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护理 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散发性和假性四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是由甲状旁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旁腺素(PTH)合成、分泌过多,引起的钙、磷和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表现为骨吸收增加的骨骼病变、肾结石、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等。
    一、护理措施
    1.嘱患者减少活动,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骨质疏松患者睡硬板床,保持地面无水渍,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骨折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轴线翻身,动作轻柔,搬动患者时动作整齐,避免二次骨折。抬高患肢,注意骨折部位血液循环情况。
    2.骨痛严重患者及时通知医师,遵医嘱予止痛药。
    3.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促进尿钙排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4.术前患者饮食中钙的摄入以中等量为宜,避免牛奶、奶制品、豆类等高钙食物摄入,术后患者由于血钙水平降低应给予高钙饮食。同时嘱患者进食高纤维食物,保证排便通畅。消化性溃疡患者避免暴饮暴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尿急、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观察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有无血尿情况。
    6.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各种标本。
    7.监测患者血钙、PTH水平。
    8.健康指导
    (1)选择低钙的食物,如肝脏、鸡肉、鱼类、水果和蔬菜等,避免饮用牛奶及富含钙质的食物。多食用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
    (2)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睡觉的床垫不宜过软,以防止骨折的发生。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骨骼病变、骨痛、活动受限有关。
    2.潜在并发症:病理性骨折 与钙磷异常代谢致骨密度降低有关。
    3.疼痛 与疾病致骨骼改变有关。
    4.便秘 与高钙血症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相关检查的知识有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的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突眼、代谢增加和交感神经高度兴奋。
    一、护理措施
    1.按内分泌一般护理常规处理。
    2.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安静、凉爽,减少家属探视,尽量避免不良的声光刺激,注意休息。
    3.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碘为宜,以满足患者机体的高代谢状态,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4.每日测量空腹体重及4次脉搏。
    5.与患者交谈时态度和蔼,有耐心,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各种刺激。
    6.做好疾病相关宣教,使患者配合做好各项检查。
    7.遵医嘱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药效及药物副作用,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发热、肝功能损害、关节痛等。
    8.若患者有突眼征,闭目困难,应遵医嘱滴眼药及涂金霉素眼膏,白天可佩戴墨镜,睡眠时高枕卧位,限制钠盐摄入,减轻双眼水肿;可用湿纱布覆盖双眼,以防眼球干燥及角膜溃疡。
    9.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高热(>39℃)、恶心、呕吐、腹泻、心率加快(≥120次/分)、烦躁或嗜睡等甲亢危象征兆,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迅速做出正确处理。
    10.甲亢危象护理 系本病严重表现,可危及生命。主要诱因有精神刺激、感染、甲状腺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
    (1)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仪器,配合医师工作。
    (2)安排患者住单人间,保持环境的安静、安全、凉爽,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室内光线过强,给予氧气吸入治疗。
    (3)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观察神志、精神状态、腹泻、呕吐、脱水的改善情况。
    (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以便随时给药及各种静脉营养物质支持。
    (5)高热患者应迅速降温,降低室内温度,头敷冰帽,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同时避免冻伤。
    (6)护理人员应耐心、温柔、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如患者处于兴奋、躁动状态,应适当给予约束,避免碰伤和坠床,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7)卧床期间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会阴、皮肤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给予高热量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1.健康教育
    (1)进食高蛋白(如牛奶、豆类、肉类等),高热量(含碳水化合物丰富),高维生素(蔬菜、水果)和易消化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粗纤维食物及含碘食品(海产品、碘盐),以避免引起消化道不适及病情加重。
    (2)注意眼部护理。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锻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疾病的高代谢水平有关。
    2.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突眼征致角膜破损有关。
    3.受伤的危险 与甲亢危象时患者躁动有关。
    4.体温过高 与高代谢水平,感染或甲亢危象有关。
    5.潜在并发症:甲亢危象 与精神刺激、感染等有关。
    6.知识缺乏 与缺乏甲亢相关检查知识来源有关。
    7.焦虑 与甲亢所致精神、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库欣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皮质醇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低血钾、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一、护理措施
    1.按内分泌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变化,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3.注意患者血钾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四肢乏力、软瘫等低血钾症状,遵医嘱给予口服或静脉补钾治疗,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坠床或摔伤。
    4.骨质疏松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睡硬板床,保持地面无水渍。必要时卧床休息,加强巡视,做好基础护理,避免骨折发生。
    5.患者毛细血管壁变薄脆,易发生出血及瘀斑,穿刺前选好血管减少失误,适当延长按压穿刺处的时间,避免血肿产生。
    6.患者皮肤常有痤疮、紫纹,皮肤变薄,易受损出血,且伤口愈合不良,应加强皮肤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7.因体形、面貌变化,患者尤其是女性会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护士应多关心患者,不能歧视患者,多进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手术后体形、面貌可以纠正,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若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应加强巡视,嘱专人陪护,告知家属产生原因,取得家属配合,密切观察其精神变化,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坠床、自伤、误服等意外的发生。
    9.进行疾病及相关试验检查的健康宣教,正确留取各种标本,使其配合医师完成疾病的诊治。
    10.健康教育
    (1)选择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钠,低脂饮食。血钾偏低者选择富含钾的食物:菠菜、芹菜、红萝卜、南瓜、橘子、香蕉、柠檬等。限制血糖偏高的患者摄入热量高、含糖量高的食物。
    (2)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耐受,进行适当锻炼。骨质疏松的患者避免过度的活动,防止磕碰,睡硬板床,防止出现病理性骨折。
    (3)穿着宽松、舒适的棉制衣裤,防止外伤。保持口腔卫生,皮肤清洁,勿用刺激性化妆品和肥皂,预防感染。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出现痤疮、紫纹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 与疾病致满月脸、痤疮、紫纹、水牛背、多毛等身体外观改变有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4.潜在并发症
    (1)低钾血症 与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有关。
    (2)病理性骨折 与疾病致骨质疏松有关。
    (3)高血糖 与皮质醇过高致继发性糖尿病有关。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最主要的疾病。肿瘤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部分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分别称为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膀胱嗜铬细胞瘤和化学感受器瘤。肿瘤细胞可阵发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代谢紊乱症群。
    一、护理措施
    1.按内分泌护理常规处理。
    2.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或室内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精神刺激,外出时应有人陪伴,以免突然血压升高出现危险。
    3.患者出现头痛、心悸、大汗等高血压发作表现时,应嘱其安静休息,通知医师,遵医嘱准确留取相关尿液检查。
    4.对有明显发作诱因的患者,如排尿、排便后发作,应告知患者不要憋尿、保持大便通畅,预防高血压发生。若肿瘤较大压迫肠道引起排便困难时,可使用缓泻剂或给予清洁灌肠。
    5.指导患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变化。
    6.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同时忌浓茶、咖啡、可可,不宜进食香蕉,以免干扰尿儿茶酚胺的测定。
    7.术前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并给予药物宣教,取得患者合作,注意有无鼻塞、心率加快及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预防摔倒。
    8.向患者进行疾病及相关特殊检查化验的宣教,以配合医师完善疾病的诊治。
    9.部分患者高血压发作时可伴有紧张、焦虑、烦躁等精神症状,护士应及时观察、及时护理。
    10.并发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护理常规处理。
    11.健康教育
    (1)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忌咖啡、茶、可可,不宜进食香蕉,以免干扰儿茶酚胺的测定。
    (2)尽量卧床休息或室内活动,外出时应有人陪伴,以避免突然血压升高而出现危险。
    (3)不要憋尿,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可以使用缓泻剂或清洁灌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疾病致血压升高有关。
    2.便秘 与高浓度儿茶酚胺抑制肠蠕动有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4.潜在并发症:高血压危象 与血压突然升高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指甲状腺激素缺乏或对其不反应致机体代谢活动下降而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各个系统功能减退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功能减退始于胎儿期或出生不久的新生儿者,称呆小病(又称克汀病);功能减退始于发育前儿童期者,称幼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时称幼年黏液性水肿;功能减退始于成人期者,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者称黏液性水肿。
    一、护理措施
    1.内分泌一般护理常规。
    2.入院后监测患者体重,详细记录出入量情况,如体重增加明显、皮肤水肿,应及时通知医师。
    3.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易消化饮食。
    4.加强皮肤护理,观察水肿情况,水肿部位加强护理,及水肿部位皮肤完整性、弹性和皮肤温湿度。对皮肤干燥的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保证皮肤清洁,清洁皮肤时动作轻柔,防止破损,沐浴后涂抹护肤油保护,防止破溃。
    5.预防缓解便秘,可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以增加肠蠕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治疗。
    6.监测并记录晨起体温、心率等基础代谢率指标,体温偏低的患者,用厚衣服、棉被及暖水袋等保暖,防止烫伤。
    7.重症者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危险。
    8.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监测用药后效果,有无不良反应。
    9.健康教育
    (1)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易消化饮食,鼓励适当活动。
    (2)皮肤干燥的患者,加强皮肤护理,沐浴后涂抹护肤油保护,水肿部位加强护理。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有关。
    2.便秘 与基础代谢率低、肠蠕动慢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水肿、皮肤干燥有关。
    4.自我形象紊乱 与身材矮小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乏甲减相关知识有关。
    糖尿病(DM)是一组以体内血糖平衡紊乱导致高血糖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高血糖由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活性下降引起。这些胰岛素的变化导致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出现多器官和系统的异常,尤其是心脏、肾脏和眼。并发症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起。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四大类。
    一、护理措施
    1.按一般内分泌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遵医嘱给予DM饮食,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活动量等限定每日总热量,并固定食物成分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55%~60%、蛋白质占15%~20%、脂肪不超过30%,注意定时、定量、定餐,尽量避免进食甜食(低血糖症状时除外)。注意粗细粮的搭配及副食、荤素的搭配,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魔芋和荞麦等。在保持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食品交换份原则进行等量食品交换。尽量供给患者营养全面的膳食。
    3.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运动治疗,建议规律运动,餐后开始,以每周3~5次为宜,每次30分钟。运动以走路、游泳、太极拳、做操等有氧运动为主。对于使用胰岛素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空腹运动,如需进行长时间运动,要在运动期间进行加餐并携带食物,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
    4.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应向其讲解服用药物相关知识,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5.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每日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指血血糖),根据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需长期注射的患者,要教会其正确保管、抽吸和注射胰岛素方法,注射部位轮替、注射部位皮肤的观察以及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6.教育并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坚持每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对不能自理的患者应用盐水棉球清洁口腔,观察口腔黏膜完整情况,预防口腔内感染。
    7.做好足部的护理,预防烫伤和坏疽发生。患者每日用温水足浴,水温不能过热(<37℃),并检查双足,避免糖尿病神经末梢病变性感觉减退引起的烫伤。趾甲长短适宜,鞋子要宽松适足,避免挤压足部,影响血液循环,引起坏疽。
    8.做好皮肤和会阴部护理。DM患者皮肤常感干燥发痒,应尽量避免粗暴搔抓,必要时给予润肤液保证皮肤无干燥瘙痒,防止皮肤破溃感染。女患者由于尿道较短,长期高血糖刺激尿路,容易出现瘙痒,要每日清洁会阴部,预防泌尿系统及会阴部皮肤感染。
    9.糖尿病患者用热水袋热敷时要注意不能太热,并应以干毛巾包裹,以防烫伤。
    10.糖尿病患者虽不能任意进食甜食,但一般身边可常备些糖果或饼干等,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进食。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应及时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40~60ml。
    11.糖尿病合并急性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遵医嘱应用胰岛素、补液、以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失衡。将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每小时输入5~10U胰岛素直到酮症酸中毒被纠正。当血糖水平达到250mg/d1(13.9mmol/L)时,给予含5%~10%的葡萄糖溶液以预防低血糖或按需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遵医嘱根据电解质的检测结果进行补钾。同时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组织肿胀、血糖等进行持续评估。
    12.健康指导
    (1)向患者宣传DM的知识,使其认识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控制的重要性,了解高、低血糖的诊断、表现和预防措施等,以加强自我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根据身高、体重计算饮食总热量,进餐做到定时、定量、定餐,不吃或吃少量甜食。保证主食、肉蛋、蔬菜、奶类等食物的摄入,不可偏食,血糖不稳定时采取分餐。注意补充食物纤维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随身准备糖果或饼干等食物,以便在低血糖时能及时进食。
    (3)运动方面:循序渐进,定时定量,长期坚持,当病情有变化或控制较差时,应限制活动量。
    (4)自我检测:定期、定时监测空腹就以及餐后血糖,并记录。在运动前后或进餐时间测血糖,了解运动和进餐对于血糖的影响。
    (5)保持清洁,预防感染。痈、疖不可挤压,指甲不宜剪得过短。皮肤干燥发痒时,避免粗暴搔抓,防止皮肤破溃,女患者每日清洁会阴部,防止感染。
    (6)保持足部的护理,预防烫伤和坏疽发生。每日用温水进行足浴,水温不能过热,热水袋的温度也不宜过热,并以干毛巾包裹,以防烫伤。选择合适的鞋袜,每天检查双足,不要自行处理伤口,如有外伤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避免感染。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 与缺乏有关疾病知识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血糖水平升高、组织灌注下降、抵抗力下降和慢性病的影响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神经病变所致的感觉减退或丧失有关。
    4.有个人应对无效的危险 与慢性病、自我护理过程复杂和社会支持下降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低血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的皮质肿瘤或增生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0.4%~2%。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水平为特征。
    一、护理措施
    1.按一般内分泌护理常规处理。
    2.监测血压,每日固定时间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包括卧位血压和立位血压,并记录。如出现血压升高,嘱患者卧床休息,遵医嘱处理,监测血压,加强生活护理和保护措施,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3.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变化,做好记录。观察患者有无四肢发麻、抽搐、无力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肌无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或神志变化,应立即通知医师迅速抢救。
    4.给予患者低钠高钾饮食,限制食盐及碱性食物。富含钾的食物有柑橘、香蕉、香菇、海带、红枣、山楂、杏等。
    5.遵医嘱监测体重和详细记录出入量。
    6.向患者讲解各种化验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7.遵医嘱完成功能试验,试验前给予患者健康宣教,试验前禁食8~12小时,保持体位正确,遵医嘱准确使用试验药物,并且试验期间监测患者一般情况,如面色、皮温、血压、尿量等,注意有无血容量改变引起的不适,准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
    8.健康教育
    (1)进食低钠高钾饮食,限制食盐及碱性食物。富含钾的食物有柑橘、香蕉、香菇、海带、红枣、山楂、杏等。准确记录出入量。
    (2)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如患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应加强生活护理和保护措施。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低血钾及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有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相关知识有关。
    4.潜在并发症:低血钾 与醛固酮增多所致的低血钾及失钾性肾病有关。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15

第九章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临床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视、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
    一、护理措施
    1.注意观察和记录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伴随症状,观察患者肢体无力或麻木是否减轻或加重,有无头痛、头晕等表现。
    2.加强安全护理。发作时卧床休息,注意枕头不宜太高,以15°~20°为宜,以免影响头部的血液供应。仰头或头部转动时应缓慢、动作轻柔,转动幅度不要太大,防止因颈部活动过度或过急导致TIA发作而跌伤,患者如厕、沐浴及外出活动时应有家属陪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3.心理护理。嘱患者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身心的家庭和社会活动,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等,指导其注意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选择适合个人的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5.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正确服药,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抗凝治疗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及牙龈出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时,注意有无食欲减退、皮疹或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6.给予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以不超过6g为宜,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大豆制品、鱼类。忌甜食、动物内脏、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避免过分饥饿,避免晚餐后及睡前加餐,睡前可适当饮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黏稠度。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7.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2)生活起居规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注意劳逸结合。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幅度不要太大,防止诱发TIA或跌伤。
    (3)合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动物油脂的摄入,注意粗细搭配,肉菜搭配,戒烟酒。
    (4)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症。服药期间注意有无肝、肾功能的异常。
    (5)发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复视或突然跌倒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二、主要护理问题
    有受伤的危险,与TIA不定时发作有关。

第二节  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为肢体乏力、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情感异常等。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防止脑疝发生,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头位不宜过高,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卧床患者协助翻身,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
    3.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辅助通气护理。
    4.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多食含粗纤维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有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小口慢食,必要时鼻饲。
    5.长期卧床患者,要抬高、活动下肢,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弹力袜。瘫痪者保持肢体功能位,早期开展康复锻炼。
    6.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日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排便困难时可使用开塞露等缓泻药物。
    7.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证患者“六洁、四无”。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皮肤完好。
    8.加强安全护理  做好跌倒、坠床、压疮等患者安全的评估与健康教育,使用床档保护。烦躁者给予保护性约束,保证患者安全。
    9.心理护理  嘱患者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0.严格遵医嘱正确服药,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抗凝治疗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及牙龈出血。静脉应用血管扩张药,滴速稍慢,观察血压变化。
    11.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2)生活起居规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3)合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动物油脂的摄入,注意粗细搭配,肉菜搭配,戒烟酒。
    (4)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症。服药期间注意有无肝肾功能的异常。
    (5)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语言表达困难等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12.静脉溶栓术的护理
    (1)术前护理:①消除恐惧,稳定情绪,使患者做好溶栓前的准备,配合治疗;②备好物品及药品;③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防药物外渗。
    (2)术中护理:①准确、熟练遵医嘱用药;②每15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③密切观察意识、精神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抢救准备;④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⑤详细记录给药时间及剂量。
    (3)术后护理:①准备床单位、监护仪、氧气装置。②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注意患者肌力、语言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③认真听取患者主诉,观察尿液颜色,有无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13.动脉溶栓后的护理
    (1)准备床单位、监护仪、氧气装置。
    (2)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注意患者肌力、语言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患者卧床24小时,患肢制动8小时,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
    (4)认真听取患者主诉,观察皮肤黏膜等有无出血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溶栓治疗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肢体偏瘫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缺血、缺氧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  与脑缺血导致语言功能障碍有关。
    5.有误吸的危险  与吞咽困难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  与肢体偏瘫有关。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偏瘫、感觉障碍有关。
    8.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9.便秘  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有关。

第三节  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病因有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血液病等。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瘫痪、失语、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精神障碍等。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观察肢体运动、感觉变化;有无再出血征象,如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出现或加深。
    2.保持安静,急性期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尽量头部制动,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如需复查CT,动作宜轻柔缓慢,保护好头部,陪同者站在患者头部。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给予半卧位,床头抬高15°~30°,每两小时翻身一次。躁动者使用床档保护,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保护性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头置冰袋减低脑耗氧量。避免用力咳嗽,可协助轻拍背部以促进痰液咳出。
    4.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昏迷的患者24~48小时内禁食,以防呕吐物反流至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排便时避免用力,禁止灌肠。
    6.颅内压增高或血压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脱水药或降压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7.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被动按摩,急性期后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8.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2)生活起居规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活动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
    (3)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动物内脏、腌制品,限制烟酒、浓茶。
    (4)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服药期间注意有无肝、肾功能的异常。
    (5)恢复期不宜从事体力劳动,女性患者1~2年内避免妊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限制活动、卧床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偏瘫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  与失语有关。
    5.便秘  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  与偏瘫、感觉障碍、尿失禁有关。
    7.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昏迷有关。
    8.有误吸危险  与昏迷有关。
    9.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吞咽困难、昏迷有关。
    10.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时间留置导尿管有关。
    11.便秘  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有关。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眼部症状、精神症状等。起病突然,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观察肢体运动、感觉变化;有无再出血征象,如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出现或加深。
    2.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和过早离床,床头抬高15°~30°。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限制探视。加强心理护理,避免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疼痛及恐惧等。躁动者使用床档保护,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保护性约束。
    3.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排便时避免用力,禁止灌肠。
    5.颅内压增高或血压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脱水药或降压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6.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被动按摩,急性期后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7.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2)生活起居规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活动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
    (3)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动物内脏、腌制品,限制烟酒、浓茶。
    (4)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原发病。服药期间注意有无肝、肾功能的异常。
    (5)恢复期不宜从事体力劳动,女性患者1~2年内避免妊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脑疝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改变引起的躁动不安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呕吐、食欲减退有关。
    5.便秘  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关。
    6.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绝对卧床有关。


第五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护理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脱髓鞘病变,以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为主的自身免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周围神经支配的运动功能障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感觉功能障碍(手套、袜套式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大小便障碍、皮肤营养障碍和多汗或无汗)、根性刺激症状(Kernig征)。神经功能障碍具有从远至近(肢体远端、近端)、由下至上(下肢、躯干、上肢、脑神经)、双侧对称的特点。发病前1~3周多有感染(上呼吸道、肠道)或疫苗接种史。发病3~6周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多数患者发病4周后病程停止进展,整个过程中无缓解—复发,病程为单相型。
    一、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因四肢瘫痪,躯干、肋间肌和膈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肌麻痹。因此,应重点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呼吸肌群无力,呼吸困难,咳痰无力,烦躁不安及口唇发绀等缺氧症状应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能否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关系患者生命安危的关键问题。对已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病室温度保持在22~24℃,避免空气干燥,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吸痰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操作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每2~3小时翻身、叩背1次,气管内滴药,如2%碳酸氢钠,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发生肺不张。
    4.气管切开伤口每日换药,并观察伤口情况。
    5.减少探视。
    (三)防止压疮的发生
    本病发病急骤,瘫痪肢体恢复缓慢,因此,久卧患者要每天擦洗1~2次,保持皮肤清洁干净。患者床褥整齐、干净、平整。每2~3小时翻身更换体位,以免局部受压过久。按摩骨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四)加强对瘫痪肢体的护理
    GBS患者瘫痪特点为四肢对称性瘫痪,患病早期应保持侧卧、仰卧时的良肢位,恢复期做好患者主动、被动训练,步态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五)生活护理
    患者四肢瘫痪,气管切开不能讲话。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各项要求,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护理。
    (六)鼻饲护理
    患者应进食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吞咽困难者可行鼻饲,以保证营养。鼻饲时应注意:
    1.鼻饲前将床头抬高30°。
    2.每次鼻饲前应回抽胃液,观察有无胃潴留、胃液颜色,并观察胃管有无脱出。
    3.每次鼻饲量不宜过多,在200~300ml。
    4.鼻饲物的温度不宜过热,在38~40℃。
    5.速度不宜过快,15~20分钟,以防止呃逆。
    6.鼻饲之后,注入20ml清水,清洗胃管。
    (七)肠道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应多饮水、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可做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使患者保持排便通畅。
    (八)心理护理
    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九)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指导患者坚持每日定时服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定期复查。
    3.指导患者坚持活动和肢体功能锻炼,克服依赖心理,逐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呼吸困难  与病变侵犯呼吸肌,引起呼吸肌麻痹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病变侵犯脑神经,使得吞咽肌群无力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运动神经脱髓鞘改变引起的四肢瘫痪有关。
    4.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运动神经脱髓鞘改变引起的四肢瘫痪有关。
    5.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运动神经脱髓鞘改变引起的四肢瘫痪有关。
    6.便秘  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7.恐惧  与运动障碍引起的快速进展性四肢瘫,或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带来的濒死感有关。

第六节  急性脊髓炎护理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或称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acute nonspecific myelitis,ANM)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TM),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性病变,导致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约半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史,部分患者于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无力、麻木,病变相应部位背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多在2~3天内症状进展至高峰,病变最常侵犯胸段尤其是T3~T5节段,颈髓、腰髓次之。常先有双下肢麻木或病变节段束带感,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
    一、护理措施
    (一)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1.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呼吸频率、深度、有无呼吸困难,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气短。定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鼓励患者自行有效咳痰,必要时吸痰。舌后坠者,使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难或脊髓高位损伤时,给予低流量吸氧,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抢救。
    3.危重患者做好急救准备。
    (二)做好生活护理
    1.认真做好交接班,检查皮肤。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2~3小时翻身一次,观察受压部位,及时更换湿衣裤,保证皮肤的完整性。
    2.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出现吞咽困难或呛咳时,给予鼻饲。
    3.尿失禁的患者定时给予便器,锻炼自主排尿功能。留置导尿的患者保持会阴部皮肤及尿管清洁,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每月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尿管,使用抗反流的引流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定时规律的夹闭、开放尿管,以维持膀胱收缩、充盈功能,锻炼膀胱功能。
    4.便秘时,鼓励患者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饮食,保证水分的摄入,并按摩腹部,适当给予通便药物,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5.了解患者感觉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变化,洗漱或泡脚时,注意水温。使用冰袋时防止冻伤。
    (三)治疗用药的护理
    1.使用免疫球蛋白时,将其放置在室温下30分钟,以不冰手为宜。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告知输注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呼叫医务人员。开始滴速稍慢,15分钟后若无不良反应,可调至正常滴速,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观察患者,如有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遵医嘱给药,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上报并保留药品送检。
    2.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时,告诉患者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时,会出现相应的不良临床症状,如面色潮红、情绪激动、入睡困难、心率增快等,出现不适随时告知。此外不要随意减药、停药,以免加重病情。
    (四)帮助患者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
    1.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穿弹力袜。
    2.早期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锻炼,翻身后做好良肢位的摆放,防止瘫痪肢体发生失用综合征。
    3.配合理疗师进行自理能力的训练。
    (五)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树立信心。
    2.出院后继续服用营养神经药物,配合辅助疗法,如:按摩、理疗、针灸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坚持活动和锻炼,克服依赖心理,逐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教会保留尿管的患者及家属有关护理知识,以尽早自行排尿。
    5.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6.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呼吸困难  与高位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有关。
    2.失用综合征  与神经损伤、脊髓休克引起的四肢瘫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有关。
    4.便秘  与长期卧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双下肢瘫痪有关。
    6.恐惧  与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困难带来的濒死感有关。

第七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护理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还多见于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血液转铁蛋白缺乏等引起的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多在中年以后起病,逐渐缓慢进展,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有贫血、倦怠、腹泻和舌炎等病史,早期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动作笨拙、步态不稳、踩棉花感,随后出现手指、脚趾末端感觉异常,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等。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
    一、护理措施
    1.注重与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避免过度保护,主动给予心理干预,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愉快的生活信心。
    2.满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
    3.向患者讲解平衡饮食的重要性,住院期间饮食定时定量,多食含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包括肝脏)、鱼贝类、禽蛋、乳类、豆类、不去壳的小麦。
    4.向家属讲解烹调食物的正确方法,由于烹调加热过程可降低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所以烹调食品时,温度不可过高,时间不能过长,以减少维生素B12的丢失,改变进食软、烂食物的不良习惯。
    5.每天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口服药物嘱患者饭后服用。
    6.根据患者病情制订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康复计划,对患者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7.健康指导
    (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含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
    (2)继续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自理缺陷  与双下肢无力、发硬及手动作笨拙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双下肢无力、发硬、动作笨拙、步态不稳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脊髓受损有关。
    4.感觉异常  与刺痛、麻木、烧灼与脊髓、周围神经受损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第八节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护理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病毒性脑炎中最常见的一种非流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且发病无季节性。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多数在2~3周内稳定,以后逐渐好转,重症者病情凶险,数日内死亡。前驱症状极为常见,有卡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头痛、发热(38~40℃)。首发症状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如人格改变、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幻觉或妄想等。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如偏瘫、偏盲等。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等,且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常见不同形式的癫痫发作,严重者呈癫痫持续状态,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重症者还可表现为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层状态。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2.高热患者遵医嘱给药,同时给予各种方法降温,如冰袋、冰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
    3.意识障碍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叩背,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避免噪声、强光的刺激。抽搐发作时,口内置舌垫,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不能强压肢体,以免骨折,加床档,可轻按肢体保护,按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并观察效果与药物反应。
    5.保持充足水分,每天1000~2000ml,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意识障碍不能由口进食者及时给予鼻饲,并做好口腔护理。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浴2次。及时更换潮湿的被服和衣裤,每2~3小时翻身1次更换卧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7.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尿潴留留置导尿管者,要做到无菌置管,使用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做膀胱冲洗。
    8.密切观察患者情绪、行为的变化。减少环境刺激源,维持环境的安全性。当出现烦躁、暴力行为不可控时,遵医嘱给药及适当约束。
    9.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病毒药、解痉药、脱水降颅内压药,并观察药物的反应。
    10.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注意休息,避免感冒,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感染的病原有关。
    2.急性意识障碍  与高热、颅内压升高引起的脑膜刺激征及脑疝形成有关。
    3.有误吸的危险  与脑部病变引起的脑膜刺激征及吞咽困难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部皮质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吞咽困难、脑膜刺激征所致的入量不足有关。
    6.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昏迷有关。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抽搐有关。
    8.语言沟通障碍  与脑部病变引起的失语、精神障碍有关。
    9.思维过程改变  与脑部损伤所致的智能改变、精神障碍有关。

第九节  多发性硬化护理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症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临床症状主要有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急性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一、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症状给予吸氧、吸痰,并观察缺氧的程度。备好抢救物品。
    2.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进食应抬高床头,速度宜慢,并观察进食情况,避免呛咳。必要时遵医嘱留置胃管。并进行吞咽康复锻炼。
    3.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的患者要注意用眼卫生,不用手揉眼,保持室内光线良好,环境简洁整齐。将呼叫器、水杯等必需品放在患者视力范围内,暖瓶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复视患者活动时建议患者戴眼罩遮挡一侧眼部,以减轻头晕症状。
    4.卧床患者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证患者“六洁四无”。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皮肤完好。肢体处于功能位,每日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及伸展运动训练。能行走的患者,鼓励进行主动锻炼。锻炼要适度。并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外伤。
    5.感觉异常的患者,指导其选择宽松、棉质衣裤,以减轻束带感。洗漱时,以温水为宜,可以缓解疲劳。禁止给患者使用热水袋,避免泡热水澡。避免因过热而导致症状波动。
    6.排泄异常的患者嘱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日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排便困难时可使用开塞露等缓泻药物。平时多食含粗纤维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留置尿管的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时夹闭尿管,协助患者每日做膀胱、盆底肌肉训练帮助患者控制膀胱功能。
    7.用药护理
    (1)注射干扰素时,选择正确的注射方式,避免重复注射同一部位,选择注射部位轮流注射。注射前15~30分钟将药物从冰箱取出,置室温环境复温,以减少注射部位反应。注射前冰敷注射部位1~2分钟,以缓解疼痛。注射部位在注射后先轻柔按摩1分钟再冰敷(勿>5分钟)以降低红肿及硬块的发生。
    (2)使用激素时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糖变化。保护胃黏膜,避免进食坚硬、有刺激性的食物。长期应用者,要注意避免感染。
    8.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指导
    (1)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有规律。
    (2)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增加自我照顾能力和应对疾病的信心。
    (3)避免紧张和焦虑。
    (4)进行康复锻炼,以保持活动能力,强度要适度。
    (5)避免诱发因素,如:感冒、发热、外伤、过劳、手术、疫苗接种。控制感染。
    (6)正确用药,合理饮食。
    (7)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后2年内避免妊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肢体无力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脊髓受损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视神经受损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瘫痪及大小便失禁有关。
    5.便秘  与脊髓受累有关。
    6.潜在的并发症:感染  与长期应用激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第十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护理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病,以多灶性或弥散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本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四季均可发病,通常在感染、出疹及疫苗接种后1~2周急性起病,故又称感染后、出疹后或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临床经过极为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高热、头昏、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抽搐和意识障碍。多数患者的大脑呈弥漫性损害,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高热的患者给予头置冰袋、温水或酒精擦浴,增加液体摄入量,遵医嘱给药。密切测量并记录体温的变化。
    3.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粗纤维的流质饮食。
    4.鼻饲饮食时,应注意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以及胃液的颜色是否正常。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和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衣服及被服。每2~3小时更换卧位1次。
    6.尿便失禁时及时更换尿垫,清洗会阴,并涂护臀霜保护。留置尿管的患者使用抗反流引流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定时规律的夹闭、开放引流袋,多喂水或增加补液量,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
    7.密切观察患者情绪、行为的变化。减少环境刺激源,维持环境的安全性。当出现烦躁、暴力行为不可控时,遵医嘱给药及适当约束。
    8.健康指导
    (1)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2)坚持肢体康复锻炼。
    (3)合理饮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与大脑弥漫性损害性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局灶性损害引起的偏瘫、偏盲、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精神障碍有关。
    4.有误吸的危险  与昏迷抽搐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昏迷、鼻饲营养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抽搐、高热、尿便失禁有关。
    7.生活自理缺陷  与昏迷或肢体瘫痪有关。
    8.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脊髓受损后功能障碍有关。
    9.便秘  与长期卧床、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10.有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尿管及卧床有关。

第十一节  帕金森病护理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是黑质、蓝斑及迷走神经背核等处色素细胞变性坏死,多巴胺递质生成障碍,导致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不平衡。临床呈缓慢进展性,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症状。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
    一、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
    2.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鼓励患者对肌僵直肢体坚持按摩,改善肌张力。
    3.加强皮肤护理,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协助洗头、沐浴、更换衣服。卧床患者用气垫床,定时翻身、叩背。
    4.活动时移开环境中的障碍物,加强对患者的保护,以防外伤。
    5.对于吞咽困难者,注意避免误吸。进食时取半坐位或侧卧位,进食少渣食物,缓慢进食,必要时给予鼻饲。
    6.增强机体抵抗力,保证高营养的饮食摄入,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排便通畅。
    7.了解患者生活自理程度,指导患者自我护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必要时给予生活帮助。
    8.健康指导
    (1)长期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2)合理饮食,少食多餐。
    (3)增强体质,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震颤、关节僵硬、动作迟缓,协调功能障碍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舌头、唇、颈部肌肉的震颤及吞咽困难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手、头不自主的震颤,进食量不足有关。
    4.尿失禁  与行走困难不能及时如厕有关。
    5.自尊紊乱  与运动障碍、协调功能不良、身体形象改变有关。
    6.知识缺乏  与对病情及治疗不了解有关。

第十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护理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或Westphal-Strumpell假性硬化(Westphal-Strumpell pseudo-sclerosis),是铜代谢障碍导致脑基底节变性和肝功能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豆状核变性及肝硬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肝硬化、精神症状及肾功能损害等。本病患病率为0.5/10万~3/10万,我国较多见。
    一、护理措施
    1.选用低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高铜食物,如坚果类、豌豆、蚕豆、玉米、软体动物类(鱿鱼、牡蛎、乌贼)、贝壳类、螺类、虾、蟹、各种动物的肝和血、巧克力等。
    2.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进食富含营养的半流食或软饭。
    3.对共济失调的患者要加强保护,做好患者生活护理。
    4.保持患者的清洁形象,及时更换脏衣服。
    5.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稳定患者情绪。
    6.注意口服药的副作用,如服硫化钾、硫化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口服青霉胺出现的发热性皮疹、血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应定期查血常规。
    7.加强安全保护,有精神症状者要有专人看护。
    8.健康指导
    (1)遵医嘱长期不问断正确服药,定期检测尿铜和肝肾功能。
    (2)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有规律,坚持适当运动和锻炼。
    (3)保持健康心态,避免焦虑、悲观等不良心理。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肌张力障碍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吞咽困难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神经肌肉受损有关。
    4.自我形象紊乱  与情绪改变(强哭、强笑)有关。
    5.思维过程改变  与铜代谢障碍引起基底节为主的脑部病变有关。
   

 第十三节  癫痫护理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发生突然、反复发作的特点,多由脑损伤、脑炎、脑血管病、脑瘤、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和脑缺氧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可有:①失神发作,表现为意识短暂中断,呼之不应,两眼瞪视不动,状如“愣神”,13~15秒,可伴有简单的自主性的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一般不会跌倒,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②肌阵挛发作,表现为颜面或肢体肌肉突然的短暂跳动。③强直性发作,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烈的强直性痉挛,使头、眼、肢体固定在特殊位置,伴有颜面发绀、呼吸暂停和瞳孔散大,躯干强直性发作可造成角弓反张,伴短暂意识丧失。持续30秒~1分钟。④强直阵挛发作,也称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一般分为三期。强直期表现为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窜,喉部痉挛,可能咬破舌尖。阵挛期患者震颤幅度增大并延及全身。惊厥后期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和尿便失禁,之后慢慢恢复。
    一、护理措施
    (一)发作前的预防护理
    1.将患者安排在安静的房间,避免外界刺激,避免引起患者情绪激动的一切因素。
    2.应随时注意有无癫痫发作,24小时有陪护,无人陪伴不能单独沐浴或外出。
    3.注意观察患者发作前的先兆,及时采取医疗、护理措施,预防摔倒。
    4.患者床旁应备好发作时的抢救物品与药品,如压舌板、开口器、舌钳、氧气装置及抗癫痫药品等。
    5.加强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兴奋。
    (二)发作时的护理
    1.切忌不可离开患者,边采取措施边呼叫他人同时急救。
    2.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头转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呕吐物反流入气管而窒息,立即给予吸氧。
    3.注意观察发作的情况,并详细记录全过程。应特别注意意识与瞳孔的变化、眼球凝视和转头方向,以及抽搐的部位、持续时间等。
    4,发作时注意保护头部和四肢,摘下眼镜、义齿,解开衣领腰带。
    5.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臼齿之间,以免咬伤舌。用手托住下颌,避免下颌关节脱位。
    6.抽搐时勿用力按压抽搐的肢体,避免骨折和脱臼。
    7.床旁有人保护,加床档,防止坠床。
    8.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患者,注意保护,防自伤、伤人或走失。
    9.保持病室安静、暗化,避免对患者进行强烈声、光刺激。
    (三)发作后的护理
    1.患者发作时常大汗淋漓、尿便失禁,发作后应及时擦干,更换清洁内衣裤,预防感冒。
    2.抽搐停止后,呼吸如未恢复,应行人工呼吸。
    3.抽搐发作后应卧床休息。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
    (四)癫痫持续发作的护理
    患者大发作连续不止,每次发作后尚未清醒又紧接着发作。此为危象,不及时处理可致死亡。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及发作控制情况,如用药后效果不好,应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
    1.一些药物需根据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变化及发作情况控制使用。
    2.持续抽搐致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时,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3.及时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自主呼吸者,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4.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5.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6.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7.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五)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有关癫痫的疾病知识,如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饱食、劳累、生气或兴奋等)及预防措施。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3.患者安全教育,减少独自外出活动。
    4.定期复查,坚持用药,遵医嘱加减药物,注意用药后的副作用。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抽搐/突然意识丧失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癫痫发作,唾液、气管分泌物增多有关。
    3.焦虑  与病程长,反复发作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缺乏癫痫的预防知识有关。

第十四节  运动神经元病护理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上下运动神经元广泛变性而导致进行性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和锥体束损害。根据受累的部位可分为肌萎缩、进行性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等。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颤动,症状常从一侧手部的小肌肉萎缩无力开始,出现大小鱼际肌萎缩,双手呈鹰爪形。随后扩展到前臂肌肉,双下肢无力萎缩可以表现为行走困难、小腿变细等。无力症状可以扩展到躯干、颈部,呼吸肌受累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延髓麻痹的患者表现为构音不清,饮食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咽反射消失,后期伴有强哭、强笑。
    一、护理措施
    1.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延缓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瘫痪患者将肢体摆放于功能位。
    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满足其生活需要。
    3.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给予鼻饲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防止误吸。
    4.呼吸肌麻痹,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拍背吸痰,要注意呼吸模式的改变(护理措施详见吉兰-巴雷综合征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5.并发症的护理
    (1)压疮的护理: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增加营养,提高皮肤的抵抗能力。
    (2)潜在感染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每2~3小时翻身拍背、吸痰1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会阴部及尿管清洁。定时消毒尿道口,更换尿管、尿袋。鼓励患者饮水。
    (3)此病为慢性病,逐渐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要满足患者生活需求。但高级神经活动不受影响。
    6.健康指导
    (1)加强心理护理,此病病程长,并逐渐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长期坚持康复锻炼,活动时注意安全,保护患者。
    (3)进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肢体无力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吞咽功能障碍有关。
    3.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呼吸肌无力有关。
    4.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5.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不能有效排痰或与气管切开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躯体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7.躯体移动障碍  与肌肉无力或完全瘫痪有关。
    8.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瘫痪有关。

                                                                 第十五节  多系统萎缩护理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和锥体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前分别称作黑质纹状体变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和Shy-Drager综合征。多系统萎缩共有三方面的临床表现——帕金森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疾病的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各有侧重,随病程进展,各种临床表现可以重叠组合,最终呈现全部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饮水呛咳,头晕、视物模糊、跌倒等。
    一、护理措施
    (一)安全防护
    1.患者喉环状杓肌的萎缩致声带不能外展和声带狭窄,造成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时窒息死亡。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时的呼吸次数以及有无睡眠呼吸暂停发生,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切开。MSA患者慎用或不用镇静药物,以免引起或加重呼吸障碍。
    2.体位性症状的患者在体位变化和活动中可发生头晕、视物模糊、跌倒,应给予安全护理,防跌倒。这种体位性症状在清晨、进食后、排尿时、活动时、发热易发生,要求24小时陪护。指导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循序渐进地完成坐起、离床、站立、行走,加强保护措施,防止头部和四肢发生外伤、骨折。
    3.对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患者,积极预防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导致的误吸。指导患者饮水前吸足气、吞咽时憋住气,使声带闭合,喉部封闭后再吞咽,并将床头抬高30°,用汤匙将水少量分次喂入,避免发生呛咳。
    (二)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情绪低落、淡漠或发展为抑郁,因此应鼓励患者,多做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顾虑,取得其信任与配合。
    (三)健康指导
    1.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及家属了解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诱发因素。
    2.指导患者避免环境温度过高、饱餐、饮酒、紧张刺激,保持平和的心态。
    3.对于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适当进食咸肉、咸菜、虾米等高钠食品,辅以香蕉、橘子、榨菜等高钾饮食。并记录出入量。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误吸的危险  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饮水呛咳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头晕、视物模糊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头晕、视物模糊有关。

第十六节  重症肌无力护理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累及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骨骼肌收缩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以眼外肌和肢体肌无力多见,晨轻暮重,应用新斯的明后,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如发生急性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就可能发生肌无力危象,危及生命。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肌无力症状的变化,同时密切关注有无呼吸肌受累征象。
    2.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反应,避免用药不当导致发生危象。
    3.避免使用加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或抑制呼吸肌的药物,如吗啡、新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4.肌无力危象的护理
    (1)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心率加快、发绀,应立即吸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嘱患者保持安静,降低耗氧量,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
    (2)使用人工呼吸机时,要有专人护理,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及心率变化,定期做血气分析。
    (3)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同吉兰—巴雷综合征气管切开护理),每日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良好的肺内气体交换。
    5.危象解除后护理  危象解除后,应遵医嘱继续服用抗乙酰胆碱酯酶类药物,以巩固和增强疗效,防止肌无力危象的再次发生。
    6.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对不能发音或构音障碍及常易在夜晚入睡后发生危象的患者,要加强巡视,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往往有咀嚼、吞咽困难,应遵医嘱按时服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当药效出现和肌无力改善时,应立即协助患者进食,为保证安全,进食时患者身边应有护理人员或家属,以免发生呛咳、窒息或呼吸骤停等。以半流食或软食为宜,进食要慢,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混合奶,要保证患者营养,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8.健康指导  此类危象常在疲劳、服药不当、精神创伤、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下发生。因此,一般生活护理和正确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药物。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熬夜等。嘱患者适当活动,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肌无力或胆碱能危象时呼吸衰竭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行气管切开术有关。
    3.有误吸的危险  与面部、咽部、喉部肌肉无力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肌无力、行走困难、斜视、复视有关。
    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肌无力有关。

第十七节  多发性肌炎护理
   

       多发性肌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骨骼肌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因不明,被认为是一种细胞免疫失调的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骨骼肌有关。多亚急性起病,女性比男性多1倍,主要表现为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出现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常伴有肌肉和关节的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肌无力、咽喉肌无力及呼吸肌轻度受累,表现为抬头、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休息和锻炼
    病情严重、有明显肌痛者应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增加活动量,锻炼肌力。
    (二)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营养。
    (三)观察
    密切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四)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克服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五)健康指导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好心情。按时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加减药物。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  与肌无力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使用激素有关。
    3.焦虑  与病程长,恢复慢有关。

第十八节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护理


     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简称DSA,它经股动脉插管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同时连续摄头颅X线片,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可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其目的是脑部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提供影像学资料,其适应证为头颈部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血管造影的目的及并发症,以取得合作。
    2.做碘过敏试验,用静脉造影剂1~2滴点眼,15分钟后观察,无结膜充血为阴性,再将1ml静脉造影剂注入静脉,15分钟后无呕吐、恶心、血压下降等反应为阴性结果。
    3.双侧大腿根部,会阴部位备皮。
    4.术前4小时禁食,防止呕吐,术前30分钟口服抗过敏药和镇静剂,减少术中不良反应。
    (二)术后护理
    1.造影结束导管拔除后,立即按压穿刺点至少30分钟。
    2.由导管室返回病房途中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观察并压迫穿刺点。
    3.2kg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
    4.返回病房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
    5.观察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的温度、湿度、颜色情况。
    6.观察伤口是否有瘀斑、渗血、疼痛。
    7.术后如无恶心、呕吐可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8.避免咳嗽、大笑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要压紧伤口,有头痛、头晕、呕吐及时报告医师。
    9,术后平卧8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10.术后24小时拆绷带,取下敷料。
    11.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第十九节  神经活组织检查术护理
   

    神经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周围神经病的定性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解释神经活组织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使患者精神放松,取得配合。
    2.局部要清洁皮肤,并备皮。
    3.检查前做凝血时间测定。
    4.用物  神经活检包(内有止血钳,剪刀,刀片,纱布,缝合针)、冰壶。
    (二)术后护理
    1.术后患肢制动6小时左右,之后患肢抬高,避免静脉回流不畅。
    2.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有无渗血及伤口有无疼痛、麻木。
    3.适当活动,避免患肢用力。
    4.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其生活需要。
第二十节  腰椎穿刺术护理
    腰椎穿刺术为神经系统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用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诊断性腰椎穿刺可测定脑脊液压力,进行动力学检查,还可以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方面的检查。在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如碘油、碘水,观察椎管有无阻塞和占位性病变。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解释腰椎穿刺的目的、方法和术中配合要点,解除患者顾虑,取得合作。
    2.术前沐浴或清洁皮肤,排空膀胱。
    3.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要给予镇静剂。
    4.物品准备  硬板床,一次性腰椎穿刺包,局麻用药,无菌小瓶。
    (二)术中护理
    1.嘱患者避免咳嗽,为患者保暖。
    2.关好门窗。配合医师让患者侧卧、头低、屈膝到胸前双手抱膝、放松,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腰椎间隙增大,可使穿刺顺利,提高穿刺成功率。
    3.协助医师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进行局部麻醉。如有脚麻、触电感,及时向医师说明。
    4.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心率、意识情况,保持正确体位。
    5.颅内压高的患者不宜过多放脑脊液,防止脑疝。
    (三)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24小时内仍以卧床休息为主。
    2.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如有头痛、头晕,及时报告医师。
    3.颅内压低时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输生理盐水。
    4.颅内压高的患者,腰椎穿刺后要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及呼吸变化,警惕脑疝的发生,必要时静脉输注甘露醇后,再进行腰椎穿刺术。
    5.若脑脊液自硬膜穿刺孔外漏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可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位头痛减轻,重者有头晕、恶心、呕吐,应静脉输入低渗盐水改善症状。
第二十一节  肌肉活组织检查术护理
    肌肉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并可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萎缩损害。主要适用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常取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等。通常选择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均受累的肌肉。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解释此项检查的目的。
    2.局部清洁并备皮。
    3.术前要做凝血时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等检查。
    (二)术后护理
    1.抬高患侧肢体,避免静脉回流不畅。
    2.观察伤口是否清洁,有无渗血、疼痛、麻木。
    3.适当活动,避免牵拉。
    4.做好生活护理,满足生活需要。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57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配合医师为患者做全面术前检查,手术前常需做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及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及身体器官的功能状态。
    2.评估患者健康情况 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身高、体重等,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
    3.手术前1日准备
    (1)皮肤准备:目的是彻底清洁皮肤,避免手术后伤口感染而影响愈合。协助患者剪指(趾)甲,手术前1日手术区域按备皮范围剃去毛发,清洁皮肤。指导患者全身沐浴、洗头。备皮前应先检查手术区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皮疹、破溃、感染等,备皮动作要轻,避免刮伤皮肤。
    (2)药物过敏试验:手术前1日根据术中及术后可能使用的药物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过敏试验阳性应在病历上做醒目标记,并通知主管医师。
   (3)胃肠道准备:按手术部位、范围及麻醉方式给予不同的肠道准备。一般手术可服用酚酞2片或给予甘油灌肠剂1只置肛,避免手术麻醉后因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于手术台上造成污染,并可减轻术后腹胀和便秘。但对急诊手术患者一律免予灌肠。常规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结、直肠手术的特殊肠道准备见结、直肠癌手术护理。
    (4)饮食:术前1日晚餐嘱患者进清淡饮食,晚12时禁食,手术前4~6小时禁水(肠道手术准备参考结、直肠癌护理第十一节)。
    (5)术前宣教:①鼓励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②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③讲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
    (6)配血:根据不同手术情况,备好足够量的血液制品。
    (7)保证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护士在治疗操作时动作轻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睡眠环境。睡眠欠佳者可遵医嘱应用镇静药。
    4.术日晨准备 手术前根据不同要求,为患者置胃管和(或)尿管,并做必要的解释工作。督促不需放置导尿管的患者排空膀胱。患者应取下义齿、眼镜、手表及发夹、耳环、项链等饰物,交患者家属妥善保管。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注意用药不要过早或过晚,以增强麻醉效果,使患者情绪安定。将患者病历、放射影像资料、手术带药等手术所需物品带入手术室。
    5.手术当日用物准备 根据不同部位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准备术后用物,如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气管切开包、引流袋及监护仪等。
    6.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即将手术表现出紧张不安等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害怕及担心的事项,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病种,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拟行手术、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手术切口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可能留置的氧气管、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胸腔引流管等的重要性均要作详细介绍,从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二)手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患者 患者返回病室后,医护合作将其搬运至病床上。一人托住患者头部,另两人分别站于患者两侧,用小中单托起患者至病床,撤走平车。搬运患者时应保护引流管及输液管,动作轻稳,协调一致,避免体位改变引起呼吸及血压的改变。随后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根据医嘱连接氧气、胃肠减压、尿管、引流袋等。询问手术中有无发生可能影响手术恢复的情况及合并症、术后需要观察的特殊症状、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等。
    2.保持正确体位 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手术部位采用相应体位。全麻未完全清醒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中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硬膜外麻醉术后应平卧6小时,以防脑脊液自穿刺点渗出引起头痛;患者麻醉清醒后或腹部手术后6小时一般采取半卧位,易于使膈肌下降,同时降低腹壁张力,减轻疼痛。其他手术根据手术部位和各专科特点决定卧位。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鼓励早期活动。麻醉清醒前的患者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有拔管、坠床等危险。为保障患者安全,护士应给病床加床档,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或根据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3.呼吸系统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易发生舌后坠而阻塞气道或因痰液及口腔分泌物聚集在喉头、气管而阻塞气道。患者未完全清醒前,一般在患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免舌后坠阻塞气道,并有利于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出。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评估患者的呼吸速率、深度及性质。浅慢的呼吸可能是呼吸困难的早期征象。待患者完全清醒并恢复吞咽反射后可拔除口咽通气道。
    4.心血管系统 注意评估患者血压的变化,脉搏的次数、强弱、规律以及呼吸次数和性质。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能够提示有无出血及休克征象。血管疾病手术后应观察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早发现有无血栓形成。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发绀、皮温低于正常提示组织灌注不良。
    5.泌尿系统 ①留置尿管:注意尿袋内有无尿液。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倾倒尿液,必要时记录尿量。尿管位置不当、尿液混浊有絮状物及引流管打折均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发现问题后及时查找原因,作出相应处理。长期留置尿管在拔出前应先夹闭,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待恢复后方可拔管。拔管后如果患者每次排尿量少且每隔15~30分钟排出30~60ml尿液,表明有尿潴留。应再次留置导尿。如果患者主诉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时烧灼感,可能有泌尿系统感染,应急查尿常规,根据医嘱行必要处理。②未留置尿管:手术后6~8小时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排尿,应检查患者耻骨联合上缘膀胱是否胀满,有无不适感。评估患者是否有尿潴留,如果为尿潴留应先采取诱导方式,如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等。确实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待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后方可拔除尿管。
    6.消化系统 如术后6小时无麻醉反应即可少量进水及流食。另外,腹部或盆腔手术患者肠蠕动的恢复需要24小时左右;消化道手术的患者肠蠕动恢复需要数天时间,护士应询问患者有无排气及排便,并可用听诊器听诊肠鸣音来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非消化道手术患者,可先进半流食,再进普食。消化道手术患者要根据医嘱严格掌握进食时间。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低脂肪、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在禁食补液期间应根据患者补液的量、成分,严格按配伍禁忌原则及无菌操作要求,合理配制液体,以保证准确及时的治疗。对已进食而又缺少活动、每日液体摄入量低于1200ml、以前有便秘的患者应注意评估有无便秘发生,并给予适当饮食指导。如果粪便不能排出,应根据情况给予缓泻剂或甘油灌肠剂,以排出干硬粪便。
    7.神经系统 应注意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的强弱及意识的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下丘脑的损伤可使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及水、电解质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必要的处理。脊髓手术患者应注意评估下肢感觉、运动的恢复情况,制订肢体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及早康复。心脏手术患者由于术中低温体外循环,可因脑缺氧引起意识障碍术后应每4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8.引流管护理 外科手术患者经常放有引流管,护士要明确各种引流管的位置及作用。妥善固定和保护引流管以保障引流通畅及引流的有效性,防止脱落。定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引流物量大或颜色鲜红须立即通知医师。
    9.伤口的护理 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是否有出血及不正常的分泌物,敷料被浸湿时要注意其颜色、性质及引流液的量,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手术后伤口疼痛与手术部位、创伤大小、患者年龄及对疼痛的耐受力、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有关。因此,护士应正确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找出影响疼痛的因素,运用有效方法,减轻或解除患者疼痛。如患者翻身、咳嗽时应指导患者保护伤口、变换舒适卧位等。
    10.心理护理 手术可使患者丧失身体的某些部分,如乳房切除、截肢等;也可造成外观改变,如结肠造瘘、开颅手术后偏瘫、失语,均会导致患者不同的情绪反应。护士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11.安全护理措施到位 保持肢体功能位,放置床档,预防跌倒、坠床的发生。
    (三)健康指导
    1.保证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并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
    3.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4.根据医嘱正确服药,定时定量,并注意药物副作用。
    5.术后恢复期间注意劳逸结合,逐渐恢复工作,体育锻炼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6.出院后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抢救。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48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胰腺癌居常见癌症死因的第4位,居消化道癌症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大肠癌,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壶腹周围癌系指发生于胆总管末端、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绝大多数的胰腺癌在早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只有在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出现症状,以上腹部疼痛和(或)上腹部饱胀不适、黄疸、食欲降低和消瘦最为多见,是胰腺癌最常见的三大主要症状。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胰腺癌恶性度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很难接受诊断,常会出现否认、悲哀、畏惧和愤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予以理解,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满足患者的精神需要。同时根据患者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的介绍与疾病和手术相关的知识,使患者能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2.术前减黄治疗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00/μmol/L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受损明显,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因此,缩短胆道梗阻时间及降低血胆红素含量对避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是有益的。对于黄疸较重者,术前应及时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3.皮肤护理 梗阻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应注意勤洗澡更衣,不要搔抓,以免造成感染。
    4.改善肝功能 长期营养不良或阻塞性黄疸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对有阻塞性黄疸者,如静脉给予维生素K治疗不能使凝血酶原时间好转,往往意味着肝脏代谢功能不良。可给予保肝药、复合维生素B等;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加胰岛素和钾盐,有利于增加肝糖原储备,并纠正低钾。
    5.加强营养支持 伴阻塞性黄疸的胰头癌患者单靠饮食很难改善其营养状况,必须依靠肠内或肠外营养。应尽可能选用肠内营养,留置鼻肠营养管,滴注肠内营养粉剂、营养液和PTCD回收的胆汁,一般应用10~14日,与此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以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增强耐受手术的能力。护理中应注意保持营养管的通畅,预防为主,应每8小时脉冲冲管一次,肠内营养制剂可经泵连续滴注,喂养的速率必须使患者在初期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一般需要3~4日的启动期;喂养的浓度,开始时宜用等渗的,速率宜慢,以后每日增加25ml/h,直至液体量能满足需要。喂养过程中应监测患者对胃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患者不能耐受的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严重者可以呕吐、腹泻、肠鸣音亢进。在开始喂养阶段,应每4~6小时巡视患者1次,询问及检查有无以上症状出现。以后可每日检查1次患者,如出现患者有不能耐受的症状,则应查明是浓度过高,还是速率过快或其他原因,针对原因给予及时处理。
    6.疼痛护理 胰腺癌患者的疼痛远比其他癌症患者的疼痛更为严重。以至于他们在所有清醒的时间里都需要进行疼痛治疗,这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差。胰腺癌的疼痛治疗分四部分:①对乙酰氨基酚;②复合镇痛药物;③吗啡;④介入治疗。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并评估镇痛药的效果。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出血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液,准确记录出入量。术后1~2天和1~2周时均可发生出血,出血的表现为经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呕血、便血等,患者同时有出汗、脉速、血压下降等现象。出血量少者可给予静脉补液,应用止血药、输血等治疗,出血量大者需手术止血。
    2.维持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 中心静脉压(CVP)可反映循环血容量及心功能。CVP的正常值为8~12cmH2O(785~1177Pa),低于8cmH2O(785Pa)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补液速度,必要时应增加输注液体中的胶体成分,以尽快补足血容量。超过12~15cmH2O(1177~1471Pa)则提示血容量过多或心功能不全,此时应限制输液用量并加用强心药物。若血压低需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当血容量补足后仍尿少,可应用利尿剂,必要时重复使用并加大用量。
    3.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应根据每日尿量、消化液排出量、流量等,结合年龄和心肺功能等,调节每日液体和电解质等的入量。大手术后醛固酮分泌增多,术后呕吐及各种引流液的丢失,在静脉输注葡萄糖后,特别是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时,易使钾转入细胞内,造成低钾血症的发生,故应注意钾的补充。
    4.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特别注意对腹腔出血、胰瘘、胆瘘和肠瘘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定时挤压,勿打折和弯曲。
    5.血糖控制 在术后早期患者禁食卧床期间,应用静脉注射泵均匀泵入胰岛素,并动态监测血糖水平,血糖应控制在8.4~11.1mmol/L(150~200mg/dl)之间。
    6.术后止痛 术后24~48小时内疼痛最为明显,以后逐渐减轻。指导和协助患者正确采用自控镇痛作为止痛措施。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胰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胰瘘经非手术治疗多能自行闭合,长期不愈合需再行手术治疗。如患者情况稳定,应予以保守治疗,包括禁食、全胃肠外营养以及保持腹腔引流通畅。此外,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有可能促进胰瘘愈合,并减少胰液引流、淀粉酶和碳酸氢盐成分,对高流量胰瘘患者可考虑应用。
    (2)防治感染:腹腔感染的预防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麻醉后即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术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胃肠道内容物溢入腹腔;消化道重建前、后用温盐水冲洗腹腔,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等。
    (3)胆瘘:胆瘘发生率在10%以下。往往发生在术后5~7天,表现为自引流管流出大量胆汁,每日引流量为数百毫升至1000ml不等。只要术后引流管内有黄色内容物出现就应测定胆红素含量及酸碱度。术后早期发生高流量胆瘘者应及时再次手术并放置T管引流。在胆瘘发生期间应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4)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是指术后10天仍不能规律进食,或需胃肠减压者。处理原则是去除病因,应用动力药物及营养支持。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3~6周后能恢复。胃造瘘术有利于保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内充分减压,如果患者并发胃排空障碍,则可以长期保留胃造瘘而无须留置鼻胃管。
    (5)肺炎和肺不张:手术后患者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异常应怀疑有胸部并发症。胸部X线可明确诊断。处理方法为鼓励患者咳痰、使用祛痰措施(静脉用痰液稀释剂如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等。
    (三)健康指导
    1.年龄在40岁以上,短期内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时,应注意对胰腺作进一步检查。
    2.饮食宜少量多餐,以均衡饮食为主。
    3.按计划放疗或化疗 放、化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
    4.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乏力、发热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复诊。
    胰岛素瘤是胰腺β细胞肿瘤,约占胰岛细胞瘤的70%~80%,为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约为年住院患者的1/25万。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其中90%以上为良性,男女发病比例为2:1。临床上定性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和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与血糖的比值大于0.3而获得。Whipple三联征为: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指导 许多患者往往在求医前就已自己发现进食能防止症状的发作。入院后应详细了解患者已有的加餐规律,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时加餐,平时随身带一些糖果,当感到有发作的前兆时即刻服用,避免低血糖发作,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平时应食用吸收缓慢的主食,如精玉米、荞麦面、豆面等制作的食品,以稳定地提供能量。
    2.心理护理 胰岛素瘤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被误诊为精神病。低血糖发作时,时间和地点不能控制,限制了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由于依靠加餐缓解症状而且体重偏胖,害怕被人嘲笑,不愿与人交往,所以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使其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血糖监测 监测空腹血糖及症状发作时的血糖,要对患者做好宣教,嘱其测空腹血糖前不可进食,如感觉有低血糖发作先检测血糖后进食,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若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应立即抽血查静脉血糖和血胰岛素,然后静脉推注50%葡萄糖10~20ml,直至症状缓解。
    4.安全护理 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应安置床档,防止坠床;抽搐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用牙垫保护舌头,防止咬伤。
    5.术日晨护理 手术当日晨抽取空腹血糖及胰岛素,作为术中血糖及胰岛素监测的基础值。手术当日晨不加餐,以免麻醉中误吸和影响术中血糖监测。以往认为手术当日晨的禁食会诱发患者出现低血糖,但根据经验发现,由于患者心理上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并不过低,未及发病水平,待进入麻醉状态后即容易控制患者的情况,如无低血糖发作,术前及术中不输糖及含糖的药物。
    (二)术后护理
    1.调整术后“反跳性高血糖”。胰岛素瘤患者由于胰岛素瘤细胞不断分泌大量的胰岛素,造成患者机体内肿瘤以外的正常B细胞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因而,一旦切除肿瘤,由于正常胰岛的分泌尚未及时恢复,加上手术创伤刺激,势必出现患者术后高血糖反应。多数患者术后第1天血糖达高峰,而且血糖反跳越高者,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时间越早;但血糖升高的程度与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无关,而病程的长短与术后血糖恢复的时间有关;病程越短者,术后血糖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越短,病程越长者,所需的时间明显延长。
    肿瘤切除术后出现的持续高血糖状态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要对术后患者常规应用胰岛素,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使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和血糖的变化处于平稳的状态。一般输液中血糖控制在8.4mmol/L(150mg/dl)或11.1mmol/L(200mg/dl)以内,输液时可用输液泵来调控速度,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术后连续查晨起空腹血糖,至血糖恢复正常范围后即可停用胰岛素。
    2.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胰岛素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瘘,胰液外漏可以引起腹腔内感染,组织坏死,延迟愈合。通常采用的预防措施是:①术后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5~7天,同时给予抑酸药物和生长抑素制剂,直至进食为止,以减少酸性胃内容物刺激十二指肠分泌促胰液素,从而间接减少胰液的分泌,有助于胰瘘的愈合。②应注意保持胰床引流的通畅,不过早拔除引流,至少应保留7~10天。另外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一般应隔日测定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如术后?天引流量仍多于10ml,淀粉酶含量大于1500U,则应继续保持引流。而且决定拔管时应分次逐步拔除,以避免引流管位置不佳引起的胰液积聚,甚至形成胰腺假性囊肿。③出现胰瘘,应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定期换药,保持干燥,防止因胰液外渗引起皮肤糜烂。
    3.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围术期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方面可以维持和改善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刺激胰液分泌,以利于疾病的治疗,防止和治疗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所需的热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共同供给,并注意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三)健康指导
    1.加强低血糖症状的自我观察,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糕点或糖果等。
    2.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
    3.家属应了解患者低血糖的好发时间和常见症状,并及时提供含糖食品。若发现患者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淡漠等严重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送医院急救。
    4.戒烟戒酒,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忌暴饮暴食。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
    (1)出血 与胰液刺激腐蚀周围血管有关。
    (2)术前低血糖与术后高血糖。
    (3)胰瘘 与手术探查胰腺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手术及留置引流管有关。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为重型胰腺炎,胰腺组织水肿、充血,部分坏死。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腹泻)、发热、黄疸、休克及其他并发症。当血淀粉酶为500苏氏单位时即可诊断。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监测血淀粉酶、血象、血电解质,观察有无全身并发症。
    2.疼痛时遵医嘱给镇痛解痉剂,并指导患者取前倾坐位。
    3.减少胰腺分泌 ①禁食、禁酒,因食物能促使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刺激胰腺外分泌增加;②胃肠减压,减少胃酸进入小肠刺激胰腺外分泌;③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4.控制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预防中毒性休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术后护理
    1.引流管的护理 术中放置引流管后,术后冲洗,保持冲洗液出入量平衡,并注意无菌操作及引流管的通畅。
    2.皮肤的护理 引流管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胰液外渗腐蚀皮肤。
    3.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感染、胰瘘是常见并发症,应注意观察,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三)健康指导
    1.避免暴饮暴食,禁烟、禁酒。
    2.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胰腺炎有关。
    2.潜在并发症
    (1)出血 与胰液刺激腐蚀周围血管有关。
    (2)感染 与急性腹膜炎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留置多根腹腔引流管有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过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高功能腺瘤三类。①原发性甲亢:最常见,病因不明,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腺体肿大和功能亢进的综合征同时出现,腺体肿大多为弥漫性,两侧对称,患者多有眼球突出。②继发性甲亢:病因不明且较少见,多由结节性甲状腺肿转变而来,患者多无突眼。③高功能腺瘤实际上是继发性甲亢的一种特殊型,较少见。患者无眼球突出。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测基础代谢率 每日在清晨静卧、清醒、未进早餐以前,测定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可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
    2.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测定。稳定的情绪是术前准备的必要条件,对精神过度紧张或失眠者,适当应用镇静和安眠药物。
    3.药物准备 术前服用碘剂(卢戈液),可减少甲状腺素释放入血的量,并可减少甲状腺充血,使腺体缩小变硬,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前2~3周开始服用,5~10滴/次,每日3次。对不能耐受碘剂的患者由每次3滴,每日3次,逐日每次增加1滴至每次16滴为止,维持此量。告知患者在进餐时与食物同食,减少胃肠道反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服碘剂2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可加服硫脲类药物。
    4.症状护理 指导突眼患者注意保护眼睛,睡前用抗生素眼膏敷眼,可戴黑眼罩或以油纱布遮盖,以避免角膜过度暴露后干燥受损,发生溃疡。心率过快者给予口服倍他乐克25mg或普萘洛尔10mg,每日3次;发生心力衰竭者予以洋地黄制剂。
    5.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保证足够的液体入量。禁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酒。
    6.完善术前检查 除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外,还包括颈部x线及喉镜等检查,了解气管是否受压软化以及声带功能是否受损。
    7.体位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垫高肩背部,头部后仰,每日练习2~4次,从5~10分钟/次开始练习,而后循序渐进,直至可维持此体位2小时左右。目的是训练患者适应手术体位,降低术后头晕、恶心及头痛等术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伤口渗血,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有颈部引流管者,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固定好引流管,避免其受压、打折和脱出。监测患者体温,如有发热,协助医师查明原因,并遵照医嘱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2.体位 全麻清醒后可取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切口引流。24小时内减少颈部活动,减少出血。变更体位时,用手扶持头部,减轻疼痛。
    3.活动和咳痰 指导患者起身活动时可用手置于颈后以支撑头部。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嗽时可护住伤口两侧,以减轻咳嗽时伤口压力,减轻疼痛。
    4.饮食 麻醉清醒后,可选用冷流质饮食,减少局部充血,避免过热食物引起血管扩张出血,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和软食。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甲亢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常达39℃)、脉快(大于160次/分)、烦躁、谵妄、大汗,常伴呕吐及腹泻,甚至出现昏迷或死亡。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发生甲亢危象,口服丙硫氧嘧啶、复方碘口服液以降低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应用普萘洛尔和氢化可的松以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避免用乙酰水杨酸类药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做好各种抢救准备,预防吸入性肺炎。
    (2)出血:一般发生于术后24~48小时内。甲状腺上动脉或较粗静脉的结扎线结脱落,以及腺体切面的严重渗血均是常见原因。术后常规将拆线所需无菌器械置于患者床旁。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伤口敷料情况,有无颈部迅速肿大、烦躁、呼吸困难等,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必要时剪开缝线,清除淤血结扎出血血管。
    (3)呼吸困难或窒息:主要原因有出血、喉头水肿、气管塌陷、痰液阻塞、双侧喉返神经损伤等。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如为血肿,配合医师剪开缝线清除淤血;如为痰液阻塞,可给予雾化治疗,并行吸痰,无效时可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其他原因造成的,一般先行气管切开,然后进一步处理。
    (4)喉返神经损伤: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出现声音嘶哑,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出现失音或严重的呼吸困难。一侧损伤可由对侧代偿,一般6个月内发音可好转;双侧损伤则需要做气管切开,以后进行手术修补。术后应观察患者声音是否嘶哑,认真做好安慰解释工作,遵医嘱适当应用促进神经恢复的药物结合理疗、针灸促进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喉上神经外支损伤时,可出现声调降低;内支损伤时,可出现饮水呛咳。发生后,要协助患者坐位或半坐位进食,试给半流食、半固体食物,避免快速吞咽,特别注意避免饮水时误吸,必要时应予以禁食。
    (6)手足抽搐:甲状旁腺被误切或挫伤时,出现低血钙,使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轻症患者仅有面部、唇、手足部针刺感,或手足抽搐、麻木、强直感,重症可出现面部肌肉和手足持续性痉挛,甚至喉与膈肌痉挛,可引起窒息死亡。术后听取患者主诉,监测血钙变化。患者饮食要限制含磷食物。轻者可口服补钙药物;在抽搐发作时,立即静脉注射5%或10%葡萄糖酸钙10~20ml,以解除痉挛。
    (三)健康指导
    1.医院手续办理流程指导。
    2.近期内避免进食过热、坚硬等食物。
    3.拆线后适度练习颈部活动,防止瘢痕收缩。
    4.请按照医师开具的出院证明上所描述的药物用法服用。
    5.请按照医师开具的出院证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复诊,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热、痛、体温升高、心悸、手足震颤、抽搐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监测,若出现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非凹陷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要及时就医。若发现颈部出现结节、肿块,及时治疗。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手术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咽喉部及气管受刺激、分泌物增多以及切口疼痛不敢咳嗽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甲亢危象。
    单纯性甲状腺肿分为三类,①由于碘摄入不足,无法合成足够量的甲状腺素,反馈性地引起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高,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②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由于对甲状腺素的需要量增高,可发生轻度弥漫性甲状腺肿,叫做生理性甲状腺肿。③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可由某些食物、药物引起或先天性缺乏合成甲状腺素的酶导致甲状腺肿大。大多数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基础代谢率正常。肿大的甲状腺和结节可对周围器官引起压迫。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所患甲状腺疾病的感知和认识。
    2.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保证足够的液体入量。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酒。
    3.完善术前检查 除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外,还包括颈部X线及喉镜等,以了解气管是否受压软化以及声带功能是否受损。
    4.体位训练 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训练方法。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伤口渗血,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有颈部引流管者,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固定好引流管,避免其受压、打折和脱出。监测患者体温,如有发热,协助医师查明原因,并遵照医嘱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2.体位 全麻清醒后可取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切口引流。24小时内减少颈部活动,减少出血。变更体位时,用手扶持头部,减轻疼痛。
    3.活动和咳痰 指导患者起身活动时可用手置于颈后以支撑头部。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嗽时可护住伤口两侧,以减轻咳嗽时伤口的压力,减轻疼痛。
    4.饮食 麻醉清醒后,可选用冷流质饮食,减少局部充血,避免过热食物引起血管扩张出血,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和软食。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呼吸困难或窒息: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2)出血: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3)喉返神经损伤: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4)喉上神经损伤: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5)手足抽搐: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在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推广加碘食盐;告知患者碘的作用。
    2.拆线后适度练习颈部活动,防止瘢痕收缩。
    3.请按照医师开具的出院证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复诊,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热、痛、体温升高、抽搐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若发现颈部结节、肿块,及时治疗。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手术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咽喉部及气管受刺激、分泌物增多以及切口疼痛不敢咳嗽有关。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病因尚不非常明确。目前认为与内分泌、家族史、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外形改变——酒窝征、橘皮样改变;乳房疼痛、乳头溢液;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乳腺是女性重要的性器官。手术切除造成女性性征器官的损毁,心理受到严重打击。应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有乳头溢液或局部破溃者,应及时给予换药,保持局部清洁。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伤口护理 伤口用绷带加压包扎,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患侧上肢远端血循环情况,若手指发麻、肤色发绀、皮温降低,动脉搏动不能扪及,提示腋窝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3.负压引流管护理 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的压力大小要适宜。妥善固定引流管,长度要适宜。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滑脱。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4.预防患侧上肢肿胀 平卧时患肢下方垫软枕,取抬高外展位。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静脉输液等。
    5.患侧肢体功能锻炼
    (1)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指及腕部,可作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
    (2)术后1~3日:可用健侧上肢或由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肘等锻炼。
    (3)术后4~9日:摸同侧耳廓、对侧肩部,进行锻炼。
    (4)术后10日以后:循序渐进的进行抬高患侧患肢(将患侧的肘关节伸屈、手掌置于对侧肩部,直至患侧肘关节与肩平)、手指爬墙(每天标记高度,逐渐递增幅度,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梳头等锻炼。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健康指导
    1.乳腺自我检查 每月一次,宜在月经干净后5~7日进行;绝经后妇女宜在每月固定时间定期到医院检查。第一步:双手下垂,观察乳房外形,有无隆起或凹陷,有无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无回缩、溢液、乳晕有无湿疹。第二步:两臂高举过头,看乳房外形,有无不规则凹陷或凸起。第三步:仰卧,肩部垫薄枕,一侧手臂高举过头,使同侧乳腺平铺于胸壁,用对侧手沿顺时针方向仔细检查乳房各部位有无肿物。第四步:手臂放下,触摸腋窝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2.定期复查。
    3.化疗注意事项 术后化疗4~6个疗程,注意皮肤、脱发及监测血液学指标。
    4.根据患者需求建议佩戴义乳和假发。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 与失去一侧乳房有关。
    4.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术后活动锻炼保健知识有关。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地域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胃的癌前疾病、癌前病变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呕吐、乏力、消瘦、幽门梗阻、代谢障碍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治疗原则为早期进行根治术,辅以化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营养支持 因患者进食后常有胃部饱胀感及疼痛,导致食欲减退,进食量过少。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少量多餐。如患者进食量过少,可给予静脉补液或给予肠内营养液支持。
    2.合并幽门梗阻患者 术前3天禁食,行胃肠减压、补液,每日2次用3%温盐水洗胃,以减轻胃黏膜水肿,有利于术后吻合口的愈合。幽门不完全梗阻者,术前3天进流质饮食,每晚洗胃1次,术前1天禁食并给予补液。
    3.合并贫血患者 告知患者活动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必要时加床档保护。嘱口服铁剂的患者勿空腹服药,以免刺激胃肠道。静脉补铁的患者注意观察回血,注射局部有无红肿,防止静脉炎发生。定时监测血红蛋白的变化。
    4.心理护理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耐心解释胃癌手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和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悲观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术前1日准备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胃肠减压的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避免受压、打折而引起引流不畅,定时冲洗胃管,每次冲洗不超过10ml,冲洗时动作要轻柔,胃管不通及时通知医师。胃管要妥善固定,严防脱出。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准确记录24小时胃液量。
    3.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 因术后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引流出大量含有各种电解质的胃肠液,易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营养缺乏。术后需详细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给予输液肠外营养支持。
    4.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对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的患者,术后早期经喂养管输注肠内营养液,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妥善固定喂养管,防止脱出,应定时冲洗管道,以防管道堵塞,通常每次至少用40~50ml生理盐水或凉白开水冲洗。冲洗时间为输注前后、给药前后、连续输注时,可6~8小时定时冲洗一次。速度由慢到快,开始时为20ml/h,逐渐增加,最大速度为100~125ml/h。
    5.并发症的观察  ①出血:术后24小时可以从胃管内抽出少量暗红色咖啡样胃液,一般不超过300ml,并逐渐减少。如胃管内短时大量引出鲜红色胃液,每小时胃液量超过100ml,患者出现头昏、脉快、恶心、呕吐、黑便、血压下降,应考虑胃内出血。②吻合口瘘:常出现于术后4~6天内,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剧烈疼痛及腹膜刺激征,应注意腹痛及体温的变化情况。③胃排空障碍:患者胃管内胃液量没有逐渐减少,反而逐渐增多或患者进食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24小时内无排气,提示患者为胃蠕动无力所致的胃排空障碍,应立即嘱患者禁食并通知医师。④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食物失去控制,未经与胃液充分混合、即过快的进入空肠,呈高渗浓度,渗透作用将大量体液“吸收”到肠组织,使循环血量骤然下降,患者在进食后出现上腹胀痛,心慌、头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应立即使患者平卧,数分钟后可缓解。应向患者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嘱患者少食多餐,饮食以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吃过甜、过咸、过浓的饮食,餐时限制饮水、喝汤,餐后平卧20~30分钟,多数可在半年到一年内逐渐自愈。
    6.饮食护理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排气拔除胃管后,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勺,2小时1次。如无不适反应,第二日可进清淡流食,每次50~100ml,2小时1次,如米汤等。第三日改为半流食,每次100~150ml,可食用稀粥等低脂肪半流食。第10~14日逐渐过渡到软食。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2.饮食要有规律,早期要少量多餐,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进食量。避免生、冷、硬、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不食易胀气的食物,忌过甜食物摄入,餐后卧床20分钟左右可预防倾倒综合征。
    3.定期复查,术后化疗期间定期门诊随诊。若有腹部不适、胀满、等表现时,应随时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预后有关。
    2.疼痛 与术后伤口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时间禁食、手术创伤应激、胃容量减少、胃肠功能减退有关。
    5.活动无耐力 与术后长时间卧床、禁食有关。
    6.潜在并发症:出血、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倾倒综合征。
    7.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有关。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目前认为与胃酸分泌过多致胃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致胃黏膜炎症反应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节律性疼痛、恶心、呕吐及排柏油样便等。胃溃疡表现为进餐后上腹痛,进餐后疼痛不能缓解,甚至加重。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上腹部饥饿痛,进餐后缓解。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可以痊愈,仅少数患者需外科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 饮食要少而精,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并发出血、穿孔、完全幽门梗阻者要禁食,给予静脉补液。
    2.合并幽门梗阻患者 同胃癌的护理。
    3.溃疡急性穿孔、出血并发休克患者 术前应迅速输血、输液、应用抗生素等进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4.心理护理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术前1日准备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胃肠减压的护理 同胃癌护理。
    3.术后营养支持 因术后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引流出大量含有各种电解质的胃肠液,易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营养缺乏。术后需详细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给予静脉补液支持。
    4.并发症的观察 同胃癌的护理。
    5.饮食护理 同胃癌的护理。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避免熬夜、劳累及受凉。
    2.饮食要有规律,早期少量多餐,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进食量。
    3.定期复查。若有腹部不适、胀满等表现时,应随时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预后有关。
    2.体液不足 与急性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引起的失血、失液有关。
    3.疼痛 与术后伤口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时间禁食、手术创伤应激、胃容量减少、胃肠功能减退有关。
    6.活动无耐力 与术后长时间卧床、禁食有关。
    7.潜在并发症:出血、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倾倒综合征。
    8.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有关。
    胃间质瘤是(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由胃壁肌间神经丛间质细胞产生,是较为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可发生于胃壁的各层及各个部位,但以胃体部大弯侧多见,其次是胃窦部,发生幽门梗阻不多见。肿瘤可分为良性、交界性、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4种程度。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或腹痛、消瘦、纳差,可伴腹部包块和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是胃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其中双镜联合(腹腔镜+胃镜)保留贲门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传统手术的近远期并发症。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营养支持 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饮食。如患者进食量过少,可给予肠内营养或静脉输液。
    2.心理护理 向患者耐心解释、安慰和鼓励,消除其悲观情绪,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术前1日准备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胃肠减压的护理 同胃癌的护理。
    3.营养支持 主要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获取充足热量与液体,维持出入量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
    4.活动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床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待病情许可,可过渡到床旁活动、病室内活动。活动以患者不感到疲乏为宜。
    5.饮食护理 同胃癌的护理。
    (三)健康指导
    1.避免过于劳累,戒烟酒。
    2.饮食要有规律,术后一个月内应少量多餐,禁食生冷刺激、腌熏油炸及粗纤维食物。一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进餐量,减少进食次数。
    3.定期门诊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4.恶性胃间质瘤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用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预后有关。
    2.疼痛 与术后伤口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时间禁食、手术创伤应激、胃容量减少、胃肠功能减退有关。
    5.活动无耐力 与术后长时间卧床、禁食有关。
    6.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有关。
    直肠息肉指发生在直肠黏膜上的赘生物,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有恶变倾向。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直肠息肉常见手术方式有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术或经肛门内镜微创息肉切除术(TEM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肠道准备 同结、直肠癌术前护理。
    3.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介绍术前准备的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肛周皮肤情况以及肛门是否排血便,注意观察血便的量和性质,如血便量较大怀疑出血,应及时通知医师;排少量暗血便为术中残留,可密切观察。
    3.尿管的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准确记录尿量。一般术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即可拔除尿管,观察患者排尿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不尽感,如有尿潴留,必要时重置尿管。
    4.饮食护理 一般术后24小时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流质饮食,如术中切穿腹壁至肠腔,术后可酌情延长禁食时间。术后2~3天可进少渣半流食,以减少粪便对创口的污染和刺激。再根据个体情况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饮食应注意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规律饮食。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摄入低脂肪、适量蛋白及富含纤维素食物的均衡饮食,少吃腌、熏、烤和油煎炸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饮食有规律。
    2.术后1~3个月勿参加重体力劳动,适当掌握活动强度。
    3.定期复查 患者若出现便血、肠道刺激症状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预后有关。
    2.知识缺乏 缺乏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尿潴留。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病因尚未明确,与年龄、家族史、高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息肉癌变和炎症刺激有关。早期临床表现为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随着癌肿增大出现不完全肠梗阻征象。癌肿表面破溃继发感染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晚期出现全身转移表现。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肠道准备 目的是避免术中污染腹腔,减少切口感染和吻合口瘘。具体步骤为:①术前2日无渣饮食,如肠内营养乳剂(瑞素)、肠内营养混悬液(百普力)或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并服用泻药如MgSO4、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或和爽)。告知患者饮用肠内营养制剂注意少量多餐,以免一次大量饮用引起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糖尿病患者可给予瑞代等糖尿病患者专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应少量多餐,以免血糖过高。服用泻药后应多饮水、多活动,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心慌乏力、肛周疼痛、排血样便等。老年患者服用泻药后应加强巡视,以免发生跌倒、低血糖等意外事件。观察肠道清洁情况,一般以清水样大便为宜。伴梗阻患者警惕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②术前一日停用肠内营养制剂,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支持,仍服用泻药。术前晚12时后完全禁食水。
    3.合并贫血患者 告知患者活动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必要时加床档保护。嘱口服铁剂的患者勿空腹服药,以免刺激胃肠道。静脉补铁的患者注意观察回血,注射局部有无红肿,防止发生静脉炎。定时监测血红蛋白的变化。
    4.心理护理 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术前准备的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要带有永久性人工肛门,患者对此顾虑较大,应加强健康指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配合治疗。
    5.其他术前1日准备同外科护理常规。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内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出血。直肠癌根治术创面较大,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通知医师换药。
    3.伤口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和保护引流管以保障引流管通畅及引流的有效性,防止打折和脱出。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4.尿管的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准确记录尿量,每日会阴冲洗两次。术后尿管留置时间较长,4~6天起定时夹闭尿管,每2~4小时开放1次,训练膀胱收缩功能。告知患者夹闭尿管的注意事项。如拔除尿管,观察患者排尿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不尽感,如有尿潴留,必要时可重置尿管。
    5.造口护理 ①观察造口情况:开放造口前用凡士林或生理盐水纱布外敷造口,敷料浸湿后应及时更换。观察造口肠段的血液循环和张力情况,若发现有出血、坏死和回缩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②保护腹部切口:人工造口于术后2~3天肠蠕动恢复后开放,为防止流出稀薄的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侧卧位。适当活动,避免增加腹压,引起肠黏膜脱出。③保护造口周围皮肤:用温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避免用消毒液刺激皮肤。造口底盘大小剪贴合适。如皮肤有溃烂,以复方氧化锌软膏涂抹保护。④正确使用人工造口袋:根据造口大小选择合适造口袋3~4个备用,造口袋内充满1/3排泄物,应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和发臭。⑤症状观察:结肠造瘘常见的并发症有:瘘口狭窄、造瘘肠端坏死、瘘口肠管回缩及瘘口水肿。要注意观察粪便数量及形体、瘘口形态、颜色及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禁食水,待排气后,可少量饮水和进清淡流食,如稀米汤;若无不适,可进流食,再过渡到半流食,最后过渡到软食、普食。嘱患者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7.并发症的护理 ①出血:直肠癌手术范围较大,术后易渗血需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有无便血,警惕发生内出血;②吻合口瘘:一般发生于术后3~10天,引流液的性状发生改变,呈粪水样或混浊脓性,患者持续低热或是高热;③伤口感染:直肠癌术中易污染,术后要注意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有无切口感染。
    (三)健康指导
    1.饮食 出院后进食要有规律。应选用易消化的少渣食物,避免过稀和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以豆制品、蛋类、鱼类为好。水果和蔬菜易使粪便变稀及次数增多,可食用菜汤和果汁。
    2.排便 锻炼每日定时排便,逐渐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3.患者要自我监测,发现造口周围皮肤有红肿、破溃及人工肛门狭窄或排便困难应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预后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 与人工肛门的建立、排便方式改变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使用造口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时间禁食、手术创伤应激、胃肠功能减退有关。
    6.活动无耐力 与术后长时间卧床、禁食有关。
    7.潜在并发症:吻合口瘘、出血、人工肛门狭窄等。
    8.知识缺乏 与缺乏人工肛门术后自我护理及饮食知识有关。
    胆石形成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代谢异常或胆道感染有关。胆石症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于胆管结石。胆固醇结石多于胆色素结石。胆石症常伴有炎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有时伴有黄疸。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 指导患者选用低脂肪饮食,因为高脂饮食可促进胆囊收缩,继而排出胆汁致使结石嵌顿而加剧疼痛。
    2.术前用药 严重的胆囊结石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如阿托品,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s括约肌收缩,增加胆道内压力,可加重病情。
    3.病情观察 应注意观察急性发作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注意患者皮肤有无黄染及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管梗阻。
    (二)术后护理
    1.症状观察及护理 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通过患者神志及血压判断有无内出血。
    2.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液、渗血。
    3.手术当日平卧位休息,术后次日可于床边活动,逐渐过渡至正常活动。
    4.术日禁食、禁水,次日可从低脂流食逐渐过渡至低脂普食。
    (三)健康指导
    1.进少油腻、高维生素、低胆固醇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不吃或少吃油炸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按照医师开具的出院证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复诊,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热、痛或腹部疼痛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2.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后饮食保健知识有关。
    胆管结石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其形成与肝内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以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为主。胆管内结石来自于胆囊者,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 指导患者选用低脂肪饮食,肝功能较好者给高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给静脉营养。
    2.术前用药 严重的胆石症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如阿托品,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s括约肌收缩,增加胆道内压力,可加重病情。遵医嘱应用改善凝血机制药(维生素K)及保肝药物。
    3.病情观察 应注意观察胆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注意患者皮肤有无黄染及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管梗阻。
    (二)术后护理
    1.症状观察及护理 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T形管护理 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于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形管,目的是为了引流胆汁,使胆管减压。
    (1)T形管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扭曲、脱落。
    (2)保持T形管无菌,及时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引流管口水平,避免胆汁回流。
    (3)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防止胆汁淤积引起感染。
    (4)拔管:如果T形管引流通畅,胆汁色淡黄、清亮、无沉渣且无腹痛、无发热等症状,术后10~14天可夹闭管道。开始每天夹闭2~3小时,无不适可逐渐延长时间,直至全日夹管。在此过程中要观察患者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经T形管造影显示胆管通畅后,再引流2~3日,及时排出造影剂。经观察无特殊反应,可拔除T形管。
    (三)健康指导
    参考胆囊结石健康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结石导致胆总管梗阻平滑肌痉挛、手术对组织的损伤等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感染扩散、胆道压力过高细菌和毒素入血等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胆盐沉积导致瘙痒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放置引流管有关。
    6.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后饮食保健知识有关。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系统中血流受阻,血液淤积,压力增高。多数由肝硬化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脾大、呕血或黑便,严重者伴腹腔积液等症状。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 帮助并指导患者进食高热能、低蛋白质、多维生素的少渣饮食,有助于减少氨的吸收及对肝功能的损伤;避免进食粗硬、油炸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防止损伤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引起大出血。
    2.肠道准备 碱性溶液可促进氨的吸收,加重病情,故肠道准备时禁用肥皂水灌肠。可口服50%的硫酸镁或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术前如需置胃管,动作要轻柔,选用细管,多涂润滑油,以免引起出血。
    3.严重腹腔积液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密切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及24小时尿量。
    (二)术后护理
    1.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监测血钾及血钠,防止发生低钾和低钠血症。观察患者的尿量,以了解肾功能情况,防止肝肾综合征。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出血:患者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差,极易引起出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及腹腔引流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血栓:观察患者有无急性腹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及时发现有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3)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分流术致使大部分门静脉血流转至腔静脉,来自肠道血液的代谢产物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肝性脑病。因此,术后要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少用或不用吗啡类药物,慎用安眠药。监测体温变化,及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减少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
    3.宣教
    (1)患者应牢记饮食原则,宜进食新鲜、易消化、多维生素、多糖饮食,适量食用蛋白质及脂肪类食物,忌烟酒,忌过饱。
    (2)患者应继续保肝治疗,不要服用对肝脏有毒的药物。
    (3)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自我监测有无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三)健康指导
    1.饮食 进少油腻、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活动 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复诊 请按照医师开具的出院证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复诊,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热、痛或腹部疼痛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反复出血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肝功能、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有关。
    3.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5.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术后饮食知识有关。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大多发生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重要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当久站、咳嗽、用力时肿块会突出,平卧后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为可复性疝。如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并伴胀痛等症状,为难复性疝。当腹压骤增,疝块突然增大,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伴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胀等症状,为嵌顿性疝。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不及时处理,将发展为绞窄性疝。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来讲,不论大小都是一个应激,患者会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护士应做好疏导的工作,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相应的原因,通过倾听、讲解、家庭支持、榜样作用等帮助患者做好心理调适,正确乐观地面对手术。
    2.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了解并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腹胀、便秘及排尿困难等可能引起腹压增高的情况,指导并采取措施帮助患者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突出的疝是否可以回纳,有无腹痛,是否发生嵌顿和绞窄。
    4.活动与休息 术前避免剧烈运动或增加腹压的活动,如较严重,可多平躺休息或床上活动。
    5.肠道准备 术前一日下午给予甘油灌肠剂110ml灌肠,了解排便情况。术前晚餐可进清淡饮食,术前10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术前放置导尿管或嘱患者排尿,避免术中损伤膀胱。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患者返回病室后,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4~6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敷料情况。腹股沟疝术中有可能损伤膀胱造成术后血尿。发现患者尿色有改变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留取尿标本送检。
    2.体位 术后清醒即可垫枕,平卧,可床上活动。如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第一日即可下地活动;如为传统修补手术,应卧床三天,再下地活动。老年人可根据情况将时间适当延长。
    3.预防血肿和阴囊水肿 术后一般在伤口处压1kg的沙袋6~8小时左右,减少伤口出血。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患者,可用绷带托起阴囊,以防止或减少伤口渗出液流入阴囊引起肿胀。
    4.饮食 术中操作未触及肠管者,患者可于翌日开始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如涉及肠管,应在恢复肠蠕动后进食。可食用易消化、少渣、高营养食物,避免引起腹胀及便秘。
    5.防止腹内压升高 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其床上活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咳嗽、打喷嚏时,嘱患者用手按压伤口,以减轻伤口张力;保持排便通畅,便秘时,不要骤然用力,应协助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
    6.尿潴留的处理 术中放置尿管,观察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做好尿管护理。拔除尿管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小便情况。如未放置尿管,应鼓励患者术后4小时内床上排小便,避免尿潴留的发生。如发生尿潴留,通知医师,予以留置导尿。
    (三)健康指导
    1.出院后近期内预防感冒、咳嗽及便秘。
    2.3个月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
    3.适当锻炼身体,加强肌肉功能,预防复发。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担心手术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潜在并发症:嵌顿疝 与术前腹压骤增有关。
    4.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卧床有关。
    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突出的疝。其发生率约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若切口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若切口发生感染,切口疝的发病率则可达10F6,切口裂开再缝合者甚至高达30%。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
    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的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检查时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可见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触诊可感到肠管蠕动。疝内容物回纳后,常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切口疝的病因、诱发因素、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除急诊手术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增高因素者,待症状控制后再择期手术,否则易导致术后疝复发。吸烟者术前戒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的食物,保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紧急处理。
    4.活动与休息 疝块较大者应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发生嵌顿。
    5.肠道准备 术前一日下午给予甘油灌肠剂110ml灌肠,了解排便情况。术前晚餐可进清淡饮食,术前10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术前放置导尿管或嘱患者排尿,避免术中损伤膀胱。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患者返回病室后,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4~6小时,伤口处予以腹带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敷料情况。
    2.体位 术后清醒即可垫枕,平卧,膝下垫一软枕,可减轻腹部张力。术后即可床上活动,第一日可下地活动。年老体弱患者卧床时间可适当延长。
    3.饮食 术中操作未触及肠管者,患者可于翌日开始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如涉及肠管,应在恢复肠蠕动后进食。可食用易消化、少渣、高营养食物,同时多饮水,避免引起腹胀及便秘。
    4.防止腹内压升高 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其床上活动,预防肺部并发症;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咳嗽,影响切口愈合,如咳嗽、打喷嚏时,嘱患者用手按压伤口,以减轻伤口张力;痰较多者,可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3次;保持排便通畅,便秘时,不要骤然用力,应协助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
    5.尿潴留的处理 术中放置尿管,观察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做好尿管护理。拔除尿管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小便情况。如未放置尿管,应鼓励患者术后4小时内床上排小便,避免尿潴留的发生。如发生尿潴留,通知医师,予以留置导尿。
    (三)健康指导
    1.出院后近期内预防感冒、咳嗽及便秘。
    2.患者出院后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
    3.积极预防和治疗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适当锻炼身体,加强肌肉功能,预防复发;若复发,应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及担心手术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 与手术有关。
    4.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卧床有关。
    阑尾炎(appendicitis)是指发生在阑尾的炎症反应,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急性阑尾炎常见的症状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疼痛多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位置不固定,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约70%~8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具有此典型症状;阑尾炎早期,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腹泻或便秘;多数患者早期仅有乏力、低热,炎症加重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脉速、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等。阑尾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可有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若发生化脓性门静脉炎还可引起轻度黄疸。常见的体征有:右下腹压痛、腹膜刺激征、右下腹包块等。慢性阑尾炎既往多有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表现为右下腹经常性疼痛,部分患者仅有隐痛或不适,剧烈运动或不洁饮食后可诱发急性疼痛。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在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减轻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并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加强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加强巡视,观察其腹部症状和体征。患者腹痛时,应及时通知医师,禁用吗啡等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3.避免增加肠内压力 在疾病观察期间,患者应禁食、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增加肠内压力,导致穿孔引起腹膜炎。
    4.术前准备 对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宣教、备皮、配血及肠道准备。
    (二)术后护理
    1.卧位 全麻术后平卧位,清醒后即可垫枕,可半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减轻疼痛,利于呼吸和引流。
    2.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予以心电监护6小时,定时测体温,有变化随时通知医师。
    3.饮食 手术当天禁食,肠蠕动恢复后可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期间可适当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4.活动 为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患者手术返回病房后即可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术后第一天协助患者下地活动。
    5.并发症的观察 阑尾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出血等。
    (1)切口感染:是阑尾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化脓性或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通常术后2~3天出现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红肿,观察后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粘连性肠梗阻:与局部炎性渗出、手术损伤和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护士术后应多鼓励并协助患者活动。观察患者排气及肠蠕动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如发生完全性肠梗阻,应手术治疗。
    (3)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引起,一旦出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伴腹痛、腹胀、脉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必须立即平卧、氧气吸入、静脉输液、输血,通知医师手术止血。
    (三)健康指导
    1.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餐后不做剧烈运动,尤其不能跳跃、奔跑等。
    2.及时治疗胃肠道炎症或其他疾病,预防慢性阑尾炎的急性发作。
    3.告知患者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增加腹压的活动,以防形成切口疝。
    4.自我监测 发生腹痛、腹胀等不适时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阑尾炎症刺激腹膜有关。
    2.体温过高 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 与手术损伤和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痔(hemorrhoid)是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便血、痔块脱出、疼痛、瘙痒。①便时出血是内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呈鲜红色、无痛、出血量一般不多,有时较多,呈喷射状,日久可造成严重贫血。②痔块脱出:内痔第二、三期,痔块即可脱出肛门外,轻者可自行回纳,重者须用手推回肛门内,否则容易嵌顿,坏死。③疼痛:单纯内痔无疼痛。当内痔黏膜糜烂、水肿、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如发生嵌顿、狭窄、坏死、感染,可有剧痛。④瘙痒:直肠黏膜因痔脱出,刺激分泌物增多,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外流,使肛周皮肤瘙痒,甚至发生皮肤湿疹。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管齿状线附近突出的痔。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食用富含纤维多的膳食,如新鲜水果、蔬菜等,避免刺激辛辣的饮食,多饮水。
    2.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用一些缓泻剂。
    3.患者观察 观察患者大便有无出血及出血量大或剧烈疼痛的患者,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对症治疗。出血较严重的应通过输血来纠正贫血。
    4.心理护理 虽然手术小,但由于患者对疼痛和出血的惧怕,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顾虑和紧张,积极配合治疗。
    5.肠道准备 术前一日口服肠内营养剂或静脉营养,同时给予口服缓泻剂(40%MgSO440ml,或和爽1盒)2次/日,术日晨给予甘油灌肠剂灌肠。术前10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皮肤准备 做好手术野皮肤的准备,保持肛周皮肤的干净。
    (二)术后护理
    1.体位 术后未清醒的患者平卧位,清醒后可半卧位,术后第一天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 予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肛门处有无渗血、渗液,警惕出血的发生。同时,注意避免剧烈活动。
    3.尿潴留的护理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如麻醉方式为骶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几率较高;如为静脉麻醉,发生尿潴留的几率较低。可通过诱导排尿或导尿的方法处理。
    4.疼痛的护理 术后因肛管括约肌痉挛或填塞敷料过紧会引起疼痛,可适当应用止痛剂。同时应安慰患者,转移注意力,改变体位,促进通气。
    5.饮食护理 术后4~6小时即可进水,术后第一日可进清淡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防止便秘。如发生便秘,可口服缓泻剂,但禁忌灌肠。
    6.坐浴 每日行温水坐浴,排便后可增加一次。
    (三)健康指导
    1.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多饮水,防止便秘和排便时间过长。
    2.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辣椒等刺激性大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3.经常锻炼身体,坚持体育运动,对久站久坐或年老体弱的人要坚持做工间操。
    4.保持肛门部清洁,及时治疗肛管直肠炎性疾患。
    5.每日做肛门收缩运动,有利于肛门功能恢复。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肛周手术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肛门失禁、肛门狭窄 与手术有关。
    3.便秘 与肛周疼痛惧怕解大便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缺乏了解预防发作的相关知识有关。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389

 

    四肢动脉造影适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如: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动脉瘤、血管瘤、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动静脉畸形以及动脉外伤。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包括凝血系统、心、肺和肝、肾功能的评价。
    2.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对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脱水患者进行适当的补液治疗。
    4.必要时进行碘过敏试验。
    5.穿刺部位备皮。
    6.术前4小时禁食固体食物,但不禁水。
    7.心理护理,讲解造影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局麻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卧床,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
    3.术后连续2小时内检查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和温度。
    4.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或肿胀。
    5.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液体约1000~1500ml,并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及保护肾功能。
    6.观察尿量,检测肾功能。
    7.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情况,预防造影剂过敏。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出血 与术中抗凝有关。
    2.潜在并发症:造影剂反应 与造影剂过敏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功能损伤 与造影剂有关。
    颈动脉体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粉红色组织,平均体积为6mm×4mm×2mm左右,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外鞘内,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颈动脉体瘤为良性化学感受器肿瘤,棕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及丰富的血供。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全面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及心、肺、肝、肾功能等与手术相关的检查。
    2.配血及进行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要在病历上标记。
    3.皮肤准备 以完全暴露手术视野范围为准,备皮后保持清洁。
    4.胃肠道准备 术前一晚10点后禁食,12点后禁水,保证充足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睡眠欠佳者可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5.禁烟、做深呼吸练习及有效咳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6.保证安全,防止外伤 因患者有脑缺血表现,易出现晕厥,故患者做各种检查时要有医护人员陪同。
    7.心理护理 介绍疾病知识,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
    8.Matas试验(颈动脉压迫试验)一般是以手指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根部,由5~10分钟开始,延长到20~30分钟,每日2次,直到压迫20~30分钟以上无头晕、眼花等脑缺血症状出现,方可进行手术。目的是以耐受术中因阻断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
    (二)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患者,连接好监护仪及氧气,固定好引流管。
    2.保持正确体位 去枕平卧,头略偏向健侧,勿使血管打折和过度受压,以防血栓形成。
    3.注意颈部制动 嘱患者24小时不要转动头颈部,采取轴线翻身,要使头颈与上半身同时转动,避免栓子及硬化斑块脱落而致脑梗死。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与手术切口相邻,应积极预防吻合口及呼吸道感染。要做好气道内湿化和雾化,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5.监测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变化。血压过高易发生再灌注的危险,易出现切口血肿,及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如硝普钠微量泵入,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过低说明颅内灌注不足,容易形成血栓。此时要监测CVP和患者的出入量,分析原因。若是心功能不全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物;若是入量不足应加快补液速度,补充血容量。
    6.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颈部血运丰富,术后可发生切口皮下血肿,较大血肿可压迫呼吸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7.注意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饮水有无呛咳,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舌下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8.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情况 因术中牵拉、刺激可使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肌力、活动等变化。当出现烦躁、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9.伤口护理 定时查看敷料情况,如敷料被浸湿,注意观察颜色、性质及引流液的量,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
    10.引流管的护理 固定在床旁并留有适宜患者活动的长度,以免引流管脱出,告知患者及家属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下床活动时将引流管置于低于切口的位置,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
    11.饮食护理 术后3天内宜偏凉饮食,禁忌热和辛辣、刺激的饮食,以免诱发切口出血,影响切口的愈合。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术后无能力活动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缺乏颈动脉体瘤的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导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因多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其次是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表现为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时在颈根部和颈动脉行径可以听到杂音;脑部缺血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少数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甚至突发失明。斑块或血栓脱落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见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性颈动脉狭窄。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协助患者完成动脉造影检查,利于明确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
    3.抗凝治疗的患者注意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4.监测血压 避免发生高血压。发生高血压时,立即应用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以防因高血压而发生意外。
    5.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患者安全。避免患者剧烈的转动头部,安排家属陪伴,以防因一过性脑缺血而出现头晕、眼前黑朦、摔倒等意外。
    6.心理护理 讲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7.完善术前准备 备皮、配血,指导患者禁食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判断有无脑组织缺血而导致的脑梗死以及脑组织灌注异常。
    4.出现烦躁、头疼等脑组织灌注异常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药物脱水治疗,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外伤。
    5.颈部手术后观察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等,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6.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切口有无皮下血肿,较大血肿可压迫呼吸道而产生窒息。术后床旁备气管切开包。怀疑有血肿压迫呼吸道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呼吸困难严重并明确为呼吸道受压时,应拆除缝线,解除压迫。
    7.全麻完全清醒后可饮水,水温偏凉,避免刺激伤口,同时观察是否有呛咳。若无呛咳可进温凉流食,之后过渡到普食。
    8.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量及其性状、有无切口渗血、伤口敷料渗血等,发现渗血立即通知医师给予止血处理。
    9.监测血压变化,以防术后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发生高血压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应用硝普钠微量泵泵入时,要避光,严格控制泵速,及时观察血压。发生低血压时观察患者的入量是否足够,若入量不足,则应加快输液速度,加大输液量。
    10.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避免颈部过度转动。防止支架移位,变形。
    11.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时按压颈部伤口,防止过度牵拉。
    (三)健康指导
    1.避免颈部剧烈活动,过度旋转头颈部。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
    2.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伤口感染。一旦发生伤口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就诊。
    3.按时应用药物,定期复查。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定时定量。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安全 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2.出血 与术中抗凝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颈部神经损伤。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引起椎动脉血液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造成脑缺血,同时合并有椎—基底动脉灌注不足的现象。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各项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凝血功能。
    2.协助患者完成动脉造影检查,利于明确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
    3.给予生活帮助,防止外伤发生,加强生活护理。
    4.注意患者安全,告知患者不要剧烈的转动头部及活动,安排专人陪伴以防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前黑矇等现象,发生跌倒等意外;患侧肢体避免提携重物等。
    5.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讲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6.完善术前准备 备皮、配血,指导患者禁食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头晕等症状,观察患者双上肢感觉、活动是否正常。
    4.出现烦躁、头疼等脑组织灌注异常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内压治疗,预防过度脑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外伤发生。
    5.监测血压变化,观察患者患肢血压较术前的变化以防术后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发生高血压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
    6.术后及时观察患侧肢体的桡动脉搏动,监测患肢力量是否较术前有所好转。
    7.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防止出血。
    8.密切监测和及早发现各种感染征象,如体温、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9.疼痛的护理 如果出现伤口疼痛等,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止痛。
    10.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穿刺肢体伸直位,伤口加压包扎或压沙袋包扎约12小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情况,发现渗血立即通知医师给予止血处理。
    11.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避免颈部过度转动,防止支架移位、变形。
    12.手术治疗者应注意呼吸的监测,全麻插管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术后担心伤口出血,患者不能用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有效排出,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鼓励患者咳嗽、咳痰、翻身叩背、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13.手术治疗者观察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伸舌是否居中,以判断有无喉返/喉上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14.手术治疗者应重点观察伤口、引流、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颈部有无肿胀,呼吸困难,发绀及切口渗出情况。尤其注意颈后,防止出血。观察引流的性质和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三)健康指导
    1.同血管外科健康指导。
    2.患肢避免提重物,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
    3.保持穿刺处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发生伤口感染及假性动脉瘤。一旦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就诊。
    4.按时应用药物,定期复查。抗凝药物,应注意定时定量。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5.饮食注意营养,油腻食物会增加血脂引起血管壁硬化,应避免进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7.告知烟酒对血管的危害刺激,劝其戒烟、戒酒。
    8.术后遵医嘱门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穿刺处伤口有关。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 与动脉插管后加压包扎限制肢体活动有关。
    3.血流再灌注损害 与大脑长期适应缺血状态有关。
    4.周围组织灌注异常 与继发肢体血栓形成有关。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血管床的阻塞性病变,其狭窄可影响肾动脉一侧、双侧或其肾内分支,造成肾组织缺血,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高血压。本病常见的病因有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增生。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高血压,有时上肢可无脉搏触及,而上肢及下肢血压有时亦可有显著差别。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测血压,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局麻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患肢制动24小时,遵医嘱给予伤口加压包扎或伤口压沙袋,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3.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尿量及出入量,防止肾衰竭的发生。
    4.询问患者有无腰部疼痛。
    5.血压与术前相比较,观察、询问患者有无头晕等不适。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遵医嘱服用药物。
    3.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安全 与高血压有关。
    2.出血 与手术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衰竭 与肾灌注不足有关。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AAA)。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腹主动脉瘤的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原因为损伤、感染、先天性动脉中层囊性变及梅毒。常见的症状为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突然的剧烈腹痛往往是腹主动脉破裂的特征性表现,视为最危险信号。疼痛为持续性、剧烈的刀割样,不因体位变动而缓解。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控制血压 为避免动脉瘤的破裂,保持患者血压平稳很重要,应遵医嘱服用降压药。
    2.减少增加腹内压的因素 如咳嗽、打喷嚏、便秘,适量使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3.体位 入院后即严格卧床,防止由于剧烈活动或外伤引起的瘤体的破裂。
    4.肢体远端血运的观察 腹主动脉瘤常常伴发肢体远端缺血,因为瘤腔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会经血运到达下肢远端,堵塞末梢的细小动脉,造成缺血,因此要观察足部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是否能触及,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5.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防止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血压升高。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腰或腹部疼痛剧烈范围扩大,并有心率加陕、脉搏增速、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
    (二)术后护理
    1.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密切观察病情,测定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内出血。
    (3)注意下肢供血情况,定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观察有无继发血栓形成。
    (4)观察尿量,维持出入量的平衡,注意及预防急性肾衰竭。
    (5)留置胃管期间,保持胃管通畅及固定良好;鼓励患者勤翻身,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6)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观察有无出血。
    (7)腹部切口较大者应用腹带加以保护,减少切口的张力,有利于咳嗽及预防切口裂开。
    (8)适当拍背促进咳痰,防止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9)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人工血管感染。
    (10)运动的护理:术后三周避免剧烈运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生长。
    (11)健康指导:每半年复查B超1次;经常自我检查有无搏动性肿块;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注意有无下肢血栓形成。
    2.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护理。
    (2)穿刺点加压包扎,相应肢体制动24小时。
    (3)观察是否有腹痛。
    (4)观察尿量,注意肾功能情况。
    (5)观察臀部感觉及排便情况,防止局部缺血。
    (6)观察下肢供血情况。
    (三)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发病。
    2.术后避免剧烈弯腰,定期体检,检查人工血管或支架是否有打折,是否有移位。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手术卧床有关。
    3.焦虑 与担心动脉瘤破裂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缺血 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 与手术导致血栓或斑块脱落有关。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内膜或中膜因各种病理原因被撕裂,血流从裂口处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膜出现分层或中膜与外膜分离(甚或一并撕裂外膜而破裂),继而膨胀扩张成瘤状。原血管腔称为真腔,新形成的壁内裂隙称作假腔。随血流的继续涌入,假腔可持续向近端或远端扩展。真、假腔之间的主动脉结构为夹层,沟通真、假腔的撕裂部位成夹层裂口。裂口部位多见于胸主动脉,病变范围以胸主动脉为主,也称为胸主动脉夹层(TAD),少数原发裂口位于腹主动脉,称作腹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多发生于主动脉应力最强的部位,即升主动脉近心端或主动脉起始端,在左锁骨下开口处下2~5cm处。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严密监测并把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引起瘤体破裂。
    2.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防止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使患者认识到随时面临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介绍术前、术后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同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强接受手术的信心。
    3.卧床休息 防止由于剧烈活动或外伤引起的夹层的破裂。
    4.减少增加腹内压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便秘、腹泻。
    5.夹层动脉瘤破裂的观察与预防 对瘤体较大或疼痛严重者,要警惕瘤体随时破裂的可能,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范围与强度,减少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劳累、受伤,避免用力过猛、屏气等,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动脉瘤破裂的关键。疼痛剧烈者应及时联系医师给予镇痛治疗,一旦患者感到疼痛加剧,范围扩大,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应疑为动脉瘤破裂,应紧急采取措施及急诊手术。
    6.重要器官功能监测 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故手术前需适当限制患者活动,血压增高易引起瘤体破裂,因此应严密监测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每日至少监测2次血压。重症者应给予心电监测,术前应常规对肺部功能进行测定,对手术中或手术后肺功能进行评估,并积极予以纠正。为了预防术后肾衰竭,术前对疑有肾功能损害、减退者应监测尿素氮及肌酐水平,记录每日尿量,重复检查尿常规,以便术后对比观察。
    7.双下肢循环观察 夹层累及髂动脉时可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因此术前除常规观察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还应监测双下肢的踝肱指数(肱动脉和胫后动脉收缩压之比),对术后观察双下肢血液循环有重要指导意义。
    8.术前生活指导 嘱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注意术前戒烟,以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此外,应适当补充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等,必要时予以静脉营养支持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9.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先进行冠脉搭桥或支架成形术,一个月后进行EVE(腔内隔绝术)。
    10.常规手术区备皮。
    11.遵医嘱行术前药物准备。
    12.术前留置尿管,但应尽量在麻醉后完成,以减少刺激。
    13.术前晚精神紧张、疼痛者,应给予镇静、镇痛治疗。
    (二)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为了防止吻合口出血、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的平稳尤为重要。同时术后24小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尿量的观察、腹腔引流液的色泽、量的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超声雾化,预防肺部感染。鼓励并协助患者咳痰。适当按摩双下肢及足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下肢血供观察 应注意双下肢皮温、颜色、感觉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将发生典型的5P症状,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与此同时也要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等静脉回流障碍现象。同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活动,可减少血栓发生率。术前确定左锁骨下动脉受累的患者应监测上肢血运。
    3.术后肝、肾功能的监测 术后第l天复查肝功能,术后24小时内记录每小时尿量,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状、pH值、比重,每日检测尿常规及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要监测肝功,重点观察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因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低蛋白血症,故应重视血浆蛋白的补充,必要时予以输血。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人工血管感染。
    5.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观察有无出血。记录尿量,维持出入量的平衡,预防肾衰竭。
    6.术后活动的指导 术后主张患者卧床,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之后,采用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向盆腔内(盆腔内腹膜吸收能力较强)。为避免人工血管吻合口撕脱出血、形成血肿或假性动脉瘤,主张7~10天后下地活动。在卧床期间,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出汗较多时,给予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出现。老年患者较长时间卧床后,开始行走时肌力低下,容易跌倒,需借助于拐杖或在他人的扶持下慢慢行走。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的生长。
    7.EVE术后一般处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12~24小时。
    (2)术后6小时进食,次日下床活动。
    (3)左锁骨下动脉受干扰的应监测神志及上肢血运。
    (4)累及髂动脉的应监测下肢血运。
    (5)遵医嘱应用抗凝药及抗生素。
    (三)健康指导
    1.戒烟、戒酒。
    2.适当活动以利心肺功能的恢复。
    3,保持心情愉快。
    4.按时服药,控制血压。
    5.防止便秘,避免腹压增高。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术后出血的危险(腹膜后出血)与术中血管吻合,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2.内脏缺血坏死 与术中血管阻断时间过长,局部血循环障碍有关。
    3.多脏器衰竭 与手术创伤、脏器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4.下肢缺血 与重建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有关。
    5.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与手术创伤有关。
    6.潜在并发症:腔内隔绝术后截瘫 与手术创伤有关。
    急性动脉栓塞是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肢体缺血征象: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即5P征。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神志等变化。诊断明确者可使用哌替啶类止痛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对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给予高浓度、大流量氧气吸入,并应准备急救物品。
    3.患肢保温,但禁用热水袋等加温,以免加重患肢的缺血性变化。
    4.抗凝治疗 一般采用肝素抗凝。肝素是一种黏多糖硫酸酯,性质稳定,注射后10分钟起效,半衰期1~4小时。使用剂量0.5~1mg/(kg•d),分为小、中、大剂量。要求APTT延长2~3倍(40~60秒,APTT正常值为23~37秒)。
    (二)术后护理
    1.溶栓治疗的护理 所有急性动脉栓塞或血管移植术后阻塞,在血栓栓塞3日内溶栓效果最佳。
    (1)保证正确的给药途径:由2名护理人员与主管医师到患者床旁核对导管和鞘管后,用标签注明并分别贴于导管和鞘上,再与注射泵正确连接,以保证给药途径准确无误。
    (2)保证正确的给药方法:药物溶栓的特点是每次药物浓度不同,给予的泵速及持续时间不同,护士一定记住调泵时间,并做好交接班。做此项工作时,采取提示卡的形式,贴在患者处的注射泵上及护士站处,以便随时提醒护士,保证给药准确。
    (3)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颅内出血最为严重。主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有无头痛及肢体障碍,如果有潜在的出血危险,尤其是脑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及时通知医师,积极配合医师,给予抢救、治疗。表面出血是溶栓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为穿刺部位出血或血管损伤。护理上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鼻出血及牙龈出血,观察曾经穿刺和刚穿刺的部位、注射点、伤口有无出血、血肿,对刚进行穿刺的部位按压时间要长,大于5分钟。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出血部位应进行局部按压,同时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还可发生内出血,为胃肠或泌尿生殖器道、后腹膜、中枢神经系统或实质器官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腰痛,有无血尿、便血、呕血及其他脏器出血。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4)伤口的护理:在溶栓过程中,穿刺置管处可能发生伤口渗血,渗血量较多者,皮肤周围轻度瘀斑、肿胀、压痛,曾经的静脉抽血穿刺点轻度皮下瘀斑,应立即通知医师,予以伤口换药处理,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并在出血部位压沙袋。沙袋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会使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过轻则起不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沙袋应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旁,不宜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正上方,以防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护士需随时观察静脉注射泵是否通畅,观察穿刺点情况,是否继续出血。
    (5)血肿的护理:溶栓后穿刺处出现血肿者,给予冰袋外敷及理疗。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充血。使用冰袋时护士应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干毛巾可吸收冰袋使用过程中表面产生的水滴,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避免伤口敷料被浸湿。冰敷时间不宜过久,以防冻伤。经过护士细心护理后,患者腹股沟瘀斑、肿胀会逐渐好转。
    (6)溶栓导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导管:因患者为动脉插管并处于溶栓期,如发生导管脱出或三通、注射泵线连接处脱开,可能导致大出血,血肿等严重后果,故做好导管固定、防止导管脱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是将动脉导管用缝线固定于皮肤,标记导管插入长度,应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处的导管,利于随时观察导管位置及穿刺点的情况;再用3M胶带固定导管柄、用蝶形胶布再次固定牢固。更换三通、注射器及注射泵管时动作要轻柔,必须将连接口拧紧。做晨晚间护理、更换床单位时防止将导管拽出。②防止管腔堵塞: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导管位置,避免导管弯曲、打折。用药时应检查三通开关位置,使其处于通畅状态。③预防导管感染:护士随时观察穿刺点敷料,发现敷料浸湿及污染时,立即给予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异常分泌物渗出时,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④拔管后预防局部出血:导管拔除后,嘱患者导管穿刺侧肢体24小时制动,伤口加压包扎,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导管穿刺侧肢体肤色、温度、感觉。
    2.严密监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并注意神志变化。
    3.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脉搏、颜色、疼痛、感觉较术前有无缓解。怀疑有患肢动脉供血不良时,应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4,注意患肢,特别是前臂或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警惕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变化时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5.为了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指导患者避免屈髋或屈膝及膝下垫枕。记录尿量、血压及脉搏等,及时发现体液不足,及时调整输液量,以防止因血流减少造成的血管充盈不良。
    6.按时遵医嘱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并根据用药时间按时抽血,以监测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超过规定标准时,应通知主管医师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以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7.卧床时要避免被子对患肢末梢的压迫,可在床尾使用支被架。
    8.肢体保暖可保证末梢血管扩张,但注意防止局部烫伤。遵医嘱适当活动,勿长期站立或静坐。
    9.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服用抗凝及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以减少再栓塞的可能。
    10.截肢的患者则必须学会应对肢体丧失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
    (三)健康指导
    1.终生服用抗凝药物,根据出凝血时间,逐渐由肝素过渡到华法令、肠溶阿司匹林。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避免久坐,尤其是髋关节血管搭桥术后。
    2.禁烟。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或恐惧 与突发疼痛、急诊手术或患肢坏死、肢体丧失的威胁有关。
    2.疼痛 与肢体缺血有关。
    3.潜在的周围组织灌注异常 由取栓不彻底、术后再栓塞、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所致。
    4.潜在的并发症:心功能不全 与器质性心脏病或取栓术后大量缺氧代谢产物入血有关。
    在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表现仅有肢体发凉麻木、活动后易疲乏感;随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坏死、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指导患者戒烟,以免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行走锻炼,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症状。方法:患者以普通步速行走直至症状出现,随后立即休息,待症状缓解后继续锻炼,如此反复运动。
    4.保护患肢 防止外伤、皮肤破损;用棉被或宽松棉鞋、袜等保暖,禁止使用热水袋以防烫伤;禁止热水烫脚,以免加重局部组织缺氧坏死。
    5.如有继发感染,遵医嘱使用药物。
    6.给予镇痛剂缓解疼痛,保证睡眠,减轻心脏负担。
    7.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8.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患肢血运的观察 包括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疼痛是否减轻,可与术前相比较。
    4.皮肤保护 避免缺血肢体受压,在骨隆突处及患肢给予相应的减压保护,如使用水囊或减压贴等。
    5.颈部手术后观察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等,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6.体位与活动 全麻清醒后可采用自主体位,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指导其活动:人工血管搭桥术应避免相应关节过度弯曲,术后3~5天可下床活动,利于吻合口生长;介入治疗穿刺点加压包扎,肢体制动24小时;避免皮下隧道受压。
    7.抗凝治疗期间检测凝血指标,及时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8.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量及其性状、有无切口、穿刺点渗血,伤口敷料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9.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人工血管感染。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2.服用抗凝药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服药期间应观察有无牙龈、黏膜出血;伤口愈合情况;皮肤有无出血点;有无皮下血肿;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月经量;定期监测凝血四项,遵医嘱调整用药量。有出血倾向时及时就诊。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应告知接诊医师服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适当行走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肢体供血不足有关。
    2.焦虑 与疾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抗凝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手术有关。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Takayasu病、无脉症,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变,常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的缺血性改变。可能的原因为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因素和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此病较少见,临床症状比较突出且手术难度大,患者心理负担重,经常会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适当讲解有关此病的知识,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宣教工作,以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做好生活护理 患者活动时需有人陪伴,防止因视物不清或一过性黑朦而突然引起昏厥、跌倒等意外伤害,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和各种应急措施。
    3.应用激素药物期间的护理 大动脉炎好发于女性患者,在急性期需要较长时间应用激素治疗,以控制炎症的发展;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会使患者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尤其会增加女性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期间要多关心、理解患者,向患者说明用药的必要性,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4.注意观察头臂型患者头部及双上肢血供情况。注意监测胸腹主动脉、肾动脉型患者血压,嘱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以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
    5.动脉造影的护理 动脉造影检查是明确诊断和拟定手术方案的最佳医疗手段。造影前按手术前常规准备,如皮肤准备、禁食、禁水、造影剂过敏试验等。造影后给予穿刺一侧肢体制动,卧床休息24小时,伤口压沙袋8~12小时,嘱患者多饮水,同时给予补液治疗,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有无腰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同外科术后护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头臂型患者测血压时应选择下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术后应注意患者神志及肢体的活动情况,以判断有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脑梗死。
    4.颈部手术后还应注意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怀疑有血肿压迫呼吸道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5.应注意患肢的脉搏、皮温及肢端循环情况。应测量两侧肢体血压,并与术前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怀疑有吻合口破裂或血栓形成者,应及时通知医师。
    6.严格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尿量,根据医嘱送检有关肾功能情况检查,了解肾功能情况。
    7.术后为预防血栓或栓塞的并发症,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出血是抗凝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报告医师,调整抗凝药物的用量。处理好药物不良反应。
    8.术后活动的指导
    (1)头臂型患者术后应保持头部的中立位,避免过度旋转头颈部,以免移植的血管扭曲、受压,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2)头臂型患者在坐起或下床活动时,动作不宜过大、过猛,以防止体位的突然变化造成脑部充血或缺血。
    (3)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患者行旁路移植手术后宜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液的排出,3~5天后可下床适度活动。
    (4)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卧,患肢制动,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三)健康指导
    1.避免剧烈活动,活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复查。
    3.使用抗凝、祛聚药物,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能私自停药。
    4.戒烟、戒酒。
    5.进食营养、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品。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有关。
    2.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疾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有关。
    3.舒适度改变:头昏、头痛 与疾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有关。
    4,知识缺乏 缺乏信息来源或指导。
    布-加综合征是由肝静脉和(或)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脉高压症,本病在西方国家多因血液高凝引起,在东方国家多为发育异常引起。在我国,黄河流域沿岸最为多见,有明显的地域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脾大伴脾亢、腹水、腹壁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便血、黑便、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下肢肿胀及树皮样改变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2.使用利尿剂 注意观察尿量的变化,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钾、低钠的情况。
    3.饮食的护理 高热量、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少渣及无刺激性软食,腹水者给予低盐饮食。
    4.使用保肝药物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5.适当限制患者活动,尤其对出血后贫血、巨脾、低蛋白血症及腹水者。
    6.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以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7.对有下肢水肿的患者应抬高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8.有腹水者定期测量腹围。
    (二)术后护理
    1.体位的护理 行开胸手术者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引流。
    2.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心脏功能。心功能不全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防止心力衰竭,在解除梗阻后,立即给予强心利尿处理,包括毛花苷丙、呋塞米等静脉注射,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3.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量入为出;必要时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警惕有无肺部感染,膈下脓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5.患者痰多时,应给予雾化吸入,并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
    6.有腹水者注意腹围变化,每日测量腹围并记录。
    7.肝功能不良患者,术后慎用吗啡、氨基酸和巴比妥类药物,减少肝功能损害。
    8.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状态,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症状,如无意识的动作、答非所问、嗜睡及淡漠等。
    9.下腔静脉支架术后,严格卧床24小时,第二天可适当床旁活动;其他术后第二天可半卧位,三至五天可床旁活动。
    (三)健康指导
    抗血小板治疗三个月,行B超或造影复查,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外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术后无能力活动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术后咳痰困难及放置引流管有关。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称为深静脉血栓。常见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Homans征阳性以及浅静脉曲张。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急性发作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2.垫软枕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卧床时,鼓励患者做足踝部活动,禁止按摩患肢。
    4.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5.观察患者是否有肺栓塞主诉,如憋气。
    6.观察肢体肿胀是否加重或出现股青肿、股白肿,应及时告知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患者安全。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 卧床时抬高患肢。
    3.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观察同术前护理。
    4.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无须绝对卧床,可如厕,短时间行走。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清淡,缓解血液高凝状态。
    2.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液凝血指标,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必要时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2.出血 与抗凝或溶栓治疗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与血栓脱落有关。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减弱,使下肢静脉内血液淤滞,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异常扩张。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等。临床表现为患者久站或行走后患肢沉重乏力、酸胀不适或疼痛肿胀;患肢皮下可见浅静脉扩张,呈囊带状隆起或卷曲,严重者常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踝部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下硬结、湿疹溃疡。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下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缓解症状。
    3.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卧床时抬高患肢。
    4.伴有皮肤损伤或溃疡等应遵医嘱使用药物,直至炎症消退。
    5.术前一天除备皮外应将曲张静脉标记。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平卧位,患肢垫软枕抬高30°,促进血液回流。
    3.观察伤口敷料及绷带是否有渗血。
    4.观察患肢是否肿胀、疼痛等,防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形成。
    5.遵医嘱使用药物,减轻术后患肢回流障碍导致的水肿。
    6.遵医嘱使用气压式循环驱动仪,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功能锻炼 患肢感觉及运动未恢复之前行足踝部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下床间断活动如如厕、洗漱等;从第3天起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久坐及站立,卧床时仍将患肢抬高。
    (三)健康指导
    1.建议长期穿弹力袜。如果发现腿部酸胀感或静脉怒张,应及时就诊。
    2.避免久站、避免双下肢负重。
    3.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
    4.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伤口感染。一旦发生伤口红、肿、疼痛等异常,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溃疡或炎症等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外伤或曲张静脉破裂有关。
    3.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 与手术有关。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两周进行功能锻炼,抓握弹性物体。根据自身条件抓举轻型哑铃或大小适宜的手球。
    2.清洁皮肤,必要时剃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3.提前两周监测血压,每日2次,避免手术前血压异常。
    4.术前避免劳累,饮食恰当,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预防感染。
    5.术前常规对心、肺、肾及凝血功能评估,感染四项检查,评价内瘘血管条件。
    6.避免在手术肢体监测血压、抽血。
    (二)术后处理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敷料包扎勿过紧,以防内瘘闭塞。
    2.观察内瘘口有无出血。遵医嘱使用抗凝、活血、抗感染药物。
    3.自我观察内瘘是否通畅 示指放在静脉侧触及细震颤或者闻及血管杂音。
    4.抬高术侧肢体,减轻末梢水肿,禁止术肢过劳或受压。
    5.禁止在术侧肢体输液、测血压,4~6周成熟后使用,12~15天拆线。
    6.一周后术侧肢体功能锻炼,抓握弹性物体。
    7.增加握拳次数,避免肿胀。
    (三)健康指导
    1.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2.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
    3.衣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戴饰物。
    4.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不能进行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
    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6.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
    7.术后10天开始做健瘘操。如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10分钟。
    8.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9.一般要求收缩压维持在130~150mmHg,舒张压维持在80~90mmHg,血压过低会导致瘘管堵塞。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出血 与局部血管内压力过高有关。
    2.血栓 与患者全身血凝状态有关。
    3.假性动脉瘤 与手术有关。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31

 

    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即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继发性肝癌是指全身各器官的原发癌或肉瘤转移至肝脏所致的癌肿。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肝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②黄曲霉毒素(AFT):以黄曲霉毒素B为最重要的致癌物质;③化学致癌物质,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④酒精中毒;⑤遗传因素等。其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早期患者消瘦、乏力不明显,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和黄疸,体重进行性下降,也可有出血、贫血、水肿等恶病质表现。晚期肝癌的患者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的结节或肿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较重的疼痛、发热、黄疸、营养不良,或由于患者对治疗方案及手术预后的顾虑,患者常有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或绝望。在做好对症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应对患者多加体贴及安慰。
    2.注意观察病情的突然变化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时,突然发生急性腹膜炎及内出血,部分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少数患者亦可因胆道出血而表现出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3.改善肝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 术前应注意休息,并积极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采取有效保肝措施。
    4.手术的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目的是以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一日给予肠道准备。给予备皮。手术当日遵照医嘱放置胃管和尿管。
    (二)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变化。记录患者出入量。观察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指标的测定结果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的结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2.伤口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注意有无渗血、渗液情况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3.引流管护理 应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详细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和内容物的性状以及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
    4,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活动,但要循序渐进,注意安全。一般不宜过早起床活动,尤其是肝叶切除术后过早活动,易致肝断面出血。但可卧床活动。鼓励深呼吸及咳嗽,防止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
    5.采取保肝措施 广泛性肝叶切除或肝血管血流阻断术后应间歇性吸氧2~4天,吸氧可以促进肝脏组织的恢复。应用保肝药,可输入适量血浆、白蛋白、氨基酸等。
    6.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禁食、禁水,给予输液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嘱其遵医嘱逐步进流食、半流食、普食。
    7.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特别是广泛性肝叶切除后易发生诸多并发症,其死亡率甚高。
    (1)腹腔内出血:因凝血机制障碍或肝叶切除后肝断面的血管出血引起。
    (2)胃肠出血:肝癌多有肝硬化,术后因诱发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引起胃肠出血,或由应激性溃疡引起。
    (3)肝功能衰竭或肝性脑病。
    (4)腹水:因肝功能不良、低蛋白血症所致。
    (5)胆汁渗漏:为肝断面组织坏死或小胆管结扎线脱落所致,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6)腹腔感染:因腹腔渗血、渗液、引流不畅所致。
    (三)健康指导
    1.戒烟,戒酒。
    2.遵医嘱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3.调节饮食,加强营养。
    4.遵医嘱用药。
    5.定期随诊复查,了解肝功能变化及病情复发情况。术后还应注意甲胎蛋白追踪检查结果,或注意观察有无肝癌的转移。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2.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3.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4.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全麻气管插管、留置胃管有关。
    5.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6.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肝性脑病。
    7.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肝功能不良,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有关。
    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一般来说,早期小血管瘤患者多无症状,故早期不易发现,常于正常体检或检查其他病变时偶然发现肝血管瘤。较大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一般多认为肝血管瘤的形成、发生是胚芽的错构所致,即中胚层的血管糸组织在胚胎发育时发生障碍和异常。肝血管瘤最危险的并发症就是肿瘤增大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指导 注意营养合理,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2.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克服恐惧心理,保持乐观、平和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酌情讲解手术相关情况,使患者了解,减轻心理负担,术前一晚可口服镇静安眠药物,保证睡眠。
    3.手术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目的是以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一日给予肠道准备。给予备皮。手术当日遵照医嘱给予放置胃管和尿管。遵医嘱配血。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 患者术后安返病室,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引流量情况。
    2.伤口的护理 腹部伤口覆盖敷料,腹带包扎,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3.管路的护理 根据术中情况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等。胃管妥善固定,定时冲洗保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做好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分泌物,增加患者舒适感。尿管妥善固定,观察尿液性质、颜色和量,定时给予会阴冲洗,预防感染。妥善固定各腹腔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定时予以挤压,保证通畅,如引流液颜色突然鲜红或暗红色,量突然增多(大于100ml/h),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
    4.术后活动 患者术后活动遵守循序渐进、注意安全的原则。当天卧床,活动四肢,适当翻身;术后第一天可抬高床头,加强床上活动;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在床上坐起,床旁站立直至床旁活动。
    5.疼痛的护理 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止痛泵,未安装止痛泵的患者,根据疼痛情况给予止痛剂。
    6.营养支持 术后禁食、禁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待患者排气后,医师根据情况拔出胃管,遵医嘱可少量饮水,无不适反应可由流食过渡到半流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过渡到普食。此阶段注意加强活动,促进肠蠕动。
    (三)健康指导
    1.注意伤口敷料,若有红肿、渗血、渗液等异常现象,及时就诊。
    2.注意均衡饮食,加强营养。
    3.保持良好的情绪,劳逸结合。
    4.遵医嘱口服保肝药。
    5.定期随诊复查,注意有无血管瘤复发。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
    肝受感染后形成脓肿,称为肝脓肿,属于继发感染性疾病。一般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临床上细菌性肝脓肿较多见。细菌性肝脓肿系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肝有双重血液供应,又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因而受细菌感染的机会多。细菌侵入肝后,即引起肝的炎症反应。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又不及时的情况下,炎症将进一步扩散。随着肝组织的感染和破坏,可以形成单发或多发的脓肿。寒战和高热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最常见的体征为肝区压痛和肝大。阿米巴性肝脓肿是肠道阿米巴病常见的并发症,可有高热或不规则的发热、盗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多缺乏有关疾病知识,得知手术时,表现为恐惧、焦虑;对腹腔镜手术方式不了解,担心是否安全及预后效果,咨询医护人员手术能否成功,有无先例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通过与其交谈,建立友善的护患关系,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紧张、焦虑的情绪。宣教有关疾病知识,讲解腹腔镜手术方式、优点,介绍成功的病例及医师的技术经验,建立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病情观察 加强对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观察。注意脓肿是否破溃引起腹膜炎、膈下脓肿、胸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脓肿若继发脓毒血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出现中毒性休克征象时,可危及生命,应立即抢救。
    3.营养支持 肝脓肿系消耗性疾病,应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必要时经静脉输注血制品或提供肠内、外营养支持。
    4.手术的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目的是以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一日给予肠道准备。给予备皮。手术当日遵照医嘱给予放置胃管和尿管。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 患者术后安返病室,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体温高,可行物理降温,大于38.5度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酎隋处理,安慰患者及家属不要过于担心,术后吸收热,体温增高属正常情况。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引流量情况。
    2.伤口的护理 腹部伤口敷料覆盖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情况。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引流管护理 应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详细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和内容物的性状以及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
    4.疼痛的护理 教会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止痛泵,如未安装止痛泵的患者,根据疼痛情况给予患者使用止痛剂。
    5.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禁食禁水,给予输液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嘱其遵医嘱逐步进流食、半流食、普食。
    6.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活动,但要循序渐进,注意安全。一般不宜过早起床活动,尤其是肝叶切除术后过早活动易致肝断面出血。但可卧床活动,鼓励深呼吸及咳嗽,防止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
    (三)健康指导
    1.监测体温变化。
    2.调节饮食,加强营养。
    3.遵医嘱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4.定期随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脓肿及其产生的毒素吸收有关。
    2.潜在并发症:腹膜炎、膈下脓肿、胸腔内感染、休克。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进食减少、感染引起分解代谢增加有关。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分为真性肝囊肿(也称先天性肝囊肿)和假性肝囊肿(由炎症、创伤、寄生虫所致),可单发也可多发,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为常见。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后天性肝囊肿可能是肝脏管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结果。先天性肝囊肿生长缓慢,小的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临床上多数是在体检B超时发现,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因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症状,常见有食后饱胀、右上腹不适和隐痛等。少数可因囊肿破裂或囊内出血而出现急腹症。体检时右上腹可触及肿块和肝大,肿块随呼吸上下移动,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明显压痛。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因对手术不熟悉,恐惧心理时断时续,护士要耐心细致宣传教育,介绍术后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缓解其心理压力,为手术作准备。
    2.各种检查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会进行相关检查,护士要及时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作用,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
    3.手术的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目的是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一日给予肠道准备。给予备皮,清洁脐部并用棉签蘸汽油擦拭,再用湿棉签清洁干净。手术当日遵照医嘱放置胃管和尿管。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监测 手术后定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2.体位 全麻患者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完全清醒后可垫枕。第一天取半坐位,第二天可床旁活动。
    3.伤口护理 认真观察并记录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术后如有恶心、呕吐,咳嗽,应用双手压迫伤口,以减轻伤口张力。
    4.引流管的护理 同外科护理常规。
    5.术后活动 患者术后由于伤口疼痛或内心恐惧常不敢活动,术后当天应鼓励患者床上翻身,并协助患者床上被动肢体活动。患者适当多活动,一方面可促进排气,另一方面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可循序渐进:床旁坐起、床旁活动、下地活动。活动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三)健康指导
    1.出院后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休息1~2周,保持心情舒畅。
    2.术后恢复期选择丰富纤维素、蛋白质的饮食,以补充能量增强体质。
    3.术后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劳过累。
    4.伤口如出现红肿、有硬结、疼痛或发热症状时可能为伤口感染,需及时就诊。
    5.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2.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有关。
    3.潜在并发症:腹腔内出血 与手术创伤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手术创伤有关。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发现,当碘化油被注入肝动脉后,会选择性的保留在新生血管系统和富含血管的肝癌组织,此后应用碘化油混合各种不同的抗癌剂的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常用于不能切除的或术后复发的肿瘤,有时也可联合应用明胶海绵栓塞。TACE术已被作为有效缓解病情的治疗方法,甚至对可用于切除的肿瘤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术前应重视思想工作,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态度要和蔼,尽量避免可能造成患者心理障碍的语言行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如注射造影剂的温热感等)以及简单的手术操作步骤,以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手术的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避免术后感染,做好下腹、外阴及大腿上1/3皮肤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遵医嘱进行碘过敏试验。
    (二)术后护理
    1.术后病情观察 患者介入治疗完毕回病房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足背动脉搏动及双下肢的皮温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2.穿刺伤口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处伤口敷料情况,注意有无渗血,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患肢护理 术后患肢制动,目的是预防穿刺处出血。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可以使患肢被动活动。
    4.并发症护理
    (1)发热护理:早期发热多为坏死组织吸收所致,如体温在38.5℃以上或高热不退,可行药物降温,吲哚美辛栓塞肛效果较好。
    (2)胃肠道反应护理:介入治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多为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症状较重者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10mg、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等药物止吐。并嘱患者饮食清淡、少量多餐。
    (3)疼痛护理:介入化疗后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炎症刺激肝包膜可致肝区疼痛,故应严密观察疼痛部位、强度、持续时间等。轻微疼痛无须处理,严重疼痛可用止痛剂,但应排除肝脏、血管破裂等情况。
    (三)健康指导
    1.注意穿刺点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2.体温升高可遵医嘱口服退烧药,注意保暖和出入量情况。
    3.定时服用保肝药。
    4.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
    5.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2.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
    4.体温升高 与栓塞肿瘤缺血坏死有关。
    5.疼痛 与栓塞肿瘤缺血坏死有关。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通过射频波/交变电流波,引起组织内极性分子的震动摩擦,产生热能而破坏肿瘤细胞。当肿瘤细胞温度升高(超过45~50℃时),向外周传导,局部组织加热。细胞内蛋白质变性并凝固坏死,细胞膜双脂质膜溶解,导致细胞膜破坏,从而改变细胞结构。射频消融技术通过使细胞内温度超过60℃,而达到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肝癌射频消融的适应证:①不愿手术的原发性早期肝癌患者;②不宜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③不能手术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④转移性肝癌;⑤姑息性射频减瘤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一般都对原发病预后有焦虑、恐惧,对射频消融治疗不甚了解,容易造成紧张心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丧失治疗信心,加之对手术方法、效果缺乏了解,使之产生悲观、恐惧、紧张心理。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解释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方法、效果及其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对不了解病情者,与家属及医师共同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
    2.术前的相关准备
    (1)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
    (2)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3)腹部备皮。
    (4)做碘过敏试验。
    (5)为防止患者过分紧张,术前30分钟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6)凝血功能差、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术前应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白蛋白。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毕嘱患者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嘱患者6小时后可以进水、清淡流食。如患者出汗较多,有明显疲乏感,术后需注意保暖,适量补液并进行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营养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2.局部皮肤的观察 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淤血、胆漏、感染。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师更换。
    3.发热的护理 一般在术后2天内出现,多为中度发热,持续1周左右。多为射频治疗后细胞蛋白变性、凝固、坏死吸收引起,及时给予冰袋、温水擦浴、吲哚美辛栓塞肛等处理,体温均可降至正常。发热有利于调动免疫功能,对机体产生有利影响。在护理方面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1次,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嘱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如体温高于38.5℃,可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持续数天高热,应检查有无感染,相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4.腹痛的护理 可出现肝区、剑突下及右肩背部疼痛。一般术后24~48小时达高峰,3~4天缓解。这是因射频能量发射时刺激胸膜或肋间神经所致。可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认为病情加重,治疗效果不好,心情消极,烦躁不安。此时护士应懂得患者的心理,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对疼痛剧烈者,应及时通知医师,除外其他情况后给予有效的止痛剂,同时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感知程度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暗示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看电视、谈心),并调整舒适的体位,指导患者应用松弛疗法;并把有关知识介绍给患者,说明疼痛的原因及缓解时间或让其他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介绍缓解疼痛的经验,帮助患者解除疼痛。若不能耐受时及时给予肌内注射哌替啶50mg等止痛处理。
    5.并发症:气胸 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并发症,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气体量大时可进行抽气引流。
    6.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监测 术后1周内注意肝功能变化,并应用保肝药,如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等。
    (三)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近期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
    2.戒烟酒、忌辛辣食物;选择易消化、高营养的清淡饮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可增加氨的产生,加重肝脏损害)、低脂肪的饮食,少食多餐。
    3.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
    4.定期复查AFP(甲胎蛋白)、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B超、CT等,了解病灶情况;门诊随诊决定进一步治疗。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2.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3.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如:黄疸、畏寒、发热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主要原因是由于胆管结石反复并发胆管炎,长期深受疾病的折磨,担心肝内结石复发或残留需要多次手术。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向患者耐心地解释肝叶切除手术的必要性和治疗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防治方法,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2.一般护理 嘱患者戒烟和戒酒,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肝功能、凝血功能状况;练习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咳痰方法;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3.手术的相关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8小时,术前一日肠道准备、备皮。手术当日遵照医嘱放置胃管和尿管。
    (二)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变化。记录患者出入量。注意观察患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的结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酌情处理。
    2.伤口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注意有无渗血、渗液情况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3.引流管的护理 各引流管及引流袋标志清楚,固定妥善,避免脱落、打折、受压、扭曲、堵塞,确保引流通畅,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的高度,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腹部手术切口,以防止引流液或胆汁反流,引起感染。
    4.皮肤护理 胆管阻塞后血液中的胆盐浓度增高,刺激皮肤神经引起全身瘙痒,嘱患者不要搔抓,协助患者用温水擦身,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肝叶切除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压疮风险管理。
    5.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损伤气管黏膜、受凉、置入胃管、术后活动较迟等原因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时帮助患者取半卧位及叩背,指导患者将痰咳出,术后可遵医嘱行雾化吸入。
    6.并发症的观察
    (1)出血:术后早期若患者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的血性液增多,每小时超过100ml,持续2小时以上,或患者出现腹胀、腹围增大,伴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时,提示患者可能有腹腔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相应的急救和护理。
    (2)胆漏: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管引流不畅等均可引起胆漏。术后应加强T管的观察及护理,当胆汁过多或过少时应报告医师查找原因及处理;若患者腹腔引流管引流出黄绿色胆汁样液体或出现腹痛、腹胀,体温、白细胞升高时,往往提示发生胆漏。
    (3)感染:膈下脓肿是肝叶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由于术后引流不畅,继发感染导致。当患者出现体温、白细胞升高,右上腹部、右季肋部疼痛及呃逆时,需警惕发生膈下脓肿。
    (三)健康指导
    1.遵医嘱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2.调节饮食,加强营养。术后恢复期选择丰富纤维素、蛋白质的饮食,以补充能量,增强体质。
    3.术后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劳过累。
    4.伤口如出现红肿、有硬结、疼痛或发热症状时,可能为伤口感染,需及时就诊。
    5.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痛 与胆道系统结石、梗阻、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 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减退、发热、消化吸收障碍等因素有关。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禁食、呕吐、发热等有关。
    肝移植术是将一个个体的肝脏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到另一个体体内的方法。实施肝脏移植主要有两个目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适应证:①良性终末期肝病;②肿瘤性疾病;③先天性、代谢性肝病。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协助采集各项血液标本,留取各项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尿、腹水、便、鼻腔、咽喉等处的标本培养,帮助患者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监测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至少1次/日;量血压1次/日,测量前休息10~15分钟。观察患者神志和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3.如果患者有腹水、低蛋白血症,则需要每日测量腹围一次;应用利尿剂的患者需要每日监测尿量。
    4.免疫抑制药应用 手术前开始口服环孢素17.5mg/kg,或静脉滴注5mg/kg。
    5.术前饮食指导患者选择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
    6.手术的相关准备
    (1)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
    (2)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以抑制肠道细菌,术前晚给予清洁灌肠。
    (3)皮肤准备:每日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血等皮下出血的表现。有黄疸的患者注意观察皮肤、黏膜黄疸有无加重。手术前备皮范围上自下颌、下至大腿上三分之一,两侧至腋后线。
    7.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解除思想顾虑,取得配合。
    (二)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心电图、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的监测。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拔除气管插管后仍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音、痰液性状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肺水肿的表现。
    2.监测神志和情绪的变化 术后48小时内每4小时测量一次患者的瞳孔大小,之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和情绪波动,以便及早发现原发性移植肝脏无功能。
    3.监测肾脏功能 术后3~7天内,严密观察尿量,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每日监测尿比重、血肾全等实验室检查指标。
    4.保持出入量平衡 应用微量泵输入液体,保证入量准确。准确记录各项出入量,每4小时计算一次出入量平衡。术后4~5天后可逐渐改为每12小时计算一次出入量平衡。
    5.观察引流液的变化 每6小时记录1次T形管引流量,要密切观察胆汁量和质的变化。如果胆汁量突然减少或颜色转为清亮等应及时通知医师。其他腹部引流管接闭式引流袋,每天记录1次引流量。典型的引流液是浆液性的,部分为血性;如可疑为新鲜出血,应每小时记录一次引流量,如果引流量>200ml/h,应及时通知医师,准备再次手术。引流液偶尔为乳糜性的,可能发生于腹腔动脉周围剥离较多的患者,应及时对症补充患者丢失较多的血浆蛋白。
    6.预防感染,严格保护性隔离
    (1)每日早、晚(8am~2pm)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
    (2)每日晨、晚护前用消毒液分别擦地一次(8am~2pm),擦病室内物品表面一次。擦地时用倒退式擦法,先擦内间,再擦外间。使用浓度1‰~3‰的洗消净消毒,即1000ml水中加入5~15ml洗消净。
    (3)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4次,每次30分钟(6am、2pm、6pm、10pm)。照射时保护好患者的眼睛、面部、皮肤,给予适当遮盖。
    (4)进入病室前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将手消毒后,方可进入。应尽量减少进出病室的次数。
    (5)肝脏移植患者用物与其他患者用物严格分开,主管护士领回药品后拆除外包装交给肝脏移植护士,无外包装的药品由主管护士放入酒精盒内,擦拭后交给肝脏移植护士。
    (6)所有经外递入房间中的物品需用70%酒精擦拭物品表面后方可拿入房间内。
    (7)家属探视时要穿隔离衣,有感冒者谢绝探视,探视时间每日30分钟。
    (8)所有输液管路、注射泵管、三通应每日更换一次,如有污染、阻塞应及时更换。口服药需放入一次性口杯中,给药后即扔掉。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9)肝脏移植患者专用的方纱鼓、纱球鼓、持物钳应每日更换一次。
    (10)患者用的便盆、量杯每日用0.5‰洗消净浸泡消毒一次,每次30分钟。
    7.肝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表现和观察要点
    (1)出血:表现为穿刺点周围渗血、瘀斑增大,穿刺后按压时间延长,全身皮肤出现皮下出血;引流液颜色转红,量增多;血压下降、呼吸增快等。
    (2)肝动脉栓塞:表现为高热,右腹疼痛,轻至中度的血转氨酶升高,胆汁分泌减少或停止,腹部彩色超声波检查可以确诊。
    (3)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患者表现为昏迷,凝血功能不良,胆汁分泌停止,血谷草转氨酶(SGOT)、谷丙转氨酶(SGPT)迅速升高,进行性低血糖,酸中毒,高钾血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表现烦躁、高热、全身乏力、厌食、右上腹痛、背痛,血转氨酶、SGOT、SGPT、胆红素升高,肝大,胆汁清亮。
    (5)感染:观察体温、血白细胞计数。
    8.饮食 排气后即可给予流质饮食,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患者选择含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
    (三)健康指导
    1.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悦。
    2.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为了避免急性排斥反应、复发性肝病以及相关并发症,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3.T管护理 术后每天进行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严格记录引流量,妥善固定引流袋位置,不能高于置管点。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4.做好防护,预防感染 讲究个人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
    5.做好口腔护理,选择柔软牙刷,以防损伤牙龈,饭后及时刷牙并用抗菌漱口液漱口。如有义齿,饭后彻底清洗干净。
    6.定期门诊复查随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2.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3.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 与术后留置引流管有关。
    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肝性脑病。
    一、静脉选择
    1.PICC常规选择肘窝部位,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2.新生儿和儿童还可以选择头、颈部和下肢的静脉。
    3.尽量避免在接受乳腺切除手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侧上肢置管。
    4.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选择上臂血管进行穿刺,极大提高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
    二、置管原则
    1.获得医嘱,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告知置管所有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必须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后才能置管。
    2.由受过专科培训、有资质的专科护士进行操作,按照置管操作规范实施置管。
    3.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4.置管后常规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中下l/3处。
    5.置管后建立置管护理记录和PICC患者置管整体管理制度,并在数据库中保存。
    三、置管后护理
    (一)评估导管
    每日评估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血及渗液,敷料有无潮湿、脱落、污染,是否到期。
    (二)更换敷料
    1.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3.测量臂围并记录。
    4.患者臂下铺一次性治疗巾隔湿,暴露导管穿刺部位,自下而上去除敷料,注意切忌将导管引出体外。查看导管刻度。去除皮肤及导管上的胶布印痕。
    5.免洗消毒液洗手,打开PICC换药包。
    6.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上下各10cm,两侧至臂缘,自然风干。
    7.更换敷料时,避免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污染。
    8.纱布敷料常规48小时更换1次,聚亚氨酯膜(TSM)至少每7天更换1次,敷料一旦潮湿松脱,需要及时更换。
    9.无张力粘贴10cm×12cm透明敷料,排尽敷料下空气,皮肤、导管、敷料三者合一;抗过敏胶布蝶形交叉固定连接器;抗过敏胶布横向固定输液接头。
    10.注明换药者姓名、日期和时间。
    (三)导管冲洗
    1.PICC在输液前、后,给药前、后脉冲式冲管。
    2.适当的冲管可保证导管通畅和完整性。
    3.脉冲式冲管不能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且推注速度不能过快。小于5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如遇导管堵塞可导致导管破裂。
    (四)封管
    1.封管液浓度 一般每毫升生理盐水中含肝素10~100U。
    2.导管液量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封管量应是“导管+延长管”容积的2倍。
    3.正压封管方法 在封管时必须使用正压封管技术,以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导致导管堵塞。在注射器内还有最后0.5ml封管液时,以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器的针头。
    四、导管拔除
    导管的留置时间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从穿刺点缓慢拔出导管后,立即按压局部10分钟止血,并用敷料封闭局部24小时。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是否有缺损、损伤或断裂。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49

 

    骨科手术前护理
    完善的手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前护理的重点是全面的进行评估,发现并消除威胁手术安全性的因素,细致的做好各项准备及健康指导工作,使患者良好的耐受手术。
    一、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会造成较强的紧张刺激,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并将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减轻焦虑、恐惧的程度,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并尽快地利用宣传资料、模型、照片及图谱,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术后康复程序、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紧张、焦虑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二)补充营养,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
    手术前需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使之能承受手术创伤带来的损害。因此,应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三)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
    躯干或下肢手术后,患者往往不能下床活动,易发生尿潴留和便秘。因此,骨科患者手术前3天应练习床上排便、排尿的动作。
    (四)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
    深呼吸有助于肺泡扩张,促进气体交换,预防肺部并发症。要交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并指导患者入院后需戒烟。
    (五)指导患者术前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可促进肿胀消退,防止关节粘连及肌肉萎缩。应使患者预先熟悉功能锻炼方法,以利于手术后早日进行功能锻炼,主要方法为:
    1.患肢股四头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图14-1)把腿放在床上,膝部用力往下压,数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图14-1 患肢股四头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
    2.小腿肌肉运动(图14-2)即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做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时,每个动作可保持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图14-2 小腿肌肉运动
    3.直腿抬高运动(图14-3)患者平躺,将健侧肢体膝关节弯曲,同时将患肢伸直,膝关节不要弯曲,向上抬高,维持5~15秒后再放下,休息片刻后再重复上述运动。
   
    图14-3 直腿抬高运动
    (六)知识宣教
    针对各种疾病做好知识宣教,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七)疼痛表达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表达疼痛,可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让患者学会术后正确表达疼痛。
    (八)手术前一日准备
   1.皮肤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将手术部位及周围的毛发剃干净,备皮后进行清洁及沐浴。术前还需将指、趾甲剪短。备皮时要小心,避免划破皮肤。
    2.配血 遵医嘱护士抽取2ml血液并送至血库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为术中紧急输血做好准备。
    3.肠道准备 遵医嘱术前一日下午灌肠,灌肠后需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常规术前日晚10点后禁食,12点后禁水。
    4.药物试验 遵医嘱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九)手术日晨护理
    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如有体温升高,及时向医师汇报。
    2.嘱患者取下首饰、义齿、眼镜、发夹、手表等,贵重物品交由家人保管。
    3.准备术中用物,如手术带药、X线片、CT片、导尿包等。
    4.根据手术大小及麻醉方式准备麻醉床及用物,包括氧气装置及监护设备。
    (十)保持充足的睡眠
    术前保持充足的睡眠,术前晚可酌情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眠药。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对手术不了解,担心预后不佳有关。
    2.知识缺乏 缺乏手术前的配合知识。
    3.体液不足 与摄入过少有关。
    骨科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护理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伤口愈合,以及促进骨关节功能的恢复。
    一、护理措施
    (一)监测生命体征
    手术当日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测1次。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未清醒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排出,防止误吸。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
    (三)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净,如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师。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引流量过多,及时向医师汇报。
    (四)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
    手术后包扎过紧和手术创伤所致的肿胀均对肢体形成压迫,能引起血液循环、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手术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状况,肿胀情况,感觉、运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缺血症状并及时处理。观察患肢有无皮肤苍白或青紫,肢端有无疼痛或麻木,肢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趾端运动有无障碍,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膝关节置换术后需注意观察绷带是否束缚过紧,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五)术后饮食
    手术如为局部麻醉或者区域阻滞麻醉,在不恶心、呕吐的情况下不影响进食水;硬膜外麻醉,术后无恶心、呕吐可少量进水,第二天早上可进粥等半流食,逐渐过渡为普通饮食;全麻术后无恶心、呕吐可少量饮水,排气后从半流食逐渐过渡为普通饮食。应充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对高血脂患者,少食或忌食高脂食物。因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少,应指导患者多进食粗纤维食物、香蕉等,并放松精神,保持大便通畅。
    (六)恶心、呕吐的护理
    手术后的恶心、呕吐多为麻醉反应,麻醉作用消失后可自行停止。要关心安慰患者,讲解呕吐原因,使患者安静,避免紧张。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呕吐停止后,应清理呕吐物,并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使用止吐药。
    (七)腹胀的护理
    手术后腹胀多因胃肠蠕动受抑制所致。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肠蠕动。指导患者不要进食产气食物,行腹部热敷或腹部按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
    (八)管路护理
    手术后如有伤口引流管或尿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打折、扭曲。患者需注意,活动时勿将引流管及尿管打折、脱出,以保持引流管通畅。
    (九)体位要求
    脊柱手术患者需平躺4~6小时,之后每2小时轴线翻身一次;膝关节手术患者翻身不受限,平卧时患肢抬高30°;髋关节手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保持正确体位,如:患肢外展中立位等,翻身时两大腿间夹软枕,防止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十)疼痛护理
    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了解疼痛的原因。介绍疼痛的性质及规律,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应用自控镇痛泵,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十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感染的预防 主要包括伤口及关节腔内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以上感染均可导致发热,因此观察体温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体温情况,要分析原因并结合血象、尿常规及胸片,综合考虑是否有伤口感染。发热反应可引起患者明显的焦虑,应加强体温变化的健康宣教,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换药,遵医嘱及时输入抗生素。教会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协助叩背,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以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尿管通畅,定时给予会阴擦洗,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2.压疮的预防 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差,且手术后卧床活动减少,机体反应低下,易发生压疮,应增加营养,保持患者及床单的干燥,清洁。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减少对组织的压力,平卧位时患者脚尖朝上,脚下垫海绵垫,以防足跟部压疮形成,协助患者翻身,定时做抬臀运动,减少背部及骨突出部位压疮形成。
    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激、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
    (1)基础预防措施:保证足够入量,低脂饮食,戒烟,戒酒,功能锻炼。
    (2)机械预防措施:遵医嘱应用TED抗血栓压力带(弹力袜)和(或)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足底泵)。
    (3)药物预防措施: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
    (十二)功能锻炼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功能锻炼,具体方法需针对疾病及手术,遵医嘱进行。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误吸的危险 与麻醉、昏迷后咳嗽反射减弱或呕吐等因素有关。
    2.体液不足 与术中体液、血液的丢失或术后呕吐、引流等有关。
    3.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4.尿潴留 与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不习惯床上排尿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呼吸道排痰不畅,留置导尿管有关。
    6.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后功能锻炼知识有关。
    利用熟石膏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的原理,临床上常用医用石膏制造骨科患者所需的石膏模型。石膏的作用主要包括维持固定,保持肢体的特殊位置;减轻或消除患肢的负重,以保护患部;作为患部牵引的辅助措施;作为骨折、脱位复位、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损伤手术修复后的固定;畸形的预防、矫正治疗等。
    一、护理措施
    (一)石膏固定前护理
    1.清洁局部皮肤。
    2.如为上肢石膏固定,摘除饰品如手镯、戒指等。
    (二)石膏固定后护理
    1.石膏尚未全干时,容易变形和折断。在抬动患者时应给石膏适当支托,不要用手按压,以免石膏向内凸起,形成压疮。
    2.肢体骨折的患者,应使患处高于心脏水平20cm,以利淋巴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早期观察肢端情况,如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运动、肿胀情况,如肢端剧痛、发绀或苍白、皮肤温度降低、感觉减退、不能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时疼痛等,可能由于石膏绷带压迫导致,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石膏背心固定的患者,观察石膏包裹是否过紧,以免影响正常呼吸和胃容纳的扩张。
    5.每日观察石膏边缘皮肤有无擦伤、受压及刺激现象,防止压疮的发生,告知患者不要将任何物品伸入石膏下面,或向石膏内填塞任何物品,以免皮肤受损。
    6.观察石膏固定目的能否达到,不能过紧或过松,如发生,及时处理。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寒冷季节要注意固定部位的保暖。
    7.石膏固定期间,应进行固定范围内的肌肉伸缩活动及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伸展活动。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皮肤受损的危险 与肿胀、石膏压迫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神经血管的损伤 与石膏可能过紧有关。
    牵引是利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通过重力的牵拉,作用于患肢,缓解骨折和脱位处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牵引分持续性皮牵引和骨牵引两大类。主要用于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及不稳定的胫腓骨骨折等。
    一、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肢体的活动情况
    观察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足趾的活动情况。如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被动活动足趾引起剧痛,说明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若包扎过紧、牵引重量过大,要及时处理。
    (二)保持有效的牵引
    根据患者牵引的部位,抬高床头或床尾,以保持牵引力和体重的平衡。防止下肢牵引时足部抵住床尾栏杆,使牵引失去作用。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和患肢长轴平行,牵引绳上不能放置枕头、被子等,以免影响牵引效果。
    (三)牵引时保持患者处于正确的牵引体位
    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牵引时,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股骨上段骨折时患肢应尽量外展,胫腓骨下段骨折行跟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角,使踝关节内翻,以利于骨折复位。
    (四)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
    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不可随意增减。重量过小,不利于骨折复位和畸形矫正,重量过大可导致过度牵引,造成骨折不愈合。当牵引患者主诉患肢疼痛时,应分析原因,不能随意减轻牵引重量。
    (五)牵引针孔的护理
    骨牵引的患者要保持牵引针孔处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牵引针孔处每日滴75%酒精2次。如有分泌物和痂皮,应用棉签擦去,防止痂下积脓。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如有偏移,通知医师处理。
    (六)预防并发症
    长时间卧床患者应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并发症。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每2小时协助患者改变1次体位,并检查受压部位。鼓励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指导每日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注意保护踝关节内外骨突处及足跟等皮肤。
    (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及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等活动。如果病情许可,练习全身性活动,如扩胸、抬起上身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骨折卧床有关。
    2.潜在的皮肤受损的危险 与卧床、牵引制动有关。
    3.潜在的血管神经受损的危险 与骨折、牵引有关。
    颈椎病多因颈椎间盘退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反复发作,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受限,手指麻木,头晕,恶心,严重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发展至尿便功能障碍,四肢瘫痪。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颈椎前路手术前,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手术体位和推拉气管的练习。手术体位训练采取仰卧位,将枕头放置在肩背部,头向后仰,颈部呈过伸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逐渐达到每日2小时。推移气管的方法是:保持上身直立,颈部中立位,并拢四指,将气管向左或右推(手术切口在右侧气管向左推,切口在左侧气管向右推),除推移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反射性咳嗽、恶心,应逐渐增加推移的时间和强度。此训练应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推移气管达到中线30~40分钟为宜。
    3.颈椎后路的患者因手术时采用俯卧位,应练习俯卧位及深呼吸,减少呼吸道受阻的危险,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俯卧位训练,方法:胸下垫枕头20~30cm,开始每次10~30分钟,逐渐延长至2~3小时,为手术作好准备。
    4.戒烟 烟可刺激气道,使痰量增加,术后易引起肺部并发症。
    5.物品准备 沙袋,薄枕,前路手术需备气管切开包。
    6.皮肤准备 前路手术男患者需剃须,后路手术需剃头范围由枕后至肩胛部。
    (二)术后护理
    1.手术后返病室由医师固定颈肩部,护士托肩、臀保持脊柱水平位搬动患者至病床。
    2.术后患者使用薄枕,颈部制动,两侧用沙袋固定。
    3.由于手术过程中对咽喉和气管的牵拉及插管刺激,术后可出现痰多、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咳嗽,术后第二天可抬高床头30°,帮助咳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喉头水肿的患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3次,以稀释痰液,减轻水肿。
    4.前路手术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警惕有无血肿压迫气道或喉头水肿,避免发生呼吸困难。
    5.翻身时一定要护士协助,保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平面,维持颈部相对稳定。
    6.患者在颈部制动的同时应尽早进行四肢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锻炼下肢直腿抬高至30°左右并保持5~10秒,两腿交替进行,增强股四头肌力量;还应指导患者进行双足跖屈背伸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上肢除活动肩、肘关节外,还可锻炼手指,如握拳,系扣子;若患者手部肌力减退,可应用握力器进行锻炼。
    7.术后卧床2~3日后,可佩戴颈部支具下床活动,支具佩戴时要前片压住后片并妥善固定,松紧适中。坐起后可锻炼颈肩部肌肉。
    (1)双手交叉至枕后向前用力,头颈向后对抗用力。
    (2)上身直立,头颈部保持不动,双肩向后向上用力收缩肌肉5~10秒后放松,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
    (3)指导正确下床的方法:先侧身由护士协助戴好支具,逐渐将身体移至床旁,双足下垂坐起,适应片刻,无头晕眼花感觉时再站立行走,避免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
    (三)健康指导
    1.同骨科健康指导。
    2.佩戴支具3个月,防止颈部过度前屈、后伸活动。
    3.加强颈肩部肌肉,手指功能锻炼。
    4.睡眠时注意枕头不可过高。
    5.术后1个月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活动受限有关。
    3.焦虑 与担心术后康复程度有关。
    脊柱侧凸(scolios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应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线片的脊柱侧凸曲度,如角度大于10°则为脊柱侧凸。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心理护理 由于脊柱侧凸严重影响身体外观,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自卑感,术前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鼓励其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积极配合进行治疗。
    3.先天性脊柱侧凸术术前为明确是否有先天性脊髓纵裂,采用脊髓造影检查。造影前向患者讲明检查的目的,嘱术前2小时禁食水,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造影后嘱患者枕枕头,平卧位,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24小时后可正常活动。
    4.脊柱侧凸患者大多都有肺功能减退,术前让患者使用呼吸训练仪进行深呼吸训练,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5.指导患者正确有效地咳嗽,指导床上排尿、排便训练,以适应手术后的需要。
   6.了解患者的双下肢感觉、运动有无异常,术前肌电图检查可作为对比术后病情变化的依据。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和骨科手术后护理。
    2.术后平卧6小时,可减少术后出血,6小时后协助患者轴线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从左45°到平卧,再到右45°翻身,防止脊柱扭转,勿短时间内频繁翻身,以防内固定物松动,或加重出血,并刺激伤口引起疼痛。翻身时注意凸侧部位的皮肤,因伤口靠近凸起的部位,且包裹敷料易出现压伤,必要时可使用防压疮垫预防压疮的发生。
    3.脊柱侧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发生血容量不足,如心率快,血压低,引流量多,血红蛋白低于90g/L,应通知医师给予输血,补充血容量。观察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及量,如果引流量多且颜色稀薄应考虑是否有硬膜破裂,脑脊液漏的可能,及时停止负压吸引并报告医师,患者采取头低脚高卧位,防止脑脊液外漏。
    4.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与手术前进行对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5.前路松解术的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0°,妥善固定胸管,防止脱落。注意胸管的波动,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协助患者咳痰时,应轻拍背,用双手轻压伤口处,保护好伤口,避免咳嗽引起伤口剧烈疼痛,产生呼吸抑制。若痰不易咳出,可用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湿化呼吸道,利于痰的咳出。
    6.术后早期活动 术后第二天可做直腿抬高锻炼(单腿伸直抬离床面30°,脚趾背伸,5秒后放松,两腿交替进行),可预防神经根水肿、深静脉血栓,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下床活动做好准备。
    7.术后第1~3日拔除尿管,床上排尿应使用尿壶,排便应使用一次性尿垫;为保证脊柱平直,应避免使用便盆。
    8.术后2~3天,患者可在床边坐起,第一次需在医师看护下进行,如无不适,可佩戴支具下地站立,待适应后方可行走。
    9.指导患者正确起卧床 协助患者侧卧并靠近床边,双腿垂于床下,一手托患者头、肩部,另一手固定好腰、背部,协助患者坐起,卧床时步骤基本一致:扶稳患者坐在床边侧卧,下肢放于床上后翻身平卧再调整位置。
    (三)健康指导
    1.同骨科健康指导。
    2.应佩戴支具3~6个月,除睡眠、沐浴外,进行其他活动时均应佩戴。
    3.保持正确的姿势 活动时保持脊柱直立,勿过度活动;坐椅子时整个身体坐满,靠近椅背,可在身后放一软枕;如厕应避免下蹲,尽量选择坐便;取拾高处物品时勿垫脚,可垫矮凳。
    4.避免提拉重物,脊柱勿负重,学生不背过沉的书包。
    5.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外伤造成内固定松动。
    6.按医嘱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矫形有关。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咳痰无力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手术损伤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的髓核凸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痛、腿痛等症状。可保守治疗或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可以卧硬板床,局部热敷、理疗。急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严格卧床3周,禁止坐起和下床活动。
    3.可采用骨盆牵引治疗,重量为7~10kg,利于髓核的回纳。牵引3周,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4.保守治疗无效,伴有神经根功能障碍者需手术治疗。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手术后护理。
    2.术后平卧6小时,压迫伤口止血,轴线翻身每2小时1次,防止脊柱扭转。
    3.观察伤口引流  同脊柱侧凸术后护理。
    4.观察双下肢的感觉、活动,与术前作对比。
    5.术后2~3天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6.指导患者作腰背肌的锻炼
    (1)挺胸:患者仰卧,以双肘支起胸部,使背部悬空。
    (2)五点支撑法(1周后开始):患者仰卧,下肢屈膝屈髋,双足放置在床上,双肘支撑体侧,用头、双肘、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离床。
    (3)三点支撑法(2~3周开始):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及足部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
    (4)背伸法(“小燕飞”5~6周开始):患者俯卧,抬起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双膝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即身体的两头翘起,双肩后伸,腹部为支点,形如小燕子。
    (5)锻炼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锻炼的幅度及次数应逐渐增加,在不疲劳、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
    (三)健康指导
    1.同骨科健康指导。
    2.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疲劳。
    3.行走时要佩戴支具,以防发生意外(如腰扭伤)。
    4.继续腰背肌锻炼。
    5.佩戴支具3个月。
    6.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
    7.半年内不可提重物,不可急弯腰。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疼痛和疾病有关。
    3.如厕自理缺陷 与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腰椎管狭窄是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等导致椎管中央或侧方狭窄,脊髓在椎管内受压而引起的神经症状。手术方式为:椎管减压加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对于疼痛、肌肉无力、感觉改变不严重的患者,可保守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明确诊断。患者可卧床休息、理疗、进行下腰部的保护训练、纠正姿势、局部封闭治疗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
    3.锻炼 包括脊柱的屈曲肌群,即腹肌的锻炼。如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嘱进行仰卧起坐锻炼,每天2次,每次10分钟。
    4.嘱患者无论站、坐、行走或卧床时均采用屈曲位姿势,有助于减轻症状。
    5.应嘱伴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卧床,尽量减少下地活动,以免跌倒。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及外科术后护理。
    2.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
    3.术后应用激素和脱水剂治疗,如地塞米松、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
    4.术后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减轻神经刺激症状。
    5.术后1天卧床期间进行双足跖屈背伸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2~3天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6.腰背肌锻炼时禁止做三点、五点、小燕飞锻炼。可做俯卧位下肢后伸锻炼。
    7.术后3~5天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三)健康指导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疼痛不适有关。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约90%继发于肺结核,少数继发于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结核杆菌绝大多数是通过血液传播到达骨与关节,少数通过淋巴管或直接浸润到椎体边缘,严重者可造成截瘫。手术方法是清除结核病灶、植骨或加内固定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增加全身的抵抗力,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3.局部制动 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并卧硬板床,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4.由于患者消瘦、出汗多,应注意皮肤的护理,防止压疮。
    5.应用抗结核药2~4周,如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6.评估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和活动情况,与术后作对比。如有截瘫同截瘫患者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及腰椎管狭窄术后的护理。
    2.给予高热量饮食,总热量2000~3000kcal/d(8370~12550kJ/d)。
    3.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3~6个月。
    4.术后不应用激素治疗。
    5.鼓励合并截瘫的患者抬头、咳嗽和上肢运动,另外注意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除嘱家属积极进行双下肢按摩外,还应遵医嘱为患者穿着抗栓袜或进行双下肢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克赛)等进行药物预防。应指导长期卧床脊柱稳定的患者主动练习翻身,并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三)健康指导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与慢性疾病或长期卧床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骨骼隆突及全身营养状况差有关。
    脊柱肿瘤是对脊柱来源肿瘤的总称,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两类。来源于脊柱的原发性肿瘤中,60%为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骨样骨瘤和骨母细胞瘤等;原发性恶性脊柱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等。转移性脊柱肿瘤中,原发性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肝癌等都可发生脊柱转移,其中乳腺癌的脊柱转移率最高。转移部位以腰椎多见(约占70%),胸椎、颈椎、骶椎依次降低。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神经、椎管减压以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近年来,对于术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多采取以根治为目的的转移灶摘除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疼痛护理 患者的早期局部症状以疼痛多见,并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指导患者学会疼痛评估的方法(如NRS评分),每日为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三阶梯镇痛原则,采取相应措施,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3.局部制动 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并卧硬板床,如为颈椎肿瘤,应指导佩戴颈托。协助患者翻身及搬运患者时,应动作轻柔,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4.增加全身的抵抗力,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静脉内高营养治疗。
    5.恶性肿瘤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需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指导患者进行双足跖屈背伸运动及双下肢按摩,遵医嘱为患者穿着抗栓袜或进行双下肢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克赛)等进行药物预防等。
    6.评估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和活动情况,与术后作对比。
    7.部分患者因肿瘤压迫脊髓和马尾神经,产生感觉运动障碍,严重者会出现截瘫,因此应做好截瘫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见截瘫患者护理)。
    8.心理护理
    (1)因病程长,病情重,脊柱肿瘤可能造成患者截瘫甚至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痛苦、恐惧、焦虑。长期疾病的折磨和长期住院生活的单调、乏味,易使患者产生孤独感。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有目的地制订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患者因患病时间长,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产生烦躁不安情绪,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要建立这种良好的关系,护士的语言至关重要。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的交谈,可以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医护的依从性。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同颈椎病术后护理。
    3.同腰椎管狭窄术后护理。
    4.截瘫患者术后肢体麻痹症状改善不明显者,护理方法同术前。
    5.给予高热量饮食,总热量2000~3000kcal/d(8370~12 550kJ/d)。经口进食困难者遵医嘱进行静脉内高营养治疗。
    6.脊柱肿瘤患者常因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卧床时间较一般脊柱手术长,一般需卧床一周左右,术后2~3天应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包括双足跖屈背伸练习、双下肢直腿抬高练习。如患者存在下肢感觉活动异常,因在术后2~3天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下肢被动功能锻炼,并鼓励患者进行主动上肢功能锻炼。术后5~7天可在医师指导下佩戴支具下地行走或坐立。
    7.预防并发症 包括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静脉血栓栓塞症等。
    (三)健康指导
    1.同颈椎病健康指导。
    2.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指导。
    3.指导截瘫患者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包括功能锻炼、皮肤护理、导尿管护理、肺部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截瘫有关。
    2.便秘 与长期卧床和无力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循环状况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截瘫长期卧床可能并发泌尿系统感染有关。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femoral neck)系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遭受轻微扭转暴力时即可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部位可分为头下型骨折、经颈型骨折、基底型骨折,其中头下型骨折容易损伤旋股内外侧动脉,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中断,因此最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按X线分为内收型骨折和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容易再移位。外展型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不容易再移位。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呈短缩外旋畸形。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如牵引)和手术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保守治疗
    1.皮牵引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要积极预防肺部感染、皮肤压力伤、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皮牵引应定时打开,检查牵引部位的皮肤及足跟部皮肤,最好在牵引带内垫一些软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8~1/7。
    3.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避免因牵引带包扎过紧而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肢体发冷、肿胀、疼痛、麻木。同时应注意避免患肢外旋,以免因压迫腓总神经引起足下垂畸形。
    4.保持牵引的有效性,经常检查有无阻碍牵引的情况,检查牵引绳与滑车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牵引锤必须悬空,牵引力的方向需与患肢长轴成一直线。
    5.牵引治疗期间应加强肌肉等长收缩及膝踝关节屈伸锻炼。根据情况教会患者利用牵引床的拉手进行身体活动。
    (二)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全髋关节置换术。
    (三)术前护理
    1.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前护理1~2。
    2.术前遵医嘱行牵引治疗,目的是制动、镇痛,以放松局部肌肉,防止加重血管损伤,为手术作准备。
    (四)术后护理
    1.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1~3。
    2.行内固定的患者,患肢抬高,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内旋。因这样的动作是重复受损机制,易使内固定松动。
    (五)健康指导
    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1~9。
    二、主要护理问题
    同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护理问题1~10。
    人工股骨头及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金属及高分子聚乙烯材料模拟人体的髋关节和股骨头,用以替代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功能重建手术,从而使患者恢复髋关节的功能。适用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手术前护理1~10。
    2.备皮范围 患侧髋关节至膝关节及会阴部,备皮后嘱患者沐浴更衣,修剪指(趾)甲。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手术后护理1~11。
    2.预防髋关节脱位
    (1)向患者说明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之从思想上重视。并告诉患者有关具体事项,以加强防范意识。
    (2)术后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患肢穿丁字鞋或两大腿之间放置软枕,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内旋。
    (3)术后放置便盆时应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脱位。
    (4)髋关节弯曲角度小于90°,如:手术侧肢体活动时,坐位、立位膝盖禁止高于髋关节,坐位时不要将身体向前倾。下蹲时,弯曲健肢膝关节,而将手术的腿保持向后伸直。要捡地上的物品时,可用一些方便装置代劳,不要弯腰蹲下去。将两腿伸直平坐时,需将两手向后撑住,身体不可向前倾。上厕所时,须升高马桶的座位。行单边手术者,可将手术的腿伸直,不一定要升高马桶座位。浴盆中,另备座椅,绝不可直接坐在浴缸内,最好采取淋浴方式。
    3.术后功能锻炼 以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的长短。
    (1)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行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及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每个动作可保持动作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2)术后第1~2日开始,继续前一日主动锻炼方法,并酌情增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3)术后第2~3日,除以上锻炼方法外,可逐渐摇高床头,锻炼屈曲髋关节,但要注意避免屈髋超过90°。
    (4)术后3~5日除以上锻炼方法外,根据情况练习下地站立,扶助行器锻炼行走,但负重情况需遵照医嘱执行。
    (三)健康指导
    1.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时复查。如有下列情形,请立即与医师联络
    (1)伤口有发红、分泌物、异常的疼痛、肿胀、发热。
    (2)因跌倒致髋关节受伤。
    (3)因疼痛或不适,而使活动无法增加。
    (4)在髋关节部位有“喀喀”的异常声或脱臼征兆时。
    2.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脱位。
    3.髋关节弯曲角度小于90°。
    4.继续遵医嘱加强双下肢肌力、屈髋、患肢负重及行走锻炼,注意安全,劳逸结合,具体方法同住院期间锻炼方法。
    5.穿柔软、低跟的鞋子。
    6.三个月内勿开车。
    7.休养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持理想体重,减轻关节负重。
    8.拐杖的正确使用
    (1)合适的拐杖:站起来,拐杖在足尖斜前约45°,手肘弯的25°~30°,肩膀松弛,腋下与拐杖顶端可插入2指,以免压迫到臂丛神经。
    (2)走路前要检查拐杖,避免有螺丝松脱的现象。
    (3)开始学习使用拐杖时先走数步,然后再逐步增加,且需要有人在旁协助。患肢负重程度需遵医嘱执行。
    9.注意安全,预防外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 与担心预后及手术有关。
    2.疼痛 与疾病有关/与手术创伤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疾病和活动受限有关/与术后肌力未恢复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活动受限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术后活动受限,卧床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 与术后肌力未恢复有关。
    7.体液不足 与伤口出血、渗液、引流有关。
    8.便秘 与卧床、活动受限、饮食不当有关。
    9.知识缺乏 与缺乏人工关节置换和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有关。
    10.潜在并发症
    (1)下肢静脉血栓 与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有关。
    (2)肺部感染    与术中麻醉插管,术后卧床有关。
    (3)泌尿系统感染 与留置导尿管有关。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骨科常见的慢性关节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部位,手部关节也是本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从解剖学上看,在两骨相接处,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光滑坚实的物质——关节软骨,当关节上的光滑衬垫——关节软骨过度使用或因其他的原因而开始剥落及碎裂时,骨关节炎就发生了,又称退行性关节炎。O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OA的病因迄今为止尚不完全清楚。继发性OA的发病原因可以是膝关节创伤或过度劳损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也可以是常年缺乏锻炼导致的关节软骨营养不良,最终导致软骨退变和受损。临床表现主要是膝关节疼痛、肿胀或无力,疼痛和无力以蹲起或上下楼梯时比较明显。肿胀程度与活动量有关,活动多,肿胀会加重;休息好,肿胀会减轻甚至消失;很多患者在上、下楼时有明显的膝关节无力。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会发生变形,类似“O”形腿或“X”形腿,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这种变形会越来越严重。
    一、护理措施
    (一)保守治疗
    1.一般疗法 包括理疗、休息、控制体重,采取适当的运动治疗,如游泳等。
    2.药物治疗 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辅以硫酸软骨素和氨糖美辛等软骨基质成分,可缓解疼痛;疼痛严重时,关节内注射激素可以缓解症状,但不宜多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早期患者可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术,部分严重的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必须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1.术前护理 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护理1~2。
    2.术后护理 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1~2。
    3.健康指导 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1~6。
    二、主要护理问题
    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主要护理问题1~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周围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有对称性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则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丧失。早期手术治疗可对受累关节行滑膜切除术,以减少关节液渗出,防止血管翳形成,保护软骨和软骨下组织。后期,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全关节置换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护理1~2。
    2.饮食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因关节疼痛、活动减少、常年服药等因素影响食欲与消化功能,造成营养及能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饮食调养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患者饮食喜好,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但应避免辛辣、刺激、冷硬的食物,也可根据患者病情而有所选择。对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有水肿或高血压并发症时,需要适当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有贫血者,注意多摄入含铁高的食物等。
    3.功能锻炼 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采用短时间制动法,使关节休息,减轻炎症。缓解期入院后就开始肌力锻炼,以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的长短。活动前关节局部可进行热敷或理疗,活动时避开晨僵。
    4.骨质疏松的护理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导致骨质疏松,术前护士要遵医嘱按时协助患者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术后护理
    1.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1~2。
    2.术后引流量观察 手术后一般有伤口引流管,但也因人而异。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骨质疏松,术后出血量多,应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关节腔积血和皮下血肿的发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短时间内引流量过多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预防骨折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导致骨质疏松,功能锻炼及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切不可暴力,防止骨折发生。
    (三)健康指导
    1.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1~6。
    2.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各种药物的疗效因人而异,毒副作用也有个体差异,非甾体抗炎药物大多有胃肠道反应,应在饭后服用,同时注重胃黏膜的保护;免疫抑制药物多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骨髓象;因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容易发生反跳,须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减量和停药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
    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主要护理问题1~10。
    膝关节是下肢的主要关节,其结构和功能都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的。由于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使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丧失功能。为了解除症状,将已经损坏的膝关节的致痛部分用设计好的人工关节组件取代,称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骨科手术前护理1~10。
    2.皮肤护理 术前备皮,目的是清洁皮肤上微生物,减少感染,暴露手术区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皮肤条件。备皮范围:患侧腹股沟至踝关节。备皮后嘱患者沐浴更衣,修剪指(趾)甲。
    (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1~11。
    2.术后功能锻炼 以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的长短,坚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
    (1)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行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及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每个动作可保持动作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2)术后第1日开始,继续前一日主动锻炼方法,并酌情增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被动锻炼:遵医嘱应用膝关节持续被动锻炼仪,每日2次,每次0.5~1小时。从0°~30°开始,逐渐增加。
    (3)术后第2~5日,除以上锻炼方法外,可指导患者坐起,协助患者将双腿移至床旁,小腿下垂,膝关节自然弯曲,靠重力作用练习膝关节屈曲,等适应后开始练习患膝的伸直、弯曲运动。
    (4)术后3~7日遵医嘱指导患者下地站立,逐渐增加行走锻炼。
    (三)健康指导
    1.出院后按照医师要求按时服药,定期到门诊随访。如出现伤口红肿、异常发热、患肢肿胀、膝关节疼痛增加等情况应立即来门诊。
    2.继续加强膝关节屈曲、伸直、行走锻炼,具体方法同住院期间锻炼方法。锻炼时注意安全,劳逸结合。遵医嘱进行活动限制,直到下次复诊。
    3.休养环境清洁舒适,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持理想体重,减轻关节负重。
    4.日常活动应避免膝关节过度负重,以减轻膝关节磨损机会,应避免以下运动,如:蹲马步、爬山、上下楼梯、跑步、提重物、走远路。提重物以推车代替手提,上下楼梯多用扶手。
    5.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时复查。
    6.注意安全,预防外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 与担心预后及手术有关。
    2.疼痛 与疾病或手术创伤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疾病和活动受限或术后肌力未恢复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活动受限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术后活动受限,卧床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 与术后肌力未恢复有关。
    7.体液不足 与伤口出血、渗液、引流有关。
    8.便秘 与卧床、活动受限、饮食不当有关。
    9.知识缺乏 与缺乏人工关节置换和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有关。
    10.潜在并发症
    (1)下肢静脉血栓 与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有关。
    (2)肺部感染 与术中麻醉插管,术后卧床有关。
    (3)泌尿系统感染 与留置导尿管有关。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骨科微创手术,用于关节内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手术的适应证有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游离体、滑膜炎、骨关节炎、软骨损伤、髌骨半脱位、交叉韧带损伤等。手术的麻醉方式为全麻、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膝关节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有疼痛轻、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皮肤瘢痕小等优点。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予以入院宣教及心理指导,减轻患者焦虑程度。
    2.完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输血八项、尿常规、胸片、心电图以及膝关节的相关影像学检查。
    3.术前一天予以备皮,宣教,禁食、禁水12小时,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予以配血和灌肠。
    (二)术后护理
    1.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活动及血液循环是否良好。
    3.患肢不需要抬高。
    4.功能锻炼是术后的护理重点。
    (三)功能锻炼指导
    1.锻炼的意义 增加肌肉的强度、力量和耐力,减轻疼痛、肿胀,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使关节在术后很快恢复功能。
    2.术后麻醉恢复后开始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
    3.术后1天开始行直腿抬高以锻炼股四头肌,具体方法是下肢伸直,足与下肢成直角,用力往上抬,每次坚持20秒,每天至少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双下肢可交替进行。
    4.术后1天遵医嘱可下地扶拐行走,要有人保护,防止跌倒。术后2天遵医嘱患者可坐在床边,下肢与床边垂直,利用地心引力和重力锻炼膝关节的屈曲。
    5.一般经过1周左右的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可以达到90°以上。
    6.出院后3个月内,遵医嘱指导患者逐渐行力量和柔韧性的锻炼,如脚上绑沙袋、踮脚、蹬车等练习。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膝关节镜手术有关。
    2.知识缺乏 与缺乏相关功能锻炼知识有关。
    截瘫多为外伤所致,因脊髓受压、损伤或供血障碍而造成,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分为完全性截瘫和不完全性截瘫。截瘫患者的特点是创伤程度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发症多。
    一、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保护受伤的脊柱部位,在搬运和翻身时遵循轴线翻身的原则。
    2.遵医嘱予以相应的治疗和用药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记录出入量。
    3.保持四肢功能位置,防止关节过伸或过展。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4.为预防足下垂畸形,可用护足架或足下放一竖枕。
    5.做好生活护理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满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
    6.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饮食,能够进食的患者鼓励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蛋白质、高营养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以利排便通畅。少吃甜食和易产气食物,以免腹胀。不能进食的患者遵医嘱予以鼻饲或肠外营养支持。
    7.做好心理护理 经常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谈,与患者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人际关系。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有目的地制订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二)功能锻炼
    1.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的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实现生活自理。经常进行肌肉活动和锻炼,肌纤维会越来越发达有力,反之就会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运动对于保持关节灵活、预防关节僵硬非常重要。护士应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提高功能锻炼效果。
    2.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进餐或在别人协助下进餐,自己拿着水果吃等。
    3.鼓励患者进行四肢主动活动,如上肢外展,扩胸运动,两手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加强踝、足趾的运动,做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按摩下肢等。完全性截瘫患者由他人协助被动活动。
    (三)预防并发症
    1.预防压疮 ①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使患者舒适;②在床单下铺肉垫以减轻皮肤压力;③根据患者情况2小时翻身1次;④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为患者翻身或更换床单时,一定要抬起患者的躯体,避免拖、拉、拽等损伤皮肤的动作;⑤皮肤擦伤,受汗、尿等的浸渍后应积极处理,避免形成压疮,促进早日康复。
    2.预防肺部并发症 ①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而诱发呼吸道感染。②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黏膜干燥,提高黏膜吞噬、灭菌的能力。③鼓励患者有效地咳嗽和咳痰:咳嗽是一种清除肺内痰液的反射性防卫动作。要向患者讲明咳嗽的意义,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④翻身时叩拍背部,通过叩击震动背部,直接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活动脱落而排出。⑤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2次/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的引流和排出。⑥如患者咳嗽无力可定时予以经口鼻吸痰。
    3.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 ①保持尿道口的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洁尿道口2次;②鼓励患者多饮水,冲出尿中沉渣;③不能自行排尿者,予以导尿,留置尿管,每日擦洗尿管两次;④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性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预防深静脉血栓 截瘫患者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基本的预防措施: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四肢,多饮水以防脱水等;②双下肢穿弹力袜,做好相关护理;③定时予以气泵的治疗;④遵医嘱予以药物进行预防。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截瘫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高位截瘫有关。
    3.便秘 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卧床、循环状况改变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基底部到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因该部位有许多肌肉附着,血液供应丰富,且骨折的接触面大,所以容易愈合。但因其有发生髋内翻的趋势,保守治疗容易形成畸形愈合,出现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逐步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闭合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予以皮牵引,目的是制动、镇痛,以放松局部肌肉,防止加重血管损伤,为手术作准备,做好皮牵引相关的护理。
    2.遵医嘱予以相应的血液、尿液、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3.预防深静脉血栓 遵医嘱予以弹力袜、气泵等治疗以及药物预防。
    4.定时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5.鼓励患者活动患肢的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6.定时予以翻身拍背,预防皮肤压疮和肺部感染。
    7.术前一天予以术前准备,包括备皮、配血(遵医嘱)、通知晚12点后禁食、禁水等。
    (二)术后护理
    1.根据病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定时观察伤口敷料,如有伤口引流管,做好管路护理。
    3.定时观察患肢感觉、活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4.预防深静脉血栓 遵医嘱予以弹力袜、气泵等治疗以及药物预防。
    5.预防并发症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定时予以拍背、鼓励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做好尿管相关护理、鼓励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予以饮食指导预防便秘。
    6.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早期鼓励患肢的踝关节做跖屈和背伸运动;遵医嘱指导患者坐起及下地活动;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并提醒患者下床活动时小心勿跌倒。
    7.初期下地活动少负重,负重需逐步进行,约术后8周左右可完全负重。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骨折和外伤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骨折和疼痛有关。
    3.便秘 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循环改变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乏功能锻炼相关知识有关。
    6.潜在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
    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多发生在胫骨和股骨。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并放置冲洗管进行病灶冲洗,一根为入管,一根为出管,接负压吸引,用生理盐水或加入抗生素滴入,将手术清除的坏死组织冲洗干净,清除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病程长,治疗时间长,患者常伴有焦虑等情绪,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谈,与患者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人际关系。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有目的地制订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加强营养 此手术的患者多伴有感染的全身症状,高热、体质消耗、抵抗力下降,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对症治疗 疼痛时口服镇痛药,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嘱患者多饮水,严重者给予补液等全身支持治疗,增加抵抗力。
    4.遵医嘱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5.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二)术后护理
    1.根据病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冲洗液瓶上要有明显的外用标记,与静脉液体分开放置。
    3.保持冲洗管道的畅通,准确记录冲洗的出入量,保持出入量的平衡。一般持续24小时冲洗。
    4.术后24小时伤口渗血较多,应较快滴入冲洗液,避免渗血凝固或脱落的坏死组织堵塞管腔。24小时后可保持正常的冲洗速度60~80滴/分。
    5.在进行相关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如有管道堵塞、漏液应及时排除,通知医师予以处理。
    7.积极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有关。
    2.疼痛 与疾病有关。
    3.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和潜在恶性,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4%~5%,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8%左右。我国骨巨细胞瘤发病率稍高,约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20%。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骨巨细胞瘤病变多位于膝关节周围(50%~65%),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骶骨和肱骨近端。治疗原则是确保能够局部控制疾病,并保存患肢功能,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病灶刮除加植骨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该疾病是潜在恶性,具有容易复发等特点,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以及家属沟通,耐心细致地疏导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其心理压力。
    2.遵医嘱予以相应的血液、尿液、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3.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饮食,加强营养。
    4.术前一天予以术前准备,包括备皮、配血(遵医嘱)、通知晚12点后禁食、禁水等宣教。
    (二)术后护理
    1.根据病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患肢抬高,观察伤口敷料,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3.观察患肢感觉、活动以及血液循环情况。
    4.卧床期间鼓励患者活动患肢远端,促进血液循环,进行功能锻炼。
    5.预防深静脉血栓 遵医嘱予以弹力袜、气泵等治疗以及药物预防。
    6.在医师的允许下开始下床活动,特别是下肢手术的患者,在下床初期需使用助行器,避免患肢过度负重。
    7.鼓励患者进食,加强营养。
    8.出院时告知患者复查的重要性,嘱其需按医师要求定时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术后卧床有关。
    3.疼痛 与手术刮除病灶有关。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61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健康情况 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身高、体重等,协助做好术前检查。
    2.术前宣教
    (1)鼓励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
    (2)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拟行手术、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手术切口;讲述各种管路的作用,如中心静脉插管、动脉插管、气管插管、呼吸机、监测仪、胸管、心包纵隔引流管、尿管、输液管等,讲述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3)讲解呼吸治疗对肺部复张的重要性与方法(深呼吸、有效咳痰、呼吸功能锻炼仪)。
    (4)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
    (5)讲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
    3.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
    4.根据心功能分级,避免剧烈活动,预防血栓脱落或缺氧导致的心肌梗死。
    5.术前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CT,超声心动,胸片等。
    6.术前5~7天停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调整药物剂量;术前3日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因此药能减慢心率、抑制房室传导系统,影响术后心脏复跳,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7.术前1日 皮肤准备、肠道准备(酚酞2片口服)、配血、药物过敏试验。手术前晚根据患者需要,服用镇静药。
    8.术日晨准备 遵医嘱服口服药;将患者病历、放射影像资料、手术带药交手术室工作人员。并于骶尾、足跟处等骨隆突处外敷贴膜,进行局部保护,预防压疮发生。
    9.术日监护室准备
    (1)呼吸机常用指标:辅助方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潮气量(VT)为10~15ml/kg,吸入氧气浓度(FiO2)为35%~55%,呼吸频率(R)为10~12次/分,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3~5cmH2O(294~490Pa)。
    (2)监护仪准备:心电监护(ECG)、二氧化碳监测(CO2)、动脉测压(ABP)、中心静脉测压(CVP)、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
    (3)药品准备:生理盐水250ml冲洗动脉和中心静脉测压管路。利多卡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硝普钠、硝酸甘油、呋塞米、肝素、鱼精蛋白等基数定期清点,静脉微量注射泵充电置完好备用状态。
    (二)术后护理
    1.心血管系统监护 维持血压在120~140/60~90mmHg、心率为80~100次/分。术后48~72小时内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发绀、皮温低于正常提示组织灌注不良。
    2.呼吸系统监护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一般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4~48小时。①气管插管监护:注意插管的深度,听诊双肺呼吸音,避免因插管过深导致单侧肺通气;协助拍床旁胸片,判断气管插管的位置;观察胸廓运动:及时发现因肺不张、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及因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水肿等造成的呼吸功能减退;存在自主呼吸患者,观察自主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幅度,防止发生呼吸窘迫;生命体征平稳可每两小时翻身、拍背1次,深部气管吸痰;拔除气管插管后,咳嗽、排痰,每2小时1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雾化吸入,以促进肺复张。②吸痰:双人操作,一人管理呼吸机、观察患者,一人吸痰。吸痰前调节呼吸机为充氧吸痰模式,纯氧吸入180秒至SO2>98%。脱机后用酒精消毒管道接头。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带一次性手套,关闭负压进气道,将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后开放负压,旋转上提,吸痰时间<15秒,每次更换吸痰管。吸痰后纯氧吸入至SO2>98%,将呼吸机模式调回原位。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由于很多心脏手术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脑血栓、气栓及脑血肿,也可因脑缺氧引起意识障碍,应每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四肢活动情况1次。
    4.肾功能监护 术后2~3日内,测量每小时尿量,观察尿的颜色,心、肾功能均稳定后方可拔除尿管。每小时尿量可直接反映肾功能和间接反映心脏功能,通常成人每小时尿量为40~50ml,尿色清、尿比重正常、抽血查尿素氮和肌酐正常,提示心、肾功能正常。
    5.体温监测 体温对心功能影响大,应持续监测。因术中降温,术后1~2小时患者体温较低,应注意保暖,以减少热能继续丢失,避免术后出现寒战,因寒战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氧耗。在体外循环术后复温过程中,患者体温会逐渐上升,体温高可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T>38℃,给予冰袋、酒精擦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
    6.术后出血的监测 术后出血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每小时出血量、出血总量、出血形式、血流动力学情况。每隔15~30分钟挤压心包、纵隔、胸腔引流管,保持通畅。每小时引流量<100ml为正常。出血的性状也非常重要,如出血颜色鲜红、温度高,常提示有活动性动脉出血。
    7.以下情况应即刻手术止血
    (1)急性心脏压塞:术后初期,若引流管被血块堵塞,可引起心脏压塞,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压小、中心静脉压增高、心排血量降低、尿量减少。
    (2)出血过多或怀疑外科止血不满意。
    (3)纵隔、胸腔内积血短时间内增多。
    8.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心脏手术后应补足失血量,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先胶体,后晶体,以维持血容量。术后几日内,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增加前负荷,并发肺水肿。补液速度要根据中心静脉压或左房压(8~15mmHg)、尿量调整。术后24小时内每4小时查肾功能1次,以后每日2次。要特别重视血钾的含量,维持血钾在3.5~5.5mmol/L。低血钾可引起心律失常,当血钾<3.5mmol/L,快速补钾,见尿补钾(室性心律失常,每分钟连续出现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利多卡因50mg静脉注射,可连续2次,1:1利多卡因静脉微量泵入)。血钾>7mmol/L可致心脏骤停,血钾>4.5mmol/L,应停止静脉补钾,血钾>6mmol/L,给予高渗葡萄糖+胰岛素(5:1)利尿。升压药物使用注射泵泵入,药物配制采用标准化输液:体重(kg)×3,加生理盐水至50ml=μg/(kg•min)=微泵ml/h,例如,患者50kg,多巴胺50×3=15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
    9.术后防止感染 注意无菌操作、严格限制探视。
    10.饮食 拔除气管插管后6小时可进少量水和流食,翌日再根据情况遵医嘱进食。
    11.指导患者床上活动,防止血栓产生,进行呼吸治疗,促进肺复张。
    12.保持排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用力过度发生心律失常。
    13.安全护理措施到位 保持肢体功能位,放置床档,预防跌倒、坠床的发生。
    14.心理护理 心脏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患者术毕需要在重症监护室监护24小时以上,心理负担较重,很多患者出现心理异常。护士应在患者清醒后安慰患者,稳定情绪;并将监护仪、注射泵的亮度、音量调低;讨论病情使用保护性语言;患者病情变化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感;遇同室患者抢救时,注意遮挡,避免抢救场景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三)健康指导
    1.保证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并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
    3.注意饮食搭配,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总热量摄入;高血脂患者应以低脂饮食为主;高血压患者应坚持低盐饮食。
    4.根据医嘱正确服药,定时定量,并注意药物副作用 口服抗凝药注意有无皮下出血或便血,并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服用控制心率药物应自测心率,如有心率减慢应减量或停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
    5.术后恢复期间注意劳逸结合,逐渐恢复工作,不宜从事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锻炼。
    6.出院后每半个月复查1次,以后根据病情减为1~2个月复查1次,如有不适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抢救。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心排血量减少 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有关。
    2.体液不足 与体外循环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留置气管插管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压塞、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
    5.体温过低/过高 与体外循环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 与机械性通气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气管插管吸痰有关。
    8.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9.活动无耐力 与术后限制活动有关。
    10.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疾病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11.焦虑 与担心治疗效果有关。
    心脏外面有脏、壁两层心包膜,当发生炎症改变时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缩窄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炎症形成坚厚的纤维组织,使心脏在舒张期不能充分扩张,从而引起一系列循环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可为发热、盗汗、咳嗽、咽痛、呕吐、腹泻、重度右心衰竭,头面部及上肢肿胀,肝脾大、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下肢水肿,心音弱,多有奇脉,静脉压明显增高。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缩窄性心包炎一经诊断明确,应行心包剥脱手术,手术切除缩窄的心包,以使心脏逐步恢复功能,这是根本的治疗措施。及早进行心包剥脱手术,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的效果,病程较久可引起心肌萎缩和心源性肝硬化,预后较差。如不经手术治疗,病情恶化,少数病例长期带病,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严重限制。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
    2.除明确为非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之外,应抗结核治疗不少于6周,最好为3个月。
    3.限制患者活动量,防止长期心排血量减少引发心力衰竭。
    4.饮食 全身支持疗法,补充营养,低盐及高蛋白食品,补充各种维生素,输注白蛋白,多次少量输新鲜血。
    5.肝大、腹水和周围水肿明显者,酌情给予利尿剂及补钾,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6.用药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力衰竭。注意观察用药反应: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注意测患者的脉率、心律,并观察有无恶心、食欲减退、头晕、黄视、绿视等毒性反应,特别要注意有无室性期前收缩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脏毒副作用。如果出现洋地黄中毒应立即停药,查血钾,并根据血钾情况补钾,有心律失常出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教会患者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应用排钾性利尿剂(氢氯噻嗪)时,应补钾,并复查电解质情况;有结核病者,须坚持抗结核治疗,按时服药。
    7.经过治疗,胸水及腹水量仍较多时,术前应在无菌操作下行胸腹腔穿刺放水,每次应小于2000ml,腹部加压包扎,以增加肺活量及减轻腹腔内压力,有利于膈肌的呼吸运动。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预防心力衰竭 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血压(BP)、心率(HR)、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短时间内补液过多、过快。
    3.低盐饮食 食盐摄入量<3g/d。
    4.强心利尿 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收缩剂(多巴胺),以减轻钠水潴留,降低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应用洋地黄控制心率。同时注意每日监测血钾含量,及时补钾。
    5.术后3日开始床旁活动,2周内限制活动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协助测量腹围,观察腹腔积液消退情况。
    (三)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结核性心包炎患者在手术后应坚持抗结核治疗,并指导其服药。患者出院后应坚持按医嘱服药1.5-2年,并定时复查,了解心功能情况,绝对戒烟,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心排血量减少 与心功能不全有关。
    2.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
    3.活动无耐力 与心功能不全、手术、大量胸腹水有关。
    4.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胃肠道淤血,大量腹水导致蛋白丢失有关。
    先天性心脏病是在人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引起的疾病。如左右心房间隔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左右心室间隔缺损称室间隔缺损。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一侧发育不良或缺如,如左心室发育不良、单心室。心脏各腔及动、静脉之间连接异常,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或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及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并存)等。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发绀、蹲踞、肺动脉高压、呼吸急促、上呼吸道感染、杵状指(趾)、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发育障碍等。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如患者为儿童,做好物品准备:小儿呼吸机管路,小儿无创面罩,小刻度集尿器,微量静脉输液泵,小儿牙垫、口咽通气道,小儿吸痰管、胃管,小儿约束用夹板等。
    2.术前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3.术日准确测体重,为术中、术后用药作准备。
    4.术前正确给氧 发绀患者可低流量吸氧(1~2L/min);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不需吸氧;动脉导管依赖性下肢血流灌注患者禁吸氧。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此类手术对象很多为儿童,应严密观察神志、表情、瞳孔、感觉及四肢活动情况,每小时检查1次,以便及早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3.监测血电解质 根据病情每2小时抽血1次,保持血钾在3.0~4.0mmol/L之间,并注意补钙。
    4.预防低血容量及肺水肿 补足失血,控制液量在50~100ml/(kg•d)(20kg以下),婴儿术后第1个24小时给上述用量的1/2。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补充营养,一般患者不必限制盐量;复杂畸形、心功能低下、术后持续有充血心力衰竭者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成人每天控制在4~8g,小儿2~4g。
    2.出院后用药 复杂畸形及重度肺高压或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根据畸形矫正情况,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强心利尿剂或血管扩张药,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以免发生危险。
    3.注意适当的活动 对于畸形矫正满意,术后恢复较快的患者,出院后一般不限制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4.不宜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感染疾病。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压塞。
    3.体温过低/过高 与体外循环有关。
    4.恐惧 与患儿年龄小,远离父母,医护人员和监护室环境陌生有关。
    心瓣膜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病遗留下来的瓣膜病理性损害。风湿性病变引起心脏瓣膜炎症性损害,形成瓣膜粘连、增厚,瓣膜病变加重、纤维化、钙化导致心脏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主要为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促,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尿量减少、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起减轻,午后加重),腹胀、腹腔积液、肝脾大等。可出现“二尖瓣面容”,即两颧呈紫红色。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晕厥或黑矇。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
    2.限制活动量,指导患者床上活动肢体,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血栓脱落致猝死。观察患者,如活动过量出现心绞痛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应及时平卧休息、给予氧气吸入。
    3.坚持低盐饮食。
    4.给予洋地黄和利尿剂,控制心力衰竭;治疗心绞痛,备硝酸甘油。
    5.保持心情舒畅,给予镇静剂,避免情绪激动,防止诱发急性肺水肿。
    6.适当限制活动量,预防感染及风湿活动。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预防急性肺水肿 控制液体量。
    3.严格无菌操作、限制探视,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4.遵医嘱行抗凝治疗,密切监测出、凝血情况(引流、手术切口等),鱼精蛋白备用。术后每日检查PT+A,抗凝适当的标准为: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12~14秒)的1.5~2倍,活动度在30%~4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2.5。
    5.心理护理 使患者尽早适应机械瓣声音,出院后配合各项治疗,了解并遵守抗凝注意事项。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注意搭配,少量多餐,忌烟酒、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2.根据体力,适当活动。
    3.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复查抗凝酶原时间、血常规、血钾等。早期1~2周复查1次,稳定后可每3个月复查1次。
    4.根据医嘱服药,避免漏服,不可补服。
    5.自我监测 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血尿、黑便等出血现象,观察有无体循环栓塞症状,行其他手术时应告知医师服用抗凝剂。
    6.监测脉搏、体温、尿量。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体外循环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心脏压塞。
    3.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术后用药知识有关。
    4.有气体交换受损的危险 与机械通气有关。
   5.体温过高或过低 与低温体外循环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称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随着动脉狭窄的加重,会引起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让心脏搏出的血从主动脉经过所架的血管桥,流向因引起狭窄或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而到达缺血的心肌,修复或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的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心脏开放性手术。手术分两部分,即旁路血管取材手术和心脏本身手术。用移植的血管(常为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及桡动脉)在主动脉及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建立一条血管通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
    2.合理低盐(食盐摄入<2g/d)、低脂饮食、控制高血脂和高血糖,饮酒者戒酒,控制并测量体重。
    3.训练呼吸功能,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
    4.控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心绞痛等),按时服药,术前5~7天停止口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调整药物剂量。
    5.根据心功能,注意休息,避免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持续生命体征监测,防治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出血、心肌梗死等)的发生。
    3.手术当日每2小时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肌酐、尿素氮变化,在监护室的患者术后每日查血电解质、凝血等指标,病情稳定后遵医嘱定时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和凝血指标。
    4.及时检查旁路血管取材处,指(趾)端颜色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和皮温变化,弹力绷带松紧适宜,术后第2日更换敷料。
    (三)健康指导
    1.休养环境舒适安静,室内经常通风换气。
    2.训练呼吸功能,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
    4.科学安排饮食,控制高血脂和高血糖,饮酒者戒酒,控制并测量体重;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总热量摄入,坚持低盐低脂饮食。
    5.根据医嘱正确服药,定时定量,术后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保持桥血管通畅,观察有无皮下出血或便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类急救药物。术后保持血压平稳。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血压偏低会妨碍桥血管血液流动。根据需要服用血管扩张药、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服用控制心率药物应自测心率,如有减慢应遵医嘱减量或停药。
    6.出院后定时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有效的治疗时机。注意劳逸结合,逐渐恢复工作,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2.心肌灌注异常 与冠状动脉或桥动脉痉挛、阻塞有关。
    3.电解质紊乱 与体外循环有关。
    4.有气体交换受损的危险 与机械通气有关。
    5.体温过高或过低 与低温体外循环有关。
    6.恐惧 与手术和监护环境有关。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使主动脉壁呈两层或多层分离状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70岁达到高峰,男性多于女性。根据时间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发病在2周之内为急性,2个月之上为慢性,2周至2个月为亚急性。此病病因很复杂,主要与高血压、遗传因素和结缔组织代谢异常、损伤、妊娠、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有关。主要的症状:①疼痛:临床90%患者有剧烈疼痛,多为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呈持续性,难以忍受,有濒死感;②瘤体压迫症状:可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下咽困难;③高血压:患者常有高血压,即使休克,也有面色苍白、冷汗、周围性发绀等表现,仍可表现为高血压;④脏器缺血表现:30%患者可发生主动脉分支的阻塞,导致脏器缺血,可表现在神经系统、四肢、肾脏及胃肠;⑤破裂表现:患者可出现心脏压塞、休克、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胸腔积血和呕血等;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有严重的呼吸窘迫、胸痛、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动脉瘤并用适当大小的人造血管替换修复。全心肺转流术对升主动脉瘤切除是必要的,部分心肺转流术以支持动脉瘤远端的血液循环对降主动脉瘤切除来说是合理的。主动脉弓部的动脉瘤也可成功地切除,但该手术过程较复杂,而且危险性很高,不仅要切除动脉瘤,有些患者还要再植所有的头臂血管。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
    2.每日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防止瘤体破裂引起死亡,收缩压在100~12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mmHg左右,控制病变发展。
    3.根据血压,适当给予口服或经静脉泵入降压药。
    4.绝对卧床 防止活动引起血压增高导致的动脉瘤破裂。
    5.减少增加腹内压的因素 如咳嗽、打喷嚏、便秘等。
    6.镇静、镇痛 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避免血压升高。
    7.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防止情绪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解除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及体温的变化。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人工血管感染。
    4.体位 平卧位,减轻血流对吻合口的冲击。
    5.注意下肢供血情况 检查下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有无继发性血栓形成,有无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感觉迟钝、运动障碍缺血症状。
    6.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妥善固定,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的密闭,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注意有无出血。
    7.及时给予镇痛剂。
    (三)健康指导
    1.术后3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活动或引起血压升高的活动(抬重物、用力排便),控制体重。
    2.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进行放松训练,防止睡眠紊乱,每日睡眠不少于8小时。
    3.戒烟戒酒。
    4.保持排便通畅,多食低盐、低脂、粗纤维的食物。
    5.按时服药,控制血压;监测血压,定期复查,以观察有无夹层动脉瘤的复发及主动脉瘤的形成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疼痛 与动脉瘤及其突然撕裂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 与绝对卧床有关。
    4.组织灌注异常 与高血压或血管壁缺陷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及其防护知识有关。
    6.有心排血量减少的危险 与动脉瘤导致的血管狭窄有关。
    7.恐惧 与担心动脉瘤破裂出血、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8.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出院保健知识有关。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肿瘤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黏液瘤为主。
    心房黏液瘤是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多数附着在房间隔卵圆窝附近,发生在左房者约占3/4,发生在右房者约占1/4,同时累及几个房室者极为罕见。黏液瘤虽为良性,但如切除不彻底可复发,微瘤栓可发生远处种植,引起再发。瘤组织脱落可引起回流栓塞。瘤体活动严重阻塞瓣孔可发生昏厥,甚至突然死亡。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心脏杂音(舒张期、收缩期、双期)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脑动脉栓塞症状为偏瘫、昏迷、失语等。肺动脉栓塞可发生休克、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右心房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系指原发于该处的平滑肌瘤,十分少见,其表现与心脏下腔静脉其他良性肿瘤相同。临床表现为循环障碍而发生心慌、气短、肝大、尿少、腹水、下肢水肿、胸腔积液、心脏杂音等,类似右心功能不全,亦系Budd-Chiari综合征的一种类型。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心脏术前护理。
    2.严格卧床休息,术前忌剧烈活动,变换体位速度要慢,不能过急,采取平卧位与右侧卧位交替,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3.确定手术时机 心脏黏液瘤虽然为良性肿瘤,但如不及时处理,易使瘤体突然阻塞二尖瓣口,造成患者突然死亡,或因肿瘤破碎,碎片脱落栓塞周围血管而使患者致残。有死亡威胁、反复发作的动脉栓塞者,心功能不全者,应进行强心、利尿治疗,改善心功能,尽早手术或急诊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摘除心腔内肿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慢性心力衰竭表现,身体衰弱,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的病例,应在排除其他因素,积极控制心力衰竭,待病情平稳后安排手术治疗。
    4.饮食护理 心脏黏液瘤和右心房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患者均应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忌羊肉、胡椒、姜、桂皮等温热性食物;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二)术后护理
    1.同心脏术后护理。
    2.该病患者病程较长,心脏手术后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不良,均能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功能进一步受损,出现心力衰竭。
    3.要特别注意有无瘤栓栓塞征象,遇有肢体栓塞,要积极取栓,脑栓塞要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4.心脏黏液瘤术后注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处理,即须补足血容量,进行强心、利尿、调整血压治疗,必要时宜早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左、右心辅助循环。心律失常则须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合适抗心律失常药物,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搏起器。
    5.右心房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 右房的肿瘤细胞质中有雌激素受体存在,雌激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术后应适当应用抗雌激素制剂,如三苯氧胺(他莫昔芬)等,对防止肿瘤复发,尤其对肿瘤未能完全切除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三)健康指导
    出院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加强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感冒,定期来院复查,因心房黏液瘤有复发的可能,如出现心悸、气促、昏厥和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回院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气体交换受损的危险 与机械通气有关。
    2.有低心排血量的危险 与心肌收缩力低下有关。
    3.电解质紊乱 与体外循环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出血、右心功能不全、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5.焦虑 与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6.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疾病原因及出院保健知识有关。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将带有气囊的导管插至降主动脉,借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而机械辅助循环。气囊内充氦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其膨胀和萎缩与心脏舒张和收缩同步。当气囊充气时,提高舒张期灌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放气时,降低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排血量。主要适用于冠心病急性心功能不全术前给予支持者、心源性休克经药物治疗无效者、严重顽固性心律失常者、心脏手术重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不能脱离心肺机者;有以上适应证并存在以下应用指征:多巴胺用量>20μg/(kg•min),或并用两种升压药且血压仍下降者;心脏指数<2.0L/(min•m2);平均动脉压<6.65kPa;左房压>2.66kPa;中心静脉压>1.47kPa;尿量<30ml/h;末梢循环差(手足潮湿、发凉)。
    一、护理措施
    (一)插管前护理
    1.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插管部位严格消毒。
    3.准备用物并检查机器。
    (二)插管后护理
    1.观察心电图及反搏机波形,气囊充气在T波之后,放气在P波之前。
    2.抗凝治疗患者应观察局部切口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
    3.保证导管通畅 连接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妥善固定;导管内无血液反流,保证持续压力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mmHg以上;及时冲洗管道,严防空气进入,造成动脉栓塞。
    4.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渗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导管留置期间如患者发生高热、寒战,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学培养。
    5.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足背动脉的搏动、皮肤温度及血液供应情况;测量腿围,观察有无肢体肿胀和静脉回流受阻,以尽早发现下肢有无缺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保温、被动活动肢体等措施。
    6.拔管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正常,可在逐渐减少反搏次数后考虑拔管,动脉导管拔除后按压30分钟加压包扎,用1.0~1.5kg沙袋压迫6~8小时,同时观察肢体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7.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股动脉导管置入侧肢体制动,保持伸直,严禁弯曲,必要时用约束带保护;翻身时应保持置入侧下肢与身体成一直线,翻身不宜超过40°;营养支持,适当按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应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心排血量减少的危险 与球囊或泵功能障碍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穿刺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插管制动有关。
    PICCO监测仪是新一代容量监测仪,也称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所采用方法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型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该监测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排血量(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排血量(PCCO)。同时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PICCO监测仪提供以上对临床具有特殊意义重要监测指标,使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是一项微创伤、低危险、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技术。主要适应于需要进行心血管功能和循环容量状态监测的患者,如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功能不全、心脏和腹部大手术、肺动脉高压、脏器移植手术等患者。
    一、护理措施
    (一)插管前护理
    1.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插管部位严格消毒。
    3.准备用物并检查机器。
    (二)插管后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变化。补液过程中严密观察中心静脉压(CVP)和PICCO的监测结果,根据观察结果指导24小时出入量,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2.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每次PICCO定标至少3次以上;定标的液体一般为冰盐水15ml,4秒内均匀注入。
    3.保证导管通畅 连接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妥善固定;导管内无血液反流,保证持续压力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mmHg以上;及时冲洗管道,严防空气进入,避免动脉栓塞。
    4.抗凝治疗患者应观察局部切口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
    5.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渗血,遵医嘱予应用抗生素;一般PICCO导管留置时间可达10天,如患者发生高热、寒战,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学培养。
    6.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血液供应情况;测量腿围,观察有无肢体肿胀和静脉回流受阻,以便尽早发现下肢有无缺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保温,被动活动肢体等措施。
    7.拔管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正常,可考虑拔管,动脉导管拔除后按压30分钟加压包扎,用1.0~1.5kg沙袋压迫6~8小时,同时观察肢体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8.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股动脉导管置入侧肢体制动,保持伸直,严禁弯曲,必要时用约束带保护;翻身时应保持置入侧下肢与身体成一直线,翻身不宜超过40°;营养支持,适当按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应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躯体移动障碍 与插管制动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穿刺有关。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疗法,是体外循环(CPB)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ECMO可对需要外来辅助的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可为危重患者提供一定的氧气及稳定的循环血量,有效地维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后续治疗获得宝贵时间。
    一、ECMO的治疗适应证
    1.心脏术后因心肌顿抑导致心力衰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
    2.心脏术后出现肺水肿或合并可逆性的肺高压。
    3.心肌炎、冠状动脉痉挛等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
    4.心脏移植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置入前的辅助治疗。
    5.心、肺移植术后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或肺高压危象。
    6.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急性肺损伤。
    7.药物或呼吸机治疗无效的新生儿顽固性肺动脉高压。
    8.应用于某些气管手术和神经外科等手术。
    二、ECMO的应用指征
    (一)ECMO的循环支持指征
    心脏排血指数<2.0L/(m2•min)已达3小时以上;代谢性酸中毒,BE<-5mmol已达3小时以上;平均动脉压过低,新生儿<40mmHg,婴幼儿<50mmHg,儿童和成人<60mmHg;尿量<0.5ml/(kg•h);手术畸形矫正满意,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效果不佳,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支持。
    (二)ECMO的呼吸支持指征
    肺氧合功能障碍,PaO2<50mmHg或DA-aO2>620mmHg;急性肺损伤患者,PaO2<40mmHg,pH<7.3已达2小时;机械通气3小时后,PaO2<55mmHg(FiO2 1.0),pH<7.3;机械通气期间出现严重气道损伤。
    (三)插管前护理
    1.明确适应证。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3.插管部位严格消毒。
    4.准备用物并检查机器。
    (四)插管后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变化,ECMO刚开始的15分钟应尽量提高灌注流量,机体缺氧改善后,根据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调整最适流量,并根据血气结果调整酸碱、电解质平衡。心、肺功能恢复后逐渐降低流量,直至脱离ECMO。
    2.保证导管通畅 连接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妥善固定,静脉管路引流不畅时,管道会出现抖动;注意泵、管的维护,离心泵底座有时因发热易出现血栓。当离心泵转数与流量不相符、出现血红蛋白尿等情况时,提示可能有血栓形成,此时可用听诊器听到泵运转声音异常;对负压管道系统进行操作时,必须先停泵。
    3.抗凝治疗 ECMO全程使用肝素抗凝,应观察局部切口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
    4.维持患者处于镇静、镇痛状态,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
    5.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渗血,遵医嘱应用广谱抗生素。
    6.ECMO辅助期间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同时禁用脂性药物,如脂肪乳等,以减少膜式氧合器血浆渗漏的发生。
    7.并发症护理 ECMO为短期心、肺辅助手段,一般支持4~5天后要考虑更换膜式氧合器和管道。随辅助时间延长,并发症会增加,如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神经功能不全、血栓、栓塞、溶血、技术故障。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血液供应情况,测量腿围,观察有无肢体肿胀和静脉回流受阻,以便尽早发现下肢有无缺血情况。
    8.ECMO期间出现特殊情况,需停止循环紧急处理,首先应钳夹动、静脉管路,开放管路桥;带管患者将呼吸机设置增加至全支持;排除和更换故障部位;快速评估是否需要重新开始ECMO支持。
    9.拔管护理 患者ECMO灌注流量减少至机体正常血流量的10%~25%、血流动力学仍维持稳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不大且依赖性小、心电图无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表现、X线胸片正常、肺顺应性改善时,可考虑撤机拔管,动脉导管拔除后按压30分钟加压包扎,予1.0~1.5kg沙袋压迫6~8小时,时观察肢体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10.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导管置入侧肢体制动,保持伸直,严禁弯曲,必要时用约束带保护;翻身时应保持置入侧下肢与身体成直线,翻身不宜超过40°;营养支持,适当按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应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
    三、主要护理问题
    1.有心排血量减少的危险 与ECMO或技术故障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插管制动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神经功能不全、血栓等。
    4.有受伤的危险 与穿刺有关。
    5.恐惧 与长期带管和监护室环境陌生有关。
   


分类:护理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