)和上海(10月上旬)开过的20多次常委会议和四次政治局会议,而且自国共关系破裂以后几乎就没有接到过具体的任务。由此可知,向忠发这时在党内的实际地位仍旧是最低的。
3双面红人
编辑

权利欲望

向忠发一方面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方面却又得不到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重视,这自然又要让向忠发心存某种程度的不快。他当然知道共产国际主张发挥他这种工人领袖的领导作用,但自己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呢?他不能不开始怀疑,党的领导机关的改造远没有达到共产国际的要求,党的领导层知识分子仍旧占据着支配地位。
共产国际几乎同向忠发一样,不那么满意“八七”会议的改造结果。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新的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几乎只是旧中央的翻版。新中央实际上的总书记瞿秋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并且是陈独秀中央时的重要成员;另一位常委李维汉与瞿秋白一样,而他在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部在长沙发动反共事变之后甚至阻止过农民对长沙的反攻,这件事更让共产国际感到不满。常委中虽然也充实了一位工人领袖,但又是众所周知在退出武汉政府问题上表现软弱的苏兆征,这当然不符合共产国际理想中的工人领袖标准。因此,进一步选拔合适的工人领袖担任中共中央领导责任,并且大规模地充实工人成份到中共中央来,不能不成为共产国际这一时期反复强调的问题。只是,连共产国际领导人自己也很清楚,目前要找到合适的工人领袖来担任中共中央的领导责任,还不那么容易。
机会终于送到向忠发手上来了。那是1927年10月初的事。当时共产国际在上海的代表从苏联在上海领事馆得到莫斯科的指示,要求中共中央组织一个工农代表团秘密前往苏联参加10月革命十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这时,南昌暴动刚刚失败,相当一批中共中央领导成员还在广东、香港不能回来,瞿秋白、苏兆征以及李维汉等又正在从武汉前来上海的途中,且中央工作无法离开,加上各地工作同样极其紧张,难有合适的中央一级人选抽调,让刚来上海不久的工人领袖、政治局委员向忠发充当这个工农代表团的领导人,当然是再合适没有了。因此,共产国际代表很快就通知向忠发为此进行必要的准备,以便赶在10月中旬由上海组团出发。
10月上旬,中共中央常委到达上海,向忠发向中央组织部长李维汉通报了此一情况,并商定了代表团的基本构成。李维汉同时表示向忠发可以以中央委员身份作中共驻国际代表,负责转达双方的有关信息。
10月15日,向忠发与湖北省工委负责人李震瀛一道,带2个武汉工人和5个上海工人乘苏轮安迪吉号由上海前往苏联海参崴,然后再乘火车赴莫斯科。11月初,代表团达到莫斯科,受到热烈欢迎。向忠发10月革命节当天又是参加莫斯科红场的庆祝活动,又是在电台发表广播讲话。之后接连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东方民族兄弟大会、国际苏联兄弟大会,在德国和比利时举行的反帝同盟扩大会议和反对中国白色恐怖委员会会议等,以中国工人运动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名义到处作报告,当委员,可谓风头出尽。而向忠发的报告,包括他在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所作的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状况的报告,确实也给共产国际领导人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共产国际东方部很快就乐于让向忠发参加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具体事务问题。而向忠发也确在处理一些连共产国际东方部都感到棘手的问题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果断与魄力。共产国际印象最深的显然是这时向忠发处理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中国学生的学潮问题。此一风潮发生于1928年1月间,100多名中国学生结队在共产国际办公大楼前示威,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劝说无效,不得不请向忠发出面解决。向很快使事情平息下来,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此事的最后解决,基本上是按照向忠发的提议办的。这不仅迅速奠定了向忠发在共产国际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刺激了向忠发乘机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某种欲望。
召回莫斯科

1928年1月,向忠发被共产国际从休养地召回莫斯科,准备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共产国际九次执委扩大全会。他同时得到了中共中央11月会议的各项决议和罗明那兹在苏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受到批评的消息。这立即给了向忠发发难的理由。2月上旬,九次执委扩大全会期间组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小委员会,斯大林、布哈林与向忠发、李震瀛等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向忠发敏感地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当然,向忠发很聪明,他并不指望能够在中国问题委员会的会议上当着中国同事的面向中共中央发难,而是接连写了两封信给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领导人。在这些信里,他非常强烈地表明了他的不满。
政治局扩大会议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很快即作出决定,向共产国际派驻自己的全权代表,以便更及时和更直接地反映自身所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本来,政治局委员向忠发已经在莫斯科,并且已经开始起中共中央代表的作用,但政治局显然不相信几个月来始终没有参加过政治局会议的向忠发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为此,他们特别决定派政治局常委苏兆征来担任这一职务。当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给共产国际的正式函件中,中共中央具体说明:中共中央决定以苏兆征、向忠发和李振瀛三人组成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苏兆征、向忠发为全权代表,而以苏兆征为书记,李振瀛为秘书。因此,当1928年3月7日,苏兆征正式通知共产国际东方部他已到任之后,向忠发也开始名正言顺地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全权代表的身份进行工作了。
事情就此发生了最根本性的变化。3月下旬,共产国际作出决定,不惜冒极大风险、花大量金钱,组织大批工人作为100至110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偷渡到莫斯科来,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彻底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此举意味着,共产国际对于全面改造中共中央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这种信心从何而来?考虑到此前共产国际始终未能确定此会的召开地点和时间,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一方面显示出莫斯科再也不能容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存在了,一方面也是因为共产国际这时终于选中了具有中国工人领袖“金字招牌”的向忠发,决心把他推到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地位上来。毫无疑问,即使对于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步骤和组织步骤。通过外力的作用把一个在中国党内并不十分出众的工人,推到最高领袖的地位上来。向忠发是工人出身,这是最重要的;而他又确实较其他共产国际所了解的中国工人领袖更有组织和指挥能力,这在斯大林等人看来,多半也就足够了。至于他的教育程度,以及受此影响综合能力如何,都不甚重要。因为凡是大的问题,都有莫斯科在指导把关呢。
4中共领袖
编辑

一步登天

向忠发事前并没有想到他会如此轻易地一步登天。还在1928年6月15日,即中共六大开幕之前三天,这位未来的总书记在布哈林召集的政治谈话会上,第一次发言就讲了几句显然不符合其未来身份的自谦的话。
中共六大上,由共产国际审定的六大代表84人,工农分子即占50人,知识分子只有34人,以至周恩来后来愤愤不平地称这次的代表中其实是“暴徒一大堆”。在6月17日分发的由共产国际审定的会议日程安排上,可以说已经初露端倪了。根据这一日程安排,向忠发被明确指定为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持人。虽然仅仅通过这一通常更具荣誉性质的会议职务,人们一时很难看出向忠发将来在党内的地位如何,但到7月10日,即大会闭幕的前一天,就很少有人不了解共产国际的意图了。因为,共产国际代表米夫这一天正式提出了中央委员候选名单,在这个36人的名单里,工人就占到了22个,而且,向忠发的名字头一次被排在了第一名。在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们已经不再需要共产国际代表的提示了,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推举向忠发担任会议主席。紧接着,向忠发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兼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正式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工人出身的总书记。
缺少才能

共产国际几次电报,中共中央却仍旧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迫使共产国际下决心派瞿秋白和周恩来回国贯彻国际指示。1930年8月19日,周恩来先行回到上海,并于22日向政治局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由于周、瞿回国之际,共产国际尚未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初的两次会议记录。
中共中央领导人这时对冒犯共产国际和苏共领导的严重后果,还缺乏深刻的了解。直至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向忠发的领导地位,包括李立三的政治局常委职务,均无任何改变,因此,中共中央没有把问题看得很严重,所以,当远东局说明共产国际决定调李立三去莫斯科时,向忠发仍旧敢于表示反对,“不同意在目前工作中调立三同志去”,直到共产国际再来电报坚持,向忠发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仍要求国际应让李立三在两个月后即赶回国内。
11月中旬以后,情况全然改变了。先是陈绍禹等留苏学生预先得到俄国人大发雷霆的消息,开始公开反对李立三,要求撤销他们因批评李立三的主张而受到的处分。对此,作为中共总书记的向忠发竟还蒙在鼓里,以至于他还敢在11月17日的宣传工作人员会议上借着批评留苏学生沈泽民,把陈绍禹等痛骂了一顿。但当天中共中央就看到了共产国际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给中共中央的信。这封信根据从远东局得到的关于李立三反对共产国际的有关报告和中共中央8月初两次会议记录,断言李立三和其他几个政治局同志已经形成了一条与共产国际对立的反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这种情况使向忠发极为尴尬。在11月18日的会议上,向忠发心情沉重地宣读了共产国际的来信。在22日与团中央举行的联席会议上,他被迫开始承认自己负有主要责任。到12月6日,他更是完全屈服了,过去那点打抱不平的劲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甚至开始畏畏缩缩地想把自己摘个干净,说什么:“我缺乏理论,过去对立三错误不能说服他,不能与他争辨”,加上“我不能写,没有帮手,使我自已觉得立三不对也不能反抗,这是我过去的责任—助长‘立三路线’”。当然,他这时还不了解陈绍禹等留苏学生背后有苏联的大手在撑腰,因此还是咬着牙不收回过去对陈绍禹等人的处分决定,并且不能容忍陈绍禹等人对中央的态度,坚持要“与之斗争”。然而到12月16日,即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来到上海,并与向忠发谈过话之后,向忠发彻底老实了。他甚至提出辞职,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同,瞿秋白第一个反对,肯定向忠发自六大以来领导政治局做了很多工作。
虽然向忠发仗着工人出身的金字招牌保住了总书记的位置,但反复公开地承认错误并把自己说得几乎一无是处,结果使他明显不再象过去那样争强好胜了。他开始把宝押在陈绍禹的身上,极力想让刚刚当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陈绍禹进入政治局常委,来帮助把关。因为他这次政治上的严重挫折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再不能象过去那样呈英雄了,他几次提出需要有个“帮手”。而这个帮手最好就是陈绍禹。其实他早就知道,陈绍禹是共产国际东方部米夫的最得力的干将。但过去他过于自信,竟没有把陈绍禹放在眼里。如今他翻然悔悟。虽然米夫和远东局最初并不同意让陈绍禹迅速进入常委工作,但他还是每每必定拉上陈绍禹来开会,并且一反过去那股从不服输的劲头儿,即使是陈绍禹当面顶撞他,他也尽量不动肝火,好长一段时间里,每逢开会,他只是喏喏而已。
不过,四中全会以后,向忠发还是做过两件对中共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决定。第一件是不让张国焘到江西苏区去担任苏区中央局的书记。再一件事是让毛泽东来做即将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主席。向忠发的这一提议,很明显为毛泽东以后在政治上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堕落

但是,向忠发在中共党内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就到此为止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之后,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全党的工作重点已经开始转到苏区、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建设问题上去了,大批的干部和工人党员被先后送到各个红军根据地去,
向忠发原来所熟悉的城市工作,特别是工人运动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削弱。更有甚者,四中全会的召开由于违反了党的几大工会系统党团干部的意愿,因而引起了强烈的反抗,先是以何孟雄为代表的25名重要干部在开会反对四中全会时,被人告密全部牺牲,接着又是以罗章龙为代表的一批工会干部另立中央,分庭抗礼。结果,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工作及工会工作严重受损,从此几乎一蹶不振。面对这种情况,向忠发再也鼓不起过去那种急于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了。他的总书记固然并非完全虚置,但他可以考虑和可以用心去筹划的工作毕竟越来越少了。理论上有陈绍禹等一大批留苏学生,实际工作上有周恩来等,他的工作只剩下一周向远东局代表汇报一次工作,参加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或常委会议,听几个报告,发两次言而已。渐渐地,向忠发越来越消沉了。他一面因看不上陈绍禹不可一世的样子,动不动就和陈大吵,使得远东局一度为两人的关系磨破了嘴皮;一面不顾总书记形象,用党的经费,住洋房,养小老婆,双栖双宿,不仅弄得负责其安全和生活的周恩来等人好一段神经紧张,而且搞得部分领导人对此议论纷纷。因此,周的评价是,向忠发这时“堕落”了。
其实,这期间“堕落”的又何止一个向忠发。据周恩来回忆,根据莫斯科意图改造后产生的六大中央委员总共有36个,其中工人占了22个,而这22个工人委员中,除了向忠发于1931年6月22日被捕变节以外,相继投降了国民党的就有14个,占整个中央委员三分之一还多。这也就难怪,当向忠发被捕并被杀后,曾有另一位工人出身的政治局委员卢福坦明确表示想要接替向忠发做总书记,却不被共产国际所考虑。继向忠发之后,共产国际宁肯找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即使是毫无经验的留苏学生来维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再也不提找工人来做中共领袖的事了。[2]
5被捕遇害
编辑

1931年4月下旬,原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从上海护送张国焘、陈昌浩去鄂豫皖根据地后,取道武汉回上海,途中落入国民党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手中,随即叛变,供出了向忠发、周恩来、瞿秋白的住处及中央秘书处、特科机关所在地。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得到这份情报后,立即赶往上海报告周恩来,中共中央机关得以迅速转移。
顾顺章急于向敌人邀功,想法设法要把中共领导人向忠发、周恩来等抓到。他对抓捕向忠发颇有信心,因为他了解向的习性和行踪路线。当时,向忠发在上海装扮成一个有钱的古董商人,与杨秀贞在法租界善钟路附近的一幢三层楼房里以夫妻身份同居。杨是经顾顺章的撮合才与向在一起的。
在得知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马上通知向忠发搬了家,接着又决定让他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去。但向舍不得杨秀贞迟迟不愿离沪,提出离沪前无论如何要见杨秀贞一面。就在这时,顾顺章觅到了向忠发的踪迹。根据顾顺章密报的线索(向忠发左手一指半截的特征,年轻时为了戒嫖,将左手指砍去一个)。国民党松沪警备司令杨虎在向忠发去告别杨秀贞必经的“探勒”汽车行设下埋伏,于6月22日上午9点将向抓捕。
杨秀贞并非中共党员,虽说她知道向忠发的政治身份,受审讯时一开始并不承认向忠发是中共党员。也是向忠发出面对质。所以,后来周恩来曾这样说及:“他(向忠发)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向忠发在被捕后的第二天,被引渡到淞沪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熊式辉立即电告正在庐山的蒋介石。由于向忠发已供不出别的中共秘密机关,蒋介石下令将其就地枪决。这样,向忠发在被捕后的第三天――六月二十四日,便被押上刑场。行刑前,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饶他一命,但无情的子弹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
周恩来把他称作:“气节还不如一个妓女。”杨秀贞并非中共党员,虽说她知道向忠发的政治身份,受审讯时一开始并不承认向忠发是中共党员。当时特务们问她知道不知道向忠发的身份。她摇头说不知道,特务们又动刑问她知道不知道。她还是说不知道。最后她终于说知道了,而其过程却是如此的让人愤恼。竟然是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向忠发先叛变了,然后走到杨秀贞的那里对着中统特务们依然说道:交代了吧,他们都知道了。
6人物争议
编辑

于1931年8月24日瑞金当局以“向忠发同志被难二周月纪念日”为由,发布“8月24日到8月30日为向忠发同志纪念周”的紧急通知。这就是说,向忠发牺牲了两个月,还没被指认为叛徒。
有个叫黄慕兰的女士“回忆”说第二天她就知道向忠发叛变了,黄女士还说参与营救了关向应!?而向忠发曾安排过营救关向应,那么,向忠发叛变后,中共还来得及通过律师和法官去营救关向应么?
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被捕,两天后被处死,疑点有一串:
“由顾顺章的叛变,向忠发被捕。被捕后,向忠发马上叛变,并出卖了组织和同志。虽然蒋介石得知后急电暂且保留向的性命,但急于邀功的国民党上海当局还是于23日晚将他枪决了,这前后只有两天时间。向忠发也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成为党史上最受唾弃的人物之一。”
上述是史家引用最多的说法,实际是24日遇害。从时间上可以推断:向忠发被捕后进行了最强硬的抵抗?
如果是叛徒,则口供多多益善,需要他带路去抓更多的共党。而且有可能获得比顾顺章更高的地位。下面是置疑:
1.与向忠发同时被捕的有任弼时的爱人陈琮英,她是组织上派去专门陪向忠发的爱人杨秀贞的,在狱中向忠发并没有向敌人供出她的党员身份,最后被判无罪,保释后出狱。
2.在上海江宁路1141 号存放中央文件处工作的机关人员张纪恩、张越霞被捕后,向敌人提供虚假口供。当时在狱中的向忠发是知道他们的身份的,但他们的身份并没有暴露, 敌人最后以“ 窝藏赤匪,隐而不报”的罪名,判处张纪恩有期徒刑5年,张越霞无罪保释放出。
3.当时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内还关押着关向应、余昌生二人,敌人并不知道二人的真实身份。向忠发被捕前曾与周恩来交换过意见,并设计过营救二人的方案,但二人的身份在向忠发被捕后并没有暴露,1931年二人宣布无罪保释出狱。
4.1931年春,发电厂工人领袖乔生发被捕,向忠发与周恩来多次研究如何营救乔出狱,向忠发被捕后此人也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后来也无罪出狱。
5.1931年8月24日瑞金当局以这样的名义“向忠发同志被难二周月纪念日”为由,发布“8月24日到8月30日为向忠发同志纪念周”的紧急通知。
6.毛泽东在文革初追问周恩来,向忠发叛徒故事才得以流传……
7历史真相
编辑

1931年4 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顾是在上海三大工人起义时期的工人领袖,后长期主管中共“特科”工作,但此人生活作风糜烂,被捕后便叛变了。他向国民党献计企图把中共中央一网打尽。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钱壮飞同志得知此消息后,迅速向上海的党中央汇报。中共中央及时转移了上海的中央机关,并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补救。党的总书记向忠发也由原来的住宅搬到党组织租的一栋楼房里,向忠发当时刚与杨秀贞结婚不久,住在楼房的一楼,陈琮英带着她自己不满一岁的女儿远志住在二楼,她的主要任务是注意杨的一切活动,为了工作的方便,陈琮英喊杨秀贞“嫂嫂”,当时陈琮英并不知道向忠发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一个阔商。
顾顺章叛变后,为了找到向忠发,顾首先找到他过去介绍给向忠发的老婆杨秀贞当娘姨的一个女人,顾就安排这个女人查找向忠发的下落,这个女人知道杨秀贞在一家裁缝店里做的一件衣服还没有完工,就每天在裁缝店里等待杨的出现,不久杨果然来取衣服,这个女人就暗中跟着杨找到了向忠发的住处,幸好她的跟踪被察觉到了,周恩来考虑到向忠发的安全,又把向忠发接到了他的住处,并再三嘱咐不守纪律的向忠发不要外出活动。向忠发的妻子杨秀贞与陈琮英一起搬到了静安寺的一个新旅馆里住下,当时杨秀贞还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这是她的养女,名叫鸽子。
中共中央为了保证总书记向忠发的安全,决定把他转移到中央苏区去。本来中央已决定同意向忠发在离开上海往中央苏区前,与杨秀贞见上一面的请求,见面时间定在6 月21日上午,6月21日下午一定要离开,向忠发却违背组织的规定,6月21日,趁周恩来外出之机,偷偷地溜出来,私自到旅馆内去看他的老婆,当时陈琮英在旅馆里多次提醒、催促他即刻离开,但向忠发置之不理,并在旅馆内住了一夜,其实向忠发的行踪早被人盯上了,6月22日早上向忠发走出旅馆,到他经常要出租车的一家英商“探勒”汽车行要车时,被埋伏在那里的特务当场抓获,出卖他的就是该车行的会计叶荣生,叶曾在上海互济会工作过,听过向忠发的报告,认识向忠发,敌人根据顾顺章提供的向忠发少半截手指的特征(向忠发年轻时为了戒嫖,将左手指砍去一个),将向忠发逮捕。
当时负责中央“特科”的周恩来知道向忠发被捕后,即刻组织人员营救。但执行任务的同志派出去不久,就回来了,因为向忠发已经叛变了。为了证实消息是否可靠,周恩来同志亲自到小沙渡后头的高堤上,从这个地方可以远远看见他自己住的地方的后窗户,看到的是窗帘拉开的暗号,知道敌人正在搜捕他的住所。其实向忠发被捕后就出卖了周恩来,敌人来搜查时,刚巧周恩来不在家,邓颖超及时知道消息后,又外出通知有关同志转移,家中只有两位老人,一位是邓颖超的老母亲杨振德,一位是夏之栩的母亲夏娘娘,敌人打了夏娘娘,见是两位老太太,也就没有抓走她们,只是派人守在家中等周恩来回来。所以周恩来对此事十分清楚。1967年5月19 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指出过向忠发的叛变,并在信中附加道:“1931年6月,向忠发被捕后叛变,处死,有两处机关破坏。”1972年6 月,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证实了他当时的见闻,他说向忠发这个总书记,在上海住着一套好房子,还搞了一个名叫杨秀贞的妓女,每天吃喝玩乐。杨秀贞被捕后,还不承认向忠发是党员,可是向忠发被捕后立即承认自己是党员,并做了叛徒,他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被捕的另一位机要员张纪恩在《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第一辑上,发表了《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革命活动片断及其他》一文,文章中提出:向忠发是不是叛徒,值得研究。其实这种怀疑说不通,这个道理很简单,向忠发是6月22 日上午被捕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熊式辉急于报功,立即给南京的蒋介石发去了电报,蒋当时不在南京,电报又转至庐山,蒋介石接到电报就批复就地处决。向忠发叛变后,熊式辉又给蒋介石发去了第二封电报,恰在这时蒋介石的电报批复已到,加上向忠发提供的情报处处让敌人扑空,这让熊式辉十分失望,按蒋介石的电报,6月24日便把向忠发枪杀了,而张纪恩是6月23日被捕,这样向忠发也就根本没有时间去指认张纪恩了,更谈不上两个人去对质了。所以说是敌人没有给向忠发留时间去指认陈琮英、张越霞、张纪恩、关向应、余昌生、乔生发等人。
向忠发被枪杀后,狱中的陈琮英等人,始终不承认共产党员的身份,她们还积极做杨秀贞的工作,杨秀贞没有对他们进行指认,敌人没有任何证据,加上狱外党组织的积极营救,最终他们一个个出狱了。毛泽东在杭州接见外宾时说过,向忠发被捕后,给敌人带路抓人,敌人把人抓完后,把他也杀了。邓颖超在世时,又有人写文章质疑向忠发的叛变问题,邓颖超亲自撰写文章进行澄清。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仅从历史资料中找几个疑点就能推翻的。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向忠发  .维基百科 [引用日期2013-08-13] .
2.  向忠发  .360百科 [引用日期2013-08-13] .
词条标签:
人物共产国际政治共产党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湖北人湖北名人社会科学人物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总书记
向忠发
向忠发图册
中国共产党
党章党旗党徽
行动指南
中共中央组成
历任领导人
陈独秀    →    向忠发    →    王明(代)    →
博古    →    张闻天    →    毛泽东    →
华国锋    →    胡耀邦    →    赵紫阳    →
江泽民    →    胡锦涛    →    习近平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00

【历史】瞿秋白

【历史】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宜兴。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作为 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为了纪念瞿秋白,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1]
中文名瞿秋白
别    名瞿霜,瞿爽,瞿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899年1月(己亥年)
逝世日期1935年(乙亥年)6月18日
职    业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俄文专修馆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
翻译《国际歌》
参与建立上海大学,培养大批栋梁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
配    偶原配:王剑虹 继任:杨之华
籍    贯湖北黄梅
目录
1人物生平
▪ 青少年时期
▪ 北上求学
▪ 亲赴俄罗斯
▪ 回国工作
▪ 主持中央
▪ 苏区教育部部长
▪ 被捕就义
2主要作品
3人物评价
4家庭成员
5情感生活
6后世纪念
▪ 纪念馆
▪ 图书
1人物生平
编辑

青少年时期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2]
北上求学

1922年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四大
1922年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四大[3]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北上到北京。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19年6月3日瞿秋白参加上街演讲活动时,被非法逮捕,6月8日被释放。1919年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警察厅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4]
亲赴俄罗斯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4]
回国工作

瞿秋白
瞿秋白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5]
主持中央

《前锋》创刊号
《前锋》创刊号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5]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7月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及秋收起义。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与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但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左”的情绪,形成左倾盲动错误。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5]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2]
苏区教育部部长

《向导》周报
《向导》周报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6]
被捕就义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上杭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任凭敌人严刑逼供,坚不吐实,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上杭地区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7]
2主要作品
编辑

瞿秋白手迹
瞿秋白手迹
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8]
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曾合作制订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
其他作品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高尔基创作选集》
《江南第一燕》
《卜算子·咏梅》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编译[9]
《红梅阁》
《咏菊》
《哭母诗》

      
  
3人物评价
编辑

瞿秋白绝笔词《卜算子》
瞿秋白绝笔词《卜算子》
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瞿秋白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史上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0]
2009年9月10日,瞿秋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
4家庭成员
编辑

曾祖父
瞿锡保

  
叔祖父
瞿赓甫

  
父亲
瞿稚彬,字世玮
擅长绘画、剑术、医道。[2]
母亲
金璇,字衡玉
官宦之女,精于诗词。[2]
前妻
王剑虹
四川酉阳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2]
第二任妻子
杨之华
杨之华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
女儿
瞿独伊,曾名沈晓光
192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她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后,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5]
5情感生活
编辑

第一次爱情
瞿秋白一家
瞿秋白一家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1903年-1924年7月),四川酉阳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9]
第二次爱情
瞿秋白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
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杨之华。
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11]
6后世纪念
编辑

纪念馆

主词条: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就建在长汀县城西罗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
主词条:瞿秋白纪念馆
在江苏常州也建有瞿秋白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饲,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东院居住。馆内是他生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有他曾用过的井等,并陈设有他的生前所用衣物、毛笔,以及他的手稿作品、照片等珍贵物品。[13]
图书

《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
《 瞿秋白传》由陈铁健编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系统详实的讲述了瞿秋白的生平事迹。[1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09年授予)
参考资料
1.  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1-06-03 [引用日期2014-02-22] .
2.  瞿秋白——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组图)  .中红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3.  瞿秋白与黄陂表兄弟的悲欢离合  .红土情 [引用日期2012-10-28] .
4.  瞿秋白:书生领袖  .江苏经济报 [引用日期2014-02-24] .
5.  瞿秋白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12] .
6.  鲁迅接待瞿秋白 一个举动令许广平终身难忘  .凤凰网 .2012-08-25 [引用日期2012-11-01] .
7.  瞿秋白之死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2] .
8.  肝胆相照的朋友——鲁迅与瞿秋白交往轶事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3] .
9.  瞿秋白心中的天上人儿:第一任妻子王剑虹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10.  瞿秋白——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组图)  .中红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1.  瞿独伊忆父母瞿秋白杨之华(图)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2.  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引用日期2014-02-25] .
13.  瞿秋白纪念馆简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4.  瞿秋白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2-24]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45

【历史】陈独秀

【历史】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之一。
人物关系  
中文名陈独秀
别    名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
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己卯年)
逝世日期1942年5月27日(壬午年)
职    业革命家
毕业院校求是书院、早稻田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代表作品《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题西乡南洲游猎图》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事迹
▪ 革命初期
▪ 革命后期
▪ 抗战时期
3著作
▪ 文选
▪ 书法
▪ 诗词
4思想
5家庭
6文艺观
7贡献
8成就
9评价
▪ 总评
▪ 个人评价
10纪念故居
11墓地
1人物生平
编辑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退让政策,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错误,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即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2年,在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现属重庆市)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1]
2事迹
编辑

革命初期

陈独秀
陈独秀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
1918年6月北大哲学系毕业照
1918年6月北大哲学系毕业照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负责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2-3]
革命后期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1922陈独秀在共产国际四大上
1922陈独秀在共产国际四大上[4]
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模范监狱。[2]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2]
3著作
编辑

文选

胡先骕(左)与胡适(右)
胡先骕(左)与胡适(右)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1984—1993年间,三卷本《陈独秀著作选》相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写于1991年12月的“编辑说明”中说:“对于陈独秀诋毁中国共产党,诬蔑工农红军和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错误言论,本书全文照录,不予删节,以供读者研究和批判”。字里行间,“批判”遗风犹在,且不无防身自保之虑。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陈独秀著作选》第六卷,收入陈独秀音韵学著作《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以及与他的学生、语言学家魏建功来往书信。文字学著作,收入《小学识字教本》、致台静农、陈立夫、陈可忠等人书信。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文字学研究集大成之作。1929年写成《中国拼音文字草案》,售予商务印书馆。当时,陈独秀是当局通缉的“共党首领”,自然不能出版,书稿亦杳无下落。居川期间,陈独秀在《实庵字说》《识字初阶》基础上,写《小学识字教本》。原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并两次预支稿酬一万元。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小学”二字不妥,建议改书名为《中国文字说明》。陈独秀以“小学”乃音韵字、文字学综合之古称,也是他研究文字形、声、义三者统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点,拒改书名。此书不能出版,他令家人不得动用稿酬。《小学识字教本》书稿由国立编译馆油印50册分赠专家。梁实秋分得一册,十分珍爱,日后带往台湾,请专人描清字迹不清处,影印500册,仍感不佳。再请人费时十月,将全稿重描无误,
陈独秀文字学著作
陈独秀文字学著作
书名改作《文字新诠》,隐去作者姓名与《自叙》,代之以梁序,于1971年由台湾语文研究中心影印出版。梁私下告友人,此为陈独秀遗作。《小学识字教本》得以传世,梁氏功莫大焉。[5]
在狱中,陈独秀写了《荀子韵表及考释》、《实庵字说》、《老子考略》、《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屈宋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戊寅年登石笋山》《干支为字母说》等音韵训诂学著作。[6]
书法

陈独秀论书法,有一则佳话流传甚广。即我们都知道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早年就是受了陈独秀的一语“刺激”,而发愤练字,终成一代大师的。当时陈与沈还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语的陈独秀初次相见,就当面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刘三则是江南名士刘季平也,其时刘三和苏曼殊以及陈独秀、沈尹默等,都是东瀛留学归来常在一起诗酒风流的名士。沈尹默并不因陈的批评为忤,相反后来沈入北大任教,还把陈推荐给了蔡元培校长,并委以文科学长之职,足见旧时学人谦虚宽博之胸怀。 陈独秀批评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实际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书法上的审美观。一般以帖学为宗的书法,若无厚实的北碑为底,用笔单调柔弱,则容易滑向“媚俗”一路。这一观点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转而尊碑风尚是一致的。不过后来即便是沈尹默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陈独秀在肯定的同时,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1941年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 反观陈独秀自己的书法则是碑帖结合,写得汪洋闳肆、兼备众体。
诗词

《哭汪希颜》
凶耗传来忍泪看,恸君薄命责君难。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陈独秀手稿
陈独秀手稿
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而今世界须男子,又杀支那二少年。
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应有人。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
《题西乡南洲游猎图》
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
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7]
《记戊寅年登石笋山》
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芸芸众生、吾似故人、憎郭开、寰不惜廉颇凄凄、庚未及甲忧社稷、居简舍,垂叹功成木应朽。
经历了政治上的跌宕起伏,陈独秀晚年自南京出狱后,他谢绝了高官厚禄的邀诱,蛰居四川江津,在贫病交迫中埋头于作书写诗和文字学研究。其间对书法的爱好始终未有懈怠,即使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当他得知欧阳竟无珍藏着东汉隶书佳拓《武荣碑》时,以诗代简,向欧阳竟无“索借”,诗曰:“贯休入蜀唯瓶钵,久病山居生事微。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欧阳得诗后只得割爱以遂其心愿。另外,晚年的他尤以大量的精力撰述了文字训蒙的专著《小学识字教本》,但稿件送审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书名不妥,要陈独秀改书名。陈独秀坚决不同意,并说“一字不能动”,把预支的八千元稿费也退回去了。最后直至1942年陈独秀因病谢世,《小学识字教本》仍未出版,成了他晚年未了的一大憾事。
其诗作可以分为三类:[8]
(1)表现理想抱负、批判黑暗现实。
早期所作《夜雨狂歌答沈二》、《远游》和晚年所作《金粉泪》56首及长篇五古《告少年》。托物咏志的《咏鹤》、《杂感》四首、《感怀二十首》深于寄托,伤时感事,虽表现手法较曲折隐晦,也应归于这一类。最早的作品为《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发表于1903年8月17日上海《国民日日报》。
(2)悼念亲人、酬答友朋之作
早年挽亡兄孟吉的《述哀》和晚年《挽大姊》皆为五古长篇,诗中分别铺叙诗人与兄姊患难相依的生活历程,抒发出于肺腑的深哀巨痛。
(3)山水游览与景物题咏之作
描绘山水名胜与四时风物以抒情寄志,是传统诗歌的大宗,艺术美最为突出。《陈独秀诗存》中,早期和晚年都有这一类作品,颇富意境之美。最早的山水诗为《华严瀑布》五言绝句组诗八首,篇幅短小,全录于下:
湖水深且碧,波静敛微白。东注落为泷,高悬一千尺。
矫若天龙垂,倒挂玲珑石。飞沫惊四座,无语万山碧。
仰瞻接奔雷,俯视迷霾雾。回首觅归途,夕阳满红树。
少女曳朱裙,掩面色凄恻。自惜倾城姿,不及君颜色。
列峰颦修眉,湖水漾横波。时垂百丈泪,敢问意如何?
死者浴中流,吊者来九州。可怜千万辈,零落卧荒丘。
日拥千人观,不解与君语。空谷秘幽泉,知音复几许?
我欲图君归,虚室生颜色。画形难为声,置笔泪沾臆。
4思想
编辑

陈独秀
陈独秀
1.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未来世界,将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3.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斯大林在苏俄的恐怖专政,是苏俄制度造成而非个人品质问题;“任何独裁制度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离的”。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绝不能创造社会主义,苏联早已不是社会主义。
4.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贪污,有可能恢复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胜利属于德、意、日,我们必然沦陷为殖民地”。
5.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5家庭
编辑

元配高晓岚(高大众)(1876年-1930年9月9日),安徽六安霍邱临淮乡人,清末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之女,育有三子一女。逝于安庆。
配偶高君曼(高小众)(1888年-1931年),高晓岚同父异母妹。育有二子一女。病逝于南京。
配偶潘兰珍(1908年-1949年),江苏南通人,因病去世于上海,无子女。有一养女,潘凤仙现居于上海。
长子陈延年(1898年-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浙江及江苏区委书记。高晓岚之子。
长女陈玉莹(陈筱秀)(1900年-1928年),病逝于上海。
次子陈乔年(1902年-1928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就义。
三子陈光美(1907年-1999年),长期隐居蜀中,由于历史原因,此子一直未承认是陈独秀儿子。
四子陈松年(1910年-1990年),曾任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幼女陈子美(1912年-2004年),妇产科医生。文革时经香港前往美加地区,后常住美国行医。她逝世后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崔爱民前去吊唁
养女潘凤仙,随潘兰珍姓,现居于上海杨浦区。[9]
6文艺观
编辑

陈独秀的观点: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他曾有“华美无用之文学”的措辞,钱玄同提出质疑,此“无用”二字是否与一贯之主张有冲突。其实,此“无用”二字表达了陈氏一种很重要的文章观念。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魏晋以后,应用之文骈化倾向日益显著,大有不骈就不能作文的趋势;唐宋古文家企图扭转这种风气,其策略不是促进小说的发展,戏剧的新生,以减轻应用文体肩负的美文职能,反而加速了应用文体文学化的步伐,使其变得更加小巧精致,更加失去了应用的品格。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古文,都未能将应用文体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著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赞同。经钱玄同、刘半农的进一步论证补充就完全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了。(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第45页《“五四”现代应用文发展简述》)
7贡献
编辑

《新青年》
《新青年》

《青年杂志》第一期
《青年杂志》第一期
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第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8成就
编辑

1.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2.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如果不是后来转向政治斗争,他无疑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之一。
9评价
编辑

总评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10]
个人评价

作为陈独秀曾经的战友,继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博古、张闻天之后中共党内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生曾多次论及陈独秀。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
一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及陈独秀:
1.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毛泽东的这一看法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并没有根本改变。1936 年,应斯诺之邀谈及早年经历时,毛泽东多次以尊敬的口吻提到陈独秀。他说,自己当时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作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
2.警醒全党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党的领导权而使党蒙受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在30 年代后期,由于王明右倾思想在党内的巨大影响,毛泽东谈及陈独秀,更侧重于提醒全党警惕右倾,要求全党牢记历史教训。当斯诺要求毛泽东对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进行评价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把最大的罪责归于陈独秀,认为他的“动摇的机会主义,在进一步妥协明明就意味着灾难的关头,使党丧失了决定性的领导和自己的路线”。甚至认为,“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多次指出,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警醒“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
二是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从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角度谈及陈独秀:
1.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创党有功。七大前后,毛泽东多次讲自己是陈独秀那一代人的学生。1942 年3 月30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讲道:“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 日,毛泽东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2.反思全党总结处理陈独秀问题上的教训,要求处理历史问题时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七大前夕,毛泽东反思党在处理陈独秀等人历史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与党内错误路线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其一,与党内错误路线做斗争时,应该注重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而不是强调个人问题。 在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其二,与错误路线作斗争,其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内战时期,喜欢图简便,不愿意同犯过错误路线的人共事,‘一掌推开’‘简单明了’的那样一种作风是不好的。”“任何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他已经了解和开始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应该不存成见地欢迎他,团结他为党工作。即使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改正错误,但已不坚持错误的同志,也应该以恳切的同志的态度,帮助他去了解和改正错误。”
不过,肯定陈独秀曾经的历史功绩,并不意味着可以抹煞他曾经的错误。七大前后,毛泽东也多次提醒全党牢记陈独秀的错误。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严厉指责陈独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人”,“到了大革命后期就不要马克思主义了”。1945 年4 月20 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同年8 月9 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中央决议的形式通过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说法,对其后中共对陈独秀的评价起了重要影响。
三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毛泽东论及陈独秀,使用了“大叛徒”“反面教员”等词语,但是他的批判集中于其组织“托派”分裂党的活动,并非全面否定。
1955 年2 月,毛泽东在对《邓小平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稿》修改时写下了“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陈独秀、张国焘等著名的大叛徒,他们都是阶级敌人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的批语。1956 年7 月14 日,毛泽东在同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的谈话中,又将陈独秀与蒋介石、李立三、王明、张国焘、高岗同列为“反面教员”。
毛泽东的这种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未忘记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给党带来的血的教训,尤其是陈独秀后期成立托派,背离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错误。而高、饶反党联盟的出现,使毛泽东再次警醒陈独秀后期“搞托派”、“搞分裂”的活动。他认为,对这一类人,“无法采取帮助态度,因为他们不可救药”。所以,“只能打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1953 年,经过安徽考察的毛泽东特地嘱咐地方政府照顾陈独秀后人的生活。据此,地方政府确认了陈延年、陈乔年的烈士身份,颁发了烈士证书,在世的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及其子女也得到了相应的照顾。
10纪念故居
编辑

陈独秀故居——鹤山坪石墙院
鹤山坪石墙院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郊,原是杨氏乡绅的私宅。抗战时期陈独秀在此度过了他六十四年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自此,“石墙院”作为陈独秀先生晚年生活的客观载体备受注目。
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蜀中才子陈光美携带孙子陈恩田来到鹤山坪石墙院祭拜陈独秀,其孙子陈恩田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轰动巴蜀的《鹤山坪祭》,鹤山坪石墙院从此更是引人瞩目。《鹤山坪祭》全文如下:
维:
乙丑年夏日,余与祖父前往江津鹤山坪,携阴钱冥币万千,备香烛纸火无数,刀头加白酒,跪祭陈氏先辈:
烟雨迷茫、坎途泥泞,青山泪落,绿水哽咽,遥忆山崩地裂,树悲草叹,坟落冢飞处,天意厚葬之。文曲星,文科长,文鹤怎比恶犬;五四风、五人组,五届依旧领袖。创党始为祖,论政终为先;两党相残,丧延失乔,派内诟斗,忍辱负重;几进牢狱终不渝,延安奸人传谣言。铁骨铮铮岂堪辱,两党面前伤痕累。鹤山坪,依稀伴侣影,石墙院,无愧对苍天。直至贫病陨落,天地为之动容。一生灿烂,六旬光辉。后史太荒唐,列戴九顶帽。总而言先辈: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刚强震五四,豪情创中共。为国奔走为民呼,风雨飘摇丧三子。狱难几度不矢志,老年孤苦隐江津,贫病失意辞人间,一代伟魂留石墙。呜呼哀哉!后人离散成牛鬼,犹叹冤污何时洗。今日祭奠,忘却!忘却!泉下有知,来饮一杯。
尚飨![11]
11墓地
编辑

陈独秀墓
陈独秀墓(20张)
陈独秀墓位于安庆市北郊十里乡叶家冲月形山麓。墓碑上只有“陈独秀之墓”五个字。尽管无任何说明和评价的文字,但陈独秀早年在新文化运动和建党之初的突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6]
陈独秀墓是陈独秀灵柩于1947年从四川江津迁回家乡后与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2001年经保护性维修后,总面积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两层,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南台阶与长30米、宽6米的墓道相连接。墓的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喻示着陈独秀走过的64个春秋;5棵龙柏松,则代表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和委员会执行委员长。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包含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参考资料
1.  陈独秀  .北京大学 [引用日期2014-02-16] .
2.  陈独秀生平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10-07] .
3.  华文库  .华文历史文献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2-09-5] .
4.  陈独秀瞿秋白影像首次发现 异国尘封近九十载七一前夕在沪确认  .
5.  重读陈独秀  .南方周末 .2009-03-18 [引用日期2012-010-9] .
6.  陈独秀生平简介  .中国网 .2007-09-12 [引用日期2012-010-8] .
7.  华文库报人  .华文库 [引用日期2012-09-5] .
8.  刘梦芙 .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3-10 :31-40 .
9.  陈独秀  .维基百科 .25014-03-19 [引用日期2014-04-1] .
10.  陈独秀评价之变迁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010-02-01 [引用日期2012-10-11] .
11.  陈独秀的纪念故居  .陈独秀 .2014-04-14 [引用日期2014-04-14]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30

【历史】马英九

【历史】马英九
马英九

马英九(1950.07.13—),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国国民党主席。2008年5月获任台湾地区领导人,2012年1月在选举中击败蔡英文、宋楚瑜,获得连任。中国国民党内,于2005年至2007年、2009年至今,两度出任中央委员会主席。
此外,马英九在台曾任台湾“法务部”部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北市市长等职。
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台北就任新一届台湾当局领导人,开始第二个任期。
人物关系  
中文名马英九
外文名Ma Ying-jeou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50年7月13日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法学学士、哈佛法学博士
政治党派中国国民党
祖    籍湖南省衡山县
父    亲马鹤凌
祖    先东汉开国功臣军事家马援
服役期间1972年-1974年
小时候的理想当火车司机、交通警察
饲养的宠物流浪犬“马小九”
拿手的歌古月照今尘、爱拼才会赢
喜欢的食物蚵仔面线、蚵仔煎、荫豉蚵仔
运动与休闲慢跑、篮球、游泳、骑脚踏车
身    高1.78米
星    座巨蟹座
血    型 O型
生    肖虎
军事背景海军陆战队
目录
1早期生活
2从政经历
▪ 初入政坛
▪ 台北市长
▪ 当选主席
▪ 当选总统
3个人生活
▪ 家庭成员
▪ 家庭资产
▪ 名字由来
▪ 宠物小九
4从政理念
5人物评价
6主要政绩
▪ 交通建设
▪ 经济投资
▪ 体育事业
▪ 文化建设
▪ 公共卫生
7主要著作
8个人观点
▪ 钓鱼岛问题
▪ 两岸问题
9就职演说
▪ 2008就职
▪ 2012连任
1早期生活
编辑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
1974年,考取中国国民党中山奖学金赴美国攻读法律,获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及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76年在纽约大学政治系教授熊玠的指导之下,获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LL.M.)。
1981年在指导教授孔杰荣之下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S.J.D.)学位。
马英九在美国留学期间和周美青结婚,后育有两位女儿,马唯中、马元中;同时,参加了由国民党组织的右派的反共爱国联盟。马英九在哈佛时,课余也兼任《波士顿通讯》的主编。列引几段马英九当时的文章与左派斗争,同时与国民党外对抗。该刊物,如同大陆的“内参”一样。
马英九曾在美短暂工作,1981年前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返回台湾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教育经历
  
序号    学校    备注
1    惠幼托儿所    
  
2    静心幼稚园    
  
3    龙潭三坑国民学校    
  
4    女师附小    一九六二年毕业
5    大安初中    一九六五年毕业
6
      建国中学    一九六八年毕业
7    台大法律系法学组    一九七二年毕业
8
      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NYU)    法学硕士(LL.M)(一九七六年)
9    哈佛大学    法学博士
  
2从政经历
编辑

从政经历
  
1    1988年-    “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
2    1990年-    “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
3    1991年-    “国民大会”(全国不分区)代表
4    1991年1月31日-1996年6月25日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员”
5    1991年6月1日-1993年2月27日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1991年-1993年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言人”
7    1993年2月27日-1996年6月10日    “法务部(第十一任)部长”
8    1993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9    1993年3月11日-1996年7月8日    “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
10    1996年6月10日-1997年    “行政院政务委员”
11    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2日    台北市市长(直辖市民选第二任)
12    2002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4日    台北市市长(直辖市民选第三任)
13    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    中国国民党(第四任)主席
  
14    2008年5月20日-至今    台湾当局(第十二任)领导人
15    2009年10月17日-至今    中国国民党(第四任)主席
  
初入政坛

1981年,马英九回到台湾,适逢钱复正在为蒋经国寻觅英文秘书,马英九经人介绍与其他数人被列于候选名单之中,蒋经国因马英九家世简单清白,遂把他安排在身边担任英文秘书,从事翻译
马英九
马英九(4张)
工作。1982年,马英九出任蒋经国英语翻译。在1984年后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及多种行政职务。
1988年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兼大陆工作会报(陆委会前身)执行秘书,1990年任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员。1991年马英九升任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且当选国民党不分区国民大会代表。
1993年连战出任"行政院"院长,马英九受邀出任“法务部”部长,以严办地方上的黑金势力受到瞩目。由于办案力度过猛,成为党内的箭靶,当时李登辉曾言:“差点把国民党搞垮!”结果由于强大压力下,1996年,马英九转任为不管部会的“政务委员”。1997年,连战“内阁”饱受白晓燕命案等政治风雨,马英九提出“辞官退隐”声明,不参选1998年台北市市长选举,在程序争议下(在截止日期后月余提出申请),取得政治大学法律系的专任教职,并表示以后专心教育,不再涉足政事,不参与台北市市长选举。
台北市长

1997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之中,陈水扁以台北市长的身份领军组成“宝岛希望助选团”全台助选,造成国民党拱手让出逾半数的县市执政权,展现“以地方包围中央”的执政雄心,国民党在此情势之下渴望出现一位可以对抗陈水扁的从政党员。1998年,经多人劝进与其父马鹤凌的劝说,马英九参加台北市市长选举国民党内初选,当时马被党内认为是唯一有希望击败陈水扁的强棒。马在国民党初选中胜出,成为该届台北市市长国民党籍候选人。
1998年12月当选为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击败陈水扁(得票率45.91%)、王建煊(得票率2.97%)等对手而获得胜选。
2001年7月分别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2002年12月连任台北市市长。
2003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副主席。
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
2007年2月13日,因在台北市长任内“特别费”的使用,而被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马英九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乃于同日请辞党主席并将化悲愤为力量,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台湾“大选”。2008年04月24日,马英九特别费案台“最高法院”驳回检方上诉,判决马英九无罪。
当选主席

2009年7月,马英九以28万5354票当选新任国民党主席,得票率为92.51%[1]。
这是马英九第二次参选国民党主席。他曾于2005年台北市长任内首次当选国民党主席,2007年2月13日,因特别费的使用被起诉(后经法院宣判无罪),他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乃于同日请辞党主席,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大选”,并于次年顺利当选。
当选总统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765.87万张票(58.45%得票率)击败民进党的谢长廷,并于2008年5月20日就任。
2009年7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和党代表选举,马英九当选党主席,获得285354票,得票率为93.87%。10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举行第18届党代表大会,马英九宣誓就任党主席。
2011年4月7日,马英九委托他人到国民党中央党部领表,成为国民党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唯一参选人。7月2日,国民党举行第18次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正式通过提名马英九、吴敦义搭档,参加2012年台湾选举。
2011年11月21日,马英九前往台湾选务机构正式登记参加台湾“大选”。[2]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顺利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3]
3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    姓名    职业
祖父    马立安    乡绅
父亲    马鹤淩    曾任台湾“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处长
母亲    秦厚修    曾任台湾“中央银行”外汇局科长
大姐    马以南    
  
二姐
      马乃西    
  
三姐    马冰如    
  
妹妹
      马莉君    精英驾驶培训师
妻子    周美青    台湾红十字总会名誉会长
长女    马唯中    全球第四美千金
  
幼女    马元中    布朗大学艺术系学生
家庭资产

马英九夫妇2013年11月申报5笔土地、4笔建物,存款7293万元,有价证券15万元,另外信托岛内上市上柜股票73万元。相较于2012年7月的资料,这16个月来,存款减少468万元,但多了一笔南山人寿“月月得利利率变动型养老保险”,要保人是马夫人周美青。[4]
名字由来

马英九的名字是“根据上尊大人,英才继起”的族谱而来;取名“九”字,则是希望能以“九思”立身,意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另希望身体如“九如”般健康之意,意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山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但另有说法指马英九生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便取即“英殖民地”和“九龙”的简语,称“英九”。[5]
宠物小九

1999年,马英九在台北市政府及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所合办的流浪犬认养活动中,认养一只混种犬,并取名马小九。在经过健康检查、驱虫及认养程序后,马小九与马英九家人一同居住于市长官邸,其生活大多由马英九的太太周美青照料。虽然马小九在被认养后,于台湾已具有一定之知名度,但真正使其声名大噪的,则是在2006年间,因为它的健检及医疗费系用首长特支费来支付的,因而引爆特支费案。
4从政理念
编辑

尊重国家典章制度,奉行法治规范,同时具有执著核心价值与开展新局的意志力,
马英九
马英九(3张)
也就是“给我什么舞台,我都会演好”。 座右铭: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此句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国藩所说).
5人物评价
编辑

马英九身高178厘米,容姿英俊斯文,许多媒体都曾以年轻俊秀的政治明星来报道马英九,而马英九本人亦以长期持续的晨跑及积极参与运动活动来建立健康活力的正面公众形象。在一些针对台湾女性与同志的票选活动中,马英九曾被评为政治人物类的“梦中情人”,媒体惯以“小马哥”昵称之。有些调查认为马英九出色的外在条件是他于台湾政坛崛起的最大因素,《新新闻》将该因素解读为“马英九神话”。在性格上,马英九具有正直自律、俭朴清廉、依法行事的形象,并且极力避免涉入任何有可能惹人非议的应酬与聚会,因而有“政治不沾锅”、“政治洁癖”等可正可反的评价。认同这种行事作风的人会认为马英九比较温和理性,不认同的人则会批评马英九虚伪或缺乏勇于带头领众的魄力。
马英九作为泛蓝阵营的政治人物,常遭亲泛绿阵营的媒体撰文批评,而亲泛蓝媒体则相对友善,《新台湾新闻周刊》将此现象批评为“(媒体)造神运动”。另外,马英九也常遭反对阵营批评忽视台湾本土精神,《自由时报》曾以“马英九英语比台语好”及“马英九对中国比对台湾好”上下联批评马英九。
6主要政绩
编辑

交通建设

在马英九担任市长任期内,属于大众运输的台北捷运6条路线,包括新店线、小南门线、小碧潭支线、南港线、板桥线、土城线完工通车,8年来每日载客量成长为6.3倍,并在Nova及CoMET会员系统中可靠性达到第一(2004年、2005年)。
道路方面,马英九任内完成连结福高三甲与市区的信义快速道路,以及复兴北路车行地下道,为台湾在营运中机场跑道地下进行施工的首例。此外还有环东大道的通车,南京东路正气桥的改建,以及在万华车站铁路地下化后,开通艋舺大道与华翠大桥,并整建基隆河百龄桥、承德桥、民权大桥、麦帅一桥、麦帅二桥与中山新桥等6座桥梁,进行照明美化与景观改善工程。并且完成120公里脚踏车道,95年度串联台北县市河滨脚踏车道。
台北猫空缆车初期故障频传2007年猫空空中缆车完工通车,兼具观光以及大众运输功能,成为台湾的热门新景点。
北市府于1999年规划,采“政府带头,民间建置和经营”的BOT模式,由政府提供公共场所、业者出资建置经营的方式,打造“无线宽带网络城市”。 这项建设也让台北市政府获得2006年美国“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的智慧城市首奖,击败美国克里夫兰、英国曼彻斯特、中国天津等入围城市。
经济投资

在经济投资方面,马英九政府整合了东区商业资源,如台北101、台北世贸等,举办各式展览招商。进行全市无线网络系统Wifly的架设,虽然Wifly让台北市晋升为世界最大的无线网络都市,但因收费问题令使用人数不如预期,截至2006年7月的使用人数只有4万人,不到全市人口3%。任内全力推动之台北内湖科技园区2006年全年营收达新台币22,933亿元(总公司设于内科之所有公司营收总和,非单纯内科所创造营收,故此说法过于夸大。),南港软件工业园区营收亦达1,448亿元[38]。
体育事业

在体育方面,在原台北市立棒球场位置兴建了台北小巨蛋。市政府也推动一行政区一市民运动中心的政策,整建暨有的体育场馆,设立五座运动中心委外经营,以平价的价钱的提供运动空间。2009年台北听障奥运标志2003年,由听障者体育运动协会与台北市政府合组的申办团,代表台湾,以52票比32票,击败希腊雅典取得2009年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预计有来自超过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运动员参赛。台北市政府是在马英九担任市长任内成立体育处。
文化建设

在文化方面,文化局在马英九任内建立,龙应台担任首任文化局长,范畴包括古迹建筑、历史建筑、老树保护、文化人才、公共艺术、街头艺人,任内并通过台北艺术中心开发计划。市政府除了举办大型艺文活动,也加速华山艺文特区、建国啤酒厂、宝藏巖聚落等的重整与再生。猫空空中缆车与北投空中缆车的计划,将提升地区观光效益。此外在南港与万华两地设有新移民会馆分馆,提供休闲聚会场所给外籍新移民。 2003年台北市议会通过由文化局推动的台北市树木保护自治条例之立法,让台北市的老树、大树、有意义的树,都获得法律的保障。在古迹的保存上,台北市府将国民政府时期要员故居——士林官邸、七海官邸、孙运璇故宅、李国鼎故宅、严家淦故宅、钱穆故宅列为市定古迹,以及南海学园科学馆、牯岭街南菜园日式宿舍、万华三水街新富市场、万华助顺将军庙等。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方面,在没有中央政府补助的状况下,台北市的家户接管普及率由1998年的28.8%提升到2008年五月的88%,改善大台北地区的河川污染问题。而与水费分开收取的垃圾费随袋征收实施,提高了台北市资源回收率。
马英九市府推动市立医院整并,将10家市立医院整并成一家市立联合医院,市医整并之后因为议价能力提高,一年的药价成本节省了6亿5000万元。
7主要著作
编辑

1986年    《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    正中书局
1991年    《钓鱼台列屿主权争议回顾与展望》    “反共爱国联盟”
1992年    《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1995年    《法务部新加坡考察报告》    “行政院法务部”
1996年    《考察泰国、马来西亚反毒、肃贪、狱政工作报告》    “行政院法务部”
2007年    《原乡精神-台湾的典范故事》    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7年    《治国:台湾赢的新策略》    商周出版
2008年    《沉默的魄力》    天下文化出版社
8个人观点
编辑

钓鱼岛问题

2010年10月22日,马英九接受美联社专访时强调,钓鱼岛“从地理与地质上言,都属于台湾”。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马英九10月19日接受美联社专访。据台当局公布录音与全文纪录,马英九逐一诠释两岸和“外交政策”意涵。至于统一问题,马称就政治层面而言台湾格外谨慎,目前倾向于把大陆当作贸易伙伴,一个从事生意、求学及文化教育交流的地方。
马英九说,如果台湾位于夏威夷的位置,也许可以与大陆保持距离,但台湾与大陆紧密相连,两岸经济自然密不可分。目前两岸已签署14项经济协议,双方已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合作前景非常好。
在专访过程中,马英九还罕见地论述了钓鱼岛“主权”,他列举自己写过三本“保钓书”,强调钓鱼岛“从地理与地质上言,都属于台湾”,并主张钓鱼岛事件“解决方案”就是“共同开发、资源共享”。[6]
两岸问题

解决两岸争端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
  
马英九政党演说
马英九政党演说
马英九2011年01月28日表示,两岸都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历史阶段,透过深度交流,在中华文化智慧导引下,找出解决两岸争端的方法。这不是简单工程,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
马英九说,当局现在的两岸政策是“双赢且良性循环”。他说,对等、互惠与尊严是两岸协商原则,六次“陈江谈”签订的协议与共识,没有一个字损害台湾尊严,开拓一条新道路,目的希望达到两岸和平繁荣。
他表示,大陆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台湾有什么影响,不论喜欢与否,都必须面对,更要以务实态度,找出双方都接受的合作方式,发挥台湾实力,这才是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最主要目标。
马英九还说,欣慰推动新的大陆政策后,和解气氛愈来愈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希望往后两岸人民永远不要再兵戎相见。[7]
9就职演说
编辑

2008就职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正式接替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并发表题为“人民奋起,台湾新生”的就职演说。[8]主要内容是二次政党轮替的历史意义、任期任务、台湾的传承与愿景。
2012连任

2012年5月20日,他在就职演说中表示,将依循循“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推动两岸交流,在经贸、交通、卫生、文化、教育、司法、金融等各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
马英九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
马英九表示,未来四年将以强化经济成长动能、创造就业与落实社会正义、打造低碳绿能环境、厚植文化实力以及积极培育延揽人才作为五大支柱,“打造幸福台湾”。这是他第二任期的施政目标。[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中国海关网: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  .
2.  人民网: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资料  .
3.  马英九称会更重视民众对政府感受  .新浪网 .2012-1-14 [引用日期2014-4-25] .
4.  台监察机构公布马英九夫妇存款7293万新台币  .新浪 [引用日期2014-04-18] .
5.  名字的来历  .
6.  马英九对美媒称钓鱼岛地理地质上都“属台湾”  .
7.  马英九:解决两岸争端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  .
8.  早报网:马英九就职演说  .
9.  马英九连任台湾当局领导人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93

【历史】陈水扁

【历史】陈水扁
陈水扁

陈水扁(1950年10月12日-),律师出身,为台湾民主进步党籍政治人物,生于台湾台南县官田乡,曾任海商法律师、台湾地区第十任和第十一任总领导人(2000年-2008年)。历任民主进步党第十任和第十一任党主席、台北市议员、立法委员、台北市市长、台湾地区领导人等职,因涉有贪污及洗钱,而被确定判刑20年,目前在台中培德监狱病院内服刑。
人物关系
中文名陈水扁
别    名阿扁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台湾台南县官田乡
出生日期1950年10月12日
职    业律师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法律系
信    仰台湾独立
代表作品《台湾的十字架》、《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的沉思》
重要事件1977-1979年参与“美丽岛”事件
所属政党民主进步党
血    型O型
祖    籍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
目录
1人物简介
▪ 相关经历
▪ 早年经历
▪ 重大事件
▪ 主要著作
2政治生涯
▪ 从政初期
▪ 立法委员时期
▪ 台北市长时期
▪ 台湾领导人时期
3卸任之后
▪ 贪污洗钱案
▪ 牵连案件
4弊案审判
▪ 案情进展
▪ 检方证据
▪ 邱毅担心
▪ 回顾
▪ 裁定延押
▪ 被判无罪
▪ 正式服刑
▪ 判决结果
5各方反应
▪ 美拟没收房产
▪ 民进党中央
6控告奥巴马
7狱中患病
8告洋状实
9最赚钱囚犯
▪ 狱中“养家”
▪ 批蓝骂绿
10自杀未遂
11手术切除扁桃腺
▪ 双侧扁桃腺被切除
▪ 尿失禁换裤十多条
1人物简介
编辑

陈水扁出生于1950年10月1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官田区,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
陈水扁
陈水扁
1981--1985任台北市议会议员,1987--1989 、 1991--1996 任民进党中执委 ,1987--1989 、1996 至今任民进党中常委[1],曾任民主进步党第10-11届党主席(2000年 - 2008年)、1989--1994任“立法委员”,1993 任“立法院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1994--1998 任台北市市长,2000年5月20日就任领导人, 2004年竞选连任领导人。1969年6月,陈水扁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于同年8月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大学商学系工商管理系。
2000年陈水扁竞选台湾当地区领导人大选并顺利当选第一位政党轮替的民选领导人,此后媒体称他为“台湾之子”。2004年3月19日领导人大选遭遇枪击,是为319枪击案,陈水扁以0.228%差距险胜对手。
由于“阿”字后面加尾名是闽南语人名简称的习惯用法,多用于亲友间对平辈和晚辈的叫法,故自称“阿扁”以表现亲民作风。而台湾媒体习惯称陈水扁所领导的台湾当局为“扁政府”。
陈水扁是台湾第二位民选领导人,也是首位非中国国民党党籍的民选领导人,任内积极推动台湾的“正名制宪”运动以及“台湾加入联合国”活动,于经贸方面则采取“南向政策”及“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两岸经贸架构。
陈水扁学业,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一直优异。1963年6月,陈水扁以第一名成绩从隆田小学毕业,并获得“市长奖”,被保送至曾文中学初中部(现为麻豆国中)。1966年6月,陈水扁以初中第一名毕业直升至曾文中学高中部,次年台南一中。1969年6月,陈又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于同年8月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大学商学系工商管理组。
1969年底,台湾举行“第一届民代”增补选举,受著名“党外”人士、已故前民进党主席黄信介竞选演讲的影响,陈水扁决定弃商学法,并不顾家中反对而退学。次年8月,陈水扁以唯一志愿、全系最高分被录取入台湾大学法律系司法组。在大学期间,陈水扁非常活跃,曾先后任台大法律系刊“法讯”总编辑、法学院刊物“台大法言”社长[1]。大学三年级时,陈以全台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律师。1974年6月,陈水扁以第一名成绩自台大法律系毕业。
卸任领导人职务后,在2008年11月12日被台北地方法院以涉嫌贪污、洗钱等重罪为由收押禁见,成为台湾历史上首位遭收押的卸任领导人。2009年9月11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并科新台币二亿元罚金,同时剥夺公权终身,之后2009年9月24日于台湾高等法院第四度被判延押,2009年10月9日陈水扁委任律师团提出抗告成功,再度召开羁押庭,直至2009年10月10日于台湾高等法院凌晨00:40分再度宣判第五度延押。2009年12月17日台湾高院以陈水扁涉嫌重大贪污,且有逃亡之虞等理由,裁定再度羁押陈水扁2个月,羁押期至2010年2月23日期满。至此陈水扁第六度延押。二次金改起诉后2010年2月8日高院第七度裁定陈水扁继续延押2个月。2010年4月16日 台湾高等法院第八次作出裁定,再延押陈水扁2个月,续羁押至6月23日。截止2010年6月11日陈水扁家族涉及的公务机要费、南港展览馆、龙潭购地及洗钱案等六大弊案,台湾高等法院于11日上午10时许作出二审宣判,陈水扁判刑20年,陈水扁妻子吴淑珍被判14年。由于龙潭购地弊案、陈敏熏买官案被判刑确定,因此陈水扁的刑度高于11年但低于19年。陈水扁成为台湾首位因案入狱的前领导人。[2]
相关经历

1976~1989年 华夏海商法事务所负责律师
陈水扁
陈水扁
1981~1985年 台北市议会议员
1987~1989年、1991~1996年民进党中执委
1987~1989年、1996年至今民进党中常委
1989~1994年 “立法委员”
1990~1993年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
1990~1994年 “福尔摩沙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1992、1994年 “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1993年 “立法院”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
1993年 台北“北门扶轮社”副社长
1994~1998年 台北市市长
2000~2004、2004~2008年 台湾领导人
早年经历

1950年,陈水扁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官田区,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父亲陈松根,母亲李慎,陈水扁为长子,下有1弟2妹。陈水扁本来要取名为“陈水遍”,是陈父拜托麻豆区保济寺的定妙师父取的,后来登记户口时,户政人员误为“扁”字,于是便将错就错下来。陈父以当人家的佃农与长工为生,家境属于三级贫户,即贫户中的最贫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水扁很早就知道要力争上游,因此格外努力读书,加上天赋过人,所以自小学开始便经常是第一名。
陈水扁
陈水扁
1969年台南一中毕业后,同年9月陈水扁考入台湾大学商学系工商管理组,不久休学,一年后(1970年)重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司法组。大学时代的陈水扁依然成绩优异,陆续得到水泥公司、农会、佛教、狮子会、国民党等各种奖学金的资助,1973年大学三年级时更以律师状元的成绩考取台湾律师资格,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的律师。
大学期间,陈水扁参加了一次旅北同学会,在会上遇到了曾文初中小他一届的学妹吴淑珍认识并开始交往。吴淑珍当时就读中兴大学地政学系(现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然而吴淑珍出身医师家庭,家境富有,与陈水扁的出身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吴家家长并不看好这段恋情。
1974年,陈水扁以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因天生右手肘外弯过大而免服兵役,遂得以直接投入职场,开始律师的工作。
1975年,陈水扁与吴淑珍结婚。
1976年在岳父吴昆池的资助下成立华夏海事商务法律事务所,业绩蒸蒸日上,经济情况大有改善,并曾为长荣海运担任法律顾问,并与曾担任过“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的陈长文博士在法庭上交过手,长女陈幸妤出生。而“美丽岛”事件发生后,张俊雄找上陈水扁,请求其担任黄信介的辩护律师,直到此时,陈的人生才发生重大转折,一头撞进了政治圈。
重大事件

1985年:蓬莱岛案判决一年徒刑民事赔偿200万 1985年:辞台北市议员宣布拒绝上诉以示抗议
1985年9月:获党外推荐参选台南市长
1985年11月:落选台南市长
1985年11月18日:谢票时妻子遭受政治车祸下半身瘫痪
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
1986年12月:吴淑珍代夫参选立委,当选
1987年2月:出狱,宣誓加入民进党
1989年12月:高票当选末代增额立委
1990年1月:任党团第一任干事长
1990年2月:提出废除刑法100条
1990年12月:任福尔摩沙基金会董事长
陈水扁
陈水扁
1989年12月:高票当选第二届立法委员
1993年10月:揭发李庆珠甲考舞弊案
1994年12月:当选台北市市长
1998年:准备竞选连任台北市市长
1998年12月5日:落选台北市长
2000年3月18日: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
主要著作

2009年,《台湾的十字架》
2009年,《关不住的声音》
2政治生涯
编辑

从政初期

1979年底的美丽岛事件是陈水扁踏入台湾政坛的契机。为美丽岛事件被告延揽律师的张德铭找上了陈水扁,希望陈水扁能挺身出面辩护。由于当时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气氛十分紧张,所以陈水扁虽有意愿但不敢冒然应允。陈水扁请教了大学恩师的意见,但未获得支持。之后他询问妻子吴淑珍的想法,吴淑珍支持陈水扁为人权发声,于是陈水扁成为美丽岛事件被告辩护律师团的一员,负责为主犯之一的黄信介辩护。美丽岛事件被告的辩护律师团共有15位律师,因本案而声名鹊起,其中多人后来都成为党外运动的要角,例如张俊雄、江鹏坚、尤清、谢长廷、苏贞昌等等,陈水扁也从此开始积极参与党外运动。
1981年,陈水扁参选台北市市议员,并以最高票当选。
1984年,陈水扁担任由黄信介等人创办的蓬莱岛杂志社社长。
1985年,陈水扁辞去台北市市议员职务,回故乡台南代表党外人士竞选台南县县长。激烈的竞选期间吊着点滴躺在担架上于政见发表会场做悲情诉求,最终以约1万票的差距败于国民党籍参选人李雅樵。败选翌日,妻子吴淑珍在陪同谢票的行程中遭工人张荣财所驾驶的拼装车撞伤,导致下半身永久瘫痪,胸部以下丧失知觉。虽然事后调查认为此案纯属不幸的交通意外,陈水扁也自行撤回告诉,但此后陈水扁仍屡屡宣称“吴淑珍遭来回辗压3次”,是一起“国民党策划的政治车祸”,得到了许多人的相信、同情与支持。
1986年,因中国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冯沪祥论文抄袭他人著作,且有多位学者举证历历,当时蓬莱岛杂志“以翻译代替著作”等七字形容,陈水扁等三人被法院判刑一年,上诉后改判8个月徒刑。同年,吴淑珍当选台湾“立法委员”,陈水扁次年出狱后继续律师工作,并担任吴淑珍的“国会”助理。
1987年,加入民进党并当选为中常委。
1989年,陈水扁当选台湾“立法院”的“增额立法委员”,成为民进党党团干事长。
1992年,陈水扁连任“立委”成功。
陈水扁
陈水扁
立法委员时期

1990年7月,陈水扁在担任“立法委员”期间,受民众和各党派的“国会”助理肯定,为“增额立委”问政绩效最佳的一位。
1990年到1991年,在参加“立法院国防委员会”期间,主持编撰了《国防组织法》草案,并揭露多起“国防”军购弊案,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拉法叶军购案。
1991年,担任“立委”期间并以“国防委员会”身份,有意与中国大陆军方举办座谈会。于1991年7月21日到1991年7月26日参访北京,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及天安门广场留影。
1992年3月,成为第一位在野党“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1993年7月,获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评选为台湾“国会”风云人物。
台北市长时期

1994年,升格为“直辖市”后的台北市长首次进行市民直选。陈水扁在民进
陈水扁(左)与吴淑珍
陈水扁(左)与吴淑珍
党内初选击败对手谢长廷,获得民进党提名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分裂,新组成的新党推举呼声较高的赵少康参选,那时国民党依然派出自己的候选人黄大洲,导致亲国民党系(即后来所谓的“泛蓝联盟”)选民选票分散,使得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1]。市长选举期间,许多有关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暗助陈水扁的传言(弃黄保陈)也时有耳闻。选举结果由陈水扁以615090票当选市长,由于新党是从国民党分裂而出,而赵少康与黄大洲的选票总合大过陈水扁,因此一般政论家都认为陈水扁的胜选是由于国民党分裂的缘故。
1996年荣获韩国庆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俄罗斯经济学院经济学荣誉博士。
1996年3月21日,陈水扁市长将“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前的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旁边的广场改名为凯达格兰广场。
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陈水扁寻求连任,国民党为了重新赢回市长,推出马英九参选,新党则推出王建煊参选,由于有了1994年的选举经验,反对陈水扁的支持者为了选举能够胜利,将选票集中投给马英九,尽管陈水扁台北市长任内满意度达八成,仍以688,072票败给马英九的766,377票落选。陈水扁在选举曾以台湾土狗和贵宾狗比喻自己和竞选对手贵贱之分,一般认为蓝营整合成功及弃保效应造成陈水扁的落败,投票当晚当支持者确定陈水扁落选时,开始支持陈水扁参选领导人。
台湾领导人时期

1.首次竞选领导人
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落败之后,同年底入府晋见时任领导人的李登辉(当时为国民党籍),李登辉公开推荐一篇《从摩西到约书亚》的文章给陈水扁,引发舆论对“谁是李登辉的约书亚”的广泛讨论。1999年陈水扁出访外国进行“学习之旅”,并出版《台湾之子》自传书为其参选2000年台湾领导人大选铺路。但当时民进党有所谓“四年条款”的内规,即规定党内同志不得在四年内参选不同公职,此乃民进党为维持有限政治资源的公平分配及避免“骑驴找马”的投机心态而设下的,陈水扁由于先前已选择参选台北市长,所以理论上已无法参加领导人党内初选,不过因为陈水扁具有高度民意,所以部分民进党人士有意专为陈水扁修改四年条款。虽然陈水扁本人公开吁请民进党同志勿为其一人量身订做规定,也口头表态支持许信良出马,但实际上台面下的动作暗潮汹涌,最终在大老黄信介等有力人士的运作下,民进党通过修改四年条款使陈水扁得以解套参选。同年7月,陈水扁在民进党党内初选胜过许信良,获民进党提名为领导人候选人。许信良之后退党参选。
2000年领导人大选时国民党又一次分裂,国民党提名时任“副总统”的连战参选,前台湾省长宋楚瑜则退党参选。选举过程中,宋楚瑜的选情原本被看好,但在国民党议员揭发“兴票案”丑闻后急转直下,选举结果最终陈水扁以39.3%的得票率当选领导人,胜过第二名的宋楚瑜30万票。陈水扁于5月20日就任第10任领导人,实现台湾的首次政党轮替与政权和平转移。
陈水扁
陈水扁
2.打压TVBS难遂其愿
抹黑祖国大陆,激发不明真相的民众仇视大陆。陈水扁当局指责TVBS电视台是百分之百的中资公司,还点名其董事长梁乃鹏曾在1997年至2000年担任香港特区政府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质疑梁乃鹏是所谓“中国派来台湾侵略的先遣部队”。陈水扁当局打压TVBS电视台,是警告其它媒体勿揭其“短”的预警动作,也是污蔑大陆的敌对举动,更是干涉新闻自由的粗暴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很不得人心,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正引起台湾民众的极大义愤。台湾民间拟发动6万多人声援TVBS电视台,台湾大学黄光国教授则指出,假设当局把TVBS的牌照吊销,他们将发动罢免陈水扁的运动,一致声援TVBS,反对当局压制新闻自由。
3.唐飞内阁
台湾当局的“内阁阁揆”之“行政院院长”一职,原本希望由在大选中助陈水扁一臂之力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担任,但是在李远哲拒绝后,面对变成在野党的国民党在“立法院”占有多数席次,为了安定政局,故提名国民党籍,行将卸任的“国防部部长”唐飞担任阁揆,并于2000年5月20日上任。然而续建核四与否的争议愈来愈大,加上八掌溪事件的发生,唐飞“内阁”支持率降到低点,面对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的炮轰,结果唐飞于2000年10月6日辞职。
4.张俊雄内阁
第一次
唐飞以后,由“副院长”张俊雄于2000年10月接任“行政院长”(时民进党在“
陈水扁
陈水扁
立法院”席次占少数),主掌“行政院”。由于宣布停建核四的结果,朝野开始紧张。
在停止兴建核四问题中,陈水扁坚持停建核四。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正与总统陈水扁会谈(媒体称“扁连会”),会中连战说服陈水扁续建核四;扁连会结束一小时后,行政院马上宣布停建,导致国民党籍与亲民党籍立法委员认为陈水扁玩弄两面手法,提案罢免总统。2001年1月15日,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释字第520号解释文:“行政院没有不执行立法院通过法案的权力。”后,陈水扁于是让步,宣布续建核四。 “核四停建”决策的代价,经建会日前在审查核四建厂追加预算案时,官员就发现核四停建110天,除了要追加543亿元外,每延后一年估计替代发电的燃料成本将增加200亿元,5年燃料成本增加逾1000亿元。由于核四停建损失惊人,当时主持预算审查的“经建会”副主委还特别要求对外保密,但消息还是泄漏出来。
2001年12月的立委选举,国民党的席次因亲民党的挑战而大幅滑落,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完成党内所托任务的张俊雄遂于2002年1月末,依宪法以阁揆身份向总统负责为由率领内阁总辞,后总统再任命时任台湾领导人办公室秘书长的游锡堃接任。
5.游锡堃内阁
2002年,游锡堃初掌行政院时,自许全体阁员应向蒋经国内阁看齐,并积极推动大建设(如台湾高铁、北宜雪山隧道、苏花高速公路、西部各县横向的快速公路),自号“战斗内阁”。
陈水扁曾经反对党政合一,然而就任后兼任民进党主席。该提案由谢长廷提出。
同年年底,发生农渔会信用部风波,曾经向陈水扁三次请辞,结果被慰留。
2004年,陈水扁成功连任总统,游锡堃获续任行政院长,并期待年底立法院选举胜利得以续任。然而由于年底立法院选举,民进党高额提名,国亲新票源大部整合,因此泛绿阵营未能过半,游锡堃辞职以示负责。
6.角逐连任
2004年3月20日举行的中华民国第11任总统、副总统选举,国民党和亲民党的组合在2003年2月14日确定连宋配。2004年3月19日,陈水扁与其竞选搭档吕秀莲于台南游行造势途中,发生枪击案,陈水扁只受到肚皮擦伤。枪击案曾请国际知名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返台进行鉴识。
陈水扁
陈水扁
2004年3月20日,选举开票,陈水扁仅以0.228%之差险胜连任,蓝营政治人物和支持者认为枪击案影响了选情,才使陈水扁再度连任。对于枪击事件的真相认定,蓝绿双方存有极大的歧见,并由此埋下了台湾政治界的对立。对于此次枪击案的侦查,台湾旅美专家李昌钰返台协助调查证据,其鉴识报告指出,陈水扁的伤口是土制枪支造成,并建议以子弹追枪,以枪追人的调查方向。台湾当局刑事警察局专案小组依此追查,但最后并没有直接证据指出陈义雄涉案。他在2100全民开讲台南外景时公开批评陈水扁的执政,因而专案小组认为不满执政是其犯案动机之一。但因该凶嫌已经自杀身亡,真相迄今无法理清。
在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陈水扁竞选连任成功,以0.228%之差距击败对手连战,群众游行表达抗议,更衍生出邱毅等立法委员开车冲撞地检署,撞伤多名维持秩序之员警的案外案;连战并在落选的群众讲话上疾呼,提出选举无效及当选无效之诉。台湾高等法院于2004年11月4日下午4时2分正式宣判,陈水扁当选无效之诉驳回,连战败诉,民进党籍候选人当选有效。
7.谢长廷内阁
游锡堃内阁于2005年1月24日总辞,游锡堃转任台湾领导人办公室秘书长,由高雄市长谢长廷北上组阁。
谢长廷担任行政院长前后,提倡和解共生,是为“和解共生内阁”并空下行政院副院长的位置给国民党江丙坤,国民党主席连战拒绝批准江丙坤出任。谢长廷任内,行政院大部分阁员都留任。谢长廷等执政党成员为节省选举支出,合议了2005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可以合并基层的选举,即三合一选举。
8.苏贞昌“内阁”
2006年1月17日,谢长廷以总预算案覆议未获在野党支持为由向总统请辞,陈水扁批准其辞呈。谢长廷遂于1月23日宣布内阁总辞。1月25日,陈水扁任命前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为行政院长。苏内阁以“走正道、做实事”自许,是为“实事内阁”。渡过了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后,苏贞昌宣布参与民进党总统提名初选,与谢、游、
陈水扁狱中锻炼身体
陈水扁狱中锻炼身体
吕三人竞逐总统提名,后来谢长廷胜出。由于竞选民进党总统提名失败,为了方便选举布局,苏贞昌于是2007年5月12日请辞,陈水扁批准其辞呈。
9.罢免案与倒扁声浪
2006年“中华民国国庆日”,民众发动天下围攻“倒扁”运动。2006年5月16日,台联党中央政策会在“扁政府执政6周年总体检与新期待”座谈会上公布,通过对国内100个民间社团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结果,对于陈水扁2000年至2006年以来的施政,满意率只有5.8%,不满意率高达88.4%,陈水扁支持率从2000年前79%降到5.8%。
2006年6月,立法委员丁守中等人提案罢免陈水扁,连署者为全部中国国民党与亲民党所属之党籍立法委员。一般认为,陈水扁的亲信与家人涉及诸多弊案是国亲两党提议罢免的主因。2006年6月27日表决时,民进党强势动员党籍立委不进场投票,台联则动员集体投废票,因此虽然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及无党籍立委皆投赞成票,但投票结果还是无法超过三分之二法定门槛,该“总统罢免案宣告”不予成立,也就是不另举行罢免总统之公民投票。
2006年7月15日,多数亲绿人士与学者,发表“民主政治和台湾认同的道德危机”声明(七一五声明),呼吁陈水扁总统慎重考虑辞去职务,认为若陈水扁辞职,可为台湾民主树立难得的范例。
2006年8月起,在媒体报道国务机要费的可能滥用与第一夫人吴淑珍女士的大批珠宝来源可疑以及女儿的管家支领国家薪水等丑闻后,前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发动群众募款。施明德原先同意以和平静坐的方式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陈水扁总统下台,然而事态越演越烈,参与倒扁之民众情绪在施明德及多位政治人物的演说下越发激昂。演变成台湾史上空前百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第一家庭贪腐,再来是移师台北车站,进而围城,最后被警政署调用外县市保警驱散。
10.张俊雄内阁
第二次
2007年5月,接替请辞的苏贞昌,重新回锅担任行政院院长,其内阁阁员仅就苏贞昌时期小幅更动。
2008年1月,打破宪政惯例:张俊雄内阁(或由陈水扁指示)先于1月24日依照宪政惯例总辞,却于1月29日撤回总辞案(或由陈水扁指示),一切内阁官员完全照旧。张俊雄内阁撤回总辞案的理由是“维持政局安定”。第二次张内阁为“看守内阁”。
此项“行政院内阁应于新任立法委员就职前总辞”的宪政惯例首见于1992年郝柏村内阁
陈水扁
陈水扁
,并由司法院大法官于1995年10月的释字第387号解释确立正式宪政效力;1997年宪法增修条文修订后,总统可不经任何副署地任命行政院长,但十余年来历任行政院长均恪守此宪政惯例,毫无例外--直到张俊雄第二任内阁。
11.外交政策
在两岸和外交政策方面,虽然陈水扁是一名台独理念坚定的政治人物,但在中共和美国等各方压力下他于2000年5月20日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暂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共对他的疑虑,当时中国总理朱镕基回应“四不一没有”,中共将对陈水扁“听其言、观其行”。一年之后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由于中共政府并不承认由中华民国台澎金马地区人民民主选举所产生的政治实体为一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中共政府对陈水扁提出的这些宣示强烈抗议,后来陈水扁依照台湾民众的要求终止了“国统纲领”。2007年3月4日,陈水扁在出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晚宴时,发表“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没有所谓的左右路线问题、只有独统问题”。不过,他自己也曾表明,民间部分人士对于在他总统任期内把中华民国的国号改为台湾共和国表示,“要改国号,要把目前国号中华民国改为台湾共和国,必须经过四分之三国会议员同意,以目前来讲,支持民进党政府的席次不到国会半数,遑论要达到四分之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纵使有这些想法,但是客观的环境是做不到的。我不能够骗自己,也不能够骗别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陈水扁在外交政策方面,还推出了“烽火外交”的政策,用大量金援友邦的方式,积极与中国大陆打邦交国争夺战,中华民国政府的邦交国的数量从陈水扁上台时的31个,减少为下台时的25个。陈水扁执政末期,爆发了有关金援友邦的“巴纽案”,导致了外交部长黄志芳下台,“烽火外交”的主要操控者邱义仁接受司法审查,并遭到检方收押。
由于陈水扁的外交政策多变,经常违背承诺,并不断挑动中共敏感神经,制造台海危机,也导致了与中共关系的紧张,中美政府同将陈水扁归类为“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据民进党元老林浊水透露,布什非常讨厌陈水扁,并在2008年3月,在白宫内阁会议上讨论亚太事务时,美国总统小布什还曾骂陈水扁是“狗娘养的”(SOB) 。
12.经济与贸易政策
在经济议题上,虽然一些台湾民间企业界提出希望台湾与中国大陆“三通”,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但他也顾虑到由于台湾的国防安全,必须降低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度,因此认为政府不应
陈水扁
陈水扁
该短期内积极推动。为取代西进政策,陈水扁亦提出“南向”政策,并鼓励台商到东南亚投资。在2006年的元旦讲话中,陈水扁提出用“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来取代以前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国亲抨击这是“锁国政策”让台湾的经济快速衰退。
同年春节所发表之演讲,表示要考虑废除已经束之高阁六年的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并在推动以中华民国名义加入联合国多年仍然失败后,改以台湾的名义加入。但在国际上,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则违背了他的“四不一没有”承诺中的“一没有”条项,遭到泛蓝人士的猛烈抨击。而美国国务院则于1月30日在简报中,主动针对陈水扁的新春谈话发表声明,重申了美国对台政策“一个中国,台湾关系和三项公报”,反对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举动,并且表示“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如同北京的反分裂国家法也是单方面地改变现状。2006年2月27日,在对用语进行修订后,陈水扁宣布国统会终止运作,国统纲领停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为此大力抨击,但美国方面也为此希望北京当局“别轻举妄动”,同时美国方面也要求台湾当局说清楚其国统会是否真的终止并取消其运作,之后更再三提出不希望两岸任何一方改变其现状而损其美国的利益。。
13.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2007年7月19日,所罗门群岛等三国常驻代表向联合国秘书处转交了陈水扁致联合国秘书长函,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之申请书,但遭联合国立即退回,理由为联合国只受理非联合国会员国的新国家的申请加入案,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非国家,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也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所以不予受理。联合国副发言人冈部万里江发表说明:“由联合国两个会员国提出的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案,因为违反了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文,因此信件无法被受理,并且由联合国法律事务厅退回。”
陈水扁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案,引起美国和中共的高度紧张。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亲自来台,说明美国立场,即美国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美国重申中美建交三个联合公报,重申“一中原则”,反对台湾独立,两岸问题须通过两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解决,美国认为“台湾”、“中华民国”都不是一个国家。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韦德宁说:美国发现民进党以“台湾”名义入联推动公投的作法,有点令人困惑。他说,由于台湾在当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加入联合国,也只会增加两岸关系的紧张,“推动这个公投有何用处?”所以美国认为毫无必要。台湾有很多政论名嘴认为,陈水扁推动这个公投案,纯属煽动族群,挑衅两岸,制造悲情,为民进党争选票的行为。
陈水扁发表台独演说
陈水扁发表台独演说
14.辞去党主席
在2008年1月12日的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前,民进党喊出稳定泛绿基本盘,放眼国会五十席的口号,但选举结果民进党遭受创党以来最大的惨败,在不分区与区域立委所获得的总席次仅27席,身兼民进党主席的陈水扁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
15.高雄捷运外劳弊案
2005年8月高捷外劳弊案爆发,由于时任“台湾领导人办公室”特任副秘书长陈哲男被指控接受厂商招待出国,“中华民国”第一家庭和“台湾领导人办公室”的清廉在媒体的大幅报道这些事件下也开始遭到质疑,立法委员邱毅更时常在缺乏具体证据之下不断爆料出有关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及第一家庭的弊案和丑闻。由于此案被起诉者最后大多被判无罪,因而也有说法认为此案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排除异己的手段。
16.台湾土地开发公司内线交易案
2006年5月25日,陈水扁的女婿赵建铭,由于涉及台湾土地开发公司的内线交易案,遭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收押禁见。这使得民进党和陈水扁总统的声望受到重大的打击。而总统夫人吴淑珍亦被指控收受太平洋SOGO崇光百货礼券及炒股、投资基金,已有确实的证据。
此案爆发后,许多媒体和泛蓝立委以“一妻(涉嫌贪污的总统夫人吴淑珍)、二秘(前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副秘书长陈哲男、前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副秘书长马永成)、三师(律师林志豪、医师黄芳彦、会计师张兆顺)、四亲家(赵玉柱、简水绵、赵建铭、赵建勋)”来形容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和第一家庭在弊案和丑闻中的关键人物和利益关系。
17.国务机要费案
2006年11月3日,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查黑中心检察官陈瑞仁侦办国务机要费案结案,并起诉吴淑珍等4人。检方于起诉书内认定陈水扁涉有贪污及伪造文书罪嫌,但因受“中华民国”宪法第52条之
陈水扁
陈水扁
保障,俟其经罢免或解职之后再行诉究。
巴纽外交费侵吞案
2008年5月台巴外交金援十亿遭侵吞案爆发,陈水扁5月6日发表声明指出,“我心中坦荡,既未主导、亦未参与执行”,同日行政院副院长邱义仁、外交部长黄志芳、国防部副部长柯承亨因此案请辞获准。部分民进党员包括苏贞昌在内,对于陈水扁8年执政让民进党形象大损,认为可以由全党讨论应否退党,部分党员则持保留态度。
舆论看法
2008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卸任前多次表示,卸任后将成为终身的台湾志工;并且在卸任当天依约排定了许多的志工行程。不过他在卸任总统职务一小时后(当天上午10点),就因国务机要费案遭到检调机关侦办。此后陈水扁官司缠身,先后因“柔性政变”诽谤案、雷学明案而出庭应询。
由于陈水扁总统任内丑闻案众多,不少泛蓝民众据此认为陈水扁为一贪得无餍之政客;而泛绿民众则认为,许多所谓的“弊案”通常缺乏实质证据,仅仅是依据某些迹象使其内情显得可疑,虽然不能排除其可能发生,但媒体与检调的大动作使人怀疑内情并不单纯。
18.机密外交款案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水扁被控贪污“机密外交款案”,一审获判无罪,台检方不服,提起上诉后,台湾“高等法院”审理,18日仍判陈水扁无罪。
陈水扁遭控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间,先后11次利用“外交出访”机会,将涉外部门每次提供给的10万美元零用金扣留3万美元,汇往海外供儿子陈致中留学使用。台北地方法院一审,2010年6月8日判陈水扁无罪。[3]
3卸任之后
编辑

贪污洗钱案

2008年8月13日,台周刊刊载陈水扁借由媳妇黄睿靓将巨款汇到美国,但陈
倒扁宣传
倒扁宣传
水扁随即透过律师出面否认,并声称陈家财产早已经信托,不可能汇出国外。然而2008年8月14日立法委员洪秀柱举行记者会,揭露黄睿靓在瑞士以其个人与公司名义所成立的4个帐户因有洗钱嫌疑而遭瑞士联邦检察署冻结,并主动致函台湾请求司法协助。同日下午陈水扁召开记者会道歉并坦承其历来的选举剩余款并未诚实申报,而且其妻吴淑珍暗中将他自1996年起共4次的选举结余款汇往海外帐户,他于2008年年初才首次得知此事。此话一出立刻在台湾社会引爆喧然大波并招致台湾社会舆论挞伐,特侦组检察官主动展开调查。2008年11月11日,特侦组以被告身份传讯陈水扁,在五小时侦讯后,向台北地院声请羁押陈水扁。2008年11月12日清晨7点,一致通过收押陈水扁,陈水扁从声押到收押的事件,连续两天攻占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头条或头标新闻。在检方的调查下,陆续追出有贪渎嫌疑的数案,其资金来源与官商授受关系也一一曝光,但陈水扁一家坚称所有资金皆是政治献金,并非贪污,迄今仍在法院审理中。收押至今曾三度绝食抗议,但均不能如他自己预告的坚持到底,检方于2009年8月4日拒绝所有被告认罪协商。
2009年9月11日,一审宣判,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并科新台币二亿元罚金,同时褫夺公权终身。其中国务机要费的部分被分作四案宣判,无期徒刑即为其一之判决结果。蔡守训在审判书中引用古文做道德批判,以陈身分极高为由,首创以职位高低来衡量刑期的法律见解。除国务机要费被广泛视为历史共业外,其他如龙潭购地等案皆无直接证据可证明陈水扁有罪,多位证人也皆否认陈水扁有所指示。这类以行政院体系为主体的层层审核之政策决定,一般情况下实难对特定公务员判刑。
审判期间极大的争议如:“大案并小案”,中途撤换周占春审判长,改由市长特别费案中引用宋代公使钱独特见解判马英九无罪的审判长蔡守训接手审理;及未审前羁押逾九个月,全程录音监听律师与被告之晤谈,遭质疑为“押人取供”。同时,大法官会议对于中途撤换审判长的适法性,对照以往作出法律解释所需的时间,至今却在一审宣判后仍迟迟未予解释,其中立性已遭强烈质疑。这些司法程序上的行政干预,导致马英九的哈佛指导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数度撰文质疑审判的公正性。不过孔杰荣也表示,“
陈水扁
陈水扁
案子涉及金钱之多,令我作呕。”扁及家人犯法,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但司法程序必须公平,方能令人服气。他说,扁如果提出“绝不逃亡”等保证,法官应同意解除羁押,让扁好好准备为自己辩护。孔杰荣说,关在看守所中准备应诉,“就像一只手臂被绑在背后去与人格斗,是很困难的。”
审判的结果也遭到国外媒体的质疑,经济人报称之为“司法缺失之耻”(a shame about the judicial flaws)。
除了台湾媒体关注的孔杰荣,多位海外熟悉台湾事务的重量级专家学者皆表达对台湾司法体系相当的忧虑,但未如孔杰荣一般直接对审判内容做评价。
牵连案件

国务机要费案:从2003至2005年间,总数1.44亿新台币的国务机要费中近亿去向不明;
台开案:陈水扁女婿赵建铭以每股2元低价购入两万多张台开股票,不到一年净赚数亿,明显涉及内线交易;
高捷案:台湾高捷工程2005年8月底因高雄泰国劳工发生大暴乱而揭出大规模的官商勾结舞弊疑云;
SOGO案:陈水扁家“御医”黄芳彦被指为SOGO百货经营权之争的关键角色,代表的是吴淑珍;
ETC案:台湾高速公路收费站安装ETC电子收费系统,招标、建置中存在诸多疑点;
炒股案:前陈水扁办公室副秘书长陈哲男利用公权力买卖股票,中饱私囊,并与吴淑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弊案审判
编辑

案情进展

2011年10月13日,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二次金改案二审逆转,台“高院”合议庭认定陈水扁利用其实质影响力介入金控并购,遭起诉21名被告中,除陈水扁、吴淑珍夫妇从无罪改判有罪外
陈水扁
陈水扁
,另7名被告也遭判有罪。[4]
检方证据

不足证明扁侵占“外交费”?
特侦组2010年9月22日起诉“机密外交”款案,指控陈水扁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间,先后11次利用“外交”出访机会,将“外交部” 每次提供给“元首”的10万美元零用金,在妻吴淑珍指示下,每次扣留其中3万美元,让出纳陈镇慧汇往在美国念书的儿子陈致中留学使用。 总计涉贪33万美元,约新台币千万元。当初检方起诉的罪名是“贪污治罪条例”的侵占罪,最高可达无期徒刑,不过法院审理后判决陈水扁不涉及侵占,因此无罪。陈水扁昨天没有到庭聆听。同案被告还有邱义仁和高英茂,但已经分案审理,因此今天没有同时进行宣判。
合议庭法官认为,没有证据足以证明陈水扁有侵占“外交费”,包括陈水扁领取的零用金是否有剩余,以及是否流入陈致中在美国的账户,检方所提出的证据都不足以证明,因此判决陈水扁无罪。
邱毅担心

国民党民代邱毅昨日指出,他完全可以预期这个结果,也印证了当初特侦组起诉扁时,他所说的“假起诉,真放水”。说穿了这是马英九上任后姑息当时的“检察总长”陈聪明的恶果,马上任后投机地想讨好绿营,以致于迟迟不愿撤换陈聪明,当前就算要新特侦组重启调查,也只是亡羊补牢。
邱毅指出,当初特侦组在查此案时,还没有传讯陈致中,全部都是以自白为主,所以当然可以百分百预期扁在此案没事。不过,这还只是小案,他最担心的是这个月下旬的二次金改弊案,因为当初
陈水扁
陈水扁
特侦组也依贪污罪起诉扁,还用无期徒刑,当前这个案子判无罪了,很可能会让扁于金改弊案再判无罪或是减刑。
回顾

扁家4大案及前101董事长陈敏熏涉买官等案,台北法院2009年9月11日,一审判决陈水扁和妻子吴淑珍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
中新网2009年6月11日电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陈水扁家族涉及的公务机要费、南港展览馆、龙潭购地及洗钱案等六大弊案,台湾高等法院2009年6月11日上午二审宣判,10时50分许,判决结果正式出炉,陈水扁与妻子吴淑珍均从一审的无期徒刑改判为判处有期徒刑20年。
2009年6月8日,陈水扁被控贪污“外交零用金”一案,台北地方法院宣判陈水扁无罪。
2009年9月11日,台北地方法院就扁家四大案,一审判决陈水扁和妻子吴淑珍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
陈水扁对二审结果不满 称应该判无罪
中新网2009年6月11日电 据台湾“今日新闻”报道,陈水扁涉及多项司法案件,台湾高等法院2009年6月11日进行二审宣判,判处陈水扁以及吴淑珍各有期徒刑20年,并科罚金3.7亿(新台币,下同);对此,陈水扁委任律师石宜琳表示,陈水扁感到“当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应该无罪”。
陈致中被判一年零二个月
陈水扁案二审上午宣判,陈水扁从一审无期徒刑被改判为20年有期徒刑,罚金1.7亿。陈水扁夫人吴淑珍也是被改判为20年有期徒刑,罚金2亿。陈水扁儿子陈致中被判一年零二个月,黄睿靓缓刑4年缴一千万。
裁定延押

陈水扁因扁家4大案被控贪污、洗钱,一审遭判无期徒刑,高院2010年6月11日二审改判他20年。全案上诉“最高法院”后,“最高法院”嘱托高院合议庭开移审庭,高院7月间裁定羁押扁3个月,
陈水扁
陈水扁
期限到2010年10月18日期满。
中央社报道,因羁押期满将届,高院合议庭2010年10月1日召开延押庭,陈水扁当时在庭中说,审判长曾承诺他若海外款全汇回,交保可能性很大,扁家在瑞士的现金、有价证券已全数汇回,款项数字与检方认定有差距,是因有价证券的鉴价及提前解约而有利差、亏损。
高院合议庭指出,特侦组原认定扁家海外款为2242.5万美元,但当前仅汇回1841万1586美元,仍有300多万美元巨额差距,陈水扁虽指海外款全汇回,但未提证据证明,无法证明海外帐户已全无资产留存,加上扁涉犯重罪,有逃亡之虞,羁押理由未消灭,裁定延押。[5]
被判无罪

针对“二次金改案”,台北地方法院日前宣判陈水扁、吴淑珍夫妇等21名被告无罪。对此,国民党多位“立委”表示判决不公,拟向台“监察院”提出纠举。
据报道,国民党籍“立委”洪秀柱8日怒批法官周占春竟有胆识将陈水扁判无罪,她强调,周占春的判决泯灭良知,“因为跟职务没有直接关系,‘立委’不可以拿,助理就可以拿,变相鼓励全体公务人员都可以贪污”。
国民党籍“立委”锺绍和表示,马英九上台两年,台湾民众都肯定建立了清廉政治,但是这次的判决将会鼓励台当局官员们“上下其手,用亲人收贿赂”,因为相关规定没有赋予这些人职权,所以这些人无规定可管,台湾也将成为贪婪之岛、腐败之岛,他希望能将“恐龙法官”逐出台湾司法界,还给全台湾民众全新的司法体系。
他说,台湾好不容易走上司法改革,一些贪赃枉法的法官纷纷被收押判刑,周占春的行为等于走回头路,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正式服刑

陈水扁家族涉及多起弊案,
陈水扁被从台北看守所移往台北监狱服刑
陈水扁被从台北看守所移往台北监狱服刑
2010年11月11日由台“最高法院”就其中的“龙潭购地弊案”和“买官案”作出终审判决。陈水扁和妻子吴淑珍各被判两个职务收贿罪,刑期分别为11年、8年,各并科罚金1.5亿元(新台币,下同)、500万元。陈水扁也成为史上首位因贪污案被判入狱的卸任台湾当局领导人。
2010年12月2日下午,已经在台北看守所羁押734天的陈水扁在台北看守所被囚车送往位于桃园龟山的台北监狱正式入狱服刑,陈水扁在狱中的编号为1020。由于陈水扁的行刑累进处遇将从最低阶的第4级起算,不能听收音机、看掌上型电视,一周只有一次跟亲人面会机会。
判决结果

2010年12月7日电 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陈水扁被判服刑17年半,但由于其身上还有二次金改、“机密外交”、“国务机要费”、洗钱等多个官司缠身,任何案子确定之后;陈水扁的刑期都会再起变化;何时才能假释出狱,还是充满变量。
1020是陈水扁的新编号,移监台北监狱的身影再次曝光,他理着平头、戴着眼镜,穿着受刑人衣服黑色长裤,但再度被媒体捕捉到他的身影,身边只剩一人戒护。其委任律师郑文龙前去探监,表示对于狱方安排有质疑。
报道指出,台湾高等法院裁定陈水扁因为涉及龙潭买官案被依贪污罪判刑,得服刑17年6个月,扣除之前羁押的714天,必须得关到2026年5月27日才能出狱,但由于陈水扁身上还有二次金改、“机密外交”、“国务机要费”、洗钱等多个官司缠身,任何案子确定之后,陈水扁的刑期都会再起变化,何时才能假释出狱,还是充满变量。[6]
“中央社”报道,陈水扁于龙潭购地案被判刑11年、陈敏熏给款部分判刑8年、龙潭案洗钱部分判刑2年,台“高院”今天裁定应执行刑18年6个月。
台“最高法院”此前曾判决陈水扁在龙潭购地案的部分是11年徒刑,并科罚金新台币1亿5000万元;陈敏熏给款案部分是8年徒刑,并科罚金500万元;2010年7月判决陈水扁在龙潭案洗钱部分2年徒刑,并科罚金300万元。
陈水扁参加岳母头七法会
陈水扁参加岳母头七法会
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向台湾“高等法院”声请定应执行刑,台“高院”下午裁定陈水扁应执行有期徒刑18年6月,并科罚金1亿5600万元,罚金得易服劳役。[7]
5各方反应
编辑

美拟没收房产

2010年7月15日,美国政府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没收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夫妇在当权 期间涉嫌以贿款购买的2栋房产。陈水扁儿子陈致中表示,资金来源是政治献金,并未违法。
诉状上说,吴淑珍把这些贿款透过空壳公司和由其子陈致中与媳妇黄睿靓掌管的瑞士银行帐户洗钱。这些金钱有部分被转到美国买下纽约曼哈顿和维吉尼亚州凯斯威克(Keswick)的房宅。[8-9]
民进党中央

陈水扁入监服刑虽已是预料中事,但昔日同志从媒体照片看到陈水扁的身影,仍不胜唏嘘。但对于陈水扁办公室主任陈淞山说要成立“救扁小组”,民进党内普遍低调,不愿多谈。针对陈水扁发监一事,民进党中央也没有主动发表声明或看法。[10]美国政府最近几年大张旗鼓地寻求司法途径没收陈水扁[11]家族在美国的两处房产,台湾岛内媒体和政治评论家已有诸多评论,但海峡导报特约撰述人、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昨日给导报独家供稿认为,美国此举有着重大的政治战略考虑,即“明打陈水扁,暗助民进党”。全文
在美购置两豪宅
在美购置两豪宅
如下:“日前,美国政府大张旗鼓地寻求司法途径没收陈水扁家族在美国的两处房产,其动作之大,资料披露之详细,时机之敏感,留下许多想象空间。不论岛内媒体还是政治评论家,对此观察与分析多是隔靴搔痒,未看到问题的本质。美国此举绝非依司法途径没收扁家在美房产那么简单,而是有着重大政治战略考虑,即“明打陈水扁,暗助民进党”。
“敲蓝扶绿”
台湾检察机构侦办扁家弊案两年多,美国一直未动声色,更没有积极配合。而且涉案的陈水扁“御用”医师黄芳彦潜逃美国,美国却未通过司法途径将黄芳彦遣返台湾。为何今天,美国突然大张旗鼓地要没收扁家在美房产?显然动机不单纯。
民进党失去政权后,在国民党的主导下,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迅速改善,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甚至担忧,美国更加关注岛内政局的发展,不时对向大陆靠拢的国民党发出警告,尤其是马英九上台之初曾积极有意与大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努力,在美国幕后压力下变得十分消极。另一方面,美国积极配合民进党,制造国民党“亲中疏美”或台湾“脱美入中”的舆论。美国不仅对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保持高度警惕,而且开始有意重新扶持民进党,对抗国民党。
6控告奥巴马
编辑

2009年9月22日陈水扁办公室发表声明表示,将向美国军事上诉法庭递件,计划透过福尔摩沙法理建国会由执行长林志升控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理由是:美国未依《旧金山和约》军事占领台湾。陈水扁在递美的宣告中自称“前任中华民国流亡政府总统”,他认为美国军事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权在今天仍然存在,并深信本地台湾人民有权利享受美国宪法与美国法律的某些基本权利,特别是有关生命、自由、财产以及正当法律程序。主张以台湾地位未定论,否定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要求美国重新审判扁案和传他出庭,陈水扁认为如果美国政府认为他有罪,他也愿意前往美国接受美国军事法庭审判。陈水扁所引用“旧金山和约”要证明台湾不属于中华民国,不过,史学家认为,在“旧金山和约”之后的《中日和约》,早已明文记载台湾领土与人民属于中华民国,因此陈水扁所谓台湾主权未定论看法是站不住脚。国史馆馆长林满红指出:“中日和约第3条,就是针对台、澎财产,在中日合约生效之后,就由中华民国政府跟日本政府来处理相关事宜,在台澎地区的人民,可以依照中华民国法律,变成中华民国的国民”。中日和约在1952年签定时,虽未明文记载台湾主权的归属,但是中日和约中第10条也表明台湾、澎湖等地人民均成为中华民国国民,“就本约而言,中华民国国民应认为包括依照中华民国在台湾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将来可能施行之法律规章而具有中国国籍之一切台湾及澎湖居民及前属台湾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后裔;中华民国法人应认为包括依照中华民国在台湾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将来可能施行之法律规章所登记之一切法人。”
7狱中患病
编辑

2012年9月16日,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桃园医院检查出陈水扁右脑额叶有
陈水扁
陈水扁
过去脑缺血留下的旧痕,外界质疑台法务部门及台北监狱作法有疏失。法务部门15日表示,陈水扁脑缺血旧痕发生时间及病因仍待医疗专业判定,但当前身体并无立即危险,仍可以“在监就医”或“戒护外医(住院)”方式妥善医治,外界不应动辄以政治力要求监狱违背法律规定,擅准其保外医治。
台北监狱则说明,陈水扁当前已能自行排尿,拔掉导尿管后,需正常排尿一天,16日将观察一天并谢绝会客;17日要召集医疗小组研拟是否照射脑波,以厘清排尿障碍发生原因。至于陈水扁曾脑中风一事,典狱长方子杰表示,由于家属反应,会等他身体完全正常才出院,预计最快为18日,当前仍没有时间表。
台湾法务部门强调,陈水扁2012年四次戒护外医,均尊重扁及家属意见,同意他推荐的医师友人陪同检查及听取诊断说明。但这些陈水扁的医师友人对桃园医院及林口长庚医院医疗团队所做医疗诊断,都未表示任何意见及质疑。[12]
2012年11月23日,台北荣总表示,陈水扁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预定24日开刀做鼻中隔手术,但考虑陈水扁仍接受抗凝血剂治疗,手术将延后。
前“北社社长”陈昭姿指出,陈水扁患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1个小时呼吸中止52次,医院给予呼吸辅助器但是仍不舒服,或许要借助鼻中隔手术恢复健康。
荣总表示,医疗小组共同讨论后,考虑陈水扁仍在接受抗凝血剂治疗,不适合马上手术,仍需再会诊,估计5天到7天后再评估。[13]
8告洋状实
编辑

19日刊文指出,陈水扁向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告洋状,表面上虽是气很壮,但却理不直。陈水扁虽为戒护就医,但已同样达到周全医疗照顾之目的;若再以争取保外就医为说辞;实为无理取闹。
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17日前往台北荣总探视陈水扁,陈水扁抱怨马英九对其不平等之待遇,并感慨说:“宁可给中共管,也不要给马英九管。”令人遗憾的是,此话竟出自前领导人之口。
陈水扁告洋状表面上虽是气很壮,但却理不直,其是否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法务部门自有一套严谨审核标准,绝不能因人而异,否则何有公平正义可言?当前陈水扁虽为戒护就医,但已同样达到周全医疗照顾之目的,若再以争取保外就医为说辞,实为无理取闹。
吁请陈水扁若欲获特赦,方法无他,唯有选择勇于承担与承认于领导人任内所犯之罪行,或许也会获得宽恕与支持,至于透过外围组织力量抗议或诉求,只会徒增对立与耗费社会成本罢了[14]。
9最赚钱囚犯
编辑

台湾媒体当前报道,人在狱中的陈水扁已成为岛内史上最赚钱的囚犯,他单靠给《壹周刊》写专栏就能月入8万元(新台币,下同)。而且这份工作还可以在文章中不断爆料,左打蓝右批绿,搅乱台湾政坛。
狱中“养家”

陈水扁数月前成为《壹周刊》专栏作家时,曾经历了一番波折。媒体刊登出陈水扁在铁窗中笑纳高额稿费的漫画后,舆论一片嘘声,台北监狱随即宣布禁止陈水扁投稿。但没过两天,狱方又收回成命,改为扁的每篇稿子都需经过审查。
当前,岛内媒体揭开了陈水扁如何在狱中找到工作的真相。
陈水扁在2010年接受《壹周刊》的书面专访时,趁机在回复文书中表明想帮周刊写专栏的愿望。《壹周刊》认为,若扁愿意曝光过去8年“执政”期间的秘辛,也许读者会有兴趣,双方“一拍即合”,推出“天涯集”的专栏名称。有人揣测,这句话是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陈水扁或是想借此自况“沦落岁月”。
批蓝骂绿

陈水扁2010年12月发监服刑后,每天透过媒体掌握时事,每天最重要的功课还是笔耕不辍,出书、接受采访、写专栏,不分蓝绿大爆其料,对民进党频下指导棋,一边控诉蓝营“政治迫害”,一边提醒昔日战友,帮助他就能获深绿支持,抛开他就有身败名裂的风险。
在新近发表的文章里,陈水扁顺便摆了“四大天王”中的苏贞昌和吕秀莲一道。他说,当年红衫军围城要求他下台时,苏贞昌强烈反对,因为如果扁下台,吕秀莲就会接任。苏贞昌形容吕秀莲无论思想或行为都令人“难以预测”,一旦上位,可能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伤害”,并说“吕当领导人,是许多党员最害怕的事”。苏贞昌在争夺2012年“大选”党内出线权中败给了蔡英文,而且也已确定不当蔡的副手,所以,陈水扁此时落井下石,替蔡英文再踩他一脚,动机不难理解[1]。
10自杀未遂
编辑

陈水扁由于重回民进党不顺遂,不满“喝花
陈水扁用毛巾勒颈自杀未遂
陈水扁用毛巾勒颈自杀未遂
酒可除罪、拼‘外交’却不能”,2013年6月2日晚间九时许在舍房浴室以毛巾勒颈企图自杀,但立即被看护救下,颈部无勒痕、身体无异状,惟情绪低落。
事发后,台中监狱也立即通知陈水扁家属,他的女儿陈幸妤2013年6月3日上午11时许,也携带大包小包父亲喜欢的食物前往探望,安抚他的情绪。2013年6月3日下午4时许,陈幸妤一脸愁容,不发一语离去。
重新申请入党不顺很郁闷
狱方人员表示,陈水扁当前因申请重新入民进党不顺利,在与民代、家属会面时就透露“郁闷”情绪,当时扁已经食欲大减、闷闷不乐,狱方即特别注意他的状况。上周六,各媒体又大幅以头条报道“立法院”三读通过“会计法第九十九条之一条文修正案”,使特别费及教授研究费除罪化,让扁更受打击。
不满机要费不能除罪
2013年6月2日晚间9时许,扁到舍房浴室洗澡,避开浴室监视器,以三条毛巾绑在一起,一头悬挂在高度约六十四公分的水龙头。他则坐在地上、斜躺双手交叉扯毛巾勒颈企图寻短,但因他发出干呕的声响,引起看护注意,立刻入内将他救下。
“你为什么想不开?”看护问他,扁虚弱无力地回答:“喝花酒都可以除罪,为什么当以机要费拼‘外交’不能除罪?”才会想以毛巾自戕,表达心中的强烈不满。
看护立刻通报中监培德医院医护人员量测血压、体温、心跳等生命征象,经检视扁除血压升高,身体无重大异状。为安抚他的情绪,中监立即联系台中荣总精神科医师林本堂在晚间11时多前往看诊,直到昨天凌晨零时多,扁情绪渐趋缓和后才离去。昨天则安排心理师、教诲师加强协谈与辅导。
羁押入狱以来四度传轻生
中监表示,扁在培德医院医疗专区治疗期间,已拟订自杀防治计划,提供全天候照护服务员及照护人员,但因扁利用浴厕监视器盲区企图自杀,因而将再调整监视器监视位置,以维护其生命安全;另也将提供扁如苗圃植栽等生命教育课程,以减轻其身心压力[1]。
11手术切除扁桃腺
编辑

陈水扁于4月被移监转送台中监狱培德院区后,其虽然并无太大情绪起伏,但却“愁容满面、郁郁寡欢”,11月还曾传出他欲用毛巾上吊自杀的消息。陈水扁因患有严重睡眠呼吸中止症,12月14日在台中市荣民总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治疗将住院一个月。
双侧扁桃腺被切除

台中荣总手术当天下午召开记者会,说明陈水扁病情。院方指出,陈水扁在最近一次睡眠检查中,呼吸干扰指数达35.8,即睡眠中呼吸停止及呼吸不顺畅的次数达到平均每小时35.8次。该病症若长期持续,将可能伤及脑部等器官。
台中荣总耳鼻喉科主任表示,陈水扁14日一早进入手术室,医疗小组尊重陈水扁的意愿,由台北荣总耳鼻喉部医师陈记得主刀。一般这类患者约需住院一周,但考虑到陈水扁换药方便,可能必须住院至伤口痊愈,约需一个月,但实际住院日期还得看病情恢复决定。
尿失禁换裤十多条

陈水扁入狱5年多来,健康状况加剧恶化,除“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外,他脑部病变未获改善,反而呈“阶梯式”恶化,继口吃、手抖、走路不稳后,近来尿失禁更日益严重,一天平均要换十几条裤子。扁子陈致中忧父亲脑部萎缩,表示希望其术后能居家治疗。陈水扁13日由警力戒护,从台中监狱抵达台中荣总,轮椅上的陈水扁面无表情、两眼空洞,对外界声响没有反应。得知陈水扁住进台中荣总,部分“台独”团体成员13日下午前往台中荣总精神部院区对面声援陈水扁。陈致中说,他忧虑父脑部萎缩病变,从初期的口吃、手抖、走路重心不稳到尿失禁,每天换十几条裤子,担心病情恶化,希望台湾法务部门能让父亲返家治疗,减缓恶化、控制病情[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离地64公分 陈水扁用毛巾勒颈自杀未遂(图)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06-4] .
2.  腾讯:陈水扁被押解至台北监狱正式入狱服刑,2010年12月02日  .
3.  陈水扁二审再次判无罪  .
4.  陈水扁二次金改案二审被判18年 吴淑珍获刑11年  .
5.  无法证明海外巨款全汇回 陈水扁被判再延押2个月  .
6.  陈水扁被判17年半刑期或再变 狱中未忘情政治  .
7.  陈水扁涉3案合并执行18年半 罚金1亿5600万新台币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2-11-2] .
8.  陈水扁被判无罪岛内一片哗然(图)  .
9.  在美购置两豪宅引猜测  .
10.  陈水扁入狱服刑-网易专题  .
11.  美国明打陈水扁 暗助民进党  .
12.  陈水扁排尿改善出现口吃 北监称出院无时间表  .搜狐 [引用日期2012-09-16] .
13.  陈水扁病情复杂鼻部手术延后 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福州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2-12-3] .
14.  台媒:宁可给中共管? 陈水扁告洋状实为无理取闹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04-28] .
15.  陈水扁手术切除扁桃腺 坐轮椅两眼空洞(图)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12-16]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63

【历史】李登辉

【历史】李登辉
李登辉

李登辉,日本名岩田政男(1923年1月15日—),91岁,中国台湾地区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台湾省第七任(接替蒋经国未满任期)、第八任、第九任领导人。汉族客家人,现任台湾团结联盟精神领袖。1923年生于处在日本殖民占领下的台湾省新北,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奥杳楼下村。1946年9月,经中共台湾支部组织部长张志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后,脱离中共。1952年至1969年,两度留学美国,并执教于台湾大学。1972年为蒋经国延揽入阁,任“政务委员”,至此投身政界,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曾推动台湾农业向现代化转型。1988年1月13日任台湾地区领导人,1988年1月继任中国国民党主席,2001年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党籍。2011年,李登辉被查出患有大肠癌。2013年10月,李登辉再度抛出其“台独”论述,扬言称台湾和大陆是所谓“国和国的关系”。[1]
2013年11月15日,李登辉安全密帐案一审判无罪。[2-3]2014年3月28日,李登辉点名要台湾所谓的”立法院长“王金平亲自出面讲话,为台湾台北学生占领”立法院“来收场。[4]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李登辉
外文名いわさと まさお、Iwasato Masao
别    名岩里政男(日本名)
国    籍中国(台湾省)
民    族汉族客家
出生地台湾台北县(今新北市)三芝乡
出生日期1923年1月15日
职    业台湾地区原领导人、农业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京都帝国大学,康奈尔大学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推广了台湾农业科学
落实台湾“民主化”的政治领袖
促进台湾首次“政党轮替”执政
结束了蒋家一家在台湾的统治
代表作品《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湾的主张》
血    型A
曾加入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
年    龄91岁(2014年)
目录
1人物经历
▪ 从政
▪ 接班
▪ 安全密帐案
▪ 身世成谜
2个人言论
▪ 钓鱼岛言论
▪ 台独言论
3家庭情况
4主要著作
5社会关系
62014年新闻动态
▪ 患皮肤癌脸上动刀
▪ 肠胃不适取消公开行程
▪ 王金平撇清和李登辉等关系
▪ 要求所谓“立法院”处理服贸行动
▪ 洗钱案查无实据签结被陈水扁拖下水
▪ 民进党以个人为中心不团结
7人物轶事
▪ 与彭明敏是“莫逆之交”
▪ 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独”比赛伤害台湾
▪ 李登辉父女缘何叹“喊台独没有用”
▪ 台曾打算派兵夺钓鱼岛被李登辉否决
▪ 马英九驳李登辉汉奸言论:是日本侵占钓鱼岛
8人物评价
▪ 正面评价
▪ 负面评价
1人物经历
编辑

1923年1月出生在台湾新北。
1941年毕业于淡水中学,考入台北高等学校文科(即台湾师范大学前身)。
1943年东渡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
1946年返台,转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参加新民主义读书会”,1949年与曾文惠结婚,并毕业留校任教。
1946年9月经中共台湾支部组织部长张志忠介绍入党,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慑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镇压而脱党。
1952年考取公费,首次赴美,入依阿华大学,主攻农业经济与物价的关系。翌年回台,任“台湾农林厅”经济分析股长,并执教于台大。
李登辉
李登辉(4张)
1957年调任台湾合作金库研究员,嗣任“农复会”技正,并升任台大教授,兼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教授。
1965年,考取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再度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获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引起蒋经国重视。
1969年学成归台,续任台大教授,兼“农复会”农业经济组组长、顾问。1972年为蒋经国延揽入阁,任“政务委员”,至此投身政界,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参与制订《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农业发展条例》等,推动台湾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1978年调任台北市长,标榜"物质与精神并重、郊区与市区均衡发展"为市政建设原则,创办"台北音乐节",推行都市更新计划,建立公务人员训练中心、台北市资料处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绩。
1981年1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1984年被蒋经国提升为“副领导人”,并进入中常会,刻意培植其为接班人。
李登辉
李登辉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组”成员,后接替严家淦任总召集人,研拟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当天继任“领导人”,旋即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总“十三大”上正式当选主席。
1990年5月任第八任“领导人”,嗣兼任“国家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5]
2000年3月24日,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6]
2000年5月20日,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由陈水扁正式就任。
2001年9月21日,国民党宣布撤销李登辉国民党党籍。[5]卸任台湾领导人后,李登辉常会前往台湾各大高校演讲并同青年学生交流。
2011年1月3日,于台湾台北圆山饭店邀请台湾政坛大佬共同庆祝90周岁农历虚岁生日。[7]同年,李登辉罹患大肠癌进行手术切除,并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休养。[8]
从政

李登辉
李登辉
与彭明敏是“莫逆之交”。李登辉和“台独教父”彭明敏谈论他俩“友谊”的事,在李登辉上台前后的几年里,是台湾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而且“彭明敏在说到李‘领导人’时,总掩不住心情的喜悦”。从他俩的口中人们了解到:台湾在日据期间,彭明敏读东京帝大,1945年7月在前往长崎的路上,被盟军飞机炸断左手臂,李登辉则读京都帝大。战后回到台湾为台大同学,在学生宿舍,二人于焉认识,因为彭明敏只剩右臂,在宿舍大澡堂洗澡时深感不便,常有共浴的同学帮他端水或擦背,李登辉也常助彭一臂之力。两人在宿舍里,“总彻夜长谈聊个没完没了,久而久之结成莫逆”。后来彭明敏望重士林,享誉国际,身份地位远远超过李登辉,但彭还是对老友以礼相待平起平坐,使李登辉深感友谊的可贵。此后两人“友谊之树,常绿不衰”,在彭明敏1964年因炮制“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而被抓的前一天晚上,还和李登辉在一起吃过饭。
彭明敏外逃后,虽然李登辉成了通缉彭明敏的“党和政府”负责人,但俩人仍然“心魂相系”,正如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李登辉彭明敏貌离神合”。例如,1987年李登辉接见北美洲台湾人医师协会会长、彭明敏信徒杨黄美幸的丈夫杨次雄时,杨向李耳语说:“彭先生向您问好”。刚上任不久的李登辉却毫不避讳地说:“现在不必这样神秘兮兮了,请你转告彭先生,请他好好研究,如何来对付那一边(指中国大陆)。”
李登辉
李登辉
1988年1月李登辉“荣登大宝”,彭明敏立即吹捧李是一个“尊重民主”、“很正派、很有理想的人”,并“祝他好运”,“希望他能排除万难……让台湾和平地完成体制的转变。”还不无吹嘘地说:“在台大时,我们常接触,彼此很谈得来,我常去他家,他也常到我家里聊天,彼此是蛮要好的朋友。”以后彭明敏就总不时地称赞李登辉“学识渊博,具有道德人格”、“是台湾和平实现民主政治最佳掌舵人。”而且二人私下还间或有书信往来,彭明敏曾就台湾问题“写过几点意见托人带给李登辉”。在1990年春台湾围绕“领导人”选举展开激烈政争时,彭明敏以“亚太民主协会”主席之身,毫无顾忌地公开支持李登辉,说什么我“大胆在特殊的处境中为李登辉背书,是因为台湾没有更适当的人选当‘领导人’。”
和刘庆瑞“相濡以沫”。民进党人办的《民进》周刊,1989年2月刊载一篇文章说:“认识李登辉的朋友都知道,早期的李登辉具有相当清楚的台湾人意识,尤其在尚未与国民党的政治圈接触之前,李登辉常在三五好友相聚对酒时,出现极为激昂的台湾人意识。”那时,李登辉和刘庆瑞、郭婉容夫妇“相濡以沫”。台湾大学的学生戏称他们的这三位老师是‘铁三角’。”
文章指出“刘庆瑞不但是个知名的‘宪法’学者,也是一位很早就领悟到台湾国际地位问题的台湾人……早期台大法学院有一个很普遍的传言说,当时彭明敏和他的学生所发布的《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其实还不是最震撼的作品,在同一个时间里,据说刘庆瑞已经完成了一部‘台湾新宪法’,倘若发表,将是独步全球的台独经典之作。”《民进》认为刘庆瑞是“台独”分子的判断,为“宣言”炮制者之一的谢聪敏所证实。刘是谢大学毕业论文的指导教授。谢在1992年回忆说,“经过和彭明敏、刘庆瑞、殷海光几位老师的讨论,我已经认识到:如果国民党不变,这样下去,台湾是一个悲剧。”于是就投入了“台独”的行列,“才有了后来的《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
李登辉
李登辉
和蔡武雄是“好朋友”。蔡武雄在美国创办的“台湾国际关系中心”,是“海外五大台湾人社团”即五大“台独”组织之一。他和王秋山等是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时的同学、“好朋友”。在1988年底或者1989年初,他们返台探亲时,李登辉在日理万机之中,拨出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和这些“台独”老同学叙旧、聊天,而且让他们大门进大门出,丝毫不在意党内的反对意见和台湾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感。
聘翁修恭做“家庭牧师”。李登辉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信徒。“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奉行“入世神学”、“出头天神学”和“自决神学”。在岛内“台独”活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人权宣言》等三个东西,被认为是岛内“台独声音发皇的根基”。《人权宣言》宣称:“面临中共企图并吞台湾之际,基于我们的信仰及联合国人权宣言,我们坚决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1700万住民决定’”。它还提出“为达成台湾人民独立及自由的意愿,我们促请政府于此国际情势危机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而这个“宣言”就是在翁修恭当“长老教会”总会代理议长期间,炮制出来的。因此,他被人称为“岛内公开倡言台独主张的前锋人物”。
就是这个“台独前锋人物”翁修恭,却在1988年底,就是说在蒋经国逝世的当年,却被李登辉聘请为“家庭牧师”。
陈水扁和李登辉
陈水扁和李登辉
与黄彰辉是“教友和旧识”。黄彰辉曾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议长,是该教会“本土化神学”、“出头天神学”和“自决神学”的倡导者与奠基人。由于“和彭明敏时有联系”,在彭因“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被捕之后,离开台湾。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美国先后发起组织“海外台湾基督徒自决运动”和“台湾人自决运动”,成为海外“台独”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黄彰辉于1987年7月回到台湾,获得“李登辉‘副领导人’的茶会邀请”,见面时,当李登辉邀请黄彰辉上座时,黄彰辉一语双关地说道:“时阵(候)一到,该你坐的位子,不要迟疑,尽管就座吧!”俩人还就“变更台湾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充满智慧与爱心的对话”之后,黄对李“颇有好感”,当即对李期许道:“有你在位,我们就放心。”
李登辉
李登辉
1988年1月13日20点08分,“时阵到了”,李登辉在“‘领导人’的位子”“就座”,黄彰辉欣喜若狂,表示“李登辉是一个台湾人、一个基督徒,我对他的评价很高、期待也很大。”并呼吁海外台湾人:“我们应该给李登辉一个机会,让他完成理想,因为李登辉知道掌握变更政治体制的重要性。”
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李登辉的交友、择“师”,十几年前台湾媒体指出:“这是李登辉内心深处对于台湾独立运动一个悠远而深沉的表态,表示他从未忘记年轻时代的理想和朋友。”这话点中了要害。已经非常清楚了,李登辉“年轻时代的理想”,就是当《圣经》中的“摩西”,妄图带领台湾演出一场“出埃及记”。
接班

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问,这样一个李登辉,怎么让坚决反对“台独”的蒋经国选中当了接班人?殊不知李登辉就是靠“反台独”被蒋经国看中的。这是“追随经国先生左右16年”的“前‘领导人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在一篇题为《经国先生提名李登辉为“副领导人”之我见》的文章中披露的。
这位“追随者”说,蒋经国之所以选择李登辉,一是他的“政绩”;二是他“生活起居甚为简朴”。但起了“极大的关键作用”的,是李登辉的“反台独”。为了不落“曲解”之嫌,特将文章有关部分原文照录:张文写道:“上述几件事情,固然都为当时的省府李主席取得较有利的地位,不过,真正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优势,则在于李的另一表现。因为经国先生在考量搭档伙伴条件时,除了前面说的各项要求之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基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就是可能被遴选为‘中华台北副领导人’的候选人,必须具有坚定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要件中的要件。”
李登辉
李登辉
按照这样的条件,李登辉怎么被蒋经国选定的呢?文章紧接着说:“而就在民国73年10月间,台湾省李主席向第7届省议会提出施政报告,并接受省议员对省政的总质询,于经过连续若干次会期答复质询之后,轮到党外议员(当时民进党尚未成立)的联合质询,贸然提出‘台湾独立’问题,要求省主席表示态度。如果想要避重就轻,省主席尽可以超越省政范围为借口不予答复。但李主席却面对问题,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两句话明朗回答:‘中国历史没有抛弃台湾,台湾怎能脱离中国大陆’,鲜明显示了他正确而坚强的国家意识。次日经国先生于阅读此项剪报之后,频频点头称是,连说‘很好、很好’。这一经过,距离73年2月中旬中国国民党12届2中全会,通过蒋主席提名李登辉同志为‘副领导人’候选人,不到二个月。毫无疑问,(蒋经国这样做)那段省议会的答询词,有了极大的关键作用。”
很显然,李登辉这个“台独”分子,在蒋经国面前耍了两面派。1994年他和司马辽太郎倾心交谈时,在“成为蒋经国的接班人”一节中,坦承蒋经国之所以选他当了接班人,是因为他对蒋经国使用了“政治策略”。[5]
安全密帐案

2012年8月10日,台北地方法院审理“安全密帐案”,李登辉首次以被告身份出庭。他说,本案起诉后等了一年多,终于有机会出庭说明。
李登辉以闽南语表示,为了出庭很早起床,昨晚也睡得很饱。媒体询问他是否自认无罪?他说要看法官如何认定,本案起诉后他等了一年多,今天终于有机会出庭,等开完庭后会说明。
2011年6月以李登辉、台湾综合研究院创办人刘泰英等涉嫌侵占密帐公款779万多美元,透过洗钱后,购买台湾综合研究院办公室及支付开销,依贪污、洗钱等罪起诉两人。
李登辉过去曾因台当局前“国安局”会计长徐炳强被控“安全密帐案”,以证人身份到台北地院作证。刘泰英被控“新瑞都案”,李登辉也被法院传唤作证。[9]
2013年11月15日,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涉“国安密帐”案,台北地方法院15日一审判决李登辉无罪,同案被告刘泰英有期徒刑2年8个月,剥夺政治权利3年。全案可上诉[2]。[3]
“最高检察署特侦组”2日表示,对无罪判决部分,提起上诉。
特侦组在2011年间认定李登辉、刘泰英涉侵占密帐公款779万多美元,透过洗钱购买台湾综合研究院办公室及支付开销,依贪污、洗钱等罪起诉两人。
台北地方法院11月15日判决李登辉无罪,同桉被告刘泰英有期徒刑2年8个月,褫夺公权3年。全案可上诉。
特侦组指出,检方于11月22日收受判决正本后,特侦组承办检察官与台北地检署莅庭检察官等人于会商研议后,均认就原审判决无罪部分均应提起上诉。[10]
身世成谜

李登辉的“身世之谜”在政坛传闻已久,却始终未获得证实。不过,台“监察院”2013年初通过一份调查报告中,记录学者戚嘉林在接受“监委”访谈时,曾提及李登辉“他应该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没有错”等语,成为台当局文件中谈论李登辉身世的首例。[11]
2个人言论
编辑

钓鱼岛言论

李登辉在2012年9月12日上市的日本《周刊文春》杂志中,告诉日本女作家阿川佐和子说:“钓鱼台(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直还是日本的领土。”
李登辉称,他自认很了解台湾和日本的历史,所以才这样说。他还称,从他当中华台北领导人开始,就如此明白对外表示。
李登辉与媒体茶叙时,虽未再说“钓鱼台是日本的”,但他表示,日本“购买”钓鱼岛的行为,“跟我们没有关系”,就像“别人的儿子要娶什么老婆,我管不了”。[12]
台独言论

李登辉发表言论
李登辉发表言论[1]
李登辉2013年10月23日展开3天的花莲、宜兰下乡行程,傍晚到花莲玉山神学院座谈时,学生问到马英九双十文告说两岸不是国际关系,李登辉的看法如何?[1]
李登辉声称,台湾和大陆就是所谓“国和国的关系”,“不要以台湾人很多是大陆来的,就说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1]
他称,“台湾是很特殊的存在”,但“特殊”这句话不是指两岸关系,而是指国际上看“台湾的存在很特殊”。[1]
李登辉扬言称,台湾就是一个“国家”,不要说两岸不是“国际关系”,“不要乱讲”。[1]
3家庭情况
编辑

李登辉父李金龙,母江锦,李登辉为次子,上有年长两岁的哥哥李登钦。[5]
4主要著作
编辑

著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湾农业成长的过程与型态》、《农产品价格政策与水准》、《农业发展的初期条件与政策》等。[5]
5社会关系
编辑

李登辉罹患大肠癌,2011年11月1日晚间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完成手术,2日傍晚马英九在院长林芳郁陪同下前往探视,但最后却不得其门而入,马英九仅在听取院方简报及签名致意后即离开。事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王燕军不满地表示,他是被媒体告知“马英九5点50分要来”,感觉很不受尊重,“说来就来,有必要配合你政治演出吗?”把医院当作政治舞台,“还通知记者,恶不恶心?”
  马英九此行不但吃了闭门羹,还遭到李办公室痛骂,国民党“立委”大叹:“做人好难!”而对于李登辉抱怨马是“硬闯”,马英九办公室解释,“‘领导人’去就是表达对老长官的关心”。
  已90岁高龄的李登辉,是岛内能贯穿蓝绿人脉的政治人物代表者。曾在权力顶峰翻滚的李登辉,虽然卸任后不再掌握实权,但依然努力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国民党出身的李登辉,一手扶植民进党成长,与蓝绿天王们都有过非同寻常的过去。
62014年新闻动态
编辑

患皮肤癌脸上动刀

李登辉在2014年2月15日出席一场公开活动,马年开春后的首度露面,让记者发现他嘴唇右上方有个伤疤。是否火气大长痘痘?李登辉自曝,是皮肤癌,已经做处理。
李登辉表示,他两礼拜前发现脸上有像痣的东西,但又不是痣,经检查发现是癌细胞后立即到院动手术切除,如今状况稳定,过几个月后就会康复。
对于绿营内部台北市长人选难定,李登辉直指是领导的问题,并表示希望2014年5月底民进党主席选举有好的变化。这番话被解读是暗批现任党主席苏贞昌。[13]
肠胃不适取消公开行程

李登辉2014年1月24日下午原订出席“李登辉学校青狮营”活动,发表演讲,但因肠胃不适,临时取消行程,在家休养;李登辉办公室主任王燕军表示,李登辉肠胃不适已一个多礼拜,已请医生诊断、开药,现正吃药治疗中。
李登辉在1月23日与媒体餐叙,精神不错,胃口也很好,大家还帮他提前庆祝92岁生日。李登辉当时许愿,希望台湾政局安定、经济发展、有好的领导人。
王燕军指出,李登辉从上星期开始,有轻微腹泻的症状,1月24日早上比较不舒服,医生嘱咐他应减少外出,在家休息,因此取消公开行程,下午的演讲也不克出席。[14]
王金平撇清和李登辉等关系

截止到2014年3月27日,台湾所谓“立法院”被抗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学生占领9天,迟迟无法解决,“立法院长”王金平3月25日第二度召集台湾朝野协商时,掀开了“压力锅”。
据报道,3月25日下午,朝野“立法院”党团干部一坐定,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林鸿池(国民党大党鞭)就把准备好的公文拿给王金平,要求王金平做三件事:一、主持“立法院院会”,二、净空“立法院”议场,三、判定24日的“联席委员会”无效(“立法院”联席委员会24日在国民党“立法委员”全数缺席下,通过民进党“立委”提案,提出将服贸协议从“院会”退回联席委员会等要求)。
报道称,王金平一看到就勃然大怒,当面斥责林鸿池“是想谈和,还是论是非?”“什么事情都要推给我”,“什么都要我去处理,这样对吗?”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见状,立刻缓解称“先看电视”,当时,占领“立法院”的学生正在召开记者会,回应马英九同意接见学生。
据报道,王金平当时两度动怒,除当场骂林鸿池及其他的党团干部把问题全丢给他之外,还大声驳斥外界的各种传闻。
外界说他不去参加由马英九主持的“院际”协商会议,是和李登辉、蔡英文有关,王金平说这根本是乱讲,他已经很久没有打电话给李登辉和蔡英文了,何况是见面。[15]
要求所谓“立法院”处理服贸行动

据中评社报道,学生反服贸协议、占领“立法院”行动迈入第10天,李登辉27日下午公开向王金平喊话,要公开站出来说几句话,“立法院长”的责任很大,“可以去发挥,可以去问学生究竟如何解决这些事”,很多法律须要“立法院”负责任处理。
询及王金平应不应该要去看学生?李反问,“王金平没去看吗?喔,这样就要去看、去问学生呀”,服贸条例确实是很困难,但大家应该来讨论,由当局召开“国是会议”,一步一步来。李登辉强调,这件事当局的责任比较大,学生不是暴民,处理方式不必如此。
学生反服贸协议、占领“立法院”行动已迈入第10天,学生在下午3点多宣布扩大抗争,本周日3月30日发起占领凯达格兰大道行动。李登辉下午接受媒体访问时,公开要王金平也要站出来讲讲话,“立法院”审法案也有责任,但是,最大的责任还是台当局。[16]
李登辉“执政”时,1990年也发生野百合学运,李用6天时间解决学运危机并回应学生诉求,后来召开“国是会”开启台湾政治工程改革行动。他提及1990年处理野百合学运,他中正纪念堂去看学生,当时冷得要死,希望学生尽快解散,但学生一些问题,看看如何帮忙,因此,邀请部分学生到府谈一谈改革。
李强调,当时他也亲自去参加“国是会议”,学生要求取消“国民大会”,他对学生说,他没有办法这样做,但其他的可以,讲给学生听,后来动员勘乱临时条款取消、万年“国会”取消。他话锋一转说,现在问题是,最近台湾经济不好,很有钱的很有钱,没有钱的就没法度,房子价贵到这样程度,少年人怎生活?
高龄91岁的李登辉今天下午搭乘高铁南下台中,他在高铁站前接受媒体访问,发表警察镇压驱离学生的看法。许多民众看到他跑过来猛拍照,还要求记者代为向李登辉提问,失业率这么高、薪水这么少,民众该怎么办?李说,他很同情一般老百姓及学生,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困难在哪里,必须要了解,这才是民主社会。[17]
洗钱案查无实据签结被陈水扁拖下水

台湾检方特侦组侦办前当局领导人李登辉被控洗钱案,检察官调查后认为无具体犯罪事证,5日全案签结。
特侦组指出,陈水扁于2008年9月5日到台北地检署应讯时,告发李登辉利用人头账户汇入1800余万美元,并汇出5000余万美元至海外,认为李登辉涉嫌违反“洗钱防制法”,移送特侦组侦办。
台湾《联合报》6日回忆说,犹记当年李登辉遭指控后也曾爆料称,陈水扁在探他病时曾拿着写有人头账户名字的纸条给他看,“好像在恐吓我”。报道说,情同父子却撕破脸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面对陈水扁的爆料,李登辉反驳称扁的告发“空穴来风,子虚乌有”。
报道说,陈水扁深陷洗钱风暴,为何要拖李登辉下水?依李登辉当年的说法,陈水扁是“要死的时候大家一起死”,藉以减轻支持者指责他海外藏钱的压力,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局每个领导人都一样。[18]
民进党以个人为中心不团结

台湾地方前领导人李登辉今天谈到2014年“七合一”选举指出,现在是对民进党有利的时候,但局势看起来又好像不太好,因为“里面不团结”。
李登辉今天表示,今年可能是台联党发展很好的一年,台联党主席黄昆辉与台联党公职这几年努力打拼、敢做事,在“立法院”与县市有很大贡献。
不过,李登辉说,虽然是这样,但看看民进党,现在也是对民进党有利的时候,但局势看起来又好像不太好,因为民进党不团结。以私心、个人为中心,不团结。
他说,2000年他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台湾政权做事,所以成立台联党支持民进党,让台湾政治有更好发展;台联党刚成立时,当选13席“立委”,后来剩不到几个,“跑光光”。[19]
7人物轶事
编辑

与彭明敏是“莫逆之交”

李登辉和“台独教父”彭明敏谈论他俩“友谊”的事,在李登辉上台前后的几年里,是台湾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而且“彭明敏在说到李‘总统’时,总掩不住心情的喜悦”。从他俩的口中人们了解到:台湾在日据期间,彭明敏读东京帝大,1945年7月在前往长崎的路上,被盟军飞机炸断左手臂,李登辉则读京都帝大。战后回到台湾为台大同学,在学生宿舍,二人于焉认识,因为彭明敏只剩右臂,在宿舍大澡堂洗澡时深感不便,常有共浴的同学帮他端水或擦背,李登辉也常助彭一臂之力。两人在宿舍里,“总彻夜长谈聊个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形成莫逆”。后来彭明敏望重士林享誉国际,身份地位远远超过李登辉,但彭还是对老友以礼相待平起平坐,使李登辉深感友谊的可贵。此后两人“友谊之树,常绿不衰”,在彭明敏1964年因炮制“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而被抓的前一天晚上,还和李登辉在一起吃过饭。
彭明敏外逃后,虽然李登辉成了通缉彭明敏的“党和政府”负责人,但俩人仍然“心魂相系”,正如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李登辉彭明敏貌离神合”。例如,1987年李登辉接见北美洲台湾人医师协会会长、彭明敏信徒杨黄美幸的丈夫杨次雄时,杨向李耳语说:“彭先生向您问好”。刚上任不久的李登辉却毫不避讳地说:“现在不必这样神秘兮兮了,请你转告彭先生,请他好好研究,如何来对付那一边(指中国大陆)。”
在1990年春台湾围绕“总统”选举展开激烈政争时,彭明敏以“亚太民主协会”主席之身,毫无顾忌地公开支持李登辉,说什么我“大胆在特殊的处境中为李登辉背书,是因为台湾没有更适当的人选当‘总统’。”[20]
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独”比赛伤害台湾

2011年3月,距离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只剩一年,李登辉又开始加强鼓吹“台独”,提出所谓制定“台湾基本法”,以及推动所谓“正名”,“以台湾代替‘中华民国’”。关于两岸关系,李登辉还称,“你是你,我是我”,大陆“和别的国家一样”。
对于李登辉的张狂言论,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认为,李登辉言论比他在位后期的“两国论”,“更为激进”。他在1999年提出两岸为所谓“特殊国与国”关系时,尚以两岸最终的“统一”为目标。《中央日报》说,至2002年陈水扁当权时提出所谓“一边一国”,进一步以“正名”为目标。可见李登辉现在是和在牢里呐喊“一边一国”的陈水扁进行“台独”比赛。[21]
李登辉父女缘何叹“喊台独没有用”

曾被绿营视为“‘台独’教父”的李登辉,2012年5月在接受岛内《财讯》专访时说,世界的秩序正在改变,台湾面对国际上的“困难”,“喊‘台独’没有用”。李登辉之女、台湾“群策会副董事长”李安妮27日替其父辩称,当下对民众最有帮助的事情,就是设法让经济好转,让人民能安居乐业、对未来有所期待,是否需要“高举‘独立’旗帜,可以再思考”,云云。[22]
台曾打算派兵夺钓鱼岛被李登辉否决

新党台北市“议员”王鸿薇和国民党市“议员”李新,2012年9月19日在台北市市政总质询时,都锁定钓鱼台主权争议询问郝龙斌。李新甚至大爆内幕,说郝龙斌的父亲郝柏村在1990年就已经决定派兵拿下钓鱼台,“但认贼作父的李登辉不签字”!
王鸿薇不但邀请台北市长郝龙斌参加9月23日举办的“保钓大游行”,还要求郝龙斌表态,对钓鱼台主权说明立场。郝龙斌强调,钓鱼台爆发主权争议时,他在欧洲访问,也有外国媒体问他此事,他坚定地说:“钓鱼台是‘中华民国’固有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主权争议是不分党派、一致对外的!”
但郝龙斌也不讳言,“遗憾的是看到有些政治人物还要消费钓鱼台,提出一些做不到的事情,还消遣‘中央政府’,这是不对的”。他强调,“政府”掌握最完整的资讯,做出最有效的措施,政治人物不该采取看笑话的态度,来看待“政府”对钓鱼台主权争议相关措施。
稍晚上台的李新则大爆内幕,“您的父亲郝伯伯在1990年已经计划派兵拿下钓鱼台,代号叫‘汉江演习’,直升机都准备飞出去了!”李新说:“郝伯伯这条铮铮铁骨的汉子,碰上认贼作父的李登辉反对此事!”郝龙斌并未答复此一“内幕”。[23]
马英九驳李登辉汉奸言论:是日本侵占钓鱼岛

中国台湾省领导人马英九在2012年9月表示,1895年前钓鱼岛是清朝领土,无可置疑,是日本“侵占了我们的钓鱼岛”,没有国际法上的效力。他强调,在钓鱼岛主权议题上,“寸土片石,在所必争”,如果各方都愿搁置争议,协商资源问题,将有助区域和平。
马英九在2012年9月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特别引经据典,援引日本官方文书和中国报纸、书籍等说法,还原日本窃占钓鱼岛的过程,驳斥李登辉所谓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说法。
有备而来的马英九首先指出,1885年9月6日上海《申报》即刊登一则全文不到50字的“台岛警信”,内容是日本人到台湾东北的小岛上展示旗帜,好像有占领之势,必须观察后势如何。1895年1月,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决定兼并钓鱼岛,而且也没有发布任何消息。
马英九指出,“日本侵占了我们的钓鱼岛”,没有国际法上的效力,“我们当然不会承认”。[24]
8人物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李登辉在长达12年的领导人任期中,积极推动蒋经国晚年未竟的“民主化“改革,撤销了”万年国代“,彻底终止了蒋家一家在台澎金马的统治历史,并顺利完成了直接”民选“领导人及政党轮替,为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变革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任内施行”在地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权的平稳运作。
负面评价

李登辉出生于日本殖民地(台湾)父亲为日本人,自幼受过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其兄死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战争中,使其萌生强烈的”亲日“色彩,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评价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关系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也直接损害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李登辉在其任内多次搞”台湾独立“,使其自身的形象在中国大陆民众中陷于低谷,并以负面政治人物的形象而为中国人所熟知[25]。
李登辉在任期内搞黑钱政治,损害了得来不易的台湾”民主“成果,也使其政客的本质暴露无遗,并曾被李敖多次在立法机构起诉,其本人涉嫌经济贪腐问题更为人所不齿。[26]
蒋经国启用毫无人脉基础的李登辉,临终感叹选择李登辉是人生败笔,他认为只有像李登辉这样依附他并受其提携得以平步青云的“平民官员”,才能起到没有蒋家人继位却能让蒋家人放心的作用。当然,那时的蒋经国绝不会想到,李登辉羽毛渐丰之后,竟成为蒋氏家族的背叛者与掘墓人。[2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李登辉:台湾和大陆就是所谓“国和国的关系”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0-24] .
2.  李登辉安全密账案被判无罪 特侦组上诉  .. [引用日期2013-12-3] .
3.  李登辉安全密帐案一审判无罪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1-15] .
4.  李登辉要王金平站出来讲话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3-30] .
5.  国民党宣布撤销李登辉国民党党籍  .人民网 .2001-09-21 .
6.  新华网:李登辉在抗议声中下台  .
7.  李登辉庆祝90岁生日 夫人罕见露面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4-02-7] .
8.  已探视过李登辉? 蔡英文丢下一句“谢谢”拒回应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2-7] .
9.  台“安全密帐案” 李登辉首次以被告身份出庭  .搜狐 [引用日期2012-08-16] .
10.  李登辉涉贪污被判无罪 台特侦组上诉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3] .
11.  李登辉身世成谜 台当局报告称其生父是日本人.html  .人民网 .2013年04月08日 [引用日期2013-04-8] .
12.  李登辉厥词不断 称钓鱼岛一直是日本的领土   .中国新闻网 .2012年09月13日 [引用日期2012-09-13] .
13.  李登辉患皮肤癌脸上动刀 马年开春带伤疤露面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14.  李登辉肠胃不适取消公开行程 现正吃药治疗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15.  王金平怪国民党党鞭推卸事情 撇清和李登辉等关系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16.  李登辉:"立法院长"责任大 王金平应公开出来说话  .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14-03-30] .
17.  李登辉要谈学生二度哽咽:马英九去看看他们嘛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3-30] .
18.  李登辉洗钱案查无实据签结 当年被陈水扁拖下水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19.  李登辉:民进党以个人为中心不团结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20.  台湾百科:李登辉简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21.  台媒: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独”比赛伤害台湾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4-1] .
22.  李登辉父女缘何叹“喊台独没有用”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4-1] .
23.  台湾政客:台曾打算派兵夺钓鱼岛被李登辉否决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4-1] .
24.  马英九驳李登辉汉奸言论:是日本侵占钓鱼岛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4-1] .
25.  台湾百科:李登辉简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7] .
26.  李登辉生平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02-7] .
27.  蒋经国逝世26周年 临终叹李登辉是人生败笔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3-31]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59

【历史】蒋经国

【历史】蒋经国
蒋经国

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出生于浙江奉化。蒋介石之长子。字建丰,谱名经国,又名尼古拉。1916年入奉化武山小学,1922年入上海万竹高等小学,1924年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1988年逝世,享年78岁。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贡献
1人物生平

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使十七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四
青年蒋经国
青年蒋经国
·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经国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合,芬娜后来改名叫蒋方良。1936年1月,蒋经国在苏联《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第二年,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获准回国。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一共生活了12个年头。
回国以后,他的父亲蒋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乡,读《孟子》、《曾文正公(曾国藩)家书》这类的古书,叫他“补课”和“洗脑筋”,还叫他阅读《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这类的书。
上海沦陷以后,蒋经国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为赣县县长。1939年以后,他曾经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但一直未取得什么成绩。1944年1月,蒋经国担任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并在这年10月参与了其父蒋介石发起的10万青年从军运动,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蒋经国跟随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宋子文赴苏联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经国被任命为东北行营外交特派员。此后,他一直控制“三青团”,成为国民党一个派系的首脑,是他父亲的得力助手。
资料图片,摄于1948年
资料图片,摄于1948年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下野”以后,蒋经国陪着父亲退居溪口,后来在成都登机飞往台湾。在台湾他曾历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台湾国民党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蒋介石病逝以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蒋经国病逝以后,台湾成立了“蒋经国治丧委员会”,1月30日举行了遗体大殓仪式,后将遗体安放于桃园县大溪镇,准备将来运回大陆安葬。
我国领导人对蒋经国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在1月14日发表了谈话,肯定了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一系列行动。
中共中央以及有关人士和蒋经国在大陆的亲属都向台北发去了唁电。[1]
2主要贡献

蒋经国在“行政院长”任内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设之前还在行政方面进行十项革新,使行政执行更为简廉有效,此外也颁布“政治
蒋经国
蒋经国
与社会革新”的八项要点,有人将这两次革新统称为“十八项革新”。
在其主政台湾期间较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积极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执政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以及实行“民意机构改革”等,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担任“行政院长”期间,蒋经国主张改革台湾人铺张餐饮陋习,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使餐饮奢侈风气有所收敛。
较关心基层民众的生活,据报道,其每年超过200次亲自下乡走访,以了解地方实际需要。同时也很注重偏远乡村建设,落实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使台湾的乡村建设程度较进步。由于其作风亲民,深受台湾民众的好评。当他在台湾逝世的消息传出,不少台湾民众曾闻声痛哭。迄今为止,在对以往几位台湾领导人的民调中,他仍是最受台湾民众肯定的一位。
蒋经国著有《我的生活》、《我的父亲》、《负重致远》、《蒋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等书。[2-3]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逝世  .
2.  经国先生简历  .
3.  蒋经国简历(1910—1988)  .
词条标签:
人物领导人国民党中华民国总统冷战人物国家元首建国大业人物原型总统政治人物民国人物革命影视人物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历史人物 四大家族
蒋经国
蒋经国图册
相关人物
蒋介石s
蒋介石
宋美龄s
宋美龄
蒋孝文s
蒋孝文
相关国民党党员
吴伯雄s
吴伯雄
戴季陶s
戴季陶
何应钦s
何应钦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