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内分泌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二章 垂体泌乳素瘤

 

    垂体腺瘤是一组垂体细胞来源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可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与无功能垂体瘤。功能性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分为泌乳素瘤(PRL瘤)、生长激素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促甲状腺激素瘤(TSH瘤)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可为单一激素性或多激素混合性。无功能的微腺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较为常见。垂体泌乳素瘤(PRL瘤)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种类,约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50%,也是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安全有效。
    【诊断标准】
    垂体泌乳素瘤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①高泌乳素血症定性诊断。②鞍区占位病变的确定。③了解腺垂体功能及鞍区周围组织受累情况。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以及各种内分泌功能检查等,一般可获上述三个方面的临床资料并得以明确诊断。在难以确诊的病例中需要结合上述内容综合分析。
    1.临床表现
    (1)溢乳-闭经综合征 女性多表现为闭经或月经稀发,早期血清PRL水平轻、中度升高时可为月经过多、无排卵性月经或月经稀少;溢乳多为触发性。就诊原因多为闭经、溢乳、不孕和性功能减退。
    (2)男性性欲减退 严重者阳痿、睾丸缩小、变软、阴毛减少,体力减弱,不育,少数患者有乳腺增生及触发泌乳。男性PRL瘤症状隐蔽,就诊时常为大腺瘤。
    (3)鞍区占位效应和腺垂体功能减退 腺瘤向鞍上生长,浸润和压迫周围组织后,可有头痛、视野缺损、海绵窦压迫等症状。增大的腺瘤压迫正常腺垂体组织时可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泌乳素大/巨大腺瘤可发生垂体卒中,泌乳素瘤可和生长激素瘤等形成混合性垂体腺瘤。
    2.辅助检查
    (1)血清PRL水平测定 血清PRL水平显著升高,鞍区MRI影像检查发现占位可确诊泌乳素腺瘤。由于PRL分泌有昼夜节律并可受应激和药物等因素的干扰,采血时需充分安静,在上午10:00~11:00为宜。
    (2)影像学检查 鞍区MRI检查诊断垂体泌乳素瘤价值较大,可以清楚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鞍区薄扫加动态增强可提高微腺瘤检出率,即使直径2~3mm的微腺瘤也可以显示。MRI检查也可用于治疗效果的观察和随诊。仅有高PRL血症但鞍区MRI动态增强未发现肿瘤时,需要每半年随访MRI以动态观察是否有影像学改变。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CT扫描通常不作为诊断垂体泌乳素瘤的手段。
    (3)垂体-靶腺功能检查FSH、LH、E2或T水平降低,精子数量减少,在PRL水平恢复正常后可望恢复。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可了解腺垂体功能受损情况。采用手术或放射治疗前必须检查垂体功能,以利于评估手术或放射治疗对垂体功能的损害程度。
    3.鉴别诊断
    应鉴别药物引起的高PRL血症,如长期服用冬眠灵、胃复安、吗丁啉等可使血PRL水平升高并伴闭经。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反馈性垂体增生、PRL轻度升高和泌乳;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压迫垂体柄,鞍结节脑膜瘤等鞍旁肿瘤、下丘脑区肿瘤、创伤导致垂体柄离断和空蝶鞍综合征均可有血清PRL轻度升高和月经紊乱;应激等因素也可导致泌乳素水平轻度增高。妊娠及哺乳期PRL有生理性升高。
    【治疗原则】
    垂体泌乳素瘤有三种治疗策略:药物、手术和放射治疗。治疗目标为:①抑制腺垂体泌乳素的过度分泌,恢复育龄男女的生殖功能。②消除鞍区占位效应。③恢复和保存腺垂体的储备功能。④防止肿瘤的复发。垂体泌乳素瘤的治疗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溴隐亭、卡麦角林。不仅能使血清PRL水平迅速下降,垂体肿瘤缩小并能恢复月经和生殖功能。
    1.药物治疗
    首选溴隐亭治疗。溴隐亭是一种半人工合成的麦角生物碱的衍生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抑制PRL的分泌,并能部分抑制GH的释放,可缩小肿瘤、减轻头痛、改善视野缺损。所有垂体泌乳素微腺瘤、大/巨大腺瘤患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PRL血症均可使用溴隐亭治疗。其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乏力、体位性低血压等。微腺瘤患者一旦发现妊娠可停药并密切观察。
    溴隐亭常用剂量每次1.25~2.5mg,每日3次,根据用药后血清PRL水平调整剂量。用药前可行溴隐亭敏感性试验,以了解疗效。为减少服药反应,起始剂量1.25mg,睡前进食后服用,以后每2~3天递增1.25mg,直到所需剂量,绝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每日2.5mg左右。妊娠后垂体泌乳素瘤会增大,需注意视交又压迫或海绵窦压迫。
    此外,卡麦角林为长效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每周服1~2次,用于溴隐亭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者。
    2.手术治疗
    溴隐亭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无条件用药、PRL与GH或无功能垂体混合瘤、垂体卒中以及已生育、年龄逾40岁以上不准备继续用药者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多采用经蝶窦路径。大腺瘤手术疗效不满意,多数不能彻底切除或短期内PRL水平开始增高,术后仍需溴隐亭治疗或加用放射治疗。
    3.放射治疗
    泌乳素瘤对放疗不敏感,用于手术治疗后残余瘤和复发者,或多年溴隐亭治疗后年龄较大者。采用γ刀或直线加速器垂体外分次立体定向照射,常有不同程度的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未婚、未育、年龄较小的患者不宜首选,放疗仍在摸索经验中,应避免滥用。
    【预后】
    垂体泌乳素瘤患者经溴隐亭药物治疗后效果较好,约80%以上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鞍区肿瘤占位效应消失或缓解,可恢复月经周期与生殖功能。采用经颅手术切除垂体泌乳素大/巨大腺瘤主要是为了解除鞍区肿瘤占位效应,即解除视神经、视交叉受压,挽救视力、视野,而内分泌功能紊乱很难纠正,半数以上患者仍然需要继续用溴隐亭药物治疗和靶腺激素替代治疗,手术死亡率约为4%~5%。经蝶手术切除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疗效可达60%~90%,但每家医院神经外科中心的治愈率差异较大,取决于手术者的临床技术水平,手术死亡率为0.4%~1.0%。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16